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5
【宋】陳振孫 撰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三
○醫(yī)書類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二十四卷
黃帝與歧伯問答。《三墳》之書無傳,尚矣,此固出於后世依讬,要是醫(yī)書之祖也。唐太仆令王砯注,自號啟元予。案:《漢志》但有《黃帝內(nèi)》、《外經(jīng)》,至《隋志》乃有《素問》之名,又有全元起《素問注》八卷。嘉祐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承詔校定、補注,亦頗采元起之說附見其中,其為篇八十有一。王砯者,寶應(yīng)中人也。
△《難經(jīng)》二卷
渤海秦越人撰,濟陽丁德用補注?!稘h志》亦但有《扁鵲內(nèi)》、《外經(jīng)》而已?!端逯尽肥加小峨y經(jīng)》,《唐志》遂題云秦越人,皆不可考。德用者,乃嘉祐中人也。序言太醫(yī)令呂廣重編此經(jīng),而楊元操復(fù)為之注,覽者難明,故為補之,且間為之圖。八十一難,分為十三篇,而首篇為《診候》,最詳,凡二十四難。蓋脈學(xué)自扁鵲始也?!半y”當(dāng)作去聲讀。
△《脈訣機要》三卷
晉太醫(yī)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寧以后人也。
△《脈要新括》一卷
通真子撰。以叔和《脈訣》有臲卼鄙俗處,疑非叔和作,以其不類故也。乃作歌百篇,案經(jīng)為注。又自言嘗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
△《傷寒論》十卷
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撰。建安中人。其文辭簡古奧雅。又名《傷寒卒病論》。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金匱要略》三卷
張仲景撰,王叔和集,林億等校正。此書王洙于館閣蠹簡中得之,曰《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下載其方,并療婦人,乃錄而傳之。今書以逐方次於證侯之下,以便檢用。所論傷寒,文多節(jié)略,故但取《雜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舊名。
△《中藏經(jīng)》一卷
漢譙郡華陀元化撰。其序稱應(yīng)靈洞主少室山鄧處中,自言為華先生外孫,莫可考也。
△《巢氏病源論》五十卷
隋太醫(yī)博士巢元方等撰。大業(yè)六年也。惟論病證,不載方藥。今案《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業(yè)醫(yī)者可以參考。
△《圣濟經(jīng)》十卷
政和御制。辟廱學(xué)生昭武吳禔注。
△《醫(yī)門玉髓》一卷
不知作者。皆為歌訣。論五臟六腑相傳之理。
△《醫(yī)經(jīng)正本書》一卷
知進貿(mào)縣沙隨程迥可久撰。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敝。
△《醫(yī)說》十卷
新安張杲季明撰。
△《食治通說》一卷
東虢婁居中撰。臨安藥肆“金藥臼”者,有子登第,以恩得初品官。趙忠定丞相跋其后。書凡六篇。大要以為食治則身治,此上工醫(yī)未病之一術(shù)也。
△《治病須知》一卷
不知名氏。事論外證,以用藥之次第為不能脈者設(shè)也。
△《五運指掌賦圖》一卷
葉玠撰。
△《大觀本草》三十一卷
唐慎微撰。不知何人。仁和縣尉艾晟作序,名曰《經(jīng)史證類本草》。案:《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jì)》、《樓護傳》。舊經(jīng)止一卷,藥三百六十五種。陶隱居增《名醫(y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注釋為七卷。唐顯慶又增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謂之《唐本草》。開寶中又益一百三十三種。蜀孟昶又嘗增益,謂之《蜀本草》。及嘉祐中掌禹錫、林億等重加校正,更為補注,以朱墨書為之別,凡新舊藥一千八十二種,蓋亦備矣。今慎微頗復(fù)有所增益,而以墨蓋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
△《本草衍義》十卷
通直郎寇宗奭撰。援引辨證,頗可觀采。
△《紹興校定本草》二十二卷
醫(yī)官王繼先等奉詔撰。紹興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內(nèi)司。每藥為數(shù)語辨說,淺俚無高論。
△《本草節(jié)要》三卷、《明堂針灸經(jīng)》二卷、《膏肓灸法》二卷
清源莊綽季裕集。
△《肘后百一方》三卷
晉葛洪撰。梁陶隱居增補。本名《肘后救卒方》,率多易得之藥,凡八十六首,陶并七首,加二十二首,共為一百一首。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千金方》三十卷
唐處士京兆孫思邈撰。自為之序,名曰《千金備急要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其前類例數(shù)十條,林億等新纂。
△《千金翼方》三十卷
孫思邈撰《千余方》既成,恐其或遺也,又為此以翼之。亦自為序。其末兼及禁術(shù)。用之亦多驗。
△《外臺秘要方》四十卷
唐鄴郡太守王燾撰。自為序,天寶十一載也。其書博采諸家方論,如《肘后》、《千金》,世尚多有之;至於《小品》,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猶間見於此書。大凡醫(yī)書之行於世,皆仁廟朝所校定也。按《會要》:嘉祐二年,置校正醫(yī)書局于編修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保K頌等并為校正、后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之序,下國子監(jiān)板行。并補注《本草》、修《圖經(jīng)》,《千金翼方》、《金匱要略》、《傷寒論》,悉從摹印。天下皆知學(xué)古方書。嗚呼!圣朝仁民之意溥矣。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
太平興國七年,詔醫(yī)官使尚藥奉御王懷隱等編集。御制序文。淳化三年書成。
△《王氏博濟方》三卷
太原王袞撰。慶歷七年序。
△《藥準(zhǔn)》一卷
潞公文彥博寬夫撰。所集方才四十首。以為依《本草》而用藥則有準(zhǔn),故以此四十方為處方用藥之準(zhǔn)也。
△《孫氏傳家秘寶方》三卷
尚藥奉御太醫(yī)令孫用和集。其子殿中丞兆,父子皆以醫(yī)名,自昭陵時迄於熙豐,無能出其右者。元豐八年,兆弟宰為河?xùn)|漕,屬呂惠卿帥并,從宰得其書,序而刻之。兆自言為思邈之后。晁氏《讀書志》作《孫尚秘寶方》,凡十卷。
