廣西簡稱桂,位于中國南部,西南與越南接壤,南瀕北部灣。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自治區(qū),除漢族外,主要聚居著壯、瑤、苗、侗、彝等十一個少數(shù)民族。廣西地形復(fù)雜且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量足,禽畜種類繁多,蔬果四時不斷。平原地區(qū)的麻鴨、三黃雞,濱海地區(qū)的海產(chǎn)品,還有環(huán)江菜牛、巴馬香豬、廉州魷魚、桂林馬蹄、荔浦芋頭、貴縣蓮藕等許多馳名特產(chǎn),為廣西菜系的形成提供了扎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各民族依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嗜好,創(chuàng)造出了多姿多彩、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食品。
廣西菜又稱桂菜,起源于宋、元時期,清光緒年間,北海、龍州、梧州、南寧先后辟為通商口岸,飲食市場日益興盛,推動了烹飪技藝的發(fā)展。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全國不少烹飪高手來到廣西,各派餐館林立,名師收徒傳藝,廣西菜得以博采眾長、豐富發(fā)展。桂菜兼收并蓄了其它地方菜肴的特長,利用廣西的天然產(chǎn)品為主料,逐步形成了5種流派風味菜。桂北風味,以桂林、柳州地方菜組成,口味醇厚,色澤濃重,善燉扣,嗜辛辣,尤擅于以山珍野味入菜;桂東南風味,包括南寧、梧州、玉林一帶的地方菜,用料比較廣泛,口味以清淡為主,以粉食為代表的各種風味小吃,更是樣多味美;桂西風味菜,包括百色、河池一帶的地方菜,帶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善長眾菜合調(diào),粗菜細做;海濱風味,以北海、欽州、防城地方菜組成,講究調(diào)味,注重配色,擅長海產(chǎn)品制作;少數(shù)民族菜,講究實惠,取材奇特,制法極有個性,富有山野風味。尤其對野生魚種、山間珍菌、田埂野菜、鄉(xiāng)村土雞情有獨鐘。
總的講,廣西的菜肴,多以本地盛產(chǎn)的山珍、水產(chǎn)和禽畜肉為原料,還常以嶺南佳果諸如荔枝、芒果、菠蘿等入菜。一般以豬、雞、狗、牛、羊、鴿、咸淡水族為常宴;以山珍(果子貍、穿山甲、鷹嘴龜、水魚、山瑞、蛤蚧、竹鼠、鷓鶘、蛇類)和名特水鮮(對蝦、螃蟹、文蛤、鮑魚、鯆魚、嘉魚、鯰魚、娃娃魚、桂魚等)為上品。廣西名菜既有粵菜的特色,又區(qū)別于粵菜,技藝上多用蒸、燉、燜、焗、炒、炸等方法,口味以清甜、鮮香、微辣、脆嫩為主,講究鮮、嫩、爽、滑,原汁原味。
廣西人大都愛吃酸,酸食品有酸魚、酸肉、酸鴨、酸鵝、酸鳥、酸蝦糟、酸菜等。將肉洗凈,切成一斤左右的若干塊,放入適量的鹽,再用糯米飯(或炒糯米粉)拌和酒、姜、辣椒等抹在肉上,然后一層一層地碼入壇中,最上層用糯米飯完全履蓋腌肉,然后蓋好壇蓋,并經(jīng)常保持壇糟有水,以免漏氣使肉變質(zhì)。腌魚、鴨、鵝、鳥時,先剖腹除去內(nèi)臟,用鹽腌一兩天,然后晾至半干,伴以糯米飯和甜酒曲、生姜、辣椒等佐料即可入壇。一般腌十天半月即可食,腌一年后味道最佳。酸魚、酸肉食用時一般不煮熟,拿出來即可食,或放在火上烤食。有客人來則油煎而食,美味可口。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揉成粉團煮熟后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圓細、爽滑、柔韌。米粉的風味吃法多樣,最講究鹵水的制作,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鹵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等。
廣西糯米制品很多,八寶飯、蒸肉粽、糯米飯是各族人民的最愛。侗族人將糯米用清水泡脹,翌日清晨把米濾干,放進鍋內(nèi)蒸熟。蒸糯飯又干又柔軟,把它裝在大白瓜殼內(nèi),可以保持飯的溫軟。每到用餐時,各人先把手洗干凈,就可以用手從瓜殼內(nèi)抓坨坨飯吃了。
廣西的豆制品多數(shù)起源于民間,也有部分品種出于寺院。唐宋以來,隨著佛教在廣西盛行,作為素食之一的豆類制品蓬勃興起,出現(xiàn)一批名噪一方的豆類制品。其中桂林腐竹、腐乳,梧州豆?jié){、豆腐花,以及黃姚豆豉、龍州南粉、全州五香豆腐干、桂嶺油炸豆腐等最負盛名,影響最大。產(chǎn)品暢銷全國各地,出口港澳、東南亞和西歐,深受消費者歡迎。
壯族臘鴨系廣西著名傳統(tǒng)臘制品,靖西是廣西的邊陲縣,全縣河流縱橫,水源豐富,適宜水禽養(yǎng)殖,是廣西麻鴨的主要產(chǎn)地。靖西臘鴨加工歷史悠久,花色品種豐富。不同品種,加工方法也各有獨特之處。剔骨臘鴨主要有臘鴨餅、葫蘆鴨、封鴨等;帶骨臘鴨有馬鞍鴨、半邊鴨、葵扇鴨等。臘鴨形狀各異,干爽適度,富有臘香,需經(jīng)烹飪后方可食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