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
診斷依據(jù)
1、左心衰竭時可見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多在夜間和勞力后發(fā)作,嚴重時可為端坐呼吸;咳嗽、咳吐泡沫樣痰或咳血,伴乏力、心悸、頭暈,嗜睡或煩燥,右心衰竭時,可出現(xiàn)為內(nèi)臟瘀血癥狀,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右上腹悶脹、尿少、下肢浮腫。
2、除所患心臟病有關(guān)體征外,左心衰竭時可有心率快,心尖區(qū)第一心音減弱,舒張期奔馬律、肺動脈瓣第二心音增強。肺水腫時,兩肺滿布粗中濕羅音,可伴有哮嗚音;右心衰竭時還伴有頸靜脈充盈,肝腫大伴壓痛,肝-頸靜脈反流征陽性,下垂性水腫,腹水或胸水征,周圍性紫紺,或有黃疸。
3、胸部X線攝片檢查可見肺瘀血或肺水腫(左心衰),上腔靜脈增寬和胸腔積液(右心衰),心影增大。
4、心電圖檢查顯示與所患心臟病相應(yīng)的心率和心房、心室擴大,心室 收縮和舒張功能異常,可見少量心包積液。可有QRS波群低電壓。
5、心臟彩超檢查:可見血液流變學異常。
中醫(yī)辯證
1、心肺氣虛:心悸、氣短、乏力,活動后加重,神??却?,面色蒼白,舌淡或邊有齒痕,脈沉細或虛數(shù)。
2、氣陰虧虛:心悸、氣短、疲乏、動則汗出,自汗或盜汗,頭暈心煩,口干、面顴暗紅,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無力或結(jié)帶。
3、心腎陽虛:心悸、氣短乏力,動則氣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腫,腹脹便溏,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齒痕,脈沉細或遲。
4、氣虛血瘀:心悸氣短,胸肋作痛,頸部青筋暴露,肋下痞塊,下肢浮腫,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結(jié)代。
5、陽虛水泛:心悸氣喘或不得臥,咳吐泡沫痰,面肢浮腫,畏寒肢冷,煩燥出汗,額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脹,或伴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紅,舌苔白滑,脈細促或結(jié)代。
6、痰飲阻肺:心悸氣急,咳嗽喘促,不能平臥,咯白痰或痰黃粘稠,胸脘痞悶,頭暈?zāi)垦?,尿少浮腫,或伴痰嗚,或發(fā)熱口渴,舌暗淡或絳紫,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
7、陰竭陽脫:心悸喘憋不得臥,呼吸氣促,張口抬肩,煩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唇甲青紫,尿少或無尿,舌淡胖而紫,脈沉細欲絕。
治則
逐瘀活絡(luò),行氣活血,通脈定痛,寧心安神,溫腎升陽,大補元氣。
方藥
1、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復(fù)壓敏: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高血壓病
診斷依據(jù)
1、大多數(shù)起病緩慢,癥狀可見有輕度頭痛,頸項強直,頭暈等,在緊張或勞累后加重,常自行緩解,也可無癥狀。
2、非藥物狀態(tài)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 多次重復(fù)血壓測定所得的平均值收縮壓≥140mmHg和舒張壓≥90mmHg,有條件時可做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評價血壓升高的嚴重程度和血壓晝夜節(jié)律狀況。
3、實驗室檢查尿常規(guī),24小時尿微量蛋白測定、血脂、血糖、水及電解質(zhì)、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提供繼發(fā)性高血壓診斷線索,判斷靶器官受損情況以及了解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4、胸部X線攝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可顯示有無心臟損害,眼底檢查可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和視網(wǎng)膜病變。
5、必要時需測定血或尿兒茶酚胺,醛固酮,血漿腎素活性,作靜脈腎盂造影,腎血流量和腎圖,動脈造影術(shù),作腎上腺等部位B超或CT檢查,診斷和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
中醫(yī)辯證
1、肝陽上亢:頭痛頭脹,或見眩暈,急燥易怒,面紅目赤,口干口苦而燥,尿黃便結(jié),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有力。
2、肝陽化風:頭目眩暈,肢麻,頭痛耳鳴,舌苔薄黃,脈弦滑或弦細。
3、肝腎陽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目澀口干,盜汗,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細弦。
4、腎陽虧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夜尿頻多,陽萎遺尿,舌淡胖,脈沉遲弱無力。
5、痰濕壅盛:眩暈頭痛,形體肥胖,頭重如裹,胸悶,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胖,舌苔膩,脈濡滑。
治則
平肝潛陽,重鎮(zhèn)安神
1、清脈穩(wěn)壓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冠心病心絞痛
診斷依據(jù)
1、常在體力勞累,情緒激動,受寒,飽食時突然發(fā)生的位于胸骨體上端或中端后的壓榨性,悶脹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區(qū),或放射到上肢(左側(cè)多見)、肩、背、頸、咽、下頜。疼痛歷時較短暫,休息或去除誘因或含服抗心絞痛藥物后能迅速緩解,可伴有氣悶不適、冷汗或頭昏等表現(xiàn)。
2、可無陽性體征,或可見心率加快和血壓輕度升高,心尖雙重搏動,第四心音或第三心音奔馬律。心尖區(qū)收縮期雜音。
3、發(fā)作時心電圖顯示ST段壓低和T波的降低或倒置。變異性心絞痛則為ST段抬高,嚴重者可見一過性Q波,部分患者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陽性。
4、血脂、血液流變學,血糖等檢查有助于疾病的診斷。
中醫(yī)辯證
1、氣虛血瘀: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脈弱而澀。
2、氣滯血瘀:胸痛胸悶,胸肋脹滿,心悸,唇舌紫暗,脈澀。
3、痰阻心脈:胸悶如窒而痛?;蛲匆绫?,氣短喘促,體胖多痰,身體困重,舌苔濁膩或滑,脈滑。
4、陽寒凝滯:胸痛徹背,感寒痛甚,胸悶氣短,心悸,畏寒,四肢欠溫,面白,舌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5、氣陰兩虛: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頭暈,失眠多夢,舌質(zhì)紅,薄苔脈弱而細數(shù)。
6、心腎陰虛:胸痛胸悶,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質(zhì)紅少津,脈沉細數(shù)。
7、陽氣虛衰: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腫,腰酸無力,面色蒼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治則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補益心腎,鎮(zhèn)靜安神。
方藥
1、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心律失常
診斷依據(jù)
1、自覺心搏異常,忐忑不安,神情緊張,心跳加速或緩慢,或忽跳忽中止。癥狀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不解。常伴胸悶咽堵,頭暈乏力,心煩等癥,老年患者可伴胸部陣痛,氣短,甚則汗出,肢冷,嚴重者出現(xiàn)暈厥或猝死。
2、常因情志變化,精神緊張,勞倦失眠,飲酒或咖啡及濃茶,外感,氣候變化等因素誘發(fā)。