△《靈苑方》二十卷
沈括存中撰。
△《蘇沈良方》十卷
蘇者東坡,沈即存中也。不知何人所錄。其間“辨雞舌香”一段,言《靈苑》所辨,猶有未盡者?!娥^閣書目》別有《沈氏良方》十卷、《蘇沈良方》十五卷,而無《靈苑方》。
△《正俗方》一卷
知虔州長樂劉彝執(zhí)中撰。以虔俗信巫,無醫(yī)藥,集此方以教之。
△《奉親養(yǎng)老書》一卷
泰州興化令陳直撰。元豐中人。
△《養(yǎng)生必用書》三卷
靈泉山初虞世和甫撰。紹圣丁丑序。
△《尊生要訣》二卷
即初虞世《四時常用要方》。有盧山陳淮者,復(fù)附益焉。
△《寵氏家藏秘寶方》五卷
蘄水龐安時安常撰。安時以醫(yī)名世,所著書傳於世者,惟《傷寒論》而已。此書南城吳炎晦父錄以見遺。
△《傷寒微旨論》二卷
不著作者。序言元祐丙寅,必當(dāng)時名醫(yī)也。其書頗有發(fā)明。
△《錢氏小兒藥證真訣》三卷
太醫(yī)丞東平錢乙仲陽撰。宣教郎大梁閻季忠集。上卷言證,中卷敘嘗所治病,下卷為方。季忠亦頗附以己說,且以劉斯立所作仲陽傳附於末,宣和元年也。
△《小兒班疹論》一卷
東平董汲及之撰。錢乙元祐癸酉題其末。
△《腳氣治法》一卷
董汲撰。
△《指迷方》三卷
考城王貺子亨撰。吳丞相敏為之序。貺為南京名醫(yī)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醫(yī)得幸,至朝請大夫。
△《傷寒救俗方》一卷
寧海羅適正之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藥。雖以藥施人,多愈,遂以方書召醫(yī)參??淌?,以救迷俗。紹興中有王世臣彥輔者,序之以傳。
△《南陽活人書》十八卷
朝奉郎直秘閣吳興朱肱翼中撰。以張仲景《傷寒方論》,各以類聚,為之問答。本號《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有武夷張藏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本華陀語也。肱,秘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亦登進士科。
△《九籥衛(wèi)生方》三卷
宣和宗室忠州防御使士紆撰。
△《治風(fēng)方》一卷
張耒文潛所傳。凡三十二方。
△《小兒醫(yī)方妙選》三卷
成安大夫惠州團練使張渙撰。凡四百二十方。渙五世為小兒醫(yī),未嘗改科。靖康元年自為之序。
△《雞峰備急方》一卷
太醫(yī)局教授張銳撰。紹興三年為序。太抵皆單方也。
△《產(chǎn)育保慶集》一卷
濮陽李師圣得《產(chǎn)論》二十一篇,有其說而無其書。醫(yī)學(xué)教授郭稽中以方附論諸之末,遂為全書。近時括蒼陳言嘗評其得失於《三因方》,婺醫(yī)杜者又附益之,頗為詳備。
△《本事方》十卷
維揚許叔微知可撰。紹興三年進士第六人。以藥餌陰功見於夢寐,事載《夷堅志》晚歲,取平生已試驗之方,并記其事實,以為此書,取“《本事詩訶》”之例以名之。
△《傷寒歌》三卷
許叔微撰。凡百篇,皆本仲景法。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二卷,《辨類》五卷,皆未見。
△《指南方》二卷
蜀人史堪載之撰。凡三十一門,各有論。
△《楊氏方》二十卷
樞密楊倓子靖以家藏方一千一百十有一首刻之當(dāng)涂,世多用之。
△《本草單方》三十五卷
工部侍郎宛丘王俁碩父撰,取《本草》諸藥條下所載單方,以門類編之,凡四千二百有六方。
△《何氏方》二卷
太常博士括蒼何偁德?lián)P撰。
△《洪氏方》一卷
鄱陽洪氏。
△《莫氏方》一卷
刑部郎中吳興莫伯虛致道刻《博濟方》於永嘉,而以其家藏《經(jīng)驗方》附於后。
△《備急總效方》四十卷
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撰。大抵皆單方也。
△《是齋百一選方》三十卷
山陰王璆孟玉撰?!鞍僖弧闭撸云溥x之精也。
△《三因極一方》六卷
括蒼陳言無擇撰。“三因”者,內(nèi)因、外因、不內(nèi)外因。其說出《金匱要略》。其所述方論,往往皆古書也。
△《小兒保生方》三卷
左司郎姑孰李檉與幾撰。
△《傷寒要旨》二卷
李檉撰。列方於前而類證於后,皆不外仲景。
△《漢東王氏小兒方》三卷
不著名。
△《幼幼新書》五十卷
直龍圖閣知潭州劉昉方明撰。集刊未畢而死,除璹壽卿以漕躡郡,趣成之。
△《大衍方》十二卷
朝散大夫?qū)O紹遠稽仲撰。凡藥當(dāng)豫備者四十九種,故名“大衍”。所在易得者不與焉。諸方附於后。
△《海上方》一卷
不著名氏。括蒼刻木?!娥^閣書目》有此方,云乾道中知處州錢竽編。
△《集效方》一卷
南康守李觀民集。
△《胎產(chǎn)經(jīng)驗方》一卷
陸子正撰集。
△《葉氏方》三卷
太社令延平葉大廉撰。
△《胡氏方》一卷
不著名。
△《傳信適用方》二卷
稱拙庵吳彥夔。淳熙庚子。
△《陳氏手集方》一卷
建安陳抃。
△《選奇方》十卷、《后集》十卷
青田余綱堯舉撰。
△《傷寒瀉痢要方》一卷
直龍圖閣長樂陳孔碩膚仲撰。
△《湯氏嬰孩妙訣》二卷
東陽湯衡撰。衡之祖民望,精小兒醫(yī)。有子曰麟,登科。衡,麟之子,尤邃祖業(yè),為此書九十九篇。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卷
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凡二十一門、二百九十七方,其后時有增補。
△《諸家名方》二卷
福建提舉司所刊市肆常貨而局方所未收者。
△《易簡方》一卷
永嘉王碩德膚撰。增損方三十首,■〈口父〉咀藥三十品,市肆常貨圓子藥十種,以為倉卒應(yīng)用之備。其書盛行於世。
△《四時治要方》一卷
永嘉屠鵬時舉撰。專為時疾瘧痢、吐瀉、傷寒之類,雜病不與焉。
△《治奇疾方》一卷
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證,世間所未見者。
△《傷寒證類要略》二卷、《玉鑒新書》二卷
汴人平堯卿撰。專為傷寒而作。皆仲景之舊也,亦別未有發(fā)明。
△《瘡疹證治》一卷
金華謝天錫撰。
△《產(chǎn)寶諸方》一卷
不著名氏。集諸家方,而以《十二月產(chǎn)圓》冠之。
△《纂要備急諸方》一卷
不知何人集。皆倉卒危急所須樂及雜術(shù)也。
△《摘要方》一卷
《傷寒十勸》及《危證十病》,末載《托里十補散方》。
△《劉涓子神仙遺論》十卷
東蜀刺史李頔錄。按《中興書目》引《崇文總目》云宋龔慶宣撰。劉涓子者,晉末人,於丹陽縣得《鬼遺方》一卷,皆治癰疽之法,慶宣得而次第之。今按:《唐志》有龔慶宣《劉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書否?卷或一板,或止數(shù)行。名為十卷,實不多也。
△《衛(wèi)濟寶書》一卷
稱東軒居士,不著名氏。治癰疽方也。
△《外科保安方》三卷
知興化軍亳社張允蹈家藏方。龔參政茂良、劉太史夙為之序、跋。
△《五發(fā)方論》一卷
不知名氏。亦吳晦父所錄。
△《李氏集驗背疽方》一卷
泉江李迅嗣立撰。凡五十二條,其論議詳盡曲當(dāng)。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
