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8 22:09 星期三
內篇
一、《逍遙游》篇
主旨是說一個人當透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而使精神活動臻于優(yōu)游自在,無掛無礙的境地。
本篇可分為三節(jié):
首節(jié)起筆描繪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次寫“小知不如大知”,點出“小大之辨”,接著寫無功、無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與天地精神往來。
第二節(jié)借“讓天下”寫去名去功,借“肩吾問連叔”一段寫至人無己的精神境界。篇末借惠施與莊子的對話,說到用大與“無用之用”的意義。
二、《齊物論》篇
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容及其價值。齊物論,包括齊、物論(即人物之論平等觀)與齊物、論(即申論萬物哦、平等觀)
全篇共分七節(jié):
第一節(jié),劈頭提示“吾喪我”的境界,“喪我”即去除“成心”(成見)、揚棄我執(zhí)、打破自我中心。接著寫“三籟”述自然的音響
第二節(jié)評“百家爭鳴”—學派之間的爭論,以至眾人役役、迷失自我。
第三節(jié),指出學派辯論、人物爭論,乃由“成心”作祟,因此產(chǎn)生種種主觀的是非爭執(zhí)、意氣之見。因而提出“以明”的認識方法。并申論事物的相對性與流變性,以及價值的相對性與流變性,因而提出“照之于天”的認識態(tài)度
第四節(jié),歸結到“道通為一”;各家各派所見,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觀給予外界的偏見。再提出“以明”的認識方法
第五節(jié),再度申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br> 第六節(jié),例舉三個寓言故事,引申前義。
第一個故事“堯問舜”一段,寫自我中心之排他性與開放心靈之涵容性的不同。
第二個故事“齧缺問乎王倪”一段,提出“萬物有沒有共同的標準?”申說價值標準不定於一處,并指出人群習於“人類自我中心”之非。
第三個故事“瞿鵲子問乎於長梧”一段描述體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觀其精神境界。
篇末第七節(jié),例舉二則寓言“罔兩問景”一段,喻“無待”之旨,“莊周夢蝶”一段,寫“物化”之旨。
三、《養(yǎng)生主》篇
主旨在說護養(yǎng)生之主—精神,提示 養(yǎng)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外篇《達生》篇,通篇發(fā)揮養(yǎng)神之理。
本篇分為三節(jié):
首節(jié)提出“緣督以為經(jīng)”,是為全篇的總網(wǎng)。指出人生有涯而知無涯的境況中,當順循中虛之道,即順任自然之理。
第二節(jié),借“庖丁解?!钡墓适拢杂魃鐣难}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順著自然的文理),并懷著“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tài)度,且以藏斂(“刀善而‘藏’之”)為自處之道?!垛叶〗馀!返囊庵荚凇度碎g世》篇中得到更具體、更細微的發(fā)揮。
第三節(jié),分三段作喻,
寫右?guī)熤椋藢僮匀恢?。這段要在破除形骸殘全的觀念?!兜鲁浞啡l(fā)揮這一主題。
澤雉一小段,寫水澤里的野雉,逍遙自在,若關在樊中,則神雖旺,卻不自遂。
后一段“秦失(讀佚)弔老聃”,寫人生在世,當“安時處順”,視生死為一如,不為哀樂之情所困擾、所拘著。
篇末結語說:“指窮於為薪,火傳也?!庇骶裆谌祟悮v史中具有延續(xù)的意義與延展的價值。
四、《人間世》篇
主旨在描述人家關係的紛爭糾結,以及處人與自處之道。處於一個權謀獪詐的戰(zhàn)亂時代,無辜者橫遭殺戮,社會成了人吃人的陷阱,一部血淋淋的歷史,慘不忍睹的暴露在眼前,莊子揭露了人間世的陰惡面,而她所提供的處世與自處之道卻是無奈的。
本篇可分為七節(jié):
首節(jié)假借顔回與孔子的對話,,描述與統(tǒng)治者相處的艱難。這裡,以衛(wèi)國的暴亂喻人間的紛爭。借衛(wèi)君描寫出當權者的專橫獨斷,一意孤行,“輕用其國”,“輕用民死”,全國死於權力鬥爭下的人民滿溝遍野,多如蕉草。面對這樣的一位君主,顔回提出了“端虛勉一”、“內直外曲”、“成而上比”三種方法。然而這幾種方法都被指出不足以用來感化衛(wèi)君。最後提出“心齋”一法。人間種種紛爭,追根究底,在於求名用智?!懊?、“智”為造成人間紛爭的根源,去除求名鬥智的心念,使心境達於空明的境地,是為“心齋”。
第二節(jié),借葉公子高出使齊國一事,道出臣子與君主相處的艱難。這裡寫出臣子面對君主時的疑懼之情,接受使命時或不免於“人道之患”,或不免於“陰陽之患”。進而寫出傳言的困難及使用語言不慎所造成的禍害。解除“陰陽之患”唯有虛心安命,消極的提出“忘身”。最後由“人道之患”說到“乘物以游心”、“養(yǎng)中”,這也是“讬不得已”的事。“養(yǎng)中”、“游心”其主要乃在於順任自然。
第三節(jié),借顔闔為衛(wèi)靈公太子師,寫出與儲君相處的艱難。這裡提出了引達(“達之”)順導(“順”)的教育方法。
第四節(jié),以社樹為喻,寫有才者“以其能苦其生”,遭斧斤之患,而轉出全生遠害在於以無用爲大用。無用,即不被當?shù)勒咚塾谩2粶S於工具價值,乃可保全自己,進而發(fā)展自己。這與《逍遙游》篇末欲壁“機辟”“斤斧”之害,而求“無所可用”,具有相同的“困苦”處境與沉痛感。
第五節(jié),借異木亟言有“才”“用”者被“斬”遇害,中道而“夭於斧斤”,警示之意頗深。
第六節(jié),借支離疏寫殘形者無所可用於當政者,乃得全生免害。
篇末一節(jié),借楚狂接輿唱出亂世景象,“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在重稅與苦役下喘息的人民,能免於刑便是福。“禍種於地”、“殆乎殆乎”,寫出人民遭受的重壓與危難?!懊躁柮躁枴保ㄇG棘滿地),“無傷吾行”,“無傷吾足”,處世之艱,當慎戒留意!
