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滅于楚國。建都于蔡,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上蔡附近。公元前447年,楚滅蔡。
鄖國
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梁國
周平王時。秦仲討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陽梁山(在今陜西省韓城縣南)。春秋時梁國亡于秦國
關(guān)于梁國的故事
種瓜得瓜
春秋時期,楚國和梁國是鄰國,在邊境上,都設(shè)立了邊防哨所保衛(wèi)國土。
邊境一帶的土地適宜種瓜,軍隊無戰(zhàn)事,都在各自的營房旁邊種了許多瓜。梁國士兵勤勞,及時澆水、施肥,瓜藤粗壯,瓜結(jié)得又多又大。楚國士兵懶惰,不澆水不施肥,瓜藤細(xì)瘦,瓜結(jié)得又少又小。楚國的士兵越看越妒嫉,晚上就偷偷溜過國境線,把梁國的瓜藤扭斷。沒幾天,梁國士兵發(fā)現(xiàn)自己瓜田不少瓜藤枯萎了,瓜也僵了。他們知道是楚國士兵干的。 梁國士兵火了,紛紛要求夜里去把楚國的瓜田摧毀。梁國邊境縣的縣令知道后,說:“你們應(yīng)該夜晚派人過去,偷偷去澆水施肥,并且還不要讓楚國人知道”?! ×簢勘唤?,縣令哈哈一笑說:“按我的方法去做好了”。沒過多久,楚國的瓜田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士兵覺得很奇怪。通過放暗哨埋伏,他們發(fā)現(xiàn)是梁國士兵在幫助他們。楚國士兵很難為情,以后再也不到梁國瓜田里搗亂了?!∈虑橥瑯觽鞯匠吘晨h令的耳朵里,他很高興,就把這事奏給了楚王。楚王派人帶許多禮物到梁國道歉,梁王也派人帶著禮物回贈楚國。梁以德服人,使梁楚兩國從此交好了。
賴國
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賴(今湖北隨縣),建立賴國。春秋時,賴國被楚國所滅
柏國
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時柏國為楚所滅。
顓臾國
公元前11世紀(jì),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顓臾國(附庸于魯國)
頓國
頓國,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區(qū)分封的姬姓國之一,位子爵。
從西周、春秋時期起,古頓國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項城一帶建都。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頓國作為國卑勢弱的小國,夾在逐鹿中原的大國諸侯之間,對大國或依或違,時即時離,搖擺不定,惶惶不可終日。頓國本依附于陳國,后來懼楚國之強,背陳而轉(zhuǎn)向楚國。陳國于是大兵壓境,遂使頓子失國,頓子逃奔到楚國求援并在楚國避難。具體何年陳國逐頓,史料語焉不詳,估計應(yīng)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為陳國在歸順楚國的同時又暗中勾結(jié)宋國,楚王遂接受頓子的求援,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楚軍在占領(lǐng)了焦、夷兩地后,并在頓地修筑新城后回國?!洞呵镒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于宋也。取焦、夷,城頓而還”。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陳國包圍,護送頓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頓子復(fù)國,前496年,楚滅頓。
黎國
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后裔,賜爵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于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后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
費國
今山東省費縣東部地,魯國季孫氏叛魯,自立費國。后并于齊。
郇國
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并
鄶國
周時子國,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lǐng)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并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shè)祭壇,把名單埋于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責(zé)怪臣于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jié)果當(dāng)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
一說為鄶國于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開了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征服另一個諸侯的先例。不過他是經(jīng)由平王默許。
應(yīng)國
史籍最早見于公元前1324年,商周時代即有,應(yīng)國以鷹為圖騰,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際,應(yīng)國被楚國滅亡。
蔣國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后來蔣國被楚國所滅。
縉國
西周封給晉國之后,縉云氏的一支遷到魯西,今山東濟寧縣西南有縉云山,一名晉陰山,縉云氏于此建立鄑國(山東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魯所滅
楊國
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dāng)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fā)源地,應(yīng)該是在山西。后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滅于晉。
極國
周初,極國(姬姓小國)城邑.公元前721年(春秋隱公二年)魯大夫展無駭帥師滅掉極國。
桐國
桐國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時,桐國大體為楚附庸,時而依附吳,越滅吳后,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桐國再度附楚,在強鄰環(huán)伺的春秋時代,弱小的桐國不得不朝吳暮楚,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揣摩大國的臉色,估計后來是被楚吞了。