○音樂類
劉歆、班固雖以《禮》、《樂》著之六藝略,要皆非孔氏之舊也,然《三禮》至今行于世,猶是先秦舊傳。而所謂《樂》六家者,影響不復(fù)存矣。竇公之《大司樂章》既已見于《周禮》,河間獻王之《樂記》亦已錄于《小戴》,則古樂已不復(fù)有書。而前志相承,乃取樂府、教坊、琵琶、羯鼓之類,以充樂類,與圣經(jīng)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鄭子敬氏《書目》獨不然,其為說曰:儀注、編年,各自為類,不得附于《禮》、《春秋》,則后之樂書,固不得列于六藝。今從之,而著于子錄雜藝之前。
△《樂府維錄》一卷
唐國子司業(yè)段安節(jié)撰。
△《琴說》一卷
唐工部尚書李勉撰。
△《琴書》三卷
唐待詔趙惟暕撰。稱前進士滁州全椒尉。
△《琴經(jīng)》一卷
讬名諸葛亮。淺俚之甚。
△《琴說》一卷
唐待詔薛易簡撰。衡州耒陽尉。
△《琴義》一卷
稱野人劉籍撰。
△《琴三訣》一卷
稱天臺白云先生。
△《指訣》一卷
唐道士趙邪利撰。一名《彈琴古手法》。
△《琴操》一卷
不著名氏?!吨信d書目》云:晉廣陵守孔衍以琴調(diào)《周詩》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題之意。今《周詩》篇同而操、引財二十一篇,似非全書也。
△《琴曲詞》一卷
不知作者。凡十一曲。辭皆鄙俚。
△《琴史》六卷
吳郡朱長文伯原撰。唐、虞以來迄于本朝,琴之人與事備矣。
△《制瑟法》一卷
不知何人撰。
△《大胡笳十九拍》一卷
題隴西董庭蘭撰,連劉商辭。又云祝家聲、沈家譜,不可曉也。
△《琴譜》八卷
鄞學(xué)魏邸舊書有之,己卯分教傳錄,亦益以他所得譜。
△《琴操譜》十五卷、調(diào)譜四卷
參政歷陽張嚴(yán)肖翁以善鼓琴聞一時,余從其子佖得此譜。
△《琴譜》十六卷
新昌石孝隆君大所錄。
△《羯鼓錄》一卷
唐婺州刺史南卓撰。
△《琵琶故事》一卷
段安節(jié)撰。
△《景祐樂府奏議》一卷
殿中丞致仕胡瑗翼之撰。
△《皇祐樂府奏議》一卷
胡瑗撰。
△《三圣樂書》一卷
宋祁子京撰。
△《景祐廣樂記》八十卷
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馮元等撰。闕八卷。景祐元年,判太常寺燕肅建言鍾律不調(diào),欲以王樸《律準(zhǔn)》更加考詳。詔宋祁與集賢校理李照共領(lǐng)其事,照言樸律太高,比之古樂,約高五律,遂欲改定大樂,制管鑄鍾,并引校理聶冠卿為檢討官,又詔元等修撰樂書,為一代之典。三年七月,書成。然未幾,照樂廢不用。
△《皇祐新樂圖記》三卷
?。ㄍ停┨飭T外郎阮逸、光祿寺丞胡瑗撰。凡十二篇,首載詔旨,次及律度量衡、鍾磬、鼓鼎、鸞刀,圖其形制,刊板頒之天下?;⑶鹚掠斜荆?dāng)時所頒藏之名山者也。其末志頒降歲月,實皇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用蘇州觀察使印,長貳押字。余平生每見承平故物,未嘗不起敬,因錄藏之,一切依元本摹寫,不少異。
△《大樂演義》三卷
成都房審權(quán)撰?;实v中宋祁、田況薦益州進士房庶曉音律,上其《樂書補亡》三卷。庶自言得古本《漢書》,云“度起于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今本脫“之起,積一千二百黍”八字。故前世累黍為尺,以制律。是律生于尺,非尺生于律也。且“一為一分”者,蓋九十分之一也,后世誤以一黍為一分,非是。當(dāng)以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管中,黍盡得九十分,為黃鍾之長九寸,加一,以為尺,則律定矣。惟范鎮(zhèn)是之。時胡璦、阮逸制樂,已有定議,遂格不行,詳見《國史律歷志》。審權(quán),庶之子也,元豐四年為此書,以述父之意。其后元祐初,范蜀公老矣,自為新樂奏之于朝,蓋用其說云。
△《樂書》二百卷
秘書省正字三山陳陽晉之撰。建中靖國元年進之。為《禮書》陳祥道者,其兄也。其書雅、俗、胡部音器、歌舞,下及優(yōu)伶、雜戲,無不備載。博則博矣,未免于蕪穢也。賜紹圣元年制科,終禮部侍郎。
△《大晟樂書》二十卷
大中大夫開封劉炳子蒙撰。“大晟”者,本方士魏漢津妄出新意,以祐陵指節(jié)定尺律,傅會身為度之說。炳為大司樂,精為緣飾。又有《圖譜》一卷。
△《隆韶導(dǎo)和集》一卷
保義郎大晟府案協(xié)律姚公立撰。以律呂、節(jié)氣、陰陽為說,凡四十九條。
○雜藝類
△《九鏡射經(jīng)》一卷
唐檢校太子詹事韋韓撰?!吨乒阜ā啡?,《射法》九篇。
△《射訣》一卷
韋韓撰。敘其學(xué)射之初,有張宗者授之訣,遼著于篇。
△《射評要略》一卷
稱李廣撰。固依托也,而亦鄙淺亡奇。
△《射訓(xùn)》一卷
監(jiān)察御史張仲殷撰?!吨信d書目》云本朝人,果也,不應(yīng)名犯廟諱。
△《射議》一卷
元城王越石仲寶撰。凡七條。
△《增廣射譜》七卷
淳熙中詔進士習(xí)射,書坊為此以射利。末二卷為盧宗邁《射法》,亦簡要可觀。
△《書品》七卷
梁度支尚書庾肩吾撰。
△《書評》一卷
梁侍中袁昂撰。
△《藥石論》一卷
唐昇州司馬張懷瓘撰。
△《六體論》一卷
△《書斷》三卷
△《書估》一卷
△《論書》一卷
以上四種亦皆張懷瓘撰。
△《翰林禁書》三卷
無名氏。
△《書后品》一卷
唐御史中丞李嗣真撰。
△《墨藪》一卷
不知何人所集。凡十八篇。又一本二十一篇。
△《古今法書苑》十卷
主客郎中臨淄周越撰。越與兄起皆有書名。起書未見,越書間有之,俗甚。
△《金壺記》一卷
僧適之撰。集書家故事。以二字為題,而注所出于其下。凡三百余條。
△《書史》一卷
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撰。
△《秘閣法帖跋》一卷
米芾撰。
△《翰墨志》一卷
高宗皇帝御制。
△《法帖刊誤》二卷
黃伯思長睿撰。《淳化法帖》出于待詔王著去取。時秘府墨跡真贗雜居,著不能辨也,但欲備晉、宋間名跡,遂至以江南人一手偽帖,竄入其間,鄙惡之甚。米南宮辨之,十已得七八,至長睿,益精詳矣。
△《籀史》二卷
翟耆年伯壽撰。裒諸家鐘鼎圖說為一編,頗有考究。
△《續(xù)書譜》一卷
鄱陽姜夔堯章撰。
△《絳帖評》一卷
姜夔撰。
△《法帖要錄》十卷
唐大理卿河?xùn)|張彥遠愛賓撰。彥遠,宏靖之孫。三世相門。其父文規(guī)嘗刺湖州,著《吳興雜錄》。
△《飛白敘錄》一卷
錢惟演希圣撰。天圣四年序進。
△《蘭亭博議》十五卷
淮海桑世昌澤卿撰。世昌居天臺,放翁陸氏諸甥也,博雅能詩。又嘗為《西湖紀(jì)逸》,考林逋遺事甚詳。
△《蘭亭考》十二卷
即前書。浙東庾司所刻,視初本頗有刪改。初十五篇,今存十三篇,去其《集字篇》后人集《蘭亭》字作書帖、詩銘之類者,又《附見篇》兼及右軍他書跡,于《樂毅論》尤詳。其書始成,本名《博議》,高內(nèi)翰文虎炳如為之序。及其刊也,其子似孫,主為刪改,去此二篇固當(dāng),而其他務(wù)從省文,多失事實,或戾本意。其最甚者,序文本亦條達可觀,亦竄改無完篇,首末闕漏,文理斷續(xù),于其父猶然,深可怪也。此書累十余卷,不過為晉人一遺帖,自是作無益,玩物喪志,本無足云。其中所錄諸家跋語,有昭然偽妄而不能辨者,未暇疏舉。
△《法書撮要》十卷