3、心臟聽診可聞及心跳節(jié)律不規(guī)則和頻率快慢異常,部分病例有病理性雜音。
4、實驗室檢查:24小時的心電監(jiān)測是各類心律失常和異常心律定量的診斷手段,必要時可重復(fù)多次,超聲心動圖是器質(zhì)性心臟病的無創(chuàng)傷性檢查,胸部X線攝片有助診斷。
中醫(yī)辯證
1、心膽氣虛:心悸因驚恐而發(fā),悸動不安,氣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夢,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弦。
2、心脾兩虛: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晄白,頭暈乏力,氣短易汗,納少胸悶,舌淡紅,舌苔薄白,脈細弱。
3、陰虛火旺:心悸不寧,心中煩熱,少寐多夢,頭暈?zāi)垦?,耳鳴口干,烘熱汗出,舌質(zhì)紅,舌苔薄或少苔,脈細弦數(shù)。
4、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悶胸痛陣發(fā)或面唇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促或結(jié)代。
5、水飲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咳吐痰涎,面浮肢腫,目眩尿少,舌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shù)疾。
6、心陽虧虛:心悸甚,動則加劇,胸悶氣促,畏寒肢冷,頭暈,面色蒼白,舌淡而胖,舌苔白,脈沉而細遲或結(jié)代。
治則:
寧心安神,,活血化瘀,通脈活絡(luò)。
方藥
1、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種病毒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性病變。臨床約89%以心律失常為主要癥狀。輕者為胸悶胸痛、心悸、乏力、惡心、頭暈、重者可發(fā)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猝死。
診斷依據(jù)
1、胸悶心慌、乏力、心悸怵惕不寧,或快速或緩慢。嚴重者可見有喘促、倚息不得臥,或煩躁不安,四肢厥冷,脈微數(shù)疾或欲絕,或血壓降低。
2、癥狀出現(xiàn)前2周內(nèi)可有感冒、急性腸炎等病毒感染史。
3、體格檢查,常見為心律失常,尤以期前收縮為多見,此外,少數(shù)患者有心臟擴大,第一心音減弱,并可能出現(xiàn)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表現(xiàn)。
4、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在急性期可有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血沉增快,部分患者尚有血清天冬酸轉(zhuǎn)氨酶(AST)和肌酸磷酸激酶增高。
(2)特殊檢查:心電圖常見各種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縮為多。此外尚有T波倒置和ST段輕度改變。部分患者見有室速、室顫和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可危及生命;胸部X線攝片顯示心臟外形正常,部分患者心臟擴大;超聲心動圖可有左室收縮和舒張功能異常。必要時可做病毒學檢查,可從咽拭或糞便或心肌組織中分離出病毒,血清中檢測特異性抗病毒抗體滴定度增加,特別是抗柯薩奇B病毒抗體。從心肌活可檢標本中可找到特異抗體原或在電鏡下發(fā)現(xiàn)病毒顆粒。
中醫(yī)辯證
1、急性期
急性起病,病勢較重,迅速出現(xiàn)胸悶、心慌、氣喘、脈律失常等表現(xiàn),伴有外感表證,一般分為風寒、風熱兩大類。
(1)風寒束表: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噴嚏、心悸、舌苔薄白,脈浮緊或結(jié)代。
(2)風熱犯表:發(fā)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心悸,咳嗽。舌邊尖紅,舌苔淡白嫩黃,脈浮數(shù)或結(jié)代。
2、慢性期
緩慢起病,病程長,以胸悶心慌為主要表現(xiàn),常伴有疲勞、乏力、頭暈等癥狀。
(1)心虛膽怯:心悸因驚恐而發(fā),悸動不安,氣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夢,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弦或動數(shù)。
(2)心脾氣虛: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頭暈乏力,氣短易汗,納少胸悶。舌淡紅,舌苔薄白,脈細弦或結(jié)代。
(3)陰虛火旺:心悸不寧,思慮勞心尤甚,心中煩熱,少寐多夢,頭暈?zāi)垦?,耳鳴口干,烘熱汗出,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細弦數(shù)或結(jié)代。
(4)水飲凌心:胸悶憋氣,心悸、頭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或結(jié)代。
(5)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見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jié)代。
(6)心陽不振: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白,脈虛弱或沉細而數(shù)。
治則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通絡(luò),鎮(zhèn)靜安神。
方藥
1、普濟清肺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特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
特發(fā)性(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臟擴大和心肌收縮功能減低。由于起病隱匿,早期可表現(xiàn)為心室增大,可有心律失常,靜態(tài)時射血分數(shù)正常,運動后射血分數(shù)降低,然后逐漸發(fā)展為心力衰竭。
診斷依據(jù)
1、臨床表現(xiàn)為心臟擴大,心室收縮功能減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發(fā)生栓塞和猝死等并發(fā)癥。
2、心臟擴大,X線檢查心胸比>0.5,超聲心動圖示全心擴大,尤以左心室擴大為著,左心室舒張期末內(nèi)徑≥2.7cm/m2,心臟可呈球型。
3、心室收縮功能減低,超聲心動圖檢測室壁運動彌散性減弱。射血分數(shù)小于正常值。
4、有條件者可檢測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類抗體,如抗心肌線粒體ADP/ATP載體抗體,抗心肌球蛋白抗體,抗β1受體抗體,抗M2膽堿能受體抗體,作為本病的輔助診斷。
5、心內(nèi)膜心肌活檢:病理檢查對本病診斷無特異性,但有助于與特異性心肌病和急性心肌炎的鑒別診斷,用心內(nèi)膜心肌活檢標本進行多聚酶鏈式反應(yīng)(PCR)或原位雜交,有助于感染病因診斷,或進行特異性細胞異常的基因分析。
中醫(yī)辯證
1、心膽氣虛:心悸因驚恐而發(fā),悸動不安,氣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夢,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弦。
2、心脾兩虛: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頭暈乏力,氣短易汗,納少胸悶,舌淡紅,舌苔薄白,脈細弱。
3、陰虛火旺:心悸不寧,心中煩熱,少寐多夢,頭暈?zāi)垦?,耳鳴口干,烘熱汗出,舌質(zhì)紅,舌苔薄或少苔,脈細弦數(shù)。
4、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悶胸痛陣發(fā)或面唇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促或結(jié)代。
5、水飲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咳吐痰涎,面浮肢腫,目眩尿少,舌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shù)疾。
