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很熟悉一個詞,曾經(jīng)作為一個名校的校訓,叫“厚德載物”,其實就是從這里引申出來的。只不過很多人把它解釋錯了,把“物”解釋成人物,把“德”解釋為倫理。而老子所說的是物德,“厚德載物”是物德為萬物所遵行,萬物得以化育。
那么,老子講這句話什么含義?暗含著萬物都有德,唯獨人沒有德。所以這句話里暗含著老子對文明人類的批評,因此他下面才會說下面這句話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說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而道法自然。
大家注意這里的自然,這里的自然的概念不是自然界的意思,自然界這個概念是近代從西方傳入中國的。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是指道的演化、進化狀態(tài),這叫自然。所以,老子對德又做了一個補充。他說“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順著萬物運行的方式不敢有任何多余的動作,叫德。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進一步在批評文明人類,名堂太多、動作太多,違背天道、喪失物德。
所以他會說下面這些話,說“不尚賢,使民不爭”,因為賢、欲,這都是文明人派生出來的東西?!安毁F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沒有價值分別,沒有價值觀的高下。在自然界中,你能說黃金比花崗巖更貴重嗎?它們沒有任何區(qū)別;“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也就是沒有人情、人欲,沒有這些被文明充分調(diào)動的人的激情和貪欲,這才會天下安寧;“為無為,則無不治”,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做,于是一片安寧。
如果我這樣講,大家認為我是誤讀,那么看看老子下面進一步闡釋。他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段話講什么呢?
大家首先要明白,我們?nèi)诉@種東西,一定是缺什么才喊什么。魯迅曾經(jīng)給孔子做過一個考證,他說孔子當年周游列國13年,狼狽得像一個喪家狗,他憑什么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因為他總是吃不飽飯,偶然有一次把肚子撐得渾圓,然后坐車遠行,那時候沒有柏油路,也是木輪,沒有橡膠輪胎,上下顛簸,把他顛簸成胃下垂了,于是他只好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魯迅給他證明,孔子有嚴重胃病,因為他一定缺什么才喊什么。
我們姑且不論魯迅對孔子的這個考證是否成立,他至少明白,你一旦看到人們強調(diào)什么,一定是人們?nèi)笔Я耸裁?。注意?strong>老子這段話,他說“失道而后德”,當人一旦開始大喊道德的時候,一定是你把道丟了;“失德而后仁”,你后來連德都丟了,你才喊仁;“失仁而后義”,你連仁愛之心后來也保不住,你才講義;“失義而后禮”,你連道、德、仁、義全都丟光,你才只好講禮。
所謂禮,國家政治法統(tǒng)及其民間禮儀禮節(jié)的總和。就是你把這些東西都丟光了,人類文明社會才開始了嚴刑峻法的暴力管控,顯然老子的意思非常明確。
那么,老子接著又講,他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什么叫上德?就是真正有德的狀態(tài)叫上德,也就是萬物都有的那個德。它是什么樣子呢?不德你看不出來它有德,是以有德,其實他才真正有德。他說“下德不失德“,他這里所說的下德,就是人嘴喊的、懷里抱的那個德。他說,表面上看他不失德,實際上他沒有德。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在《德》篇里,照樣是一直在批評文明人類失去了物德。而在《道》篇里,一直在批評文明人類背離了天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