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一定傳染性的無癥狀感染者成為中國新冠肺炎防控的一個重點。由于這個群體的隱匿性,社會上存在多少無癥狀感染者成為公眾關切之一。
日前,《中華流行病學雜志》預發(fā)表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無癥狀感染者在疫情傳播中的作用與防控策略》,該論文所給出的一個新的觀點是:在我國當前形勢下,社會層面不可能存在數量可觀的無癥狀感染者。
這個結論又是如何得出來的呢?
無癥狀感染者的數量
最早發(fā)現無癥狀感染者現象的是廣東省疾控中心,2020年1月17日,在對輸入病例的家庭成員密切接觸者開展檢測時,發(fā)現了2名無癥狀感染者,經跟蹤觀察,結果1名轉為確診病例,1名為隱性感染者。
隨后,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對新冠肺炎防控指南進行了調整,在1月28日修訂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監(jiān)測方案(第三版)》增加了2個類別,即輕癥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吳尊友認為,無癥狀感染者有2種可能:隱性感染無癥狀感染者與潛伏期無癥狀感染者。第一種是自始至終都是無癥狀感染者,即查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或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后,隨訪觀察,感染者始終不發(fā)病,即真正的無癥狀感染者,醫(yī)學上通常稱為隱性感染者。
另一種無癥狀感染者實質是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過渡性無癥狀感染者,即潛伏期患者在出現臨床癥狀前的短暫過程。因此,判定無癥狀感染者究竟是隱性感染者,還是潛伏期患者,需要動態(tài)觀察一段時間,看其變化情況。
但是這個數量到底有多少?
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信息,截止到4月10日,尚在醫(yī)學觀察無癥狀感染者1092例(境外輸入338例)。
目前發(fā)現的無癥狀感染者,主要是在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或者從回國或來華人員中發(fā)現的。目前,公眾還較為關心社會上是否還存在大量的無癥狀感染者未被發(fā)現,是否會成為疫情二次流行的潛在風險?
對此,吳尊友認為,社會層面不可能存在數量可觀的無癥狀感染者。
為了探究正常人群中新冠感染的幾率,廣東省曾對發(fā)熱門診32萬人次檢測,發(fā)現新冠肺炎檢測陽性率為0.1%,對流感樣病例監(jiān)測樣本15000份檢測,發(fā)現1份陽性,新冠肺炎檢測陽性率<0.1% 。這組數據提示,在密切接觸者之外的重點人群中,新冠肺炎的檢測陽性率也是極低的。
上述論文認為,眾多數據也顯示,密接中無癥狀感染者的比例并不高:
美國一項研究3月13日對美國某養(yǎng)老院76名住客檢測新冠肺炎病毒,發(fā)現23人(30%,23/76)RT-PCR陽性,其中10人(43%,10/23)在檢測日有癥狀,13人(57%,13/23)無癥狀。1周后,13名無癥狀者中10人(77%,10/13)出現臨床癥狀。
美國的這項調查,雖然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樣本量比較小,但還是說明在感染相對早期的3月13日檢測時無癥狀感染者占比為57%,1周后,無癥狀感染者占比為13%,說明檢測越早,無癥狀感染者占比越高。
南方某省報告,已康復及尚在醫(y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占全部報告病例(確診病例1490例和無癥狀感染者140例)的比例為8.6% (140/1630)。
由此,吳尊友認為,近期,我國報告現有病例中,無癥狀感染者人數和比例明顯增加,說明我們的防控措施能夠及時捕獲更多處于感染早期的人。
“在當前我國基本控制了國內新冠疫情的情況下,特別是全國范圍內都全面實施了至少2兩周以上的居家隔離。如果有人在隔離前就感染了,那么,超過一個最長潛伏期后他們應該已經發(fā)病,即使是無癥狀感染者,也會因2周以上隔離而不會繼續(xù)帶病毒。因此,在我國當前形勢下,社會層面不可能存在數量可觀的無癥狀感染者。”吳尊友認為。
無癥狀傳染性到底有多大?
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是存在的,但是到底多大的傳染性?
刊發(fā)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0年第41卷的論文《寧波市無癥狀感染者傳染性研究》,比較了無癥狀感染者與確診病例的傳染性,共追蹤調查了2147名密切接觸者,發(fā)現總感染率為6.15%,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分別為6.30%和4.1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這是目前第一篇公開發(fā)表的關于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量化研究。
吳尊友認為,從群體水平來看,由無癥狀感染者傳播的感染占總感染人數的構成比只有4.4%(6/132)。也就是說,無癥狀感染者對疫情的擴散作用比較小。
有南方某省對無癥狀感染者的1518名密切接觸者跟蹤觀察,共發(fā)現7人感染。經進一步調查核實,發(fā)現這些密切接觸者均為共同暴露感染(6例為家庭成員,1例為工友),他們既與無癥狀感染者接觸了,又與確診病例接觸了,不能判定為無癥狀感染者造成的傳播。故認為暫未發(fā)現“因無癥狀陽性檢測者造成后續(xù)傳播的病例”。
安徽省某市對17名無癥狀感染者的335名密切接觸者跟蹤觀察,未發(fā)現續(xù)發(fā)病例。
此外,吳尊友認為,無癥狀感染者通常是在密切接觸者中發(fā)現的,確定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就相當于確定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在真實世界中,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往往同時還是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如果流行病學調查不細致,未能問出與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史,則可能高估了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播能力。
目前,從全國總體疫情來看,超過85%病例都是能夠找到明確傳染來源, 那些沒有找到傳染來源的,部分是流行病調查質量問題,或者病例不配合,或者由于各種原因隱瞞了發(fā)病經過,或者回憶不清,部分可能是無癥狀感染者傳播。
由此,吳尊友認為,這個數據也提示,由無癥狀感染者造成的傳播,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總體影響是有限的。同時,目前的防控措施對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歸國或來華人員等重點人員進行集中隔離觀察,只要是檢測陽性,都需要送專門醫(yī)療機構隔離觀察14天。屬于隱性感染的無癥狀感染者,在觀察14天后自動轉陰。屬于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者,在觀察14天的過程中會逐漸發(fā)病,成為確診病例。
“由于我國防控力度加大并持續(xù)維持,特別是加強了對密切接觸者的管控后,在國內疫情基本控制的當前階段,隱性感染的無癥狀感染者和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者都主要在管理的密切接觸者中和入境隔離人員中產生,都在管控范圍之內,不會造成社會層面?zhèn)鞑ズ蛿U散?!眳亲鹩逊Q。
不過,吳尊友也認為挑戰(zhàn)同時存在,仍然需要早期發(fā)現和識別無癥狀感染者,只有早發(fā)現、快發(fā)現、全部發(fā)現早期感染者(無癥狀感染者),才有可能堵住漏洞。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