6、心陽虧虛:心悸甚,動則加劇,胸悶氣促,畏寒肢冷,頭暈,面色蒼白,舌淡而胖,舌苔白,脈沉而細遲或結(jié)代。
治則
逐瘀活絡(luò),通脈活血,寧心安神,清心除煩。
方藥
1、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復(fù)壓敏: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診斷依據(jù)
1、多見于20-40歲男性吸煙者
2、肢端發(fā)涼,怕冷,麻木,酸痛,間歇性跛行,最后發(fā)展為靜息痛,以夜間為甚。
3、肢端皮膚呈紫紅或蒼白,皮膚溫度漸低,皮膚干燥,小腿肌肉萎縮,足背動脈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重者可出現(xiàn)肢端潰瘍或壞疽,可伴有游走性淺靜脈炎。
4、肢體位置試驗陽性
5、免疫球蛋白增高,抗動脈抗體陽性有助診斷,皮溫測定、肢體節(jié)段測壓、阻抗血流圖檢查。經(jīng)皮氧分壓測定,肢體紅外線熱圖像檢查有助于判斷動脈阻塞部位及病變程度。多普勒超聲檢查能確定病變部位及程度。
中醫(yī)辯證
1、寒濕阻絡(luò):患趾(指)喜暖怕冷,膚色蒼白冰冷,麻木疼痛,遇冷痛劇,伴間歇性跛行。舌苔白膩脈沉細,趺陽脈減弱或消失。
2、血脈瘀阻:患趾(指)酸脹疼痛加劇,步履沉重乏力,活動艱難,患趾(指)膚色由蒼白轉(zhuǎn)為暗紅,下垂時更甚,抬高則見蒼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紅斑,結(jié)節(jié),硬索,疼痛持續(xù)加重,徹夜不能入睡,舌暗紅,或有瘀斑,脈弦或澀,跌陽脈消失。
3、濕熱毒盛:患肢劇痛或不痛,痛則日輕夜重,局部皮膚紫暗,腫脹,漸變紫黑,浸潤漫延,潰破腐爛,氣味臭穢,五趾相傳,波及足背,紅腫邊界不清,或伴有發(fā)熱等癥,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4、熱毒傷陰:皮膚干燥,毳毛脫落,趾(指)甲增厚變形,肌肉萎縮,趾(指)多呈干性壞疽,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弦細數(shù)。
5、氣血兩虛:面容憔悴,萎黃清瘦,神情倦怠,壞死組織脫落后瘡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紅或淡紅而不鮮,舌淡胖,脈細無力。
治則
祛風通絡(luò),勝濕散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
1、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閉塞性動脈硬化
診斷依據(jù)
1、多見于老年男性,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或糖尿病。
2、早期患肢發(fā)涼、麻木、易疲乏間歇性跛行,后期趾、足靜息痛。
3、患肢營養(yǎng)障礙,肢色蒼白,皮溫降低,感覺減退,趾甲增厚變形,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深動脈可聞及收縮期雜音,重者肢端壞疽,潰瘍,肌肉萎縮。
4、肢體節(jié)段測壓,動脈波形分析有助于診斷,多普勒超聲檢查,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
中醫(yī)辯證
1、血脈瘀阻:患趾(指)酸脹疼痛加劇,步履加重乏力,活動艱難。患趾(指)膚色由蒼白轉(zhuǎn)暗紅,下垂時更甚,抬高則見蒼白,小腿可有紅斑、節(jié)結(jié)、硬索,疼痛持續(xù)加重,徹夜不能入睡,舌暗紅或有瘀斑,脈弦或澀。趺陽脈消失。
2、瘀極毒盛:患肢劇痛或不痛,痛則日輕夜重,局部皮膚紫暗,腫脹,漸變紫黑,浸潤蔓延,潰破腐爛。氣味臭穢,五趾相傳,波及足背,紅腫邊界不清,或伴有發(fā)熱等癥。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3、瘀阻寒襲:患趾(肢)喜暖怕冷,膚色蒼白冰冷,麻木疼痛,遇冷痛劇,伴間歇行跛行,舌苔白膩,脈沉細,趺陽脈消失。
4、氣血兩虛:面容憔悴、萎黃消瘦,神情倦怠,壞死組織脫落后瘡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紅或淡紅而不鮮,舌淡胖,脈細無力。
治則、
活血化瘀,活絡(luò)通脈,溫通祛寒,益氣養(yǎng)血。
方藥
1、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是以血漿脂質(zhì)濃度增高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高脂血癥分為原發(fā)性(或遺傳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繼發(fā)性高脂血癥可見于多種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綜合癥、痛風、甲狀腺功能不全等。
診斷依據(jù)
1、癥狀輕重不一,有的可見頭重如裹、胸悶、眩暈、嗜睡乏力等,有的可無任何癥狀。
2、體征可見形體肥胖,皮膚黃瘤,老年環(huán),肝脾腫大等。
3、血脂檢查可有血清總膽固醇、血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
4、其他相關(guān)的檢測指標:血糖、血尿酸、肌酐、尿蛋白定量、甲狀腺功能、B超等可以明確病因,判斷疾病的輕重程度。
中醫(yī)辯證
1、脾虛痰滯:倦怠乏力,脘腹痞悶,頭身沉重,眼瞼虛浮,或下肢浮腫,舌淡或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
2、濕熱內(nèi)蘊:口膩而干,渴不欲飲,或飲下不適,脘脹痞悶,便干或大便溏粘而惡臭,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3、肝膽濕熱、口苦、納呆,嘔惡,脘腹脹悶,脅肋脹痛,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4、肝腎陽虛:視物昏花,眩暈耳鳴,口干,消瘦,腰膝酸軟,肢體麻木,舌質(zhì)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5、氣滯血瘀:胸脅脹悶,走竄疼痛,心前區(qū)刺痛,心煩不安,舌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治則
逐瘀活絡(luò),行氣活血,通脈定痛,涼血降脂。
方藥:
1、 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肢端動脈痙攣?。ɡ字Z氏?。?/p>
雷諾氏病是血管神經(jīng)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肢端小動脈痙攣性疾病,以陣發(fā)性四肢端對稱的間歇發(fā)白與紫紺為其臨床特點。常為情緒激動或受寒所誘發(fā)。
診斷依據(jù)
1、多見于女性,年齡多在20-30歲之間,在寒冷季節(jié)發(fā)作較重。
2、手指膚色先變白,繼爾紫紺,常開始于指尖,以后波及手指及掌。
3、局部冷麻,針刺樣疼痛,發(fā)作持續(xù)數(shù)分鐘后消失。局部加溫、揉擦、揮動患肢可使發(fā)作停止。
4、部分患者呈進展性,發(fā)作頻繁,持續(xù)時間長,伴有指(趾)水腫,個別可間歇消失。
5、局部組織營養(yǎng)性變化,皮膚萎縮或增厚,指甲呈縱向彎曲畸形,指墊消瘦,末節(jié)指骨脫鈣,重者可形成指尖潰瘍或壞疽。
中醫(yī)辯證
1、寒濕阻絡(luò):患指(趾)喜暖怕冷,膚色蒼白冰冷,麻木疼痛,遇冷痛劇,舌苔白膩,脈沉細。
2、血脈瘀阻:患指(趾)膚色由蒼白轉(zhuǎn)為暗紅,下垂時更甚,抬高則見蒼白,舌暗紅,或有瘀斑,脈弦或澀。
治則
溫通血脈,活血祛瘀。
方藥、
1、 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血栓性深靜脈炎
診斷依據(jù)
1、小腿血栓性深靜脈炎,腓腸肌疼痛腫脹,有擠壓痛,足背屈時疼痛加重,脛足踝水腫。
2、髂股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起病急、發(fā)熱、自臀部以下整個下肢水腫疼痛,大腿內(nèi)側(cè)股三角處有明顯觸痛,皮膚發(fā)白,垂則發(fā)紺,皮溫增高,慢性期,腫脹減輕,淺靜脈擴張充盈,皮膚增厚,小腿可出現(xiàn)色素沉著。
3、個別病例可因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時,則有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面色發(fā)紺,血壓下降,甚至厥脫。
