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曼一生研究行為心理學,他的理論揉合了眾家之長,提出的整體行為模式和中介變量的概念,彌補了華生古典行為主義的缺陷。
同時,托爾曼建構了符號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先驅。在其過世后,理論和研究方法更促成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心理學“認知革命”。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位了不起的心理學家——托爾曼。
1
托爾曼的生平
【美】托爾曼 E. C. Tolman, 1886-1959
1886年,托爾曼(E. C. Tolman, 1886-1959)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
1911年,麻省理工學院學電化學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因對詹姆斯的心理學感興趣,同年考入后入哈佛大學,師從霍爾特。
在研究生期間,曾專程去德國接受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的指導,深受其思想的影響。
1915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32年,出版《動物與人的目的性行為》。
1937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5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貢獻獎。
1959年,去世。
2
托爾曼的基本觀點
1. 以整體行為為研究對象
① 托爾曼同意華生將行為視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觀點,但他認為華生所關注的“S-R”中的R是分子行為,只是生理學應該研究的對象。人的行為不僅僅是生理行為,還受到認知因素的影響。
② 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指向某種目的的整體性行為。
行為的目的性可以用客觀的行為術語來加以界定,而不必求助于內省或求助于主觀感受的報告。
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指向一定目的。每一種行為都有它的目的性,總是趨向某些目標或回避另一些目標;
②具有選擇性。為了達到目標,行為總會對達到目標的方式和手段進行選擇;
③遵循“最小努力原則”,人們總是選擇最佳、最簡便、最省力的行為。
2. 視中介變量為行為的內部決定因素
① 概念
中介變量即介于環(huán)境變量與行為變量之間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雖然不能直接觀察,但可能根據(jù)引起行為的先行條件及最終的行為結果推斷出來。
托爾曼將華生的S-R公式轉變成S-O-R公式,其中O就是中介變量。
②分類
● 需求變量,主要指驅力和動機等。
● 認知變量,主要指知覺、回憶和技能等。
3. 中介變量與行為公式
① 行為公式:
B=f(S·A),B代表行為變量,S代表情境變量,A代表先行變量,如遺傳、年齡、以往經(jīng)驗等。
② 含義:
行為是情境變量與先行變量的函數(shù)。這一觀點抨擊了華生的極端環(huán)境決定論,認為行為不僅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年齡、經(jīng)驗與遺傳等因素的影響。
2
符號學習理論
1. 認知地圖
托爾曼認為學習是有機體在一定目標的指導下,根據(jù)指向目標的一些符號,認識達到目標的途徑,從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認知組織,即認知地圖, 或稱為“符號格式塔”。
2. 位置學習
動物根據(jù)自己對情境的認知,在頭腦中形成一種類似于現(xiàn)場的認知地圖,知道目標的所在,并根據(jù)目標改變行為,以適應環(huán)境的要求,這就是位置學習。
它與反應學習相對應,后者認為動物的學習是對一系列的刺激作出機械的、固定順序的反應。
有兩個經(jīng)典的實驗說明了動物的學習主要是位置學習。
實驗1:
托爾曼曾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來判斷動物的學習方式是位置學習還是位置學習。
他把白鼠分成反應學習組和位置學習組,兩組白鼠都跑一個十字型的迷津。
反應學習組的白鼠有時從S1 處開始,有時從S2 處開始,但是無論如何都必須在遇到障礙向右轉才能獲得食物。位置學習組的白鼠無論從何處開始,總是
在同一出口得到食物。
結果發(fā)現(xiàn),位置學習組的白鼠很快就習得了走迷津,而反應學習組難以完成該任務。
這說明白鼠習得了迷津的地圖,知道食物放在哪里,因此無論從S1還是從S2開始走,都能徑直找到食物。
但反應學習組的白鼠很難習得“遇到障礙(刺激)向左轉(反應)獲得食物”這種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
因此,托爾曼得出結論,動物的位置學習要優(yōu)于反應學習。
實驗2:
托爾曼的學生麥克法蘭用了另外一種方式來證明位置學習的重要性。
他訓練白鼠在迷津里游泳,熟練后將水抽干,再讓白鼠走沒有水但路徑相同的迷津。結果發(fā)現(xiàn)白鼠很快就學會了走迷津,幾乎沒有任何遲疑。
如果按華生的“刺激—反應”理論,白鼠迷津里游泳與走路所面對的環(huán)境與肌肉的運動完全不一樣,那么兩次走迷津之間沒有任何關聯(lián),水抽干后,白鼠應該不得不重新學習走迷津。但實驗的結果與此剛好相反。
因此,托爾曼推測白鼠在迷津里游泳時,已經(jīng)學會了迷津的路徑(即發(fā)生了位置學習),在其頭腦中有了“認知地圖”。因此,水抽干后,白鼠還是能按照已經(jīng)形成的認知地圖行走,并能很快走出迷津。
3. 潛伏學習
托爾曼認為學習的結果不一定馬上表現(xiàn)出來,而是處在一種“潛伏”狀態(tài),一旦遇到合適的條件,學習的結果就會通過行為操作表現(xiàn)出來,這種現(xiàn)象就是潛伏學習。
1930年,托爾曼設計了一個實驗。
他選用3組白鼠走迷津:
甲組為非強化組,是否成功均無食物獎賞;
乙組為強化組,每次成功均有食物獎賞;
丙組為實驗組,前10天不予強化,第11天起開始強化(成功后給予食物)。
結果如下圖:
乙組較甲、丙組更快地逐日減少錯誤,丙組前10天與甲組一致,但從第11天開始,丙組走迷津的錯誤率迅速降低,第12天起甚至比乙組要好。
托爾曼認為,丙組動物雖然開始時未經(jīng)強化,但在走迷津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有關迷津的認知地圖,只是由于得不到食物強化,它們對是否走出迷津“無所謂”。一旦第11天有了獎賞,它們便馬上就表現(xiàn)出學習效果。
因此,學習不一定非得有強化才會發(fā)生,只不過在沒有強化的情況下,學習并不會表現(xiàn)于外顯的行為上。
3
對目的行為主義的評價
1. 貢 獻
① 引入中介變量與認知地圖的概念,為認知的行為研究開辟了道路,被稱為認知心理學的鼻祖。
② 反對華生的分子行為,提出了整體行為的概念,促進了行為主義的發(fā)展。
③ 提出了位置學習、潛伏學習等概念,促進了學習心理學的發(fā)展。
2. 局 限
① 以動物的行為推論人的行為,顯然忽視了人與動物的基本區(qū)別。
② 對很多概念都沒有清晰的說明,理論顯得比較凌亂。
③ 理論中存在心靈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傾向。
●文:楊文登,廣州大學心理學系博士、教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