五、《德充符》篇
主旨在於破除外形殘全的觀念,而重視人的內在性,藉許多殘畸之人為德行充足的驗證。能體現(xiàn)宇宙人生的根源性與整體性的謂之“德”。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種精神力量吸引著人。
本篇分為六節(jié):
首節(jié)寫兀者王駘(讀抬),行不言之教,而有潛移默化之功。王駘的弟子與孔子相若,孔子也要拜他為師。王駘能“守宗”,“保始”,把握事物的本質;“物事其所依”,把萬物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心靈能作整體觀,則不拘限于一隅。王駘之過人處在於他有統(tǒng)一的世界觀。
第二節(jié),寫兀者申徒嘉與子產(chǎn)合堂同師的寓言。這寓言體現(xiàn)出執(zhí)政不僅不體恤有殘疾的人,還以其高位而傲視有殘疾的人。這寫出了一般權高位重者君臨人面的面貌。而申徒嘉的殘廢是遭刑逼的,“遊於彀中、中央者、中地也?!薄办爸小?、“中地”則人間世如一刑網(wǎng)。再由形的殘全問題,見出有人形體雖殘全而心智卻完善,有人形體雖完好而心智卻殘缺。執(zhí)政與申徒嘉同窗,“由於形骸之內”,所求者道德學問,然而執(zhí)政卻以貌取人,以勢凌人,而索人于“形骸之外”,這種價值取向顯然是及浮薄的。
第三節(jié)為兀者叔山無趾見孔子的故事。這與“申徒嘉”一節(jié)寫法相似??鬃颖戊缎味恢拢娛迳街職埗缫曀?,叔山說他雖亡足,“猶有尊足者存”。責孔子“蘄{言叔}詭幻怪之名聞”,而不知死生一如、是非平齊之理。
第四節(jié)寫衰駘它無權勢、無利祿、無色貌、無言說。有內涵的人卻不外揚,所謂“內保之而外不蕩”。
第五節(jié),闉(讀因)跂支離無脣與甕盎(讀甕盎)大癭,也是奇形怪狀的人,他們“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篇末一節(jié)為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談論人情的問題?!安灰院脨簝葌渖怼保f子所批判的是縱情肆欲,勞神傷思以至於斲(同斫輪老手的“斫”)傷姓名,圖滅性靈。莊子要人“常因自然”,遮撥俗情,以體悟天地之大美。
六、《大宗師》篇
主旨在于寫真人體道的境界?!按笞趲煛薄醋诖蟮罏閹?!
宇宙為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體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發(fā)出來的萬物之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生死一如”的人生觀,“安化”的人生態(tài)度,“相忘”的人生境界,是本篇的主題思想。
本篇分為十節(jié),
首節(jié)提出天人的關系,即討論自然與人的關心。其觀點為天人作用本不分,“天與人不相勝”人與自然為息息相關而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是為親和的關系,莊子天人一體的觀念,表達了人與宇宙的一體感,人對宇宙的認同感與融合感。能了解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的便是真人。在這一節(jié)里,對于真人的精神面貌有諸多的描繪。
第二節(jié)要人認識死生是自然而不可免的事,正如晝夜的變化一樣,乃是自然的規(guī)律。人不當拘限于形軀我,當與大化同流;在自然萬化中求生命的安頓。
第三節(jié)寫道,簡略的描述道體的無形、永存、及無限性。
第四節(jié),借南伯子葵與女偊(讀YU三聲)的對話,述學道的進程。
第五節(jié),子祀、子輿、子犂(讀離)、子來四人相與為友,體認“生死存亡之一體
第六節(jié),子桑戶、孟子反、子勤張三人相與為友,“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不為死生之情所懸縛。生來死歸為自然變化的必然現(xiàn)象,能安于所化,精神才能獲得大解放。這里,對于生之無系感與死之無懼感做了許多的描述。子桑戶死,二友“臨尸而歌”的泰然神態(tài),拘于禮教的儒家人物見了大為驚異。儒家“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飾眾人的視聽而已,故二友笑儒者“惡知禮儀”。
第七節(jié),寫孟孫才善處喪,孟孫氏不受儒家繁瑣禮節(jié)所拘,他能了解死生的真相,了解變化的道理!
第八節(jié)寫意而子與許由的對話,指責堯以仁義是非黥(讀晴)人,這是對儒家傳統(tǒng)主義的道德規(guī)范、倫理價值進行批判。指出,在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倫理價值的束縛下,人類精神便無 自由活動的可能。
第九節(jié)寫“坐忘”?!半x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離形”,即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貪欲。“去知”,即消解由心智作用所產(chǎn)生的偽詐。如此,心靈才能開敞無礙,無所繋(讀系)蔽,而通向廣大的外境。
篇末一節(jié),由子桑的困境寫出安命的思想。自然變化是“命”,“安命”亦即安于自然變化的流行。
七、《應帝王》篇
主旨在說,為政當無治。本篇表達了莊子無治主義的思想,主張為政之道,勿庸干涉,當順應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
本篇分為七節(jié):
第一節(jié), 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理想的治者:心胸舒泰,純真質樸;不用權謀智巧,也不假借任何仁義名目去要結人心。
第二節(jié), ,狂接輿與肩吾的對話,認為“君人者以己出于經(jīng)式義度”是“欺德”的行為。這里,對于獨裁者以私意(“以己”)厘訂法律(“經(jīng)式義度”)的行徑,做了有力的批判。法度條規(guī)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準則,必須以任命的意見為依歸,若僅為統(tǒng)治者個人及其政權利益為目的,則雖有武力做后盾,使人“孰敢不聽”,但終難使人心順服。如用這種方式來治國,“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注定要失敗。為政之道,要在“正而后行,確乎能其事者”;不以我強人。任人各盡所能就是了。