吳興蔡耑山父撰。以書家事實,分門條類,亦無所發(fā)明。淳熙中人,云紹圣御史之孫,吾鄉(xiāng)不聞有此人也,當(dāng)考。然其名耑而字山父,“耑”者,物之初生,從“屮”,不從“山”也。偏旁之未審,何取其為法書?余于小學(xué)家黜書法于雜藝,有以也。
△《武岡法帖釋文》二十卷
劉次莊元祐中為《官帖釋文》,刻石于臨江。而武岡又嘗傳刻絳州民潘氏帖。嘉定中,汪立中取劉本分入二十卷中?!豆偬匪鶡o者,增附之。
△《書苑菁華》二十卷
臨安書肆陳思者集。
△《齊梁畫目錄》一卷
唐竇蒙子泉錄。
△《古今畫人名》一卷
唐李嗣真錄。
△《唐朝畫斷》一卷
唐翰林學(xué)士朱景玄撰。一名《唐朝名畫錄?!非坝心夸?,后有天圣三年商宗儒后序,與《畫斷》大同小異。
△《唐朝名畫錄》一卷
即《畫斷》也。前有目錄,后有天圣三年商宗儒后序,與前本大同小異。
△《歷代名畫記》十卷
唐張彥遠撰。彥遠家世藏法書、名畫,收藏鑒識,自謂有一日之長。既作《法書要錄》,又為此《記》,且曰:“有好事者傳余二書,書畫之事畢矣。”
△《五代名畫記》
大梁劉道醇撰。嘉祐四年陳洵直序。
△《圣朝名畫評》一卷
劉道醇撰。
△《益州名畫錄》三卷
黃休復(fù)撰。中興書目以為李略撰,而謂休復(fù)書今亡。
△《山水受筆法》一卷
唐沁水荊浩浩然撰。
△《圖畫見聞志》六卷
太原郭若虛撰。元豐中自序,稱大父司徒公,未知何人。郭氏在國初無顯人,但有郭承祐耳。其書欲繼張彥遠之后。
△《畫史》一卷
米芾撰。
△《德隅堂畫品》一卷
李廌方叔撰。趙令時德麟官襄陽,行橐中諸畫,方叔皆為評品之。元符元年也。
△《林泉高致集》一卷
直徽猷閣待制河陽郭思撰。其父熙,字淳夫,善畫。思,元豐五年進士。既貴,追述其父遺跡、事實。待制許光疑為之序。曰《畫訓(xùn)》、《畫意》、《畫題》、《畫訣》。而序又稱《詩歌》、《贊記》、《詔誥》、《銘誌》,今本闕。
△《廣川畫跋》五卷
董逌撰。
△《畫繼》十卷
鄧椿公壽撰。以繼郭若虛之后。張彥遠《記》止會昌元年,若虛《志》止熙寧七年,今書止乾道三年。
△《文房四譜》五卷
參政梓潼蘇易簡太簡撰。
△《歙硯圖譜》一卷
太子中舍知婺源縣唐積撰。治平丙午歲。
△《歙硯說》一卷、又《辨歙石說》一卷
皆不著名氏。
△《墨苑》三卷
趙郡李孝美伯揚撰。曰《圖》,曰《式》,曰《法》。元符中馬涓、李元膺為之序。
△《硯史》一卷
米芾撰。
△《北海公硯錄》一卷
唐詢彥猷撰。專以青州紅絲石為貴。
△《閑堂雜記》四卷
不著名氏。述《文房四譜》,而首載唐氏《硯錄》。
△《硯箋》一卷
高似孫撰。
△《續(xù)文房四譜》五卷
司農(nóng)卿李洪秀穎撰。
△《算經(jīng)》三卷
夏侯陽撰。大抵乘除法。《隋志》二卷;《唐志》一卷,甄鸞注。今本無注,元豐京監(jiān)本。
△《算經(jīng)》三卷
張丘建撰。有序,首言:“算者不患乘除之為難,而患分之為難,是以序列諸分之本原,宣明約通之要法。”
△《應(yīng)用算法》一卷
夷門叟郭京元豐三年序。稱平陽奇士蔣舜元撰。凡八篇,曰:《釋數(shù)》、《田畝》、《粟米》、《端匹》、《斤秤》、《修筑》、《差分》、《雜法》,總為百五十七門。前《志》在歷算類。
△《香譜》一卷
不知名氏。
△《萱堂香譜》一卷
稱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香嚴(yán)三昧》一卷
不知名氏。
△《南蕃香錄》一卷
知泉州葉廷珪撰。
△《茶經(jīng)》一卷
唐陸羽鴻漸撰。羽自號竟陵子,又號桑苧翁。
△《煎茶水記》一卷
唐涪州刺史張又新撰。本刑部侍郎劉伯芻稱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又新復(fù)言得李季卿所筆錄陸鴻漸《水品》,凡二十。歐公《大明水記》嘗辨之,今亦載卷末。余足跡所至不廣,于《水品》僅嘗三四,若惠山泉甘美,置之第二不忝,特未知康王谷水何如爾。其次,吳淞第四橋水亦不惡。虎丘劍池殊未佳,而在第四,已不可曉。至于雪水,清甘絕佳,而居其末,尤不可曉也。大抵水活而后宜茶,活而不清潔猶不宜,故乳泉、石池、漫流者為上,為其活且潔也。若夫天一生水,烝為云雨,水之活且潔者,何以過此?余嘗用凈器承雨水,試以烹煎,不減雪水。故知又新之說妄也。
△《茶譜》一卷
后蜀毛文錫撰。
△《北苑茶錄》三卷
三司戶部判官丁謂謂之撰。咸平中進。
△《茶錄》二卷
右正言修起居注莆田蔡襄君謨撰。皇祐中進。
△《北苑拾遺》一卷
劉昇撰。慶歷元年序。
△《補茶經(jīng)》一卷
知建州周絳撰。當(dāng)大中祥符間。
△《東溪試茶錄》一卷
宋子安撰。
△《北苑總錄》十二卷
興化軍判官曾伉錄《茶經(jīng)》諸書,而益以詩歌二首。
△《茶山節(jié)對》一卷
攝衢州長史蔡宗顏撰。
△《宣和北苑貢茶錄》一卷
建陽熊蕃叔茂撰。其子克又益寫其形制而傳之。
△《北苑別錄》一卷
趙汝礪撰。
△《品茶要錄》一卷
建安黃儒道父撰。元祐中東坡嘗跋其后。
△《酒譜》一卷
汶上竇蘋叔野撰。其人即著《唐書音訓(xùn)》者。
△《北山酒經(jīng)》三卷
大隱翁撰。
△《鼎錄》一卷
梁中書侍郎虞荔纂。
△《古今刀劍錄》一卷
粱陶弘景撰。
△《泉志》十五卷
洪遵景伯撰。記歷代錢貨。
△《浸銅要略》一卷
張甲撰。稱德興草澤紹圣元年序。蓋膽水浸鐵成銅之始。甲,參政子公之祖。
△《冶金錄》一卷
泉司吏所為也。
△《彈棋經(jīng)》一卷
題張柬之撰。
△《五木經(jīng)》一卷并圖例
唐李翱撰,元革注。蓋古樗蒱之戲也。
△《三象戲圖》一卷
汲陽成師仲編。
△《打馬格局》一卷
無名氏。
△《打馬圖式》一卷
鄭寅子敬撰。用五十馬。
△《打馬賦》一卷
易安李氏撰。用二十馬。以上三者,各不同。今世打馬,大約與古之樗蒱相類。
△《譜雙》十卷
洪遵集。此戲今人不復(fù)為。
△《進士采選》一卷
趙明遠景昭撰。此元豐未改官制時遷轉(zhuǎn)格例也。
△《希古集》一卷
括蒼何宗姚取投壺新舊式及馮氏《射法》為一編。
△《忘憂清樂集》一卷
棋待詔李逸民撰集。
△《通遠集》一卷
無名氏。視《清樂》為略。
△《象棋神機集》一卷
稱于陽葉茂卿撰。
△《約鰲圖》一卷
△《采珠格局》一卷
△《勸酒玉燭詩》一卷
皆無名氏。
△《捉臥甕人事數(shù)》一卷
李庭中撰。以上四種皆酒邊雅戲。
○類書類
△《語麗》十卷
梁湘東王功曹參軍朱澹遠撰。采摭書語之麗者,為四十門。
△《修文殿御覽》三百六十卷
北齊尚書左仆射范陽祖珽孝徵等撰。案《唐志》類書,在前者有《皇覽》、《類苑》、《華林遍略》等六家,今皆不存。則此書當(dāng)為古今類書之首。珽之行事,奸貪兇險,盜賊小人之尤無良者,言之則汙口舌。而其所編集,乃獨至今傳于世。然珽嘗以他人所賣《遍略》質(zhì)錢受杖。又嘗盜官《遍略》一部,坐獄論罪。今書毋乃亦盜《遍略》之舊,以為己功耶?《遍略》者,梁徐僧權(quán)所為也。又案《隋志》作《圣壽堂御覽》,卷數(shù)同。圣壽者,實齊后主所居。
△《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
唐秘書監(jiān)余姚虞世南伯施撰。其書成于隋世。
△《藝文類聚》一百卷
唐弘文館學(xué)士長沙歐陽詢信本撰。
△《初學(xué)記》三十卷
唐集賢院學(xué)士長城徐堅元固撰。
△《六帖》三十卷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撰?!短浦尽纷鳌栋资辖?jīng)史事類》,一名《六帖》?!蹲硪飨壬怪尽吩疲河种妒骂惣啡浚瑫r人目為《白氏六帖》。