荀國
周成王初年,荀國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之臨汾故郇城;荀國后為晉所迫,沿汾河流域南遷至今山西省臨猗縣之故郇城,最后還是為晉所滅。
扈國
從《春秋》記載可知扈國多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時仍存,戰(zhàn)國時,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毀于列強相互吞并的戰(zhàn)爭
軫國
首都在在今湖北應(yīng)城縣西。軫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同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魚國、魷國
留在三峽當(dāng)?shù)氐陌腿?從文獻得知,春秋時建有魚國、魷國等小國,為庸國之附庸。后并于楚。
苴國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來廣元建立苴國
相傳苴國因兵災(zāi)和旱災(zāi)鬧了糧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銷的方法解決了他們的困難。
既賺錢又出名,苴國后為秦所滅。
彭國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內(nèi)。其建國者史稱彭祖
代國
春秋末年今渾源一帶屬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國,戰(zhàn)國初期代國為趙所滅
介國
東部一個少數(shù)民族國家,位置在青島地域,春秋中期被齊吞并。
邘國
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國舊址,建立邘國。春秋時滅于鄭國。
皖國
春秋時(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其他不詳。
須句國
春秋時期有風(fēng)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后邾國并吞須句國,但不久又復(fù)國,后成為魯國附庸。
谷國
春秋時,諸侯伯綏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國為楚國所滅
諸國
早在夏代.諸城市境內(nèi)就建立了諸國.初為姒姓國,到春秋時改為彭姓統(tǒng)治.其統(tǒng)治區(qū)域在諸城,安丘一帶。
共國
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wèi)國所滅。
井國
周代受封諸侯國井國在山東安丘,據(jù)《廣韻》,井是姜姓之國。其他不明。
鄀國
允姓國有鄀國,在湖北鐘祥北面漢水邊,春秋時遷到河南淅川南邊內(nèi)鄉(xiāng)縣境,稱為下 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國,
曾被秦攻取鄀國都城商密,遷徙后滅于楚,以國為氏的為鄀氏。
鼓國
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后滅于晉。
冀國
周代屬國,相傳唐堯的后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冀國在今山西河津市
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后來,冀國被虞國所滅。
聶國
春秋時齊國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孫于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
畢國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畢國,叫畢國公,又稱畢公高。四百年后,畢國被西戎所滅,畢高后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征,屢立戰(zhàn)功。并被晉獻公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
羅國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
鄧國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jīng)西周、春秋延續(xù)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
絞國
古絞國之都。在今湖北鄖縣西。絞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唐國
周成王在位時把唐國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縣)封給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滅掉,...古代還有一個姬姓的唐國,在今天的湖北隨縣西北的唐北鎮(zhèn),春秋時被楚國所吞并
厲(隨)國
西周時封的姬姓諸侯國(在今天湖北省隨縣),春秋時期改為隨國,戰(zhàn)國末滅于楚。
陳國
周武王滅商后,封媯滿于陳,并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后,封為陳胡公。陳地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為陳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所以在整個西周時期,陳國國力比較強盛,成為西周12大諸侯國之一。陳國在西周時期共傳10君:胡公卒,其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其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其子孝公突立;孝公卒,其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卒,其子幽公寧立;幽公卒,其子釐公孝立;釐公卒,其子武公靈立;武公卒,其子夷公說立;夷公卒,其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時,周朝東遷,開始進入東周時代,諸侯"禮樂崩壞",多不義之戰(zhàn),周室衰微,陳國也由此進入多難之秋。
東周時期,原為中原大國的陳國國勢日趨衰弱。楚、晉、齊交爭于中原,陳國處于四戰(zhàn)之域,無日不處于戰(zhàn)爭的氣氛之中。加之國內(nèi)多次發(fā)生爭奪君位的內(nèi)亂殘殺,國力不振,終至覆亡。