第三節(jié), 天根遇無名人,問“為天下”之道。無名人說:“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
對于政治權力之厭惡感,在這里表露無遺。治人的觀念徹底打消,以為治人不如不治,不治天下反倒安寧,治人的歷史是一部砍殺的歷史,一片血肉橫飛的慘景歷歷眼前。天根又問:無名人最后說:“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則天下治矣?!薄绊樜镒匀弧?,則人民可享有自由的生活。治者去私(“無容私”)才能走向為民為公的路途。
第四節(jié), 談明王之治,不張揚表露,“化貸萬物而民弗侍”,使百姓不知帝力何所加。
第五節(jié), 寫神巫替壺子看相的故事,主題在寫“虛”,寫“藏”。推之于為政,則虛己無為,人民乃可無擾;含藏己意而無容私,百姓乃得以自安。
第六節(jié), “無為名尸”一段,再度提出為政而在于不自專,勿獨斷,亦不用智巧計算人民。最后仍歸結到“虛”?!爸稳擞眯娜翮R”,則“虛”為形容孔明如鏡的心境。此心境若能如實反映外在客觀的景象,亦即能客觀如實地反映民心意向。為政在“虛”,則治者去私,而能收納廣大人民的意見,且以廣大民眾為前提。
篇末最后一節(jié),為有名的混沌故事。混沌喻真樸的人民。“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為政者今天設一法,明天立一政,煩擾的政舉,屢屢置民于死地。莊子目擊戰(zhàn)國時代的的慘景。運用高度的藝術手筆描繪混沌之死以喻“有為”之政治該人民帶來的災害。
外篇
一、《駢拇》篇
主旨:闡揚人的行為當合于自然,順人情之常?!榜壞础奔磦v(讀“并”)生足趾,取篇首的二字作為篇名。
本篇的要點:首段指出濫用聰明矯飾仁義的行為,并不是自然地正道。自然的正道,要在“不失其性命之情”。仁義的行為,須合於人情,如不合人情,則成“膠(膠)漆墨索”一般,束縛人的行為。
末段批評自三代以下,“奔命於仁義”,“招仁義以撓天下”;為了追逐仁義之名,弄得“殘身傷性”,這種現(xiàn)象,都是違背“性命之情”的。
二、《馬蹄》篇
主旨在于抨擊政治權利所造成的災害,并描繪自然放任生活之適性。馬蹄,就是馬的蹄子。取篇首二字作為篇名
本篇的要點:首段指出“治天下之過”,刑法殺伐,規(guī)范束縛,如同馬兒遭受燒剔刻雒。治權施于民如馬的遭受“橛飾之患”、“鞭加之威”。種種政教實施,都有違“真性”。人當自然放任(“天放”),依“常性”而生活。進而描繪“至德之世”,這是對反禮教的自然人生活情境的一種憧憬。
三、《胠篋》
胠篋篇寫出圣人禮法的創(chuàng)設,本用以防盜治賊,卻反被盜賊所竊,用為護身的名器,張其恣肆之欲,而危害民眾。所以主張莫若絕棄圣智禮法,以免為大盜所乘。胠篋就是開箱的意思。取篇首二字為篇名。
本篇起筆便描繪大盜小賊的竊用圣智禮法。最顯著的莫過于當世田成子之流,不但盜了國家,連“圣智禮法”也一并竊了去?!氨烁`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倍Y法終究為強有力者所獨占,用以裝修門面,維護既得利益。禮法繩小民有余,防大道不足。本篇自開頭道“是乃圣人之過”一段止,雄論滔滔,文辭激昂有力,余文則為覆贅。篇中有“生人生而大盜起”、“圣人不死,而大盜不止”的名句,順文而讀有其深意在,并非故作驚人之語。
四、《在宥》篇
主旨:反對他治,反干涉主義。從人的本性上,說明人好自然而厭干涉?!霸阱丁保栽趯掑兜囊馑?,取篇首句中“在宥”作為篇名。
本篇的主要章節(jié):
第一節(jié), 批評“治天下”的結果,“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指責自三代以下,“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使人不能安于性命之情。
第二節(jié), 借崔瞿(讀區(qū))與老聃的對話,指“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矜其血氣以規(guī)法度”,于是刑具禮教叢(叢)生,弄得“天下脊脊大亂”。今世的情狀更為慘烈,鐐銬的人不計其數(shù),刑戮的人觸目皆是,而仁義圣智復為統(tǒng)治工具,變成了刑具的楔木孔柄。在這種悲慘的境況下,再度發(fā)出“絕圣棄智”的呼籲(讀吁)。
第三節(jié), 借廣成子和黃帝對話的寓言描述治道之精,在于治身。
第四節(jié), 云將和鴻蒙的寓言,抹去治跡而提出“心養(yǎng)”。
第五節(jié), “世俗之人”一段,寫當時諸侯假借國家人民來為自己圖謀,然而終將被人民所唾棄。“大人之教”一段寫至人精神的開廣,為“天地之友”。這一節(jié)疑是斷簡錯入,與在宥篇主題思想無關。后部分為儒家偽作,不予講述。
五、《天地》篇
本篇由十五節(jié)文字雜纂而成,各節(jié)意義不相關聯(lián),屬于雜家體裁?!疤斓亍保柑旌偷囟?,取篇首二字為篇名。
本篇的第一節(jié),寫天地的演化運作,本于自然人君應順天地自然無為的規(guī)律而行事。
第二節(jié)談道,求道當“刳(讀哭,刳木為舟,掏空的意思。)”?!柏谛摹奔聪葱摹慈ヘ澯乔芍?。
第三節(jié)也談道,沒有新意。
第四節(jié)是黃帝遺玄珠的寓言,譬喻道不是感覺的對象,感官、言辯都無從求得?!跋筘璧弥保鳠o心得道—棄除心機智巧,在靜默無心中領會道,
第五節(jié),許由告戒堯,“治”為“亂之率”。
第六節(jié), 華封人(所謂封人就是戍守邊疆的人)曉喻,要隨遇而安,無心任自然,如鳥飛行而無跡。
第七節(jié), 伯成子高責禹行刑政。
第八節(jié), 泰初有“無”,述宇宙的創(chuàng)造歷程。
第九節(jié), 孔子以治道請教老聃,老聃指出統(tǒng)治者當“忘己”
第十節(jié), 蔣閭勉與季徹對話,提出為政者要化除賊害人民的心念,使人民增進獨立的人格意志。
第十一節(jié), 申說為政者當去“機心”而保持真樸。
第十二節(jié), 諄芒與苑風相遇的寓言,描述“圣治”、“德人”與“神人”。
第十三節(jié), 門無鬼與赤張滿嵇的寓言,寫“至德之世”,人民相愛于自然的情景。
第十四節(jié), 諷忠臣孝子為“阿諛之人”,評人情之導于盲從。
第十五節(jié), 寫掠取功名聲色者衣冠楚楚的樣態(tài),譏評這些人的生活,如同囚檻中的禽獸一般。
六、《天道》篇
主旨:以闡述自然之義為主,由八節(jié)文字雜篡而成。各節(jié)意義不相關聯(lián),屬于雜記體裁。“天道”即自然的規(guī)律,取篇首二字作為篇名。
本篇舊書第三節(jié)自“夫帝王之德”至“非上之所以畜下也”,背于莊周及其學派的思想,自王船山以來學者多指出其為偽作摻入,當予刪除,刪除偽作后,各節(jié)的要義依次如下:
第一節(jié), 寫自然規(guī)律運行而不輟;自然界中,萬物自動自為。圣人法自然的規(guī)律以明靜之心觀照萬物。
