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體的、淺顯的、熟悉的、形象鮮明的事物去說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事物。
作用:
一是對事物的特征進行描繪或渲染,使事物生動具體,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淺顯的或人們熟悉的事物對深奧難懂的的事物加以說明,便于人們深入理解。
共產(chǎn)黨像太陽。
“共產(chǎn)黨”是本體,“像”是比喻詞,“太陽”是喻體。
明喻是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xiàn),比喻詞常用“像”、“好像”、“仿佛”、“猶如”等。(本、喻體之間的關(guān)系相似)
例句:活躍了一天的太陽,依舊像一個快樂的孩童。
“太陽”本體,“像”比喻詞,“孩童”喻體。
暗喻是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比喻詞常用“是”、“變成”、“成了”、“構(gòu)成”等。(本、喻體之間的關(guān)系相等)
例1: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我們是祖國的花朵。
例2:弟弟成了泥人。
借喻是借用喻體代替本體,即只出現(xiàn)喻體,本體和比喻詞均不出現(xiàn)。(本、喻體之間的關(guān)系替代)
例如: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
第一個要注意的地方
不是所有像“像”、“好像”、“仿佛”等詞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下面帶有比喻詞的都不是比喻句。
1、對兩種事物作具體比較的。例:小玲長得像她媽媽。
2、單純的想象。例:讀罷《雷鋒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難的過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例: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4、表示舉例。例:這樣的事情很多,像……
第二個要注意的地方
判斷是否比喻句應(yīng)進口三個要點:
1.本體和喻體不是同一類事物。
例如:群眾是汪洋大海,個人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滴水。
2.本體和喻體要有相似性。
例如:沙丘上一陣混亂,匪徒們都兔子似的縮到沙丘后面去了。
這個比喻句中,本體(匪徒)和喻體(兔子)都具有膽小的特點,這是兩者的相似之處。
3.喻體應(yīng)該是具體貼切的、常見易懂的。
例如: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
小品文的特點是什么?如果用文字來解說,可能一下說不清楚,但是用匕首、用投槍就生動形象第說明了小品文的戰(zhàn)斗性這一特點。
1、小興安嶺是一座天然的寶庫。(暗喻)
2、湖里的睡蓮像個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睜開眼睛,欣喜地開放著。(明喻)
3、一個個小山似的浪頭不斷地向他撲來。(明喻)
4、他難過得好像就要哭了。(不是比喻句)
5、小貓?zhí)蠒纴恚诟寮埳喜瘸隽藥锥湫∶坊?。(借喻?/span>
把物當(dāng)作人來描寫,或者把人當(dāng)作物來描寫。
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把事物當(dāng)作人,寫出和人一樣的感情和動作。
例:花喜鵲格格地笑起來。
把人當(dāng)作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或情態(tài)。
例: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人是沒有尾巴的,這里把帝國主義寫成獸類了)
在練習(xí)中易犯這樣的錯誤:“桃花像小姑娘的臉紅了”或“小草好像穿上了一件綠衣服”。前句是比喻句,把桃花比作了小姑娘的臉,后句是一個想象,但不是擬人句。為了避免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在練習(xí)中不要使用“像……”“好像”等詞,直接把句中的物當(dāng)人來寫。
1、把句中的物加上人類的稱呼,如“哥哥”“妹妹 ”等。
2、把句中的物加上人類的行為、動作、神態(tài)及語言,使其人格化。
例1:桃花紅了。
桃花姐姐的臉紅了。
桃花不好意思,羞紅了臉。
例2:小草綠了。
小草妹妹換上了一件綠衣服。
有意對客觀事物言過其實,用來強調(diào)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
揭示事物本質(zhì),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lián)想效果。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我摸摸那條棉被……簡直像紙一樣單薄。
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夸張形式。
如: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邊。
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的夸張形式。
如:心眼小得象針鼻兒。
故意把后出現(xiàn)的事物說是先出現(xiàn)的,或者把先出現(xiàn)的事物說成后出現(xiàn)的。這樣表面上看不合理,但通過夸張渲染,使內(nèi)容得到強調(diào)。
如:李醫(yī)生給人看病,藥還沒開,病就好了三分。(強調(diào)了李醫(yī)生的醫(yī)術(shù)高明)
對偶是用字?jǐn)?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yīng)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
對偶獨具藝術(shù)特色,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傳誦。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對偶的外延大于對仗,而內(nèi)涵則小于對仗。對仗一定是對偶,但對偶不一定是對仗,只有嚴(yán)式的對偶才是對仗。作為修辭方法的對偶,常常被廣泛用于各種文體,其中古代散文和古體詩歌運用尤其頻繁。對仗則是格律詩詞獨具的一種特殊創(chuàng)作技法,后來又被用于對聯(lián)撰寫。
(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只對偶,不對仗。)
(2)春天繁花開遍峽谷,秋天果實壓滿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記》)
(只對偶,不對仗)
(3)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魯迅《紀(jì)念劉和珍君》)(只對偶,不對仗)
(4)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自嘲》)
(既對偶,又對仗)
(5)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毛澤東《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對偶,又對仗)
(6)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 (既對偶,又對仗)
(7)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既對偶,又對仗)
秘如何學(xué)好小學(xué)語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