△《金鑰》二卷
唐太學(xué)博士河內(nèi)李商隱義山撰。分四部,曰《帝室》、《職官》、《歲時》、《州府》。大略為箋啟應(yīng)用之備。
△《玉屑》十五卷
無名氏。
△《蒙求》三卷
唐李翰撰。本無義例,信手肆意雜襲成章,取其韻語易于訓(xùn)誦而已。遂至舉世誦之,以為小學(xué)發(fā)蒙之首,事有甚不可曉者。余家諸子在褓,未嘗令誦此也?!鳌镀菰纷胍肥硖苿P名撰。皆集內(nèi)外宗族姻親故事。
△《戚苑英華》十卷
唐仙居令袁悅撰。唐志云重修,蓋因揚名之舊而廣之。
△《太平御覽》一千卷
翰林學(xué)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書參詳條次修纂。本號《太平總類》,太平興國二年受詔,八年書成,改名《御覽》。或言,國初古書多未亡,以《御覽》所引用書名故也,其實不然,特因前諸家類書之舊爾。以《三朝國史》考之,館閣及禁中書總?cè)f六千余卷,而《御覽》所引書多不著錄,蓋可見矣。
△《鹿門家鈔詩詠》五十卷
鴻臚少卿襄陽皮文璨撰。以群書分類事為詩而注釋之。其祖舊休,有書名《鹿門家鈔》,故今述其名。
△《冊府元龜》一千卷
景德二年命資政殿學(xué)士王欽若、知制誥楊憶修歷代君臣事跡,八年而成??偽迨?,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賜名制序。所采正經(jīng)史之外,惟取《戰(zhàn)國策》、《國語》、《韓詩外傳》、《呂氏春秋》、《管》、《晏》、《韓子》、《孟子》、《淮南子》及《修文殿御覽》。每門具進,上親覽,摘其舛誤,多出手書,或詔對,揩示商略。
△《天和殿御覽》四十卷
侍讀學(xué)士臨川晏殊等天圣中受詔,取《冊府元龜》,掇其要者,分類為二百十五門。
△《類要》七十六卷
晏殊撰。曾鞏為序。
△《事類賦》三十卷
校理丹陽吳淑正儀撰進并注。
△《韻類題選》一百卷
朝奉大夫知處州鄞袁轂容直撰。以韻類事纂集,頗精要。世所行《書林韻會》,蓋依倣而附益之者也。轂,嘉祐六年進士。東坡守杭時為倅,“風(fēng)月平分”之詞,為轂作也。其后累世登科。絜齋燮,其四世孫也。
△《本朝蒙求》三卷
端明殿學(xué)士成都范鎮(zhèn)景仁撰。
△《十七史蒙求》一卷
題王先生。不著名氏?;蛟仆趿钜?。
△《書敘指南》二十卷
任廣撰。崇寧中人。皆經(jīng)傳四字語,備尺牘應(yīng)用者也。
△《實賓錄》三十卷、《后集》三十卷
高郵馬永易明叟撰,蜀人句龍材校正,文彪增廣。其三十卷者,本書也。義取“名者實之賓”為名。
△《史韻》四十九卷
嘉禾錢諷正初撰。附韻類事,頗便檢閱。
△《后六帖》三十卷
知撫州孔傳世文撰。以續(xù)白氏之后也。傳襲封衍圣公。
△《海錄碎事》三十三卷
知泉州建安葉廷珪撰。
△《皇朝事實類苑》二十六卷
知吉州江少虞撰。紹興中人。其書亦可入小說類。
△《兩漢蒙求》十卷
樞密吳興劉玨希范撰。紹圣中所序。
△《補注蒙求》八卷
徐子光撰。以李翰《蒙求》句為之注。本句之外,兼及其人他事。
△《群書類句》十四卷
三山葉鳳撰。以《群書新語》增廣。自五字以至九字,為七百五十一門,各以平仄聲為偶對。
△《書林韻會》一百卷
無名氏。蜀書坊所刻,規(guī)?!俄嶎愵}選》而加詳焉。
△《幼學(xué)須知》五卷
余姚孫應(yīng)符仲潛撰次。此書本書坊所為,以教小學(xué)。應(yīng)符從而增廣之。
△《兩漢博聞》二十卷
無名氏?;蛟茥钯?。
△《班左誨蒙》三卷
程俱致道撰。
△《左氏摘奇》十三卷
給事中吳郡胡元質(zhì)長文撰。
△《諸史提要》十五卷
參政吳越錢端禮處和撰。泛然鈔錄,無義類。
△《漢雋》十卷
括蒼林越撰。以《西漢書》,分類為十五篇。皆句字之古雅者?!半h”者,取雋永之義也。
△《文選雙字類要》三卷
蘇易簡撰。摘取雙字,以類編集。
△《選腴》五卷
天臺王若撰。以五聲韻編集《文選》中字。淳熙元年序。
△《晉史屬辭》三卷
永嘉戴迅簡之撰。用《蒙求》體,以類晉事。元祐癸酉歲也。
△《觀史類編》六卷
呂祖謙撰。初輯此篇為六門,曰“擇善”、曰“儆戒”、曰“閫范”、曰“治體”、曰“論議”、曰“處事”。而“閫范”最先成,既別行,今惟五門,而“論議”分上、下卷。
△《帝王經(jīng)世圖譜》十卷
著作佐郎金華唐仲友與正撰。凡天文、地理、禮樂、刑政、陰陽、度數(shù)、兵農(nóng)、王霸,本之經(jīng)典,兼采傳注,類聚群分。凡百二十二篇。
△《經(jīng)子法語》二十四卷
△《左傳法語》六卷
△《史記法語》十八卷
△《西漢法語》二十卷
△《后漢精語》十六卷
△《三國精語》六卷
△《晉書精語》五卷
△《南史精語》十卷
洪邁撰。自《博聞》、《誨蒙》、《漢雋》、《摘奇》、《提要》及此《法語》諸書,皆所以備遺忘。而洪氏多取句法,《漢雋》類例有倫,余皆隨筆信意鈔錄者也。
△《遷史刪改古書異辭》十二卷
倪思撰。以遷《史》多易經(jīng)語,更簡嚴(yán)為平易體,當(dāng)然也。然易辭而失其義,書事而與經(jīng)異者多,不可以無考,故為是編。經(jīng)之外與他書異者,亦并載焉。
△《馬班異辭》三十五卷
倪思撰。以班史仍《史記》之舊而多刪改,大抵務(wù)趨簡嚴(yán),然或刪而遺其事實,或改而失其本意。因其異,則可以知其筆力之優(yōu)劣,而又知作史述史之法矣。
△《杜詩六帖》十八卷
建安陳應(yīng)行季陵撰。用《白氏》門類,編類杜詩語。
△《錦繡萬花谷》四十卷、《續(xù)》四十卷
序稱淳熙十五年作,而不著名氏。門類無倫理,序文亦拙。
△《趙氏家塾蒙求》二十五卷、《宗室蒙求》三卷
趙彥絟撰。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
○楚辭類
△《楚辭》十七卷
漢護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集,后漢校書郎南郡王逸叔師注,知饒州曲阿洪祖興慶善補注。逸之注雖未能盡善,而自淮南王安以下為訓(xùn)傳者今不復(fù)存,其目僅見于《隋》《唐志》,獨逸《注》幸而尚傳,興祖從而補之,于是訓(xùn)詁名物詳矣。
△《離騷釋文》一卷
古本,無名氏。洪氏得之吳郡林虙德祖。其篇次不與今本同。今本首《騷經(jīng)》,次《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辨》、《招魂》、《大招》、《惜誓》、《招隱》、《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釋文》亦首《騷經(jīng)》,次《九辨》,而后《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隱士》、《招魂》、《九懷》、《七諫》、《九嘆》、《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洪氏按:王逸《九章注》云“皆解于《九辨》中”,則《釋文》篇第蓋舊本也,后人始以作者先后次序之耳。朱侍講按:天圣十年陳說之序以為舊本篇第混并,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然則今本說之所定也。余按:《楚辭》劉向所集,王逸所注,而《九嘆》、《九思》亦列其中,蓋后人所益也歟。
△《楚辭考異》一卷