第二節(jié), 寫“天樂”,體會天樂的人能順自然而行,以萬化同流。
第三節(jié), 寫堯與舜的對話,寫治天下當法天地的自然。
第四節(jié), 寫孔子求教于老聃,老聃評六經(jīng)冗贅。仁義絕人。進而申說天地萬物的本然性與自然性。以為人情世教,當順任自然,無擾認得本性。
第五節(jié), 借士成綺與老子對話,評智巧嬌泰,贊無心任自然。
第六節(jié), 要人退仁義,摒禮樂,體道的廣大涵容。
第七節(jié), 指出“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因而世之所貴的書,并不可貴。
第八節(jié), 輪扁與桓公對話,述真義之不可言傳性。
七、《天運》篇
主旨:由七節(jié)文字雜纂而成,各節(jié)意義不相關聯(lián),屬于雜記體裁。“天運”即自然的運轉,首句“天其運乎”取二字為篇名。
第一節(jié),寫宇宙萬物的運行,乃是五種原因在空中運動的結果。
第二節(jié),大宰蕩與莊子談仁,申說“至人無親”之意。
第三節(jié),北門成與黃帝論樂,寫聞樂時心境的變化。
第四節(jié),師金對顏淵評孔子的復禮,認為“禮義法度”是應時而變的,守舊者推行古禮,就好像“推舟于陸”一般,是行不通的。
第五節(jié),寫老聃向孔子談道,談“采真之游”。
第六節(jié),老聃告孔子,仁義憒人心。
第七節(jié), 老聃告訴孔子,六經(jīng)乃先王之陳跡,非“所以跡”。
八、《刻意》篇
主旨寫?zhàn)B神。“刻意”,即雕礪心志的意思。取篇首二字作為篇名。
本篇開頭寫世間五種人格形態(tài),接著寫圣人之德,圣人體天地之道而澹然無極。再由圣人的德象,說到“養(yǎng)神”、“貴精”。
九、《繕性》篇
主旨寫“以恬養(yǎng)知(通“智”,心智之意。)”?!翱樞浴?,修治本性的意思。取篇首二字為篇名。
本篇開頭批評俗學俗思蒙蔽性靈。提出“以恬養(yǎng)知”的方法—透過生命的恬靜以涵養(yǎng)生命的智慧。本篇后段,勉人“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揭露了求榮華者“喪己于物”,對于當世“文滅質”的景況,做了有力的批判。
十、《秋水》篇
秋水篇,主題思想為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扒锼?,即秋天雨水。取篇首二字作為篇名。
本篇以河伯與海若的對話為主要部分,河伯與海若共七問七答。第一番問答,寫河伯的自我中心心境—“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已”。河伯的自以為多。和海若的未嘗自多,恰成一鮮明的對比。由海若描述海的大與天地的無窮,舒展思想的視野,使人心胸為之開闊。
第二番對話,述時空的無窮性與事物變化的不定性,指出認知與確切判斷的不易。
第三番對話,指出宇宙間有許多事物是“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的。
第四番對話,進一步申論大小貴賤的無償性。
第五番對話,要突破主觀的局限性與執(zhí)著性,以開敞的心靈觀照萬物。
第六番對話,河伯問,“道有什么可貴?”海若回說,認識“道”,就是認然的識自規(guī)律,認然的識自規(guī)律,便可明瞭事物變化的真象。
第七番對話,河伯最后問:“什么是天?什么是人?”這里“天”即天然,“人”即人為,涵有妄為的意思。海若認為順天性便是自然(“天”),違逆常性便是妄為(“人”)。本篇到此文意完足,其余數(shù)節(jié),疑是散段摻入。
最末,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辯論魚樂一節(jié),寫出莊子觀賞事物的藝術心態(tài)與惠子分析事物的認知心態(tài)。
十一《至樂》篇至樂篇,討論人生快樂和生死態(tài)度的問題?!爸翗贰?,至極的快樂。取首句中二字為篇名。本篇分七節(jié),各自成獨立單元:
第一節(jié), 談人生有沒有至極的快樂。評世俗縱情于官能之樂;富貴者求樂,適足以傷生,疏離生命。標示“至樂無樂”—“至樂”為超脫俗情縱欲而求內心恬和之樂。
第二節(jié), 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忘卻死亡之憂,以為生死不過是氣的聚散。
第三節(jié), 支離疏與滑叔介“觀化”,天地間無時不在變化中,人當順隨變化而安于所化。
第四節(jié), 莊子與空髑(讀獨音)髏對話的寓言。借髑髏寫出人生的種種累患。
第五節(jié), 為孔子和自貢的對話,講(講)魯侯養(yǎng)海鳥的寓言,魯侯“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結果把鳥弄死了。這寓言喻治者以己意強施于民,往往造成人眾的災害。所以主張為政之道,要使人民“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第六節(jié), 列子見髑髏而有所感言,以為人的死生當不為憂樂所執(zhí)。
第七節(jié), 寫物種演化的歷程。
十二、《達生》篇
主旨在說養(yǎng)神,強調人的精神作用。“達生”,暢達生命。取篇首二字為篇名。
本篇由十一個寓言故事組成,篇首
第一節(jié),是通篇的綱領,指出通達生命實情的人,不重財物、名位、權勢,認為健康的生命當求形體健全、精神充足(“形全精覆”),與自然為一(“與天為一”)。
第二節(jié),關(讀關)尹與列子的對話,由“純氣之守”說到“神全”。“純氣之守”,即保守純和的精神;“神全”,即是精神的凝聚。這一節(jié)寫精神凝聚的作用。
第三節(jié),仲尼見佝僂者承蜩(讀條),寫駝背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由于他心智專一于對象上,發(fā)揮了洗練的技藝。
第四節(jié),顏淵與孔子的對話,指善游者忘水,乃神暇與專一之功。本節(jié)有“外重者內拙”一語,頗有深意。
第五節(jié),田開之與周威公對話的故事,寫單豹“養(yǎng)其內而虎食其外”,張毅“養(yǎng)其外而病攻其內”,都各有所偏廢。養(yǎng)生要在“形”“精”并重。
第六節(jié),祝宗人說彘,諷權貴人物惑榮華而糟害,逐權位而取禍。
第七節(jié),寫桓公心神不寧而病生,心神釋然而病除,喻養(yǎng)神的重要。
第八節(jié), 由養(yǎng)斗雞寫?zhàn)B神的作用。
第九節(jié), 孔子在呂梁觀人游水,得安習成性的道理。
第十節(jié), 梓慶削木為鐻(讀句),寫一位專技者的精修用心的過程
第十一節(jié), 東野稷御馬,馬力竭而困敗,寫耗神過度,則勞竭必敗。
