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后人評述《三國演義》三絕的奸絕。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形象和三國志中的大相庭徑。因此,我就將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書中的曹操就行比較解析了。就《三國演義》書中呈現(xiàn)出來的曹操來說,曹操是三國演義人物中最豐富、最復(fù)雜、也是最值得一書的。
汝南許子將“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開篇,也是定言。《三國演義》書中的曹操,從登場到謝幕,都有一“奸”貫穿始終。 “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曹操的亂世之奸,曹操出場時,羅貫中先生就舉了個小故事給曹操的“奸”下了注腳?!安儆讜r,好游獵,喜歌舞;有權(quán)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游蕩無度,嘗怒之,言于曹嵩。嵩責(zé)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于地,作中風(fēng)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fēng),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贬孕牌溲?。后叔父但言操過,嵩并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蕩。”以算計叔父來達到“恣意放蕩”的目的,其人不可謂不奸。事實上,也正是這個故事,使讀《三國》的人先入為主的對曹操有了不好的印象。和陳宮逃亡時候殺呂伯奢一家,曹操的經(jīng)典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更是對其“奸”最好的闡述。
如果說這些“奸”只是曹操個人性格特征寫照,談不上善惡的話。那么曹操許田打獵一回,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迎受群臣將?!叭f歲”之呼,就顯出了不臣之奸。羅貫中先生借獻帝之口說曹操:“后得曹操,以為社稷之臣。不意專國弄權(quán),擅作威福。朕每見之,背若芒刺。今日在圍場上,身迎呼賀,無禮已極!早晚必有異謀,吾夫婦不知死所也!”書上奸雄“操賊”板上定釘?shù)囊还P。隨后獻帝書衣帶詔,曹操宮門口攔下董承,,搶解董承衣袋錦袍查看有無,更是昭然若顯不臣之心。衣帶詔事發(fā),曹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見憐?!辈僭唬骸叭舴翘鞌。嵋驯缓?。豈得復(fù)留此女,為吾后患!”伏后告曰:“貶于冷宮,待分娩了,殺之未遲?!辈僭唬骸坝舸四娣N,為母報仇乎?”對待帝妃斬盡殺絕不留后患,已成國賊之奸。
其實,自二十三回回到第七十八回,從打獵擋帝架到病疑殺華佗。曹操國賊的奸雄氣質(zhì)就一直貫徹著始終。許多有關(guān)乎操的如詐許攸、夢中殺人等故事也為人說熟知。讀三國,人們常常用放大鏡來看曹操的奸,一談曹操的奸例子不勝枚舉,到此也就不再贅述了。
“愿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曹操的亂世之雄。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奸許多人注意,相較而言曹操的雄才就不是那么受人關(guān)注。許多人通過史實和小說的比較來為曹操平反。但是,在《三國》書中,對曹操的亂世雄才還是有所表現(xiàn)的。尤其通過對他人舉動的對比更為直觀。天下由于宦官專政而亂,朝中外戚之首何進議屠誅宦官,要引天下諸侯進京平亂。曹操當日對何進曰:“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quán)寵,使至于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一語可謂料定先機。如果何進能聽曹操建議,就沒有之后董卓亂京十八路討董那么多事情。
更為體現(xiàn)曹操雄才的是獻刀那一回:“當晚王允設(shè)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數(shù)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fā)悲?”允曰:“今日并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權(quán),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庇谑潜姽俳钥蕖W幸蝗藫嵴拼笮υ唬骸皾M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愿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愿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曹操本已經(jīng)受到董卓信任,甚至達到可以隨意如寢宮的地步。本可大富大貴,但在大義面前,相較于只會痛苦的百官,曹操將生死置之度外,獻刀殺董,是有取死報國之心,謂之為“雄”不為過。在中牟縣曹操對陳宮的一席話更是讓人熱血沸騰:操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曹操對于輔佐皇帝,光復(fù)漢室,也是盡心盡力的。曹操回鄉(xiāng)立刻舉義兵組織十八路諸侯討董。在董卓退兵,遷都長安只時,本是滅董的最好良機,但諸侯各懷異心,不愿追擊。曹操來見袁紹曰:“今董賊西去,正可乘勢追襲;本初按兵不動,何也?”紹曰:“諸兵疲困,進恐無益。”操曰:“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nèi)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zhàn)而天下定矣。諸公何疑而不進?”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遂自引兵萬余,星夜來趕董卓。其間氣概比之其他路諸侯高出不知凡幾。曹操追董吃敗仗回來,也因此對諸侯大發(fā)脾氣。書中寫到:次日,人報曹操追董卓,戰(zhàn)于滎陽,大敗而回。紹令人接至寨中,會眾置酒,與操解悶。飲宴間,操嘆曰:“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nèi)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jù)敖倉,塞轘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guān),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zhàn),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紹等無言可對。既而席散,操見紹等各懷異心,料不能成事,自引軍投揚州去了?!度龂萘x》的主旨是擁劉反曹,但羅貫中還是給予曹操正面的描寫和很高的評價。這種“雄才偉氣”在對壘江東,橫槊賦詩時更是達到最高潮。
如果說三國中劉備的仁的是天下之大仁。那么曹操的愛才也是天下之大愛。他能為典韋、郭嘉、夏侯淵痛哭不止,也能為赴死陳宮遠眺折節(jié),既能容關(guān)羽過關(guān)斬將尋劉備,也準許徐庶蟄伏帳下不發(fā)言,陳琳繳文討曹,驚出冷汗,曹操能用;禰衡擊鼓罵操,赤身裸體,曹操不殺。對待國士曹操從來誠心。尾能占據(jù)中原沃土,他曹操的“愛才之雄”是主因。
奸絕曹操,不掩其雄。他是三國人物中最復(fù)雜的,也是最豐滿的。使人但聞皇叔之敗而痛哭流涕,聞阿瞞之敗則拍手稱快,何其謬也。哪怕一本演義三國,曹操也不是“國賊”那么簡單就可概述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