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語文研究會原創(chuàng)作品第21期
四、教學訓練要層次分明
崔巒老師曾說:“工具性萎縮,忽視語言學習,特別是忽視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忽視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忽視從讀學寫、了解文章寫法,是造成文學教育實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 在品讀中體會
師:老師也想讀一讀,你聽聽老師讀有什么特點。(讀完“難道”一詞拖音后停頓一下再接著讀下文。
生:老師讀的時候,在“難道”后面停頓了一會。
師:你聽得真仔細。你覺得這種讀法怎么樣?
生:挺好的。
師:停頓一下再讀,給人更多思考質疑的空間,當然你們讀的時候,不停頓也可以,更能表達急切知道答案的心情。你覺得怎么讀出來更讓人費解,你就怎么讀。
……
(二)在拓展中運用
在課堂里,學生先了解了課文中三個月球之謎。之后,教師將搜集到的其他月球之謎出示出來,指名一位同學來讀:純鐵粒子不生銹……。老師問:如果我要更能加強反問的語氣,那么在這里應該要加個什么詞?生(齊聲):難道。老師又指名讀出示的資料二:受撞擊會發(fā)出巨響……老師說:咦,多奇怪啊,聽到這里,你是不是很想問——屏幕出示:難道 ?一位學生馬上說:難道月球是空心的嗎?另一位也說:難道月球是銅做的嗎?還有學生搶著說:難道月球也有磁場嗎?通過這樣的拓展延伸,學生基本上都已經可以順暢又靈活地運用“難道”這個詞了。 從懵懂地感知,到理解,到積累運用,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是這樣循序漸進的有層次、有步驟地訓練,才讓“難道”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扎根了。
五、知識習得要巧妙傳授
文學教育必須伴隨著語言文字知識的積累。語文教學必須緊扣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在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時,要能夠將語言知識巧妙傳授,而不是孤立的一味說教。語文教學中,各種訓練其實是和各樣知識相關相連的。朗讀訓練離不開語音學知識,識字寫字訓練離不開文字學知識,詞語訓練離不開語匯學知識,習作訓練離不開寫作常識、技巧。文學的教育,不需要直接地講述語言知識,語言知識的習得應該是在潛移默化之中,是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之中,語文教師只有通過智慧的眼光,才能及時發(fā)現教材中那些足以啟發(fā)學生語言運用的實例,并以此來設計訓練, 展開課堂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語文教學有時還需要討論文章的思想情感,即便是這樣,也應該和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聯(lián)系在一起,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人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品味來探索意蘊。
六、教育時機要靈動把握
課堂是一個充滿生命,充滿詩意的課堂,課堂上的生成很多,這些生成,往往是教師進行文學教育的好契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夠用敏銳的視角用心去捕捉。許多意料之外的“亮點”,就是在課堂生成展現的。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月球之謎》時, 想引導學生理解“采回”和誤讀的“帶回”的不同。自然,學生很難直接地說他們之間的區(qū)別。更不能用規(guī)范的句子來解釋,一位學生說:“采回”不像“帶回”那樣,“帶回”只是隨便拿一個回來。老師抓住學生的回答,順勢而導:哦!按你說的,“采回”還是要經過挑選的。另外一位學生說:“采回”不是直接拿出來的,而是需要用工具,用工具一點一點把它整出來。學生的語言很直白,表述也不是很精準,但是可以看出通過教師這樣的引導,他已經完全懂得了“采回”的含義,也應該能夠運用了。這個時候,老師及時跟進:你說的很對,“采回”是需要使用到工具,是要慢慢進行,所以會要有個過程,那個過程其實就是你說的“開采”的過程。所以說,“采回”和“帶回”是有區(qū)別的。這位教師在學生發(fā)現區(qū)別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后,巧妙地在學生回答的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歸納提煉。
總之,學生文學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我們要始終堅持將語文教學與文學教育結合起來,努力讓學生自覺愛上文學、學習文學、運用文學,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有血有肉、燦爛豐富。
參考文獻:
[1]盛勇. 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J]. 閱讀與鑒賞(中旬),2011,09:13.
作者簡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