陳平公卒后,其子文公圉立。文公娶蔡女,生子佗。文公卒后,長子鮑立,是為陳桓公。公元前719年,宋、陳、蔡、衛(wèi)四國聯(lián)軍伐鄭,公元前707年,伐鄭勝利,但陳桓公也去世了,國內(nèi)因此暴發(fā)了一場爭奪君位的內(nèi)訌?;腹U的異母弟弟佗,其母為蔡女,蔡人為支持佗,殺死桓公太子免,立佗,是為厲公。陳厲公也是娶蔡國女子為妻,蔡女與蔡人淫亂,厲公也多次到蔡國奔淫。原來陳桓公的太子免有三個弟弟:躍、林、杵臼。三兄弟聯(lián)合蔡人殺死厲公,為其兄復(fù)仇。厲公死后,躍、林、杵臼相繼即位,為利公、莊公、宣公。
陳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大女兒嫁給蔡哀侯,陳宣公之二女兒息媯嫁給息侯,姐妹二人都很漂亮。前684年,息媯從息國回娘家陳國探親,路過蔡國,蔡候既盡地主之誼,又盡姐夫之情,但因好色而調(diào)戲息媯。息媯拂怒而去,息侯得知,火冒三丈,于是借助南方楚國的力量報復(fù)蔡候。楚文王自前689年繼承王位,把楚國的都城由丹陽遷到郢,不僅向北攻伐鄭國,還滅除了地處南陽盆地的申、呂、繒等國。息候的借刀殺人之計正好為楚文王東進淮河提供了良機。蔡哀侯在莘地戰(zhàn)敗,被俘虜。楚文王志在中原,如果殺了蔡侯,諸侯恐懼,必然聯(lián)合抵抗,于是把蔡哀侯放了,以示仁德。蔡候恨息侯,心生一計,向楚王敘說 息媯的漂亮,楚王魂不守舍,決心據(jù)為已有。楚文王于是滅掉息國后,將息侯安置在汝水,并將息媯搶到楚國。楚文王許諾不殺息侯,并立她為王后,因息媯面如桃花貌似仙,文王又稱她為“桃花夫人”。前681年,息媯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取名熊艱,次子取名熊惲(楚成王)。但是息媯在楚宮三年,終日吞聲飲泣、以淚洗面。楚文王為了博得她的歡心,在前680年打進了蔡國,將蔡哀侯囚禁。此后,桃花夫人的心情才逐漸開朗起來。
前676年陳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三女兒嫁與周惠王為王后。
宣公的寵妃生子款,深得寵愛,宣公欲立款為國君,就殺死了自己親生的太子御寇。厲公之子媯完(即田敬仲)與御寇關(guān)系很好,媯完害怕禍及于己,被迫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此時正值公元前672年齊桓公在位,齊桓公本打算讓媯完任卿相,媯完推辭。于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fù)責(zé)齊國的器械生產(chǎn)。媯完以原國名陳為氏。陳完傳至五世孫陳桓子,仕齊為大夫,食邑于田,遂改姓田氏。
前656年,齊桓公侵蔡伐楚,至召陵(今郾城境)還,欲過陳,陳大夫轅濤涂恐陳受害,詐齊出東道。東道惡,桓公大怒,執(zhí)轅濤涂而去。
前647年,陳宣公死,兒子款繼位,即穆公;穆公卒,子共公朔立;共公卒,子靈公平國立。這時齊桓公稱霸諸侯,陳國被迫跟在齊國后面攻打楚國。后來楚國勢力強大,陳又臣服于楚。隨后,晉國稱霸,陳又加入到晉的聯(lián)盟中。晉楚相爭,陳國處于兩大強國的夾縫當(dāng)中,只得朝晉暮楚,惶惶奔波于楚、晉之間以求生存。而就在這個時候,陳國又發(fā)生了第三次內(nèi)亂。
陳國有一個寡婦夏姬,是陳大夫夏御叔之妻,風(fēng)【蟹】流美貌。陳靈公和兩位大夫孔寧、儀行父三人經(jīng)常跑到城外株林中與夏姬淫樂,大夫泄冶勸諫被殺。前599年的一天,三人在夏姬家飲酒尋歡,嬉戲間,互笑夏姬之子夏徵舒像對方,夏徵舒不忍其辱,靈公被徵舒一箭射死,孔寧、儀行父二人逃往楚國,靈公的太子午也逃往晉國。于是夏徵舒自立為陳侯。當(dāng)時楚莊王正稱霸,趁此機會,出兵攻入陳國,將夏徵舒車裂于陳都城的栗門之地,并派人到晉國把靈公的太子陳午接回陳國,立為陳成公。但將陳國每鄉(xiāng)取一人遷往楚國,居住在今漢口之東,謂之"夏州"(夏口)。
陳成公病逝,子弱(陳哀公)繼位。哀公娶鄭女,生師立為太子,然而哀公二寵妃,一生留,一生勝。哀公喜留,托弟司徒招照管。司徒招乘哀公生病之機,便殺死了太子師,宣布留為君,哀公上吊身亡。局勢穩(wěn)定后,招派使去楚說明情況,楚靈王當(dāng)場殺死陳使,派公子棄疾率兵伐陳,留逃往鄭國,棄疾滅陳。五年后,棄疾回國弒楚靈王自立,是為楚平王,楚平王為博取天下人的好感,把太子師之子陳吳從晉國接回,立為陳惠公。春秋末年,吳國崛起,與楚爭雄,陳國處在吳、楚交兵之地,首尾兩端,惶惶不可終日。陳惠公死后,其子陳柳繼位,是為懷公。懷公欲結(jié)交吳國,卻被吳國扣留,后悄然死于吳國,陳國只好立懷公之子媯越為陳湣公(閔公)。不久吳又來攻陳,陳國向楚告急,楚昭王親駕相救,駐兵城父(安徽亳州東南),吳兵退。隔九年后,吳王夫差伐齊,打敗齊軍后,派人召見陳湣公,湣公鑒于其父客死吳國,馬上應(yīng)召前往,而此舉又得罪了楚國,楚出兵討伐。終于在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殺掉陳湣公,將陳地劃為楚國的郡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
葉國
春秋時期,楚莊王有曾孫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諸梁,諸梁被封于葉,建立葉國,為公爵,世稱葉公
項國
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于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建立項國。后項國被齊國所滅
衛(wèi)國
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稱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衛(wèi)國于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為秦所滅。
鐘吾國
春秋時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滅于吳
附:新沂地區(qū)據(jù)“春秋”記載,西周時為子爵鐘吾國,南鄰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陳,今宿豫縣大部在其境內(nèi)
鐘吾國疆域:新沂大部分,郯城楊集部分。
鄖國
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芮國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縣,一說在今陜西省朝邑縣南有芮城),周成王時改做諸侯國,稱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時,芮國被晉國所滅(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庸國
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請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xiāng)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墻歷經(jīng)三千余年風(fēng)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藝術(shù)的確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fēng)源于巴山楚水間”。然而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庸人的軍事藝術(shù)水平,“惟庸人善戰(zhàn),秦楚不敵也”(《古代戰(zhàn)事考》)。
