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的組成與性質(zhì)
1.礦物質(zhì)組成-----巖石碎屑:礦物集合體(礫石、粗砂)
原生礦物:來自巖石母質(zhì)的組成和結構沒有發(fā)生變化的礦物(砂粒、粉沙)
次生礦物:成土過程中形成的新礦物( 簡單鹽類、次生氧化物、黏土礦物)
2.土壤有機質(zhì)----第一類:動植物殘體及其半分解的有機質(zhì)(10- 15%)
第二類:新形成的腐殖質(zhì)(85-90%)
土壤腐殖質(zhì):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殘體及其分解產(chǎn)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種結構復雜、抗分解性強的棕色或暗棕色無定形膠體物。
作用:吸附能力強(養(yǎng)分、水分); “團粒促進劑”;染色
3.水分
4.土壤空氣特點: 空間分布不連續(xù);具有較高的含水量,相對濕度大;二氧化碳含量比大氣高,氧的含量比較低.
土壤空氣不良對生物活動的影響: 有機質(zhì)分解速度慢;形成有毒物質(zhì);
根系停止生長或死亡 、降低水分、養(yǎng)分的 吸收
· 植物所需的重要養(yǎng)分:17種
5.土壤酸度:土壤溶液中 氫離子的濃度
v 土壤溶液中的陽離子: 產(chǎn)酸陽離子:H+ ,AI+: 鹽基陽離子:K+ ,Na+ ,Ca+ ,Mg+
v 影響土壤酸度的因素:母巖、氣候
v 土壤酸度與養(yǎng)分有效性
6. 土壤顏色與溫度
v 土壤顏色與土壤的礦物質(zhì)成分、有機質(zhì)含量、排水條件和通氣狀況密切相關。土壤命名的重要依據(jù)
v 土壤溫度對植物的間接、直接影響
二、形成土壤的兩種基本作用
(一)風化作用與疏松層的形成:1、致密巖石的破壞2、營養(yǎng)元素的釋放
(二)生物作用對母質(zhì)的改造:1、有機質(zhì)的加入 2、養(yǎng)分元素的富積
三、土壤發(fā)育的影響因素
v 氣候?qū)瘜W風化的控制——隨著溫度、濕度、酸度增加,隨之增強
v 氣候?qū)ν寥烙袡C質(zhì)積累的控制
同一植被類型下,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隨著降水的增加而提高,隨著平均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氣候?qū)ξ镔|(zhì)遷移的控制
母質(zhì):殘積母質(zhì) ____滯留原處殘積物 ---重力搬運--------崩積物、 沖積物
運積母質(zhì) ---水力搬運 -------湖積物、 海積物
---冰力搬運----冰磧物
---風力搬運----風積物
土壤剖面:土壤由上而下,顯示土層序列及組合狀況的垂直切面。
四、土壤的主要成土過程
1、腐殖化過程:進入土壤的有機體殘體轉化為腐殖質(zhì)并在土壤表層積累的過程。(Ah)
冷濕的草原及草甸植被下土壤腐殖質(zhì)層發(fā)育最厚,含量最高,顏色最暗。
2、泥炭化過程;有機質(zhì)主要以植物殘體形式在土體上部積聚過程。(H) 沼澤地
3.灰化過程
條件:降水>蒸發(fā);氣溫-低;生物-植物殘體聚積;母質(zhì)-排水良好
過程:活性很強的有機酸對土壤礦物有強烈的破壞性,除石英外,大部分礦物分解,從礦物中分離出來的大量鹽基離子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質(zhì)一起隨強酸性溶液向下運動,經(jīng)過一段距離的遷移后,腐殖質(zhì)與鐵鋁氧化物發(fā)生淀積,其他繼續(xù)下行直至淋失,形成差別明顯的淋溶層(E)和淀積層(B) 寒帶針葉林地帶
4、黏化過程:
過程:溫帶和暖溫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土體內(nèi)部風化產(chǎn)生次生粘土礦物或表層粘粒向下機械移動淋失。因此,土體心部粘粒有明顯的聚積,形成一個較粘重的層次(Bt)
溫帶和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
5.鐵鋁化過程:
過程:在高溫多雨地區(qū),化學風化進行得比較徹底,釋出鹽基物質(zhì),使風化液呈微酸性環(huán)
境,鹽基離子和硅酸根離子大量淋失,而鋁、鐵氧化物發(fā)生沉淀,滯留于原來的土層中,造成相對富集(Bs) 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亞熱帶森林
6.鈣化過程:
在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礦物風化和有機物分解釋放出來的鹽基離子中一價離子溶解性強極易隨水流失,二價離子溶解性較弱,活動性差。隨著下行水分的不斷減少二價離子便會在一定范圍內(nèi)以固體鹽類沉積下來,其中尤以碳酸鈣的沉積最為突出,并形成一個鈣積層。 (Bk) 溫帶和暖溫帶干旱、半干旱
五、地帶性土壤類型及其分布
1、熱帶森林土壤——磚紅壤
分布: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和臺灣南端
特征:顏色發(fā)紅,土層深厚,質(zhì)地粘重,養(yǎng)分含量不多,呈酸性。
主要成土過程:鐵鋁化過程
剖面構型:Ah-Bms-C
2、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土壤——紅、黃壤
分布: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特征:鐵鋁化過程比磚紅壤弱,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剖面構型:Ah-Bs-C
3.亞熱帶硬葉闊葉林土壤——褐土
特征:明顯的黏化過程和鈣化過程
剖面構型:Ah-Bt-Bk-C
4、溫帶落葉闊葉林土壤——棕壤
分布:遼東、山東半島
特征:土層較厚,養(yǎng)分豐富,保水、保肥力較強,呈微酸性反應。
主要成土過程:粘化過程
剖面構型:O-Ah-Bt-C
5、寒溫帶針葉林土壤——灰化土
分布:大興安嶺北端
特征:土層分化明顯,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zhì)分解慢。
主要成土過程:灰化過程
剖面構型:O-AH-E-B-C
6、熱帶草原土壤——燥紅土
特征:鐵鋁化過程比磚紅壤弱、有機質(zhì)積累作用也沒有磚紅壤強
剖面構型:Ah-Bck-BC
7、 溫帶典型草原土壤——黑鈣土
分布:大興安嶺東西兩側及松嫩平原
特征:腐殖質(zhì)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zhì)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
主要成土過程:腐殖化過程、鈣化過程
8、荒漠土壤——荒漠土
v 剖面構型:Ah-Bk-Ck
v 分布:我國西部地區(qū)
v 生物作用微弱,腐殖質(zhì)含量很少
v 特征:土壤表面發(fā)生明顯的漆皮化、龜裂化,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fā)育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