洪興祖撰。興祖少時從柳展如得東坡手?!冻o》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遂為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書成,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后,其末,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于關(guān)子?xùn)|、葉少協(xié),校正以補《考異》之遺。洪于是書用力亦以勤矣。
△《重定楚辭》十六卷、《續(xù)楚辭》二十卷、《變離騷》二十卷
禮部郎中濟北晁補之無咎撰。去《九思》一篇入《續(xù)楚辭》,定著十六卷,篇次亦頗改易,又不與陳說之本同?!独m(xù)》、《變》二篇皆《楚辭》流派,其曰“變”者,又以其類《離騷》而少變也。新序三篇述其意甚詳,然其去取之際,或有不可盡曉者。
△《楚辭贅說》四卷
右司郎宣城周紫芝少隱撰。嘗為《哀湘累賦》,以反賈誼、揚雄之說;又為此書,頗有發(fā)明。
△《楚辭集注》八卷、《辨證》二卷
侍講建安朱熹元晦撰。以王氏、洪氏注或迂滯而遠于事情,或迫切而害于義理,遂別為之注。其訓(xùn)詁文義之外,有當(dāng)考訂者,則見于《辨證》,所以祛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于千載之下,忠魂義魄,頓有生氣。其于《九歌》、《九章》,尤為明白痛快。至謂《山海經(jīng)》、《淮南子》殆因《天問》而著書,說者反取二書以證《天問》,可謂高世絕識、毫發(fā)無遺恨者矣。公為此《注》在慶元退歸之時,序文所謂“放臣棄子、怨妻去婦”,蓋有感而讬者也。其生平于六經(jīng)皆有訓(xùn)傳,而其殫見洽聞、發(fā)露不盡者,萃見于此書。嗚呼偉矣!其篇第視舊本益賈誼二賦而去《諫》、《嘆》、《懷》、《思》。屈子所著二十五篇為《離騷》,而宋玉以下則曰《續(xù)離騷》。其言“《七諫》以下辭意平緩、意不深切,如無所疾痛而強為呻吟者”,尤名言也。
△《楚辭后語》六卷
朱熹撰。凡五十二篇。以晁氏《續(xù)》、《變》二書刊定,而去取則嚴(yán)而有意矣。
△《龍岡楚辭說》五卷
永嘉林應(yīng)辰渭起撰。以《離騷》章分段釋為二十段,《九歌》、《九章》諸篇亦隨長短分之。其推屈子不死于汨羅,比諸浮海居夷之意,其說甚新而有理。以為《離騷》一篇辭雖哀痛而意則宏放,與夫直情徑行、勇于踣河者,不可同日語;且其興寄高遠,登昆侖、歷閬風(fēng)、指西海、陟升皇,皆寓言也,世儒不以為實,顧獨信其從彭咸葬魚腹以為實者,何哉?然沉湘之事,傳自司馬遷,賈誼、揚雄,皆未嘗有異說,漢去戰(zhàn)國未遠,決非虛語也。
△《校定楚辭》十卷、《翼騷》一卷、《洛陽九詠》一卷
秘書郎昭武黃伯思長睿撰。其序言: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jì)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悲壯頓挫、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藥、蕙、若、芷、蘅者,楚物也。既以諸家本校定,又以太史公《屈原傳》至陳說之序附以今序,別為一卷,目以《翼騷》。《洛陽九詠者》,伯思所作也。
○總集類
△《文選》六十卷
粱昭明太子蕭統(tǒng)德施撰。唐崇賢館學(xué)士江都李善注。北海太守邕之父也。
△《六臣文選》六十卷
唐工部侍郎呂延祚開元六年表上,號“五臣集注”。五臣者:常山尉呂延濟、都水使者劉承祖男良、處士張銑、呂向、李周翰也。以李善注惟引事,不說意義,故復(fù)為此注,后人并與李善原注合為一書,名“六臣注”。東坡謂五臣乃俚儒之荒陋者,反不及善,如謝瞻詩“苛慝暴三殤”,引“苛政猛于虎”,以父與夫為殤,非是。然此說乃實本于善也。
李善注此句,但云“苛猶虐也”,初不及三殤。不審直齋之說何所本。
△《玉臺新詠》十卷
陳徐陵孝穆集。且為作序。
△《古文苑》九卷
不知何人集。皆漢以來遺文,史傳及文選所無者。世傳孫洙巨源于佛寺經(jīng)龕中得之,唐人所藏也。韓無谷類次為九卷,刻之婺州。《中興》《書目》有孔逭《文苑》,非此書??族諘x人。本書百卷,惟存十九卷爾。又梁孝王忘憂館諸士之賦,據(jù)題尚欠《文鹿》、《酒》、《幾》三賦,家有《秦漢遺文》七賦,皆在常州,有板本。
△《古文章》十六卷
會稽石公輔編。與前書相出入而稍多,亦有史傳中鈔出者。首卷為《武王丹書》,其末蔡琰《胡笳十八拍》也。《館閣書目》又有《漢魏文章》二卷,集宋玉以下文八十八首,未見。
△《西漢文類》四十卷
唐柳宗元之弟宗直嘗輯此書,宗元為序,亦四十卷,《唐藝文志》有之,其書不傳。今書陶叔獻元之所編次。未詳何人。梅堯臣為之序。
△《三國文類》四十卷
不知何人所集。
△《三謝詩》一卷
集謝靈運、惠連、玄暉。不知何人集?!吨信d書目》云唐庚子西。
△《謝氏蘭玉集》十卷
吳興汪聞集謝安而下子孫十六人詩三百余篇。聞熙寧六年進士。序稱新天子即位丙寅之歲,蓋元祐元年也。
△《梁詞人麗句》一卷
唐李商隱集梁明帝蕭巋而下十五人詩并鬼詩、童謠。
△《玉臺后集》十卷
唐李康成集。
△《篋中集》一卷
唐元結(jié)次山錄沈千運、趙微明、孟云卿、張彪、元季川、于逖、王李友七人詩二十四首,盡篋中所有次之。荊公《詩選》盡取不遺。唐中世詩高古如此,今人乃專尚季末,亦異矣?!娥^閣書目》以為結(jié)自作,入別集類,何其不審也!
△《國秀集》三卷
唐國子進士芮挺章撰。集李嶠至祖詠九十人詩二百二十首。天寶三載國子進士樓穎為之序。
△《搜玉小集》一卷
自崔湜至崔融三十七人詩六十一首。
△《竇氏聯(lián)珠集》五卷
唐褚藏言所序竇氏兄弟五人詩。各有小序。曰國子祭酒常中行、國子司業(yè)牟貽周、容管經(jīng)略群丹列、婺州刺史庠胄卿、武昌節(jié)度使鞏友封。皆拾遺叔向之子也。五人者,惟群以處士薦入諫省,庠以辟舉進,余皆進士科。
△《唐御覽詩》一卷
唐翰林學(xué)士令狐楚纂劉方平而下迄于梁凡三十人詩二百八十九首。一名《唐新詩》,又名《選進集》,又名《元和御覽》。
△《河岳英靈集》二卷
唐進士殷璠集常建等詩二百三十四首。
△《極玄集》一卷
唐姚合集王維至戴叔倫二十一人詩一百首。曰:“此詩家射雕手也?!?/p>
《姚氏殘語》云:“殷璠為《河岳英靈集》,不載杜甫詩;高仲武為《中興間氣集》,不取李白詩;顧陶為《唐詩類選》,如元、白、劉、柳、杜牧、李賀、張祐、趙嘏皆不收;姚合作《極玄集》,亦不收杜甫李白,彼必各有意也。
△《中興間氣集》二卷
唐渤海高仲武序。集至德以后終于大歷錢起等二十六人詩一百三十二首。各有小傳,敘其大略,且拈提其警句,而議論文辭皆凡鄙。
△《唐類表》二十卷
不知集者?!娥^閣書目》有李吉甫所集五十卷,未之見也。
△《斷金集》一卷
唐令狐楚、李逢吉自為進士以至宦達所與唱酬之詩。開成初裴夷直為之序。
△《唐詩類選》二十卷
唐太子校書郎顧陶集。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自為序,大中丙子歲也。陶,會昌四年進士。
△《漢上題襟集》三卷
唐段成式、溫庭筠、逢皓、余知古、韋蟾、徐商等倡和詩什、往來簡牘。蓋在襄陽時也。
△《松陵集》十卷
唐皮日休、陸龜蒙吳淞倡和詩也。
△《本事詩》一卷
唐司勛郎中孟啟集。
△《群書麗藻》六十五卷