商代,庸為侯國。定都于竹山城東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独ǖ刂尽份d:“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余里,名曰方城”?!逗蓖ㄖ尽份d:“方城天險之保障”?!睹袼撞┯[》載:“庸人好巫,端公療疾,其效神驗,乃上古遺風(fēng)也”。在商代崇尚巫風(fēng)祭祀的時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張揚。
至周代,庸國因率群蠻伐紂有大功被封子國?!渡袝氛f:“武王興兵伐紂,庸率盧、彭、濮等八國以兵相從?!睖缟讨?,庸國作為南方群蠻的領(lǐng)袖以軍事實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為占有今陜西的山陽、鎮(zhèn)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zhèn)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jié),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nóng)架、興山、姊歸、巴東等縣,即整個秦巴山區(qū)的大部為庸之轄屬。國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庸人主要的敵人是楚國。楚國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為“百濮之長”的態(tài)勢。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yán)重災(zāi)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yǎng)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并率領(lǐng)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lián)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lián)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實現(xiàn)了“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志。
謝國
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資料只查到這么多了)
息國
夏商時期,這里已建立了息國,號稱千乘之國,北結(jié)齊鄭、南抗荊楚春秋時,春秋時鄭國(國都在今鄭州新鄭)和息國發(fā)生了矛盾爭端,息國國君不采取談判協(xié)商的態(tài)度來解決爭端,卻貿(mào)然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被迫應(yīng)戰(zhàn),將入侵者打得大敗而逃,后楚文王攻滅息國。傳聞:息媯(桃花夫人)無限漂亮,搞亡了息國
郤國
春秋時期,出自姬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dāng)先,帶領(lǐng)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后晉獻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兇,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其后遂以封地為姓,形成郤氏。見《尚友錄》|《古今姓氏書辨證》、《正字通》。
春秋時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后來被晉厲公滅族,有子孫逃往楚國,楚昭王時郤宛任左尹。其子孫后代沿襲祖姓為郤氏。
祝國
黃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后來就有了祝國
公元前768年,“齊人滅?!?div style="height:15px;">
管國作為西周初期的一個重要封國之一,屢見史書。西周早期武王滅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鮮于管(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稱管國,為當(dāng)時周朝之東方重鎮(zhèn)。周公攝政后,管叔因勾結(jié)蔡叔、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后裔以管為氏,管叔鮮為管氏(姓)的開氏始祖。
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于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出奔時曾經(jīng)過這里,當(dāng)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齊桓公稱霸諸侯后,借此故吞并了譚國。
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西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為當(dāng)時重要封國之一。叔虞子改稱晉,后曾遷都于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西周末年,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殺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攜王,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獎賞。