4、有長期臥床,久坐不動,外傷,產(chǎn)褥,盆腹腔手術(shù),腫瘤或其他血管病史者易患本病。
5、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靜脈血流圖,超聲多普勒,靜脈造影均有助于診斷。
中醫(yī)辯證
1、氣滯血瘀:髂股靜脈病變時,整個下肢腫脹疼痛,皮膚蒼白或發(fā)紺,捫之灼熱,腿胯部疼痛不移,全身發(fā)熱,舌暗或有紫班,脈數(shù)。小腿深靜脈病變時腓腸肌腫脹疼痛,觸痛,脛踝水腫,行走困難,全身可有低熱,舌苔白或膩,脈數(shù)。
2、氣虛血瘀:患肢腫脹經(jīng)久不退,按之不硬而無明顯凹陷,沉重麻木,皮膚發(fā)涼,顏色發(fā)白,青筋顯露,倦怠無力,舌淡而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而澀。
治則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行氣通脈,活絡(luò)止痛。
方藥
1、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普濟清肺散:發(fā)熱或低熱者服用,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血栓性淺靜脈炎
診斷依據(jù)
1、多發(fā)于下肢的淺表靜脈,其次是上肢和胸腹壁淺表靜脈。
2、患肢常有外傷,感染,靜脈損傷史。
3、急性期,病變靜脈處明顯疼痛,有條狀壓痛區(qū),繼爾出現(xiàn)紅腫灼熱,可觸及條索狀物,有明顯壓痛。一般局限在一條靜脈,呈索狀上下蔓延。游走性者多條靜脈受累及病變呈片塊狀紅腫,并觸及多個結(jié)節(jié),皮膚色素沉著。
4、慢性期,病變靜脈呈條索狀或結(jié)節(jié)狀腫硬,并與皮膚粘連,表面色素沉著,牽拉時呈溝狀,肢體活動時有牽扯感,發(fā)于下肢者,可有墜脹隱痛,脛踝浮腫。
5、根據(jù)病情作多普勒超聲,血脂檢測,血液流變學等檢查。
中醫(yī)辯證
1、 血熱瘀結(jié):相當于急性期,病變筋脈紅腫熱痛,
或有條索狀物,上下游走,肢體活動不利,可有發(fā)熱,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數(shù)。
2、瘀阻脈絡(luò):相當于慢性期,病變筋脈腫如硬索,粘連不移,牽扯不適,或呈多個硬性結(jié)節(jié),皮膚褐黑,脛踝水腫,舌暗紅或有瘀斑,舌苔薄,脈沉細或沉澀。
治則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
方藥
1、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因內(nèi)外多種因素長期反復(fù)相互作用,引起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且反復(fù)發(fā)作為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
診斷依據(jù)
1、咳逆有聲,或伴咽癢。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風寒,風熱等表證。
3、內(nèi)傷咳嗽,每因外感而反復(fù)發(fā)作,病程較長,可咳而伴喘。
4、急性期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5、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啰音。
6、肺部X線攝片檢查,正?;蚍渭y理增粗。
中醫(yī)辯證
1、風寒襲肺:咳嗽聲重,咳痰稀薄色白,惡寒或有發(fā)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犯肺:咳嗽氣粗,咳痰粘白或黃。咽痛或咳聲嘶啞,或有發(fā)熱,微惡風寒,口微渴,舌尖紅,舌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
3、燥邪傷肺:干咳少痰,咳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紅,舌苔薄黃少津,脈細數(shù)。
4、痰熱壅肺:咳嗽氣粗,痰多稠黃,煩熱口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5、肝火犯肺:嗆咳氣逆陣作,咳時胸脅引痛,甚則咳血,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
6、痰濕壅肺:咳聲重濁,痰多色白,晨起為甚,胸悶脘痞,納少,舌苔白膩,脈滑。
7、肺陰虧虛:咳久痰少,咳吐不爽,痰粘或挾血絲,咽干口燥,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8、肺氣虧虛:病久咳聲低微咳而伴喘,咳痰清稀色白,食少,氣短胸悶,神倦乏力,自汗微寒,舌淡嫩,舌苔白,脈弱。
治則
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涼血利咽,益腎補肺。
方藥
1、哮喘靈秘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星貝肺安: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外邪犯肺{證(1)、(2)、(3)、(4)、(5)}者給予普濟清肺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哮 喘 病
哮喘是以喉間哮嗚有聲,呼吸急促,胸憋悶脹,甚則張口抬肩,難以平臥為特征的一種反復(fù)發(fā)作性疾病。
診斷依據(jù)
1、發(fā)作時喉中哮嗚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
2、呈反復(fù)發(fā)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累等因素誘發(fā)。發(fā)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
3 可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4、兩肺聽診時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啰音。
5、實驗室檢查血嗜酸粒細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見嗜酸粒細胞。
7、肺部X線攝片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征象。
中醫(yī)辯證
1、發(fā)作期
(1) 冷哮:喉中哮嗚有聲,胸滿悶,咳痰稀白,面色晦滯,或有惡寒,發(fā)熱、身痛。舌淡、舌苔白滑,脈浮緊。
(2)熱哮:喉中哮嗚如吼,氣粗息涌,胸膈煩悶,嗆咳陣作,痰黃粘稠,面紅、伴有發(fā)熱,心煩口渴,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3)虛哮:反復(fù)發(fā)作,甚者持續(xù)喘哮,咳痰無力,聲低氣短,動則尤甚,口唇爪甲紫紺,舌紫暗,脈弱。
2、緩解期
(1)肺氣虧虛: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fā)。發(fā)病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濡。
(2)脾氣虧虛:平素痰多,倦怠無力,食少便溏,每因飲食失當而引發(fā)。舌苔薄白,脈細緩。
(3)腎氣虧虛:平素氣息短促,動輒為甚,腰酸腿軟,腦轉(zhuǎn)耳鳴,不耐勞累,下肢欠溫,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
治則
溫補脾腎,固本培元,納氣定喘。
方藥
1、哮喘靈秘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 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肺 結(jié) 核
診斷依據(jù)
1、初期僅感疲勞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體逐漸消瘦。病重者可出現(xiàn)咯血、潮熱,盜汗,形體明顯消瘦等癥。
2、常有與肺結(jié)核患者密切接觸史。
3、聽診病灶部位呼吸音減弱,或聞及支氣管呼吸音及濕啰音。
4、痰液涂片、集菌或培養(yǎng),結(jié)核桿菌可呈現(xiàn)陽性。
5、血沉增快。
6、結(jié)核菌素皮試呈強陽性。
7、X線攝片肺部可見結(jié)核性病灶,必要時可做CT檢查。
中醫(yī)辯證