第十二節(jié), 工倕畫圖,“指與物化”,寫其創(chuàng)造技能的精巧純熟,達到與被創(chuàng)造對象融合為一的化境?!巴?,履之適也;忘要(腰),帶之適也;忘是非,心之適也。”的名句及“忘適之適”的命題,見于本節(jié)。
十二、《山木》篇
主旨:寫人世多患,并提出免患之道?!吧侥尽?, 山中之木。篇首二句由有“山中……大木”,取為篇名。
本篇由九個寓言故事組成。
第一節(jié), 莊子與弟子對話,由大木“無所可用”而見存。而雁以不材而見殺,道出遠害全身之難,所謂“乘道德而浮游”“其唯道德之鄉(xiāng)”,也不過在無奈的境況中,唯有將心思從糾結的現(xiàn)實中提升一級,以衛(wèi)護其精神的自主性而免于淪為工具價值而已。
第二節(jié), 市南宜僚見魯侯焦憂,指出統(tǒng)治者的權位是啓爭之端,為一切禍殃的根源。勸魯侯“虛己以游世”,“虛己”,即消除一己貪圖名位之念。
第三節(jié), 北宮奢賦斂制鐘,喻為政在于循任自然,無巧取于民。
第四節(jié), 孔子圍于陳、蔡之間。大公任告誡他“去功與名還于眾人”、“削跡捐勢,不為功名”。
第五節(jié), 孔子問子桑戶,逢患難時何以親疏友散,子桑戶說:“以利結合的人,則窮困禍患而相棄;真性相感的人,窮困禍患而相收?!?br>第六節(jié), 莊子穿破補的粗布衣服見魏王,魏王說他憊(憊),莊子回說處于“昏上亂相之間”,怎能不憊。
第七節(jié), 孔子圍于陳、蔡之間,處逆境而怡然自得。談宇宙的變化,示人當安然順化。
第八節(jié), 莊周郊游,見螳螂搏蟬,異鵲又從后取之。有名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典故就出在這里。這故事說出了物物競逐,人類社會亦常在不休止地爭斗之中?!坝^于濁水而迷于清淵”,喻示奔求物欲而迷忘了真性。
第九節(jié), 寫陽子旅社所見,感悟修身涉世不可自炫。
十三、《田子方》篇
由是一節(jié)文字?。▍R)集而成。各節(jié)意義不相關連,屬于雜記體裁。田子方,人名,魏國賢者。取篇首三字為篇名。
本篇
第一節(jié), 田子方與魏文侯對話,要在寫“真”。稱贊為人的質真醇厚,并評仁義圣智對真實生命的束縛。
第二節(jié), 借溫伯雪子評儒家“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孔子見溫伯雪子而體悟“目擊而道存,亦不可以容聲矣”。這就是“得意忘言”的情境。
第三節(jié), 顏淵與孔子對話,寫宇宙長流不息,萬物變動神速,自我亦變故日新。這里提出“日徂”之說;“日徂”即一天天地參與變化。不能參與變化的即是“心死”?!鞍笥谛乃?,而人死亦次之。”
第四節(jié), 孔子見老聃“游心與萬物之初”?!拔镏酢奔匆磺写嬖诘母?。認識一切存在的根源,認識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紀”),認識“天地之大全”是為“至人”。自然界充滿著美與光輝,至人“得至美而游乎至樂”,于此可見,莊子至人的藝術心態(tài)。
第五節(jié), 莊子見魯哀公的寓言,指出魯國滿街穿著儒服的人,盡是假儒。
第六節(jié), 百里奚一小段,寫“爵祿不入于心”,“死生不入于心”。
第七節(jié), 寫真畫家的創(chuàng)作突破規(guī)格的約束。
第八節(jié), 文王見姜太公釣魚,“其釣莫釣”,援引為政,則守自然無為。
第九節(jié), 寫伯昏無人射箭的凝定神態(tài)。
第十節(jié), 寫孫叔敖的爵祿無變于己。
第十一節(jié), 寫凡君外在得失無變于己。
十三、《知北游》篇
主旨在談道?!爸庇巍保虮狈接螝v。知,音智,這里是寓言,托為人名。取篇首三字作為篇名。
本篇由十一個寓言組合而成。
第一節(jié), 首段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次寫“通天下一氣耳”,認為氣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質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氣的聚散。
第二節(jié), 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睆倪@些名句中可看出莊子的自然觀。
第三節(jié), 齧(讀聶)缺問道于被衣,被衣告以使思慮專一,精神凝聚。
第四節(jié), 舜問丞,寫天地萬物的變化及氣的聚散運動。
第五節(jié), 孔子問老聃,說:“天不得高,地不得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保瑢懱斓厝f物獨特存在的本然性。
第六節(jié), 東郭子問道,莊子說“無所不在”。
第七節(jié), 由老龍吉寫道之不可言傳性。——“所以論道而非道”。
第八節(jié), 泰清問道,無始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薄暗啦划斆保@是說,道不是具體的東西,所以無法用名言規(guī)限它。
第九節(jié), 光曜問道于無有。老子以“無”、“有”為道的別名,這里更在“無”之上提出“無無”,即含有無窮性、開放性的意義。
第十節(jié), 寫垂釣者的專精凝注。
第十一節(jié), 冉求與孔子的對話,討論天地之始的問題。進而由天地的生生不息,說到圣人的“愛人無己”。
第十二節(jié), 顏淵與孔子的對話,談化與安化。
一、《庚桑楚》篇
庚桑楚篇,由十二節(jié)文字雜纂而成,其雜亂為前所未見。【庚桑楚】,人名,這里說是老聃的弟子。取首句人名為篇名。
本篇
第一節(jié), 庚桑楚與弟子對話?!按簹庾兌俨萆?,正得秋而萬寶成”,這是自然規(guī)律運行的結果。為政之道也應自然無為。抨擊堯舜以來,標舉賢名,使人民互相傾軋,任用心智使人民互相爭盜的混亂政情。
第二節(jié), 南榮趎(讀除)請教老子,談護養(yǎng)生命的道理。
第三節(jié), 寫心境?!坝钐┒ㄕ?,發(fā)乎天光”,即是說心境安泰靜定的人,行于無名跡。
第四節(jié), 談求知的境域。
第五節(jié), 談保養(yǎng)“靈臺”(心靈)。
第六節(jié), 寫“宇”、“宙”、自然的縂(同總)門(“天門”)為萬物生滅變化的根源。
第七節(jié), 由“古之人,其知有所至”說到現(xiàn)代人的是非不定。這一節(jié)雜抄齊物論,文字艱澀。
第八節(jié), 以蹍(斬)人之足為例,申說至禮是沒有人我之分,至仁是不表露愛跡(同跡)的
第九節(jié), 列舉擾亂人心的二十四種因素。
第十節(jié), 寫“全人”善于契合自然應合人為。
第十一節(jié), 寫順人的所好,就容易被籠絡住,逆人的本性就難以馴服。
第十二節(jié), 寫“平氣”、“順心”,應事則出于不得已。
二、《徐無鬼》篇