按:《三朝藝文志》一千卷,崔遵度編?!吨信d館閣書目》但有《目錄》五十卷,云南唐司門員外郎崔遵度撰。以六例總括古今之文,一曰“六籍瓊?cè)A”,二曰“信使瑤英”,三曰“玉海九流”,四曰“集苑金鑾”,五曰“絳闕蕊珠”,六曰“鳳首龍編”。為二百六十七門,總一萬三千八百首。今無目錄,合三本,共存此卷數(shù)。斷續(xù)訛缺,不復(fù)成書,當(dāng)其傳寫時固已如此矣。其目止有四種,無“金鑾”、“蕊珠”二類,姑存之,以備闕文。按《江南余載》:遵度,青州人,居金陵,高尚不仕?!吨信d書目》云“司門郎”,未知何據(jù)也。
△《才調(diào)集》十卷
后蜀韋谷集唐人詩。
△《洞天集》五卷
漢王貞范集道家、神仙、隱逸詩篇。漢乾祐中也。
△《煙花集》五卷
蜀后主王衍集艷詩二百篇,且為之序。
△《文苑英華》一千卷
太平興國七年,命學(xué)士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閱前代文學(xué),撮其精要,以類分之。續(xù)又命蘇易簡、王祜等。王雍熙三年,書成。
△《唐文粹》一百卷
兩浙轉(zhuǎn)運使合肥姚鉉寶臣撰。鉉,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第三人,在杭州與知州薛映不協(xié),映摭其罪狀數(shù)條,密以聞,當(dāng)奪一官,特除名,貶連州文學(xué)。其自為序稱吳興姚鉉者,蓋本郡望也。
△《集選目錄》二卷
丞相元獻公晏殊集。《中興館閣書目》以為不知名者,誤也。大略欲續(xù)《文選》,故亦及于庾信、何遜、陰鏗諸人。而云唐人文者,亦非也。莆田李氏有此書,凡一百卷。力不暇傳,姑存其目。
△《唐百家詩選》二十卷
王安石以宋次道家所有唐人詩集選為此編。世言李、杜、韓詩不與,為有深意,其實不然。按此集非特不及此三家,而唐名人如王右丞、韋蘇州、元、白、劉、柳、孟東野、張文昌之倫,皆不在選。意荊公所選,特世所罕見,其顯然共知者,固不待選耶?抑宋次道家獨有此一百五集,據(jù)而擇之,他不復(fù)及耶?未可以臆斷也。
△《四家詩選》十卷
王安石所選杜、韓、歐、李詩。其置李于末而歐反在其上,或亦謂有所抑揚云。
△《唐僧詩》三卷
吳增法欽集唐僧三十四人詩二百余篇。楊杰次公為之序。
△《名臣贄種隱君書啟》一卷
祥符諸賢所與種放明逸書啟也。首篇張司空齊賢書,自敘平生出處甚詳,可以見國初名臣氣象。
△《西昆酬唱集》二卷
景德中館職楊億大年、錢惟演希圣、劉筠子儀唱和。凡二百四十七章。亦有賡屬者,共十五人。所謂“昆體”者,于此可見。億自為序。
△《九僧詩》一卷
九僧者: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凡一百七首。景德元年,直昭文館陳克序,目之曰“琢玉工”,以對姚合“射雕手”。九人惟惠崇有別集。歐公《詩話》乃云其集已亡,惟記惠崇一人。今不復(fù)知有九僧者,未知何也。
九僧者,劍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臺行肇、沃州簡長、青城惟鳳、淮南惠崇、江東宇昭、峨嵋懷古。
△《寶刻叢章》三十卷
宋敏求次道以四方碑刻詩文,集為此編。多有別集中所逸者。
△《樂府集》十卷、《題解》一卷
題劉次莊。《中興書目》直云次莊撰。取前代樂府,分類為十九門,而各釋其命題之意。按:《唐志》樂類有《樂府歌詩》十卷者二,有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一卷。今此集所載,止于陳、隋人,則當(dāng)是唐集之舊。而序文及其中頗及杜甫、韓愈、元、白諸人,意者次莊因舊而增廣之歟。然《館閣書目》又自有吳兢《題解》及別出《古樂府》十卷、《解題》一卷,未可考也。
△《樂府詩集》一百卷
太原郭茂倩集。凡古今號稱樂府者皆在焉。其為門十有二。首尾皆無序文,《中興書目》亦不言其人。今按:茂倩,侍讀學(xué)士勸仲褒之孫,昭陵名臣也,本鄆州須城人,有子曰源中、源明。茂倩,源中之子也。但未詳其宮位所至。
△《和陶集》十卷
蘇氏兄弟追和。傅共注。
△《仕涂必用集》十卷
吳郡祝熙載序云陳君材夫所編。皆未詳何人。錄景德以來人表、箋、雜文,亦有熙載所撰者,題為祝著作,當(dāng)是未改官制前人也。
△《汝陰唱和集》一卷
元祐中蘇軾子瞻守潁,與簽判趙令畤德麟、教授陳師道無己唱和。晁說之以道為之序,李廌方叔后序。二序皆為德麟作也。
△《三家宮詞》三卷
唐王建、蜀花蕊夫人、本朝丞相王珪三人所著。
△《五家宮詞》五卷
石晉宰相和凝、本朝學(xué)士宋白、中大夫張公庠、直秘閣周彥質(zhì)及王仲修,共五人。各百首。仲修當(dāng)是王珪之子。
△《本朝百家詩選》一百卷
太府卿曾慥端伯編。官至太府卿。編此所以續(xù)荊公之《詩選》,而識鑒不高,去取無法,為小傳略無義類,議論亦凡鄙。陸放翁以比《中興間氣集》,謂相甲乙,非虛語也。其言歐、王、蘇、黃不入選,以擬荊公不及李、杜、韓之意。荊公前《選》實不然,余固言之矣。
△《皇朝文鑒》一百五十卷
呂祖謙編。初,淳熙丁酉,孝廟因觀《文?!?,下臨安府校正刊行,翰苑周必大夜直,宣引偶及之,因奏:“此書江佃類編,殊無倫理,書坊板行可耳,恐難傳后,莫若委館閣別加詮次?!彼煲悦嬷t。既成,賜名《文鑒》,詔必大為之序。時祖謙已得末疾,遂除直中秘,且賚銀絹各三百。中書舍人陵骙駁之,論皆不行。繼有近臣密啟,云其所取之詩,多言田里疾苦,乃借舊作以刺今;又所載章疏,皆指祖宗過舉,尤非所宜。于是鋟板之議亦寢。周益公序既成,封以遺呂一讀,命藏之。蓋亦未當(dāng)乎呂之意也。張南軒以為無補治道,何益后學(xué)?而朱晦庵晚歲嘗語學(xué)者曰:“此書編次,篇篇有意,每卷首必取一大文字作壓卷,如賦取《五鳳樓》之類;其所載奏議,亦系一時政治大節(jié),祖宗二百年規(guī)模與后來中變之意,盡在其中,非《選》、《粹》此也?!?/p>
△《歷代確論》一百一卷
不知何人集。自三皇、五帝以及五代,凡有論述者,隨世代編次。
△《江西詩派》一百三十七卷、《續(xù)派》十三卷
自黃山谷而下三十五家,又曾纮、曾思父子詩。詳見詩集類。詩派之說本出于呂居仁,前輩多有異論,觀者當(dāng)自得之。
△《輶軒集》一卷
鄱陽洪皓、歷陽張邵、新安朱弁使金得歸,道間唱酬。邵為之序。
△《古今絕句》二卷
吳說傳朋所書杜子美、王介甫詩。師禮之子,王令逢原之外孫也。
△《玄真子漁歌碑傳集錄》一卷
玄其子漁歌,世止傳誦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嘗得其一時倡和諸賢之辭各五章,及南卓、柳宗元所賦,通為若干章。因以顏魯公《碑述》、《唐書》本傳以至近世用其詞入樂府者,集為一編,以備吳興故事。
△《艇齋師友尺牘》二卷
南豐曾季貍裘父之師友往復(fù)書簡。其子濰輯而刻之。自呂居仁、徐師川以降,下至淳熙、乾道諸賢咸在焉。裘父蕭然布衣,而名流敬愛之若此,足以知其人之賢,而亦以見當(dāng)時風(fēng)俗之美也。
△《膾炙集》一卷
朝請郎嚴(yán)煥刻于江陰。韓吏部而下雜文二十余篇。
△《唐人絕句詩集》一百卷
洪邁景盧編。七言七十五卷,五言、六言二十五卷。各百首,凡萬,上之重華宮,可謂博矣。而多有本朝人詩在其中,如李九齡、郭震、滕白、王嵒、王初之屬。其尤不深考者,梁何仲言也。
△《唐絕句選》五卷
莆田柯夢得東海編。所選僅一百六十六首,去取甚嚴(yán)。然人之好惡,亦各隨所見耳。