1、肺陰虧虛:干咳,痰少粘白,或帶血絲,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舌苔薄,脈細帶數(shù)。
2、陰虛火旺:咳嗆氣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黃,口干咽燥,午后顴紅,潮熱,骨蒸,盜汗。舌質(zhì)紅或絳,舌苔薄黃或剝,脈弦細數(shù)。
3、氣陰兩虛:咳嗽氣短,咳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盜汗,或食少腹脹,便溏,舌質(zhì)紅嫩,舌苔薄,脈弱而數(shù)。
4、陰陽兩虛: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狀或夾血,形寒自汗,聲音嘶啞,形體消瘦,或伴有浮腫,腹瀉等癥,舌淡而少津,舌苔光剝,脈微數(shù)或虛大無力。
治則
清熱解毒,消瘀散結(jié),培元固本,補益肺氣。
1、復(fù)方重臺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結(jié)核性胸膜炎
診斷依據(jù)
1、發(fā)病急緩不一、咳嗽、胸痛、惡寒發(fā)熱為主要表現(xiàn)。
2、胸腔積液形成后,胸痛減輕,胸悶逐漸明顯,重者有呼吸困難。
3、積液消退,可后遺胸脅疼痛,咳聲不暢,少痰,遷延難愈。
4、少量積液時,患側(cè)聽診可聞及胸膜摩擦音,積液量多時患側(cè)呼吸運動受限,胸滿隆起,肋間隙增寬,叩診呈濁音或?qū)嵰簟?/p>
5、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正?;蚱撸猎隹臁?/p>
6、胸部X線攝片檢查,可見肋膈角變鈍或消失,積液多者患側(cè)有密度均勻的致密陰影,縱隔向他側(cè)移位。包裹性積液邊緣光滑飽滿。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超聲波檢查有積液。
7、胸水常規(guī)檢查呈透明黃色或微混,少數(shù)可呈血性;比重>1.018,蛋白含量>25g/L,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以淋巴為主,胸水結(jié)核桿菌培養(yǎng)可呈陽性。
中醫(yī)辯證
1、邪郁少陽,寒熱往來,或惡寒發(fā)熱,胸脅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shù)。
2、飲停胸脅:咳嗽時胸脅引痛,轉(zhuǎn)側(cè)不利,偏臥于患側(cè)則痛緩,肋間脹滿,呼吸急促。舌苔薄白,脈沉弦。
3、 肺絡(luò)不暢:胸脅疼痛,呼吸不暢,或有悶咳遷延
不已,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則
清利懸飲,消炎散結(jié),益氣補肺,納氣定喘。
方藥
1、復(fù)方重臺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喉源性咳嗽
診斷依據(jù)
1、咽喉部干燥作癢,引發(fā)咳嗽,呈連續(xù)性甚至痙攣性咳。
2、咳嗽無痰或少痰。
3、少量飲水潤喉能使癥狀暫時緩解,遇到刺激性氣體、粉塵等可使癥狀加劇。
4、 咽部檢查可見咽部粘膜慢性充血、干燥。
5、 胸肺部各類檢查陰性。
中醫(yī)辯證
1、風燥犯肺:以咳嗽、咽干,咽癢為主癥,口鼻干燥,咽中如蟻爬感,口渴欲飲,飲水后癥狀可稍減。咽部檢查可見粘膜干燥,輕度充血,舌尖紅,舌苔薄而少津,脈細數(shù)。
2、肺腎陰虛:咽干、咳嗽日久,咳嗽嚴重時會小便難控,腰酸乏力,五心煩熱、溲赤便干,咽部檢查可見咽粘膜干燥,色暗紅。舌質(zhì)偏紅,舌苔薄或剝,脈細帶數(shù)。
治則
清咽利喉,潤肺止咳。
方藥
1、喉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七葉通竅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哮喘靈秘丹:(可用于喉哮即過敏因素者)每日2
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消化性潰瘍
清化性潰瘍泛指胃腸道粘膜等組織在某種情況下被胃消化液所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潰瘍,可發(fā)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腸,也可發(fā)生于胃一空腸吻合口,以及含有胃粘膜的梅克爾憩室內(nèi),其中以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
診斷依據(jù)
1、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癥狀,典型的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常呈節(jié)律性和周期性,可被進食或服用抗酸劑緩解。
2、可有反酸、噯氣、燒心、上腹飽滿,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癥狀,但這些癥狀均缺乏特異性,并發(fā)出血時,可出現(xiàn)嘔血和(或)黑糞。
3、活動期潰瘍者多有上腹部局限性輕壓痛,十二指腸潰瘍壓痛點略偏右,少數(shù)患者可因慢性失血或營養(yǎng)不良而有貧血。并發(fā)幽門梗阻者,可有胃蠕動波及振水音。潰瘍穿孔時可有局限或彌漫性腹膜炎表現(xiàn)。
4、內(nèi)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胃,十二指腸粘膜和取粘膜標本作病理及幽門螺桿菌檢查。
5、X線鋇餐檢查,龕影是潰瘍的直接征象;局部痙攣、激惹現(xiàn)象、球部畸形和局部壓痛等是潰瘍的間接象征。
中醫(yī)辯證
1、肝胃氣滯:胃脘脹痛,攻竄脅背,噯氣則舒,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fā)或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2、胃熱熾盛:胃脘灼痛,痞滿脹痛,嘈雜吐酸,心煩口渴,口苦口臭,牙齦腫痛,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數(shù)。
3、胃陰虧虛:胃痛隱作,灼熱不適,嘈雜似饑,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質(zhì)紅少津,脈細數(shù)。
4、脾胃虛寒:胃痛綿綿,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納差便溏,舌淡胖或邊有齒痕,舌苔白潤,脈沉細。
治則
行氣止痛,清胃制酸,安神定志。
方藥
1、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胃炎
診斷依據(jù)
1、主要癥狀:脘腹不適,鈍痛,燒灼痛或者隱痛、飽脹等。
2、次要癥狀:食欲不振、噯氣、泛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有胃粘膜糜爛者可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
3、臨床體征:上腹可有輕壓痛,嚴重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舌炎和貧血等表現(xiàn)。
4、胃鏡表現(xiàn):淺表性胃炎可見紅斑(點狀、片狀、條狀),粘膜粗糙不平,有出血點或瘀斑;萎縮性胃炎可見粘膜呈顆粒狀,粘膜血管顯露,色澤灰暗,皺襞細小。如同時見糜爛或者膽汁返流,則診斷為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或膽汁返流。
5、X線攝片表現(xiàn):胃竇為主的慢性胃炎可見胃竇部不規(guī)則痙攣性收縮,粘膜皺襞增粗、迂曲、橫行。胃粘膜萎縮時,氣鋇雙重造影可見胃皺襞相對平坦和減少。不少慢性胃炎X線攝片檢查可無異常。
6、 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率可達75-84%。
中醫(yī)辯證
1、 肝胃不和: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肋,噯氣頻作,嘈雜泛酸,常因情志因素而誘發(fā)。舌淡紅,舌苔薄脈弦。
2、脾胃濕熱:胃脘灼熱脹痛,脘腹痞滿,口苦口臭,喝不欲飲,尿黃。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3、脾胃氣虛:胃脘隱痛,食后脹悶痞滿,納呆食少,便溏或腹瀉,乏力,四肢酸軟。舌淡嫩或有齒痕,舌苔薄白,脈弱。
4、脾胃虛寒:胃脘冷痛,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清水,手足不溫,納差便溏。舌淡、舌苔白,脈沉遲無力。