春秋初,晉國內(nèi)部出現(xiàn)公室與貴族爭奪君位的長期斗爭。從晉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師于曲沃,到晉緡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為晉侯,經(jīng)過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國。新建的晉國充滿活力,武公之子獻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擴張,曾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并戰(zhàn)勝驪戎、赤狄等族。其后因爭奪君位,晉國發(fā)生短期內(nèi)亂,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開創(chuàng)霸業(yè)。城濮之戰(zhàn),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以后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fù),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quán)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師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終于奪得君位。獻公吸取這一歷史教訓(xùn),對同姓公族采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異姓大臣為輔佐。靈公時,趙盾殺君更立他人,開晉大臣專權(quán)的先例。以后,各異姓大臣的勢力愈來愈大。厲公(前580-前573在位)為加強公室、削弱強臣,曾利用大臣間的矛盾誅滅掌權(quán)的異姓大臣,但接著自己也被另兩家大臣欒氏、中行氏所殺。悼公時(前572-前558在位)君權(quán)曾有所加強,但也未能扭轉(zhuǎn)局勢。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晉國形成強大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卿,公室已不復(fù)成為重要力量,六卿之間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更加激烈。定公時(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出公二十二年(前453),韓、趙、魏三家又共滅智氏,三分其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認(rèn)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靜公二年(前349),韓、趙兩國殺晉公分其地,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滅亡。
韓國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后再將晉的領(lǐng)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后世歷史學(xué)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zhàn)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厘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nèi)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于山地,經(jīng)濟很不發(fā)達(dá),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zhàn)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zhàn)國諸侯國,于前230年滅亡。
中國戰(zhàn)國時期七雄之一。姬姓。由魏文侯于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lǐng)土約包括現(xiàn)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河北的部分地區(qū)。當(dāng)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xiàn)時是開封的大梁后,魏國亦稱梁國。 祖先畢萬,為周初重臣畢公高之后。公元前661年,晉獻公以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畢萬為大夫。畢萬之后遂以魏為氏。魏氏世世輔佐晉室有功。公元前514年,魏獻子代韓宣子執(zhí)政。公元前453年,魏桓子與趙襄子、韓康子三分晉國 。公元前403年 ,魏文侯與趙烈侯、韓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為諸侯。魏的疆域最初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河?xùn)|)、陜西境內(nèi)黃河與洛河之間(河西)及山西芮城西南風(fēng)陵渡一帶(河曲)。魏悼子徙居霍(今山西霍縣西南),魏昭子又徙居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其中心地區(qū)原在今山西西南 ,后逐 漸向東南發(fā)展 ,通過今山西東南部(上黨) ,擴大到今河南北部(河內(nèi))和中部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重心遂轉(zhuǎn)移到中原地區(qū)。
戰(zhàn)國初年,魏國曾是強大的諸侯國(見魏文侯)。李悝在魏國變法,使經(jīng)濟得以鞏固。其所撰《法經(jīng)》是中國古代影響甚大的第一部系統(tǒng)的成文法典。公元前413~前409年 ,魏連年攻秦,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公元前408年魏攻中山。公元前405~前404年,魏聯(lián)合趙、韓攻齊,入齊長城。公元前 400 年及前 391 年 , 三晉聯(lián)軍又先后敗楚于乘 丘和大梁、榆關(guān)。戰(zhàn)國中期,魏國仍較強大,但齊、秦等國崛起,對其形成威脅。秦自獻公時起,不斷向魏進攻,魏遂沿洛水筑長城以御秦。公元前318年,魏任用公孫衍為相 ,聯(lián)合趙 、韓、燕、楚攻秦,不勝而歸,魏已不能阻擋秦的東進。戰(zhàn)國晚期,魏已降居弱國之列。公元前290年,魏被迫獻河?xùn)|之地400里于秦。次年,秦攻取魏61城 。公元前287年 ,蘇秦、李兌合趙、齊、楚 、魏 、韓五國攻秦 ,罷于成皋 ,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不久,秦又攻取魏河內(nèi),魏獻安邑于秦。公元前283年和前275年,秦兩次攻魏到大梁 ,魏獻溫于秦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大溝水灌大梁,大梁城壞,虜魏王假,魏國滅亡。