徐無鬼篇,由十五節(jié)文字雜纂而成。各節(jié)意義不相關連?!靶鞜o鬼”,人名,隱居之士。取篇首三字為篇名。
本篇
第一節(jié), 徐無鬼見魏武侯,指出君主“盈嗜欲,長好惡”,性命之情病困。近臣們平時和武侯談詩書禮樂,卻未嘗見武侯啟齒,徐無鬼和他談相馬術,則大樂。這故事很有諷刺的意味。
第二節(jié), 徐無鬼與武侯對話,徐無鬼批評武侯“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yǎng)耳目口鼻?!辈⒅赋霎敃r君主,發(fā)動戰(zhàn)爭,“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所作所為以愛人為名實則“害民之始”。
第三節(jié), 黃帝出游迷途,遇一牧馬小童,小童指點迷津,把話題轉向如何“為天下”,小童回答說:“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這寓言發(fā)揮老子“無事”“無為”的思想?!盁o事”,即不生事,不攪擾從事,這就是道家無擾民的思想。
第四節(jié), 批評勢物之徒,喜歡禍變,乘時會與作,“馳其形性”,糟蹋自己而造孽他人。
第五節(jié), 莊子與惠子對話,批評各家“各事其所是”,弄得天下沒有“公是”。齊人蹢(讀笛,蹄子的意思)子求鐘的故事,喻各家各以為是,往往遺棄珍貴的,而執(zhí)持賤陋的。楚人謫閽(讀昏)造怨的故事,喻各家求真理未得,反倒無謂地在爭執(zhí)結怨。
第六節(jié), 莊子過惠子墓,講了一個匠石斲泥故事,感嘆自惠子死后,“無以為質”,流露出無比真摯純厚的感情。
第七節(jié), 管仲與桓公對話,談囑托國政的妥當人選。
第八節(jié), 吳王射狙,戒人不要自恃巧捷而以色驕人。
第九節(jié), 南伯子綦(南郭子綦(讀其)見齊物論開篇人物)隱幾而坐,嘆世人的自我迷失。
第十節(jié), 為楚王宴孔子的故事,申“不言”之意。
第十一節(jié), 九方歅(讀音)替梱(讀困)看相,說他將與君同食,有福氣。子綦聞之聞說而泣,認為食君之祿,不過“盡於酒肉,入於鼻口”而已。子綦所向往的,乃是邀樂于天,邀食于地,順任自然的生活。
第十二節(jié), 齧(讀聶)缺論堯,以為達官貴人與道學夫子多假仁義以取利,所以說:“利仁義者眾?!痹u“仁義之行,唯且無誠”,因仁義已成為貪求者的工具了。
第十三節(jié), 寫三種人物形態(tài):一種沾沾自喜的人,一種茍安自得的人,一種形勞自苦的人。進而寫神人
第十四節(jié), 頗為散亂,第一小節(jié)寫人、物各有所適。第二小段寫物類的相互恃守、依持。第三小段寫官能過度放縱的弊害。
第十五節(jié), 寫不知的境遇。
三、《則陽》篇
則陽篇由十一個單元纂編而成,其中篇末,少知與大公調對話兩節(jié),討論了宇宙論上的一些問題,頗有價值。“則陽”,人名,為一游士。取篇首二字為篇名。
本篇
第一節(jié), 寫游士的干祿竸進與圣人的恬退和樂。
第二節(jié), 寫圣人的心態(tài)。
第三節(jié), 第一小段,“舊國舊都,望之暢然”,以故鄉(xiāng)喻本性。人進入社群,逐物日久,一旦返復真性,內心感到舒暢。第二段,“冉相士得其環(huán)中以隨成”,寫與物融合的心境。
第四節(jié), 譏諷戰(zhàn)國君主的征伐。
第五節(jié), 借孔子讃市南宜僚,寫隱士的恬淡凝寂。
第六節(jié), 說為政魯莽治民滅裂的弊害。
第七節(jié), 柏矩游齊,見死刑示眾,泣今世君主“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途而誅不至”指責人君率先作偽,還要責罰誰呢?以前的人君“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當今的治者反是。
第八節(jié), 寫事物變化沒有止境,我們的判斷無法有永恒的定準,我們的所知是有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未知的范圍是廣大的,我們要與時俱進,不可滯執(zhí)固有的認識。
第九節(jié), 三個史官論衛(wèi)靈公的無道。
第十節(jié), 少知和大公調對話,談“同”“異”的問題?!昂袭愐詾橥薄f物(“異”)的整體即是道(“同”),“散同以為異”—道(“同”)即散為多樣式的萬物(“異”)。少知問什么是“丘里之言”?大公調逐由“丘里之言”說到渾同之“道”。天下萬物萬變萬化,然而都遵照著自己的自然規(guī)律性發(fā)展著。世界發(fā)展的這種自然規(guī)律性就是“道”。
第十一節(jié), 為少知與大公調第二番問答,討論萬物起源的問題。這里指出我們認識的限度僅限于物的范圍(“極物而已”)。至于物的起源的問題,是議論的止點(“讓之所指”)
四、《外物》篇
由十三篇文字雜纂而成。各節(jié)意義散亂而不相關聯(lián)?!巴馕铩保赐庠谑挛?。取篇首二字為名。本篇
第一節(jié), 申說外在的事物沒有一定的準則。如忠未必能取信,孝未必能見愛,并舉史實為例以說明。
第二節(jié), 莊周家貧的故事。
第三節(jié), 任公子釣大魚,喻經(jīng)世者當志于大成。
第四節(jié), 儒以詩禮發(fā)冢的故事,寫儒者口唱詩禮,卻資以盜墓,這和胠篋篇所寫強權者借仁義以盜國盜民一樣。
第五節(jié), 老萊子告誡孔子的寓言,要人去除行為的矜持與容貌的機智。
第六節(jié), 宋元君夢神龜(龜)的寓言,在于說“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br>第七節(jié), 惠子與莊子對話,申“無用之用”的意義。
第八節(jié), 莊子曰一段,寫宇宙的流轉及社會人事的變易,評學者是古非今之謬,贊至人是“游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br>第九節(jié), 寫心胸不可逼狹,心靈應與自然共游。
第十節(jié), “德溢乎名”一小段,寫謀慮智巧則傷自然之德。
第十一節(jié), “靜然可以補病”一小段,寫寧靜的功效,
第十二節(jié), “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币恍《危瑢懗C性偽情之遇。
第十三節(jié), “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的名句,即出于此篇末一段。后代禪宗發(fā)揮了這里“得意忘言”之意。
五、《寓言》篇
寓言篇,由七節(jié)文字雜纂而成。各節(jié)意義不相關聯(lián)。“寓言”寄托寓意的言論,取篇首二字為篇名。
本篇
第一節(jié), 說明本書所使用的文體?!霸⒀允牛匮允摺?,這是說明寓言、重言在書中所占的比例。進而說明為什么要使用寓言重言。接著就說所使用的語言,都是無心之言(“巵言”),合於自然的分際。有人以為這節(jié)是莊書的凡例。