5、胃陰虧虛:胃脘隱隱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數(shù)。
6、氣滯血瘀,胃脘疼痛,痛有定處,拒按,胃痛日久不愈。舌暗紅,或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則
行氣止痛,健脾和胃,活血化瘀,鎮(zhèn)靜安神。
方藥
1、左金散: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培元寧志丹: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潤腸更衣丹:每日一次,每次1-2粒,溫開水送服,大便干結(jié)者可用。
腸易激綜合癥
腸易激綜合癥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鞯墓δ苄阅c病,該病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一般認為其屬于多因素的生理心理性疾病,病理生理學基礎(chǔ)主要是胃腸動力學障礙和內(nèi)臟感知異常。腦-腸軸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調(diào)節(jié)功能失調(diào)以及影響該調(diào)節(jié)功能的腸道免疫系統(tǒng)的異常,近年已受到重視。
診斷標準
1、過去12個月至少累計有12周(不必是連續(xù)的)腹痛或腹部不適并伴有如下3項癥狀的兩項:
(1)腹痛或腹部不適在排便后緩解。
(2)腹痛或腹部不適發(fā)生伴有排便次數(shù)的改變。
(3)腹痛或腹部不適發(fā)生糞便性狀的改變。
2、以下癥狀不是診斷所必備,但屬腸易激綜合癥常見癥狀,這些癥狀越多則越支持腸易激綜合癥的診斷。
(1)排便頻率異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
(2)糞便性狀異常(塊狀/硬便或稀/水樣便)。
(3)糞便排出過程異常(費力、急迫感、排便不凈感)。
(4)粘液便
(5)胃腸脹氣或腹部膨脹感
3、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
中醫(yī)辯證
1、肝郁脾虛:腹脹腹痛,腹痛欲便,瀉后痛減,常因情志因素誘發(fā)或加劇,尚可見肋脹食少,腸鳴失氣,情緒抑郁或焦慮,舌苔薄,脈弦。
2、寒熱夾雜:腹痛或腸鳴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煩悶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淡紅,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
3、脾胃虛弱:面色萎黃,納食減少,神疲乏力,腹脹便溏。夾有不消化之物、受涼,稍進油膩與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多,舌淡或邊有齒痕,舌苔白,脈濡緩。
4、陰虛腸燥,大便干結(jié),艱澀難下,或數(shù)日一次,狀如栗,伴粘液,腹脹作痛,少腹觸及糞塊,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少津,或苔光剝,脈細。
5、治則
健脾、清腸,舒肝理氣。
方藥
1、佐金散: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朱砂蓮: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陰虛腸燥者去朱砂蓮,改用潤腸更衣丹,每日一次,每次1-2粒。
潰瘍性結(jié)腸炎
定義:是一種可能屬于免疫病理機制和遺傳有關(guān)的不明原因的非特異性直、結(jié)腸粘膜及粘膜下層的炎癥。腸道微生物感染和精神因素等可成為誘發(fā)因素。
診斷標準
1、臨床:有持續(xù)性或反復(fù)發(fā)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
2、腸鏡所見:
(1)粘膜有多發(fā)性淺潰瘍伴充血、水腫,病變多從直腸開始,且呈彌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顆粒狀,脆,易出血,或附有膿血性分泌物。
(3)可見假性息肉,結(jié)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粘膜活檢呈炎癥性反映,同時常可見糜爛,隱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變化。
3、鋇劑灌腸所見:
(1)粘膜粗亂或有細顆粒變化。
(2)多發(fā)性潰瘍或假性息肉。
(3)腸管縮短,扭袋消失可呈管狀。
4、病理檢查可見肉眼或組織學的特發(fā)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特點。
中醫(yī)辯證
1、濕熱內(nèi)蘊:腹痛腹瀉,反復(fù)發(fā)作,粘液膿血便,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身熱,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2、腹痛腹瀉:痛有定處,拒按,瀉下膿血不爽,血色紫暗,面色晦暗,腹部或有痞塊。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弦或細澀。
3、脾腎陽虛:久瀉不愈,下痢膿血粘液或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腹脹腸鳴,腹痛隱隱,喜溫喜按,納差,腰膝酸軟。舌淡,舌苔白,脈沉細。
4、陰血虧虛:久瀉不止,便下膿血,腹中隱痛,潮熱盜汗,消瘦乏力。舌質(zhì)紅,舌苔薄,脈細數(shù)。
治則
澀腸止瀉,活血通絡(luò),行氣止痛,止血化瘀。
方藥
1、朱砂蓮: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佐金散: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上藥20天內(nèi)一療程。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1、青少年突發(fā)劇烈腹痛,伴惡心、嘔吐??捎懈篂a和大量血便,色暗紅或鮮紅,有特殊腥臭氣味。
2、全身癥狀:發(fā)病后1-2天可有寒戰(zhàn)、高熱、白細胞計數(shù)中度升高,感染性休克。
3、隨病情發(fā)展,腹部可有不同程度壓痛,肌緊張和反跳痛等腹膜炎征象或有腸梗阻表現(xiàn)。
4、表現(xiàn)在不同病例有所不同,臨床可分為四型:血便型,腹膜炎型,中毒型及腸梗阻型。
5、X線腹部透視及攝片可見局限性小腸脹氣和氣液平面,以及小腸壁增厚,粘膜不規(guī)則改變。
6、術(shù)中可見小腸呈節(jié)段性急性炎癥并與正常腸管分界明顯,可發(fā)展為壞死、穿孔、也可為斑片狀病灶。
7、病理檢查證實
中醫(yī)辯證
本病屬中醫(yī)便血癥范疇,中醫(yī)認為便血系腸絡(luò)脈受損,以血液隨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樣為主要表現(xiàn)。
1、診斷依據(jù)
(1)血液隨大便而下,或血與糞便夾雜,或單純便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見便血鮮紅或者暗紅,出血部偏上消化道者,便血污濁而暗,或呈柏油狀。
(2)可伴有腹痛,出血量多者可出現(xiàn)頭暈、心悸氣短、汗出肢冷、甚則暈厥。
(3)消化道內(nèi)鏡,腹部B超、CT、放射性核素掃描等檢查可以幫助明確出血的部位及性質(zhì)。
2、證候分類
(1)胃腸積熱:便干夾血,色鮮紅或暗紅,口干口苦,嘈雜煩渴,脘腹痞滿脹痛。舌質(zhì)紅,舌苔黃燥,脈洪數(shù)。
(2)濕熱蘊結(jié):大便下血,色暗紅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濁腥臭,便解不暢或稀溏,脘腹脹痛。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3)腸風傷絡(luò):便下鮮血,血下如濺,大便干結(jié)或稀溏。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弦。
(4)脾胃虛寒: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樣,脘腹隱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面色少華,神倦懶言,舌淡,舌苔白,脈細弱
治則
