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 2014 年一項《 近十年我國各地區(qū)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狀況》報告,目前我國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 2 億,全國 40 歲以上的骨質疏松患者已達到 1.12 億。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IOF)報告也指出,在 2010 年,中國 50 歲及以上的人口中發(fā)生了大約 230 萬例骨折,這一數(shù)字預計將在 2050 年上升到 600 萬例。
盡管骨質疏松主要影響老年人,然而在一個人的一生里,有關骨健康的每個行為都會對發(fā)生脆性骨折風險有所影響。重視并掌握骨質松的防治知識,愈加必要。
10 月 20 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的「世界骨質疏松日」主題為:「Serve up bone strength」。IOF 還在官網(wǎng)上并提供了完整的《2015 年世界骨質疏松日報告》,由牛津大學、美國塔夫茨大學、美國布朗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醫(yī)院共同撰寫的該報告,系統(tǒng)給出了一個人一生里「遠離骨質疏松」的實用建議。特此總結,概要起來為 4 大條:
第一條:注重孕期營養(yǎng) 把握骨骼發(fā)育先機
孕期營養(yǎng)攝取不足引起的早期發(fā)育不良,與日后成年后峰值骨量礦物質含量減少以及髖部骨折風險增加之間有直接的關系。所以,要從 baby 未出世就開始「未雨綢繆」。
補啥:良好的營養(yǎng),包括 3 類物質:充足的鈣、維生素 D 和蛋白質。其中,與子女骨骼發(fā)育關系最密切的妊娠微量營養(yǎng)素是維生素 D。
補多少: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建議準媽媽在懷孕和哺乳期間每天應該補充 10 微克(400 IU)維生素 D。建議強調選擇服用多種維生素補充品來攝取維生素 D,不應服用任何含有維生素 A(過量的視黃醇可能對胎兒有害)的營養(yǎng)品。
第二條: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塑造骨骼 為未來蓄積骨量
主要目標:實現(xiàn)峰值骨量的最大潛力。
同樣的,鈣、維生素 D 和蛋白質是完善兒童和青少年骨骼健康最重要的營養(yǎng)素。
從 2 歲開始,兒童 80% 的膳食鈣攝取量主要來自牛奶和其他乳制品。
第三條:成年時期保持骨量 遏制骨質流失趨勢
主要目標:避免過早骨質流失,同時保持健康的骨骼。
絕大多數(shù)人正常飲食即可保持骨量,主要需避免一些不良的可加速骨質流失的生活因素。
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生活方式因素:
1. 酒精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每天兩個以上單位的酒精就可能增加患脆性骨折的風險,而每天超過四個單位則會使骨折的風險升高一倍。
2. 咖啡因
3. 營養(yǎng)不足和營養(yǎng)過剩
第四條:老年人注重對抗脆弱 減少跌倒與骨折
主要目標: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
該報告指南對老年人的主要建議是:
1. 建議對存在患維生素 D 缺乏癥風險的人進行篩檢,而不建議對沒有風險的人做篩檢。
2. 年齡為 50 至 70 歲或者 70 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的維生素 D 分別至少是 600 和 800 國際單位。
3. 缺乏維生素 D 的成年人應該每周補充 50,000 IU 的維生素 D2 或維生素 D3,連續(xù) 8 周,或者每天等效補充 6000 IU 的維生素 D2 或維生素 D3。
另外,防止肌肉萎縮非常重要,因為可以降低跌倒風險和相關傷害,包括脆性骨折風險:
1. 最佳膳食蛋白質攝取量是:每天 1.0-1.2 克 / 公斤體重,每一主餐至少食用 20-25 克優(yōu)質蛋白質。
2. 為維持血清中 25(OH)D 的濃度高于 50 納摩 / 升(20 毫微克 / 毫升),每天維生素 D 的攝取量是 800 國際單位。
3. 鈣攝取量為每天 1, 000 毫克。
4. 每周有規(guī)律地進行 3-5 次體育鍛煉 / 運動,在運動接近結束時補充蛋白質。
盡管在生命各個階段采取對骨骼健康有益的習慣非常重要,但是骨折風險高的患者采用藥物療法對于防止骨折至關重要。常見類型的藥物治療包括:
雙膦酸鹽(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伊班膦酸鹽,唑來膦酸);狄諾塞麥 ;激素替代療法;SERMs:雷洛昔芬 ;雷奈酸鍶 ;甲狀旁腺激素:特立帕肽和 PTH (1-84) 。
最大的挑戰(zhàn)是患者不遵醫(yī)囑服用骨質疏松癥藥物。不幸的是,高達一半的患者在一年后停止治療。應鼓勵患者繼續(xù)按醫(yī)囑服用藥物,如果他們在服藥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應及時向醫(yī)生咨詢。
想下載完整版的《2015 年世界骨質疏松日報告》?
請拿起手機,打開微信,關注微信公眾號「內分泌時間」(打開微信→查找公眾號→輸入內分泌時間→關注),之后在微信對話框中:
1. 回復「世界骨質疏松日」即可免費下載《2015 年世界骨質疏松日報告》全文中文版。
2. 回復「鈣攝入計算」可獲得個性化的個人鈣攝入情況與建議。
編輯: 張開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