第二節(jié), 莊子與惠子對話,借孔子氣絕用智、未嘗多言,譏惠子恃智巧辯。
第三節(jié), 寫曾子心有所系,未達化境。
第四節(jié), 寫顏成子游進道的過程。
第五節(jié), 寫不執(zhí)著生死。
第六節(jié), 為罔兩問景,寫“無待”,與齊物論篇文字稍異而意同。
第七節(jié), 寫陽子居見老聃,去驕泰的神態(tài)。
六、《讓王》篇
讓王篇,要詣闡述重生的思想。由十五個寓言故事組合而成。“讓王”,辭讓王位。篇中多借辭讓王位而寫生命的可貴,輕視利祿名位,取此意為篇名。本篇許多節(jié)文字重現(xiàn)于呂氏春秋。自蘇東坡以來,以為讓王等篇不是莊子所作,疑是偽品。然本篇雖非莊子自作,卻與莊派思想有相通之處,可能是莊子后學所寫。亦疑是楊朱學派所作,發(fā)揮楊朱“重生”思想。
本篇
第一節(jié), 述三個讓君位的故事,闡揚“重生”思想—以生命為貴,以名位為輕。
第二節(jié), 大王亶(讀膽,實在、誠然的意思)父遷歧山的故事,也闡述“重生”之意。并譏評“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位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br>第三節(jié), 王子搜的故事,也是寫“重生”的思想。感嘆做國君的禍患,表明不肯以君位來傷害生命的態(tài)度。
第四節(jié), 子華子與昭僖侯對話,感天下爭亂不已,傷殺生命,而主“重生”之言。
第五節(jié), 魯君禮聘顏闔,顏闔惡富貴?!敖袷浪字樱辔I項壣匝澄?。”好比隨侯用寶珠去射麻雀。生命是貴重的,世俗君子卻輕身逐物。
第六節(jié), 寫列子窮而拒絕鄭國宰相的贈粟。
第七節(jié), 屠羊說的故事,寫屠羊說有功于國而不受爵祿,深處卑微而陳義甚高。
第八節(jié), 寫子貢訪原憲 (同憲),子貢以仁義、車馬為華飾,超世揚己,而原憲則貧而樂,有所不為。
第九節(jié), 借曾子寫求道的人“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
第十節(jié), 孔子與顏回對話,寫“知足者不以利自累”。
第十一節(jié), 魏牟與瞻子對話,談“重生”。
第十二節(jié), 孔子與門人對話,寫懷道抱德的人,能安然自得。
第十三節(jié), 寫北人無擇恥于接受君位。
第十四節(jié), 卞隨、務光的辭讓,寫潔士不茍合于君主。
第十五節(jié), 借伯夷叔齊的故事,諷周王“殺伐以要利,是推亂以易暴”。
七、盜跖(讀執(zhí))
盜跖篇,主旨在于抨擊儒家禮教規(guī)范及俗儒富貴顯達的觀念,主張尊重自然地性情?!氨I跖”,名教跖的大盜。本篇重要部分為借盜跖而評孔子的對話,因取盜跖之名為篇名。
全篇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孔子拜訪盜跖的對話,二是子張和滿茍得得對話,三是無足和知和得對話,都是借寓言的形式談問題。
其要點是:
第一部分,寫孔子往勸盜跖, 盜跖則批評儒者“作言造語,妄稱文武”“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使得天下學士不反本業(yè),還“妄作孝悌”來僥幸求得封侯富貴。進而說:“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以后,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指責“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并評儒家圣王,自堯舜至武王,“皆以利惑其真,而強反其性情?!苯又赋鰵v代忠臣皆不得好死。最后認為人生短促,當“說其志意,養(yǎng)其壽命”,輕利全真。
第二部分,子張和滿茍得對話。子張講仁義禮信,倡貴賤倫序,以求顯榮利達。滿茍得則主張士人的行為,順著自然的本性。批評“田成子常殺君窮國而孔子受幤。論則賤之,行則下之。”指出儒者言行長相違,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并說:“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疏戚有倫乎?”這是對儒家等級倫常思想的批評。
第三部分,,無足與知和的對話,無足是富貴權勢的崇拜者,認為人生但求聲色之樂。知和的生活,則恬怡適和,批評縱欲之弊,指出貪求爭奪的危害,認為人生除了吃喝玩樂之外,當有更重要的東西,當求更高的理想。
八、《說劍》篇(非莊派作品,但有些考證須知道)
說劍篇,寫趙文王好劍,莊子往說之,論劍有三種: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本篇與莊子思想不相干,一般學者疑似縱橫家所作。林希逸、韓愈、王夫之等都認為本篇是戰(zhàn)國策士游談。沈一貫莊子通說:“說劍一篇,全無意況,學非莊子學,文非莊子文?!彼u甚是。羅根澤諸子考索謂:“這明是縱橫家托莊子而造的故事,編莊子書的,只見是莊子的故事,遂拉了來?!绷_說可信。按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四篇,自宋以來,多疑是贗品。然張成秋說:“此四篇之中,除說劍之外,多有可與莊子思想相發(fā)明者,未可一概斥之以偽。”(莊子篇目考)張說為是。盜跖篇和胠篋篇頗為相近,文風潑辣,語態(tài)激憤,批判性強烈。只是盜跖篇筆尖直指孔子,蘇東坡等儒者讀了受不了,所以特別挑剔出來。其事盜跖篇和胠篋篇一樣,當然不是出自莊子本人之手,卻是莊子后學所作。所以仍屬莊子學派的作品。漁父篇是莊派之作,讓王篇可能是莊子后學所作(從文風和文意看來,盜跖和讓王是不同的人所寫。)也可能是楊朱學派的作品,說劍篇則絕非莊子學派的作品。
九、《漁父》篇(主要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如保真存樂,悠然自得,省卻形役之心,以得自純。須知“人有八疵”:“摠(讀總同揔,握的意思,文中成疏為濫的意思)、佞、諂、諛、讒、賊、慝(讀特)、險”;事有四患:“叨、貪、很、矜”)
漁父篇,主旨闡揚保真思想,并批評儒家禮樂人倫的觀念??鬃幼诹种行訅?,見一白眉披發(fā)漁父,漁父斥孔子“擅飾禮樂,選人倫”,指責他“苦心勞形以危其真”,教導孔子要“謹慎修身,保持本真,使人與物各還歸自然?!睗O父,為一隱逸型有道者,取此二字作為篇名。
十、《列御寇》篇
列御寇篇,由十二節(jié)文字雜纂而成。各節(jié)間,意義極其散亂而不相關聯(lián)。列御寇,即列子。取篇首三字為篇名
本篇