止血活血,行氣止痛,健脾清腸,補虛培元。
方藥
1、佐金散: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培元延生丹:每日兩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局限性腸炎(克羅恩?。?/p>
本病為原因不明的以年輕成人為主的、消化道各部位有纖維化,潰瘍和肉芽腫炎癥性病變。除消化道外,特別是皮膚有轉(zhuǎn)移性病變自口腔到肛門的消化道各部分均可波及。臨床上除有病變部位的有關(guān)癥狀外,還伴有發(fā)熱、營養(yǎng)障礙、貧血、關(guān)節(jié)炎、虹膜睫狀體炎和肝損害等全身性合并癥。
診斷依據(jù)
1、急性發(fā)作時有酷似急性闌尾炎的腹痛,伴有嘔吐、腹瀉、發(fā)熱、右下腹壓痛或塊物。
2、 慢性患者以腹痛、腹瀉、漸進性腸梗阻癥狀,瘺管形成和發(fā)熱等全身性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
3、 腹痛多位于臍周和右下腹,一般為陣發(fā)性絞痛,排便后可緩解。
4、 腹瀉正式開始為間歇性,以后漸成為經(jīng)常性,每日3-6次不等,糞便質(zhì)軟或為半液狀,可伴有膿血和粘液,少數(shù)患者有脂肪瀉。
5、 X線鋇餐檢查以線樣征,腸曲病變的分段分布及瘺管形成最具有診斷價值。
6、 腸鏡檢查可見到充血,水腫肉芽腫、潰瘍、狹窄等。
中醫(yī)辯證
1、 氣滯血瘀:腹有塊物,軟而不堅,痛有定處,納減乏力,時有寒熱,舌淡、苔薄、質(zhì)紫暗或見瘀斑,脈弦澀。
2、 腎陽虛衰:臍周及下腹作痛,絞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舌苔白,脈沉細。
治則
行氣活血,溫腎止瀉,祛瘀止痛。
方藥
1、期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 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膽囊炎
診斷依據(jù)
1、 右脅脹痛,常累及右肩背部,脘腹脹滿,善太息,口苦惡心,噯氣等。
2、 起病緩慢,多反復(fù)發(fā)作,病發(fā)多有誘因,如飽餐油膩,惱怒,勞累等,好發(fā)年齡為40歲以上。
3、 輔助檢查如血常規(guī)、肝功能、血脂、B超、膽道
造影、CT等有助于診斷。
中醫(yī)辯證
1、肝膽氣滯:脅肋,乳房,少腹脹痛,連及肩背,善太息,情結(jié)抑郁、口苦。舌苔薄白,脈弦。
2、氣滯血瘀:胸脅脘腹脹悶作痛,偶有刺痛,痛處走竄或固定,或有痞塊。舌紫或有斑,脈弦澀。
3、膽經(jīng)郁熱:右脅灼熱疼痛,煩燥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結(jié),小溲短赤。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弦數(shù)。
4、肝膽濕熱:右脅脹滿疼痛,或肋下有痞塊、身熱、口苦,或有膚目發(fā)黃,納呆,嘔惡,厭油膩。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5、陰虛氣滯:右脅隱隱作痛,或略有灼熱感,五心煩熱,顴紅盜汗,咽干口燥,大便不暢,尿黃,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細。
治則
舒肝理氣,通絡(luò)止痛,利膽滲濕,活血化瘀。
方藥
1、利膽膠囊: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系指胰腺的反復(fù)發(fā)作性或持續(xù)性炎性病變,胰腺呈廣泛纖維化,局灶性壞死,腺泡和胰島組織的萎縮和消失,假囊腫形成和鈣化,臨床上可有腹痛,腹部腫塊,、黃疸、脂肪瀉、肉脂下泄,糖尿病等表現(xiàn)。
診斷依據(jù)
1、以男性為多,年齡大多在30-50歲之間,有急性胰腺炎病史,且有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過。
2、反復(fù)發(fā)作的上腹痛,腹痛可放射至背、肋緣、前胸、肩胛等處。疼痛劇烈時常伴有惡心、嘔吐。
3、不耐油膩食物,食后上腹飽脹不適、腹瀉、營養(yǎng)不良,體重減輕。每日大便3-5次,糞便量多,多淡而發(fā)油光,有惡臭。
4、顯微鏡糞檢可發(fā)現(xiàn)脂肪球,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纖維。
5、腹部X線平片:胰腺鈣化和導管結(jié)石。
6、胰腺超聲掃描:胰腺鈣化,胰管結(jié)石,胰管擴張,胰腺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大或萎縮,胰腺假囊腫。
7、活組織病理檢查可與胰腺癌相鑒別。
中醫(yī)辯證
1、瘀血阻滯:脘腹疼痛,痛勢較劇,痛如針刺,固定不移,經(jīng)久不愈,舌紫暗,脈細澀。
2、氣機郁滯:脘腹疼痛,脹滿不舒,攻竄兩脅,時聚時散,遇憂思腦怒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3、飲食停滯:脘腹脹滿,疼痛拒按,痛則欲瀉,糞便奇臭,舌苔厚膩,脈滑。
4、中虛臟寒: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饑餓勞累后加重,胃納不佳,面色無華,大便溏薄,舌淡,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則
清心利膽,解郁止痛,活血通絡(luò)。
方藥
1、利膽膠囊: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系指除了器質(zhì)性疾病外,而見有持續(xù)性或反復(fù)發(fā)作性上腹部疼痛,食后飽脹,腹部脹氣、噯氣、早飽,厭食,惡心等,上腹部不適癥狀的一組臨床證候群。
診斷依據(jù)
1、上腹正中部疼痛,可為隱痛、脹痛、空腹痛或餐后痛等,上腹不適,上腹脹,早飽,脹氣惡心等。
2、體征多不明顯。
3、體表胃電圖表現(xiàn)胃動過緩或節(jié)律失常。
4、胃排空功能測定:表現(xiàn)胃排空延遲。
5、胃腔內(nèi)壓力測定:常有近端胃容受性舒張障礙和餐后胃竇運動減弱。
中醫(yī)辯證
1、肝氣郁結(jié):脘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精神抑郁、燒心或泛酸,腹脹納呆或嘔吐,舌淡紅或尖邊紅,苔薄黃,脈弦。
2、脾胃氣虛:脘腹痞滿隱痛,勞累后加重或饑餓時疼痛,納差而飽,大便溏軟,泛吐清水,噯氣不爽,口淡不渴,頭暈乏力,舌質(zhì)淡,舌體胖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細弱。
3、肝氣犯胃:胃脘痞滿,悶脹不舒,脹及兩脅,情志不遂易誘發(fā)或加重,噯氣呃逆,燒心泛酸,心煩急躁,兩脅氣竄走痛,口苦口干,小便淡黃,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或白厚,脈弦或弦細。
4、濕熱滯胃:胃脘痞滿,悶脹不舒,惡心欲吐,納呆食少,噯氣不爽,頭身困重,肢軟乏力,口苦吐酸,大便不爽而滯,小便黃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細數(shù)。
治則
疏肝理氣,健脾祛濕,清胃除熱,行氣止痛。
方藥
1、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由病毒、藥物、酒精、自身免疫性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臟慢性炎癥,其病程一般在半年以上。
診斷依據(jù)
1、有與肝炎患者密切接觸史,手術(shù)史或輸血史及不潔針刺、注射史。
2、可見乏力、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脅痛,尿黃、寐差、關(guān)節(jié)酸痛,腰酸等。
3、可見面色欠華或晦暗,皮膚鞏膜黃染,肝脾腫大,肝掌、蜘蛛痣等。
4、實驗室檢查肝功能血清轉(zhuǎn)氨酶輕度或中度增高,膽紅素,白蛋白,球蛋白或可出現(xiàn)異常。
(1)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檢測病毒指標:HBV-M、HBV-DNA、抗HCV、抗HDV。
(2)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檢測:免疫指標及有關(guān)的特異性抗體。
5、其他相關(guān)的檢測指標:蛋白電泳,免疫球蛋白、透明質(zhì)酸,甲肝蛋白,III型膠元、IV型膠元,層粘連蛋白等以明確病情的輕重程度,排除慢性肝炎基礎(chǔ)上的肝硬化和癌變可能。
6、影象學檢查:食管及胃X線攝片、B超、CT可以了解門脈高壓,局部靜脈曲張情況,并協(xié)助診斷,進一步排除腫瘤及肝硬化及其它科疾病可能導致的肝損害。