中國先秦姬姓諸侯國,戰(zhàn)國七雄之一。又稱北燕。周公東征后,周太保召公奭被封于燕,他自己留輔王室,而令其子就封,成為第一代燕侯,西周、春秋時期,燕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北京地區(qū)和遼寧西部的大凌河流域,都城在薊(今北京)。同中原各國來往較少,國力一直不強。西周時期的燕國,共有11代燕侯。春秋早期,燕國常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jǐn)_。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遷到臨易(今河北雄縣西北,或疑為今易縣)。公元前664年 ,山戎侵燕,齊桓公出兵相救,此后(或更早),燕的都城又北遷到薊。戰(zhàn)國時期,燕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弱,但在當(dāng)時的列國兼并戰(zhàn)爭中也起過重要作用。燕與齊、趙、中山相鄰,四國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到戰(zhàn)國中晚期,爭戰(zhàn)愈演愈烈。公元前323年 ,燕易王稱王。易王卒 ,子燕王噲即位 ,相邦子之深受重用。公元前316年 ,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子之,并由他決斷國事,實行政治改革。公元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聚眾作亂,圍攻子之。子之反攻,殺死市被與太子平。在孟軻的勸說下,齊宣王出兵伐燕,將燕攻下。燕王噲死難,子之出亡,被齊擒獲而醢其身。中山也乘機攻占燕大片土地 。公元前312年 ,秦、魏、韓出兵救燕,敗齊于濮水之上。次年,趙武靈王召燕公子職于韓,派兵護送回燕,立為燕昭王。昭王即位于燕破之后,立志報仇雪恥,卑身厚幣招聚天下賢士,得樂毅等人 ,勵精圖治,燕從此強大。這一時期,燕國設(shè)有兩個都城,上都為薊,下都為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但也有一說認(rèn)為漢良鄉(xiāng)縣為燕的中都。燕將秦開破東胡后,將領(lǐng)土擴大到遼東,有今滹沱河以北的河北北部及遼寧之大部 。公元前284年 ,燕聯(lián)合秦、楚、趙、魏、韓5國伐齊 ,攻入齊都臨淄 ,連下70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燕引兵東圍即墨 ,即墨大夫戰(zhàn)死 ,城中推舉田單為將 。雙方相持長達(dá)5年。公元前279年 ,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萃醪录蓸芬悖挠抿T劫為將。田單進行反攻,收復(fù)喪失的70余城,燕從此國勢不振。到燕王喜時,又屢敗于趙。秦乘燕、趙之間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也不斷攻取三晉之地。公元前228年 ,秦破趙 ,兵臨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次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入秦刺殺秦王,沒有成功。秦派王翦、辛勝擊潰燕、代聯(lián)軍于易水以西。又次年 ,王翦拔取燕都薊 ,燕王喜遷都遼東。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據(jù)《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于今北京房山區(qū)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dāng)?shù)嘏f商的貴族以及當(dāng)?shù)赝林⒘寺?lián)合政權(quán)。最終使該地區(qū)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前323年,公孫衍發(fā)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于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后,燕人擁立在韓為貭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禮賢下士,筑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jié)據(jù)楊寬"戰(zhàn)國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jīng)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lián)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余城,殺死齊愍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fù)國。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zhì)。逃回燕國后太子丹并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lǐng)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xiàn)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之后荊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lǐng)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于秦。
春秋時期趙氏于晉文侯時遷至?xí)x國,六世而至趙衰。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逃往,后來重耳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趙衰于是權(quán)重位高,其后代趙盾、趙武(元代紀(jì)君祥著戲曲《趙氏孤兒》中的主角)、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股肱之臣。
趙襄子其父趙簡子,其母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zhèn)),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并最終聯(lián)合韓、魏二家滅智伯。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lǐng)地。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對趙、魏、韓已毫無權(quán)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認(rèn)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并列。宋代史學(xué)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認(rèn)為戰(zhàn)國時代由此開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