第一節(jié), 伯昏無人(見于德充符篇人物)與列御寇對話,告誡列子不可炫智。勿“以外鎮(zhèn)人心”。
第二節(jié), 儒者緩的故事,評儒者的自以為是,贊得道之人的淳素自然。
第三節(jié), 朱泙(讀平)漫學屠龍而無所用其巧,至人則純任自然,不用智巧。本節(jié)各三段,似各不相連。朱泙漫技成而無所用其巧,這則故事馀文恐脫漏。后文“圣人以必不必”一段另有所說,“以必不必”,指不固執(zhí)一定的成見?!耙圆槐乇刂保枪虉?zhí)己見,為導致紛爭的根源。“小夫之知……而不知大寧”一段,寫小知不識大道。
第四節(jié), 譏曹商卑己求祿,寫莊子織履為生,恬淡志遠,有所不為。
第五節(jié), 魯哀公問顏闔,評孔子喜歡雕琢文飾,以枝節(jié)為主旨,矯飾性情,以夸飾于民。
第六節(jié), “施于人而不忘”一小段,評施人望報的觀念。
第七節(jié), “為外刑者”一小段寫真人能免除內外刑罰。
第八節(jié), 寫人心的變化多端。
第九節(jié), “正考父”一段,寫態(tài)度的謙虛,“賊莫大乎德有心”一段,寫用心機的是賊之大者,并批評“中德”?!案F有八極”一段,寫人的窮困和通達之成因。
第十節(jié), 有人相莊子炫耀得君主的賞賜,莊子警告他這如同龍頷取珠,總有遭殃的一日。
第十一節(jié), 寫莊子不仕。
第十二節(jié), 記莊子將死,反對厚葬。
十一、《天下》篇
天下篇,為最早的一篇中國學術史,批評先秦各家學派的論者,以一篇為最古。本篇保存了許多異說,像宋銒(讀刑)、慎到、惠施、公孫龍、等人的學說。在這里可以得到一個概略的了解。尤其是惠施的思想,他的著作已全無存留。幸賴本篇的評述保存了一些可貴的資料。
本篇一開頭就標示了最高的學問乃是探討宇宙、人生本源的學問。(“道術”)“內圣外王”乃理想的人格形態(tài)。所謂“道術”,就是對于宇宙人生作全面性、整體性的把握的學問。所謂“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變化及其根源意義作全面性、整體性認識的人?!疤煜轮畏叫g者多矣”,各家各派以所好而提出的意見,只是宇宙人生的局部分,亦即是只見片面之真?!吧袢恕薄爸寥恕笔悄荏w認道的根本原理的人,而“君子”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則只是得道之馀緒。(宣穎說:“君子是道之馀緒”。蔣錫昌說:“君子謂儒家中有標準人格之人?!保耙匀藶槎?,以義為理,以理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其名而在數(shù)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這是論述儒家的部分。其后,乃對墨翟、禽滑厘、宋銒、尹文、田駢、慎到、關(讀GUAN)尹、老聃、莊周、惠施、各家觀點,一一作評述。
第二節(jié), 論墨翟、禽滑厘部分,敘述墨子提倡平等之愛,勤儉力行、利他精神,反對戰(zhàn)爭,反對王室的樂,反對貴賤上下等級的禮,以及提出薄葬的主張。贊墨子為救世能士,批評墨子學說太過嚴苛,難以實行。墨子的非樂、反厚葬,都是針對當時貴族奢侈、靡費民財而發(fā)的,這里的批評未能體會墨子的原意。
第三節(jié),論宋銒、尹文的部分,說他們提倡人類生活平等,要人去蔽、忍辱,反對戰(zhàn)爭,主張“禁攻寢兵”,強調過著“情欲寡淺”——寡欲、平和的生活。他們?yōu)榍筇煜碌陌矊帲找共恍?,和墨子一樣是“救世之士”?br>第四節(jié),論彭蒙、田駢、慎到部分。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上說慎到、田駢“尚法”,側重了他們具有法家思想的一面,這里則著重在敘述他們具有道家思想的一面。說他們以齊同萬物為首要,這是無差別的平等主義思想,站在萬物平等的立場,他們排除主觀的知見活動。他們竟然主張“齊萬物以為首”,說大道能包涵萬物而無分辨,認識到對于萬物的價值判斷的相對性,而且去除自我中心、舍去主觀是非之見,而“與物宛轉”,這種學說和道家是相通的。所以說他們還“聽聞過道的概要”。然而接著又批評他們不明大道,這顯然是從莊周學派的觀點所作的評點。慎到的“去己”、“塊(塊)不失道”以及這一派的貴齊思想,和莊周思想是有距離的。莊子的“齊物”是承認各人各物、各家各派都有同等的發(fā)言權,可涵容不同的價值內容。(他所反對的是各家的自我為中心及排他性)。而慎到、田駢一派的“齊物”,乃是建立一個客觀標準的均齊,這個作為客觀標準的道,自然也可能化為客觀標準的法。這一客觀標準的道或法的形式意義漸被注重,則成為一塊天然的存在。這是批評慎到之道為“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之人之理”的原因。既然有一個客觀標準的道,(或法)以資遵循,則個人的主觀性必須去除,這就是慎到之所以主張“棄知去己”。慎到的“去己”卻和莊子的“無己”、“喪我”卻不一樣,莊子的“無己”或者“喪我”,乃是去除形骸、智巧、嗜欲所困住的小我,揚棄世俗價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從狹窄的局限中提升出來,而成其為與廣大宇宙相通的大我。這是莊周與慎到、田駢一派思想的差別處。
第五節(jié),論關尹、老聃的部分。論述這派道的哲學,認為他們能體認宇宙人生的根本原則,所以稱贊他們?yōu)楣胖┐笳嫒恕⑹鏊麄內松軐W時,強調了他們濡弱謙天下的處世態(tài)度,贊美了他們“常寬于物,不削于人”的涵容心態(tài)。
第六節(jié),論述莊周的部分。寫莊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描繪了他那芒忽恣縱的心態(tài),奔放不羈的性格,以及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
篇末一篇,論惠施辯者部分。敘述惠施的“歷物十事”與“辯者二十一事”?;菔┱J為萬物流變不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是永恒固定的狀態(tài),所以他由此得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命題。他又認為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事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區(qū)別,他強調萬物有基本的相同點,掌握了相同點,誇張了這相同點,而提出了“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等命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