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12月3日分二次聽取了孫老師7AM2U11的課例研究課。本課研究目的主要是三人小組活動的有效性。二次課堂觀察,使我能從顯微的角度觀察學生,放大學生的一舉一動,檢測三人行小組活動的實效,也旁證教師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孫榮榮老師第二次課例課在學生組織形式進行了較大改進,從三人一組,變?yōu)槎€三人小組合并為一大組,座位形式從橫向一組為豎向二組。組內角色分配根據(jù)成績分為ABC三級,每個小組各有ABC同學。接受我觀察的小組是大組長宋言,她兼顧統(tǒng)籌學習任務和活動。A同學袁文,B同學蔡琪,C同學徐寧(均為化名)。以下是我的課堂簡記。
【我的觀察】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呈現(xiàn)問題是What’s your favorite food?由于學過第一課時,而且問題是學生所關注的食物,同學ABC都能羅列出喜歡的東西,注意力都較集中,不需借助組內活動就能完成。在解釋喜歡的食物環(huán)節(jié),ingredients, process, package, transport, storage等詞匯出現(xiàn)時,C同學關注度更高,B同學次之,A同學有走神情況。在關于問題How will you contact the manger at a company?時,老師采用抽問形式,同學ABC都能傾聽,但小組活動不多。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讀取書信范文時,同學ABC都能了解address, date, address, body, signature等詞匯,并都能正確朗讀。在小組合作活動finish a letter中,大組長及時根據(jù)要求給組內ABC學生分配寫信任務,不同學生寫不同部分,最后合作完成一封書信。那邊B同學邊看書,邊完成;這邊C同學瞄了一眼B同學,明白了意圖,較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部分;A同學也順利完成。之后C同學交大組長核對,B同學交A同學校對。在校對中大組長及時糾正C同學的用詞錯誤,C同學及時把I would like to visit your company改為restaurant。在組際交流時,由于發(fā)言輕,C同學能傾聽,AB同學走神(教師專注于發(fā)言小組,沒有掌控全班,對走神同學沒有及時干預,導致這部分小組活動實效降低)。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An interview中,在讀取范例時ABC同學都能認真參與。但在設計采訪的相關問題環(huán)節(jié)時,ABC同學只是拿出各自準備好的問題紙條,沒有真正參與設計討論,只是在大組長的安排下湊成一個采訪的問題框架。大組長的任務安排也偏離學習任務,只是安排學生誰先說,誰后說,自己的指令不太清楚,安排任務語言比較零碎,不清晰。當然最后上臺表演采訪還是順利完成了。
【我的思考】
我就像一個趟著水前進的路人,深一腳、淺一腳終于完成了課堂觀察。通過二次課堂觀察可見,三人行小組合作是有效的、或是說有潛力的。第二次課效果比第一次要好。孫老師明白了不須為了小組合作而合作。原先似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小組合作一番,過程過于冗長,學生學的興趣不高,學習時間也不允許。我覺得只有在任務量大、超出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外部資源支持才能完成情況下才需要合作。就比如在第二節(jié)課的第二環(huán)節(jié)中,小組合作表現(xiàn)得清晰完整,有一定實效,達到了組長組員互為促動、增長課內外能力的目的。與此同時需要和孫老師商洽的地方在于本節(jié)課的第三環(huán)節(jié),她似乎又回到原點,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蛟S是害怕學生的問題設計不夠完整;或許是擔心討論過長,時間不夠完成最后的展示。在我看來,教學環(huán)節(jié)三恰恰最能體現(xiàn)小組合作的要義和精髓。
那么如何把握?有不少老師說小組合作最害怕的情況是組長過于強勢,組員處處位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長此以往不符合人文精神培養(yǎng)。我的觀點是依托任務化精準設計,組員化被動為主動。以本課例第三環(huán)節(jié)的采訪問題設計為例(我在課后討論提起過),首先可以由大組長進行任務角色分配:五位同學提問設計,二位同學記錄選中的優(yōu)秀問題(免得聽寫能力不足導致來不及記錄的情況發(fā)生)。圍繞ingredients, process, package, transport, storage環(huán)節(jié),逐一呈現(xiàn)單詞卡片如package于小組課桌中間,大家圍繞這個單詞大家設想問題,直至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解決掉。這樣的處理我覺得問題指向更明確。設想的問題可以來自課文原句,可以是半仿的,亦或是原創(chuàng)的,每人都有發(fā)言機會。記錄的同學更需要全神貫注于討論的問題,他們的學習任務并不比討論的同學少。整個記錄過程集語言輸入(理解)、輸出(詞句調用、書寫)全過程于一體。這樣的討論是有爭議的,體現(xiàn)了全員思考、全員參與的目的,部分學生的角色不再是被動單一的了。經(jīng)歷這個過程后的表演才能讓學生有感而發(fā)。靈感所致,臨場發(fā)揮,想出極佳問題也未嘗沒有可能。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澧溪小學
2014-12-1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