中醫(yī)辯證
1、肝膽濕熱:脅脹脘悶,惡心、厭油、納差、身目發(fā)黃而色澤鮮明,尿黃,口粘口苦,大便粘滯穢臭或先干后溏,肢體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黃膩,脈象弦數(shù)或弦滑。
2、肝郁脾虛:脅肋脹滿疼痛,胸悶嘆息,精神抑郁,納食減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脹,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大便溏泄,每因進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質(zhì)淡,有齒痕,舌苔白,脈沉弦。
3、肝腎陰虛:右脅隱痛,腰膝酸軟,四肢拘急,頭暈?zāi)垦#Q如蟬,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男子遺精,女子經(jīng)少閉經(jīng),舌體瘦,舌質(zhì)紅少津,有裂紋,花剝苔或少苔,或光紅無苔,脈細數(shù)無力。
4、脾腎陽虛:畏寒肢冷,面色無華,腰酸,腹部冷痛,久瀉久痢,或完谷不化,浮腫少尿,陽痿早泄,舌淡胖,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5、瘀血阻絡(luò):面色晦暗,或見紅絲赤縷,脅肋痞塊作痛,女子行經(jīng)腹痛或經(jīng)有血塊,舌紫或有瘀斑,脈細澀。
方藥
1、木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益氣升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如有瘀血阻絡(luò),可用脈絡(luò)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胃-食管反流病
胃內(nèi)容物(包括十二指腸液)反流入食管產(chǎn)生癥狀或并發(fā)癥時,稱為胃-食管反流?。℅ERD)。酸(堿)反流導致的食管粘膜破損稱為反流性食管炎(RE)。
診斷依據(jù)
1、劍突下燒灼感,吞咽食物時食管刺痛感,胸骨疼痛,咽下困難,反流致燒心,反酸。
2、X線檢查:食管鋇餐見食管輕度狹窄。雙重造影見粘膜面小顆粒狀變化。
3、內(nèi)鏡檢查。
(1)輕度:紅色條紋和紅斑,累及食管下1/3。
(2)中度:糜爛<1/2食管周圍,僅累及食管中、下段。
(3)重度:I級:糜爛累及>1/2食管周圍,或已累及上段,或形成潰瘍<1/3食管周圍,在食管任何部位。II級:潰瘍累計>1/3周圍食管,任何部位。
4、活組織病理檢查
(1)急性炎癥可見中性粒細胞浸潤。
(2)糜爛性炎癥所見上皮層破壞。
(3)慢性炎癥所見間質(zhì)纖維化。
(4)次要所見:毛細血管增生,肉芽組織形成,乳突延長,上皮再生,基底細胞增生,肌層纖維化,肥厚及瘢痕形成,除中性粒細胞外的其他炎細胞浸潤、水腫等。
中醫(yī)辯證
1、肝胃郁熱:脘脅脹悶,胸骨后疼痛,煩躁易怒,吐酸嘈雜,噯氣呃逆,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
2、脾胃濕熱:胃脘灼熱,脘腹痞悶,口苦口臭,口渴不欲飲。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3、胃熱熾盛:胃痛痞滿,嘈雜吐酸,心煩,口苦或粘,舌質(zhì)紅,苔黃或膩,脈數(shù)。
治則
清胃降火,降逆止酸,行氣止痛。
方藥
1、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闌尾炎
診斷依據(jù)
1、有典型急性闌尾炎病史,遺留右下腹部疼痛。
2、右下腹痛反復(fù)發(fā)作,排除其他病變。
3、右下腹固定性局限性壓痛。
4、X線鋇餐檢查:闌尾充盈并有壓痛或未充盈但有隨盲腸位置而變動的壓痛;闌尾充盈不規(guī)則,呈分節(jié)狀或扭曲固定;闌尾充盈但排空遲緩。
中醫(yī)辯證
氣血瘀滯:右下腹腫脹,痛有定處,拒按,氣滯重,則腹痛繞臍,尚未固定,腹壁柔軟;血瘀重,痛點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輕度反跳痛,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緊。
治則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
1、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肛門失禁
肛門失禁系指肛門完全或不完全失去控制排便的能力。
診斷依據(jù)
1、有肛門損傷或手術(shù)病史。
2、肛周皮膚感覺遲鈍,不能隨意控制氣體、液體,稀便者為不完全性肛門失禁,不能隨意控制成形糞便者為完全性肛門失禁。
3、肛門閉合不全,粘膜脫出,肛指檢查可觸及瘢痕,缺損,肛管直腸功能障礙。
4、肛管壓力測定,收縮壓,靜息壓下降。
5、肌電圖檢查,肛周肌肉興奮性下降。
中醫(yī)辯證
1、脾虛不固:大便不能完全控制,伴有神疲乏力,納谷欠佳,或有泄瀉,脫肛,肛指檢查肛管松弛,舌淡,舌苔薄,脈弱。
2、腎虛不固:大便不能控制,病程較長,伴有頭昏乏力,腰酸耳鳴,肛指檢查肛管松馳,舌淡,舌苔薄,脈沉細無力。
治則
溫補脾腎,升陽舉陷,固脫縮肛。
方藥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益氣升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脫 肛
脫肛主要指直腸粘膜或直腸全層脫垂,少數(shù)可發(fā)生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垂,又稱直腸脫垂。
診斷依據(jù)
1、多見于排便或努掙爭時,直腸粘膜脫出,色淡紅,長度小于4cm,質(zhì)軟,不出血,便后能自動回納,肛門功能良好者,為不完全性脫垂。
2、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全層脫出,色紅,長度在4-8cm,圓錐形,質(zhì)軟,表面為環(huán)狀有層次的粘膜皺襞。便后需手法復(fù)位,肛門括約肌功能可下降,為完全性脫垂。
3、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長度大于8cm,圓柱形,表面有較淺的環(huán)狀皺襞,觸之很厚,需手法復(fù)位,肛門松馳,擴約肌功能明顯下降,為重度脫垂。
中醫(yī)辯證
1、脾虛氣陷:便時肛內(nèi)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伴有肛門墜脹,大便帶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則有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弱。
2、濕熱下注:肛內(nèi)腫物脫出,色紫暗或深紅,甚則表面部分潰爛、糜爛,肛門墜痛,肛內(nèi)指檢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則
升陽舉陷,清熱利濕,補脾益氣,納氣固脫。
1、升陽益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濕熱下注者加用普濟清淋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便 秘
診斷依據(jù)
1、排便間隔時間延長,3日以上1次,糞便干燥堅硬。
2、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脹急,神倦乏力,胃納減退等癥。
3、排除腸道器質(zhì)性疾病。
中醫(yī)辯證
1、腸道實熱:大便干結(jié),腹部脹滿,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黃燥,脈滑實。
2、腸道氣滯:大便不暢,欲解不得,甚則少腹作脹,噯氣頻作。舌苔白,脈細弦。
3、脾虛氣弱:大便不暢,臨廁無力努掙,掙則汗出氣短,面色?白,神疲氣怯。舌淡,舌苔薄白、脈弱。
4、腎陽虧虛:大便秘結(jié),面色萎黃無華,時作眩暈、心悸。甚則少腹冷痛,小便清長,畏寒肢冷,舌淡,舌苔白潤,脈沉遲。
5、陽虛腸燥:大便干結(jié),狀如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納呆,舌質(zhì)紅,舌苔薄,脈細數(shù)。
治則
潤腸通便,行氣除脹,健脾補虛。
方藥
1、潤腸更衣丹:每日次,每次1-2粒,晚臨睡前溫開水送服。
2、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腎陽虧虛者加服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