△《唐絕句選》四卷
倉部郎中福清林清之直父以洪氏《絕句》鈔取其佳者。七言一千二百八十,五言百五十六,六言十五首。
△《考德集》三卷
強至所集韓魏公琦薨后時賢祭文、挽詩。
△《四家胡笳詞》一卷
蔡琰、劉商、王安石、李元白也。
△《選詩》七卷
文選中錄出別行。以人之時代為次。
△《宏辭總類》四十一卷、《后集》三十五卷、《第三集》十卷、《第四集》九卷
起紹圣乙亥,迄嘉定戊辰。皆刻于建昌軍學(xué)。相傳紹興中太守陸時雍所刻前集也,余皆后人續(xù)之。戊辰以后,時相不喜此科,主司務(wù)以艱僻之題困試者,縱有記憶不遺、文采可觀,輒復(fù)推求小疵,以故久無中選者。初,紹圣設(shè)科,但曰宏辭,不試制、誥,止于表、檄、露布、誡諭、箴、銘、頌、記、序九種,亦不用古題。及大觀,改曰詞學(xué)兼茂。去誡諭及檄,而益以制、誥,亦為九種四題,而二題以歷代故事。及紹興,始名博學(xué)宏辭,復(fù)益以誥、贊、檄,為十一種,三日試六題,各一今一古,遂為定制。
△《古文關(guān)鍵》二卷
呂祖謙所取韓、柳、歐、蘇、曾諸家文標(biāo)抹注釋,以教初學(xué)。
△《迂齋古文標(biāo)注》五卷
宗正寺簿四明樓昉旸叔撰。大略如呂氏《關(guān)鍵》,而所取自《史》、《漢》而下至于本朝、篇目增多、發(fā)明尤精當(dāng),學(xué)者便之。
△《歷代奏議》十卷
呂祖謙集。
△《國朝名臣奏議》十卷
呂祖謙集。凡二百篇。
△《皇朝名臣奏議》一百五十卷
丞相沂國忠定公趙汝愚編進。時為蜀帥。
△《續(xù)百家詩選》二十卷
三衢鄭景龍伯允集,以續(xù)曾慥前《選》。凡慥所遺及在慥后者皆取之。然其率略尤甚。
△《江湖集》九卷
臨安書坊所刻本。取中興以來江湖之士以詩馳譽者。而方惟深子通承平人物,晁公武子止嘗為從官,乃亦在其中。其余亦未免玉石蘭艾,混淆雜遝。然而士之不能自暴白于世者,或賴此以有傳。書坊巧為射利,未可以責(zé)備也。
△《回文類聚》三卷
桑世昌澤卿集。以《璇璣圖》為本初,而并及近世詩詞,且以至道御制冠于篇首。
△《滁陽慶歷集》十卷、《后集》十卷
朝散郎滁人徐徽仲元集。斷自慶歷以來。曾肇子開紹圣中謫守,為之序。其《后集》則吳玨、所續(xù),宣和四年,唐恪欽叟序之。末及紹興,蓋又后人續(xù)入之爾。
△《吳興詩》一卷
熙寧中知湖州孫氏集,而不著名。以其時考之,孫覺莘老也。
△《吳興分類詩集》三十卷
霅川倪祖義子由編。大抵以孫氏所集大略而增廣之,且并及近時諸公之作。然亦病于太詳。祖義,齊齋之子,少聰俊,仕未達,得年五十以死。
△《會稽掇英集》二十卷、《續(xù)集》四十五卷
熙寧中郡守孔延之、程師孟相繼纂集。其《續(xù)集》則嘉定中汪綱俾郡人丁燧為之。
△《潤州類集》十卷
監(jiān)潤州倉曹曾旼彥和纂。始東漢,終南唐。
△《京口詩集》十卷、《續(xù)》二卷
鎮(zhèn)江教授熊克集開寶以來詩文。本二十卷,止刻其詩。續(xù)又得二卷,自南唐而上曾所遺者,補八十余篇。
△《嘉禾詩集》一卷
不知集者。
△《永嘉集》三卷
亦不知何人集。
△《天臺集》二卷、《別編》一卷、《續(xù)集》三卷
初,李庚子長集本朝人詩為二卷,未行,太守李兼孟達得之;又得郡士林師箴所輯前代之作,為賦二、詩二百,乃以本朝人詩為《續(xù)集》而并刻焉?!秳e編》則師箴之子表民所補也。
△《括蒼集》三卷、《后集》五卷、《別集》四卷、《續(xù)》一卷
郡人吳飛英、陳百朋相繼纂輯。
△《釣臺新集》六卷、《續(xù)集》十卷
郡人王旉集。續(xù)者郡守謝德輿子上也。
△《長樂集》十四卷
福建提刑吳興俞向集。宣和三年序。
△《清漳集》三十卷
通判漳州趙不敵編。
△《揚州詩集》二卷
教授馬希孟編。元豐四年秦觀作序。
△《宣城集》三卷
知宣州安平劉涇。元符三年序。
△《南州集》十卷
太平州教授林桷子長集。
△《南紀(jì)集》五卷、《后集》三卷
知漢陽軍于霆、教授施士衡編。其《后集》則教授鞏豐也。
△《相江集》三卷
不知何人集?!跋嘟闭?,韶州曲江別名。
△《艮岳集》一卷
不知集者。其首則御制記文也。
△《桃花源集》二卷、又二卷
紹圣丙子四明田孳序。淳熙庚子縣令趙彥琇重編,合為一卷。下卷則淳熙以后所續(xù)。
△《庾樓紀(jì)述》三卷、《琵琶亭詩》一卷
不知集者。
△《東陽記詠》四卷
亦不知集者。
△《盤洲編》二卷
洪丞相適兄弟子侄所賦園池詩也。
△《瓊野錄》一卷
學(xué)士洪邁園池記述題詠。其曰“瓊野”者,從維揚得瓊花,植之而生,遂以名圃。
△《清暉閣詩》一卷
史正志創(chuàng)閣于余陵,僚屬皆賦詩。
△《會稽紀(jì)詠》六卷
汪綱仲舉帥越,多所修創(chuàng)。嚴(yán)陵洪璞每事為一絕,賡者四人,曰張氵旻、王栐、程震龍、馮大章。又有諸葛興為古詩二十篇。
△《蕭秋詩集》一卷
玉山徐文卿斯遠作《蕭秋詩》,四言九章、章四句,趙蕃昌甫而下,和者十三人,紹熙辛亥也,趙汝談履常亦與焉。后三十三年,嘉定癸未,乃序而刻之。文卿晚第進士,未授官而死,有詩見《江湖集》。
△《唐山集》一卷、《后集》三卷
卞圜宋佽編?!疤粕健闭撸R安昌化縣也。
△《后典麗賦》四十卷
金華唐仲友與政編。仲友以辭賦稱于時。此集自唐末以及本朝盛時,名公所作皆在焉,止于紹興間。先有王戊集《典麗賦》九十三卷,故此名《后典麗賦》。王氏集未見。
△《指南賦箋》五十五卷、《指南賦經(jīng)》八卷
皆書坊編集時文。止于紹熙以前。
△《指南論》十六卷。又本前后二集,四十六卷
淳熙以前時文。
△《擢犀策》一百九十六卷、《擢象策》一百六十八卷
擢犀者,元祐、宣、政以及建、紹初年時文也,《擢象》則紹興末。大抵科舉場屋之文,每降愈下,后生亦不復(fù)識前輩之舊作,姑存之以觀世變。
△《文章正宗》二十卷
參知政事真德秀希元撰。自序:“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詞之多變,欲學(xué)者識其源流之正也。自昔集錄文章,若杜預(yù)、摯虞諸家,往往湮沒不傳。今行于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姚鉉《文粹》而已。繇今視之,二書所錄,果得源流之正乎?故今所集,以明義理、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而旨近乎經(jīng)者,然后取焉;否則,辭雖工亦不錄。其目凡四,曰“辭命”、曰“議論”、曰“敘事”、曰“詩賦”。去取甚嚴(yán)。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
○別集類上
△宋玉集一卷
楚大夫宋玉撰?!妒酚浨瓊鳌费裕骸俺怂斡?、唐勒、景差之徒,蓋皆原之弟子也,而玉之辭賦獨傳,至以屈、宋并稱于后世,余人皆莫能及?!?/p>
△《枚叔集》一卷
漢弘農(nóng)都尉淮陰枚乘撰。叔其字也?!端逯尽罚骸傲簳r有二卷,亡?!薄短浦尽窂?fù)著錄。今本乃于《漢書》及《文選》諸書鈔出者。
△《董仲舒集》一卷
漢膠西相廣川董仲舒撰。
△《劉中壘集》五卷
漢中壘校尉劉向子政撰。前四卷,《封事》并見《漢書》,《九嘆》見《楚辭》,末《請雨華山賦》見《古文苑》。
△《揚子云集》五卷
漢黃門郎成都揚雄子云撰。大抵皆錄《漢書》及《古文苑》所載。
△《二十四箴》一卷
揚雄撰。今廣德軍所刊本,校集中無《司空》、《尚書》、《博士》、《太?!匪捏?。集中所有,皆據(jù)《古文苑》。而此四箴,或云崔駰,或云崔子玉,疑不能明也。
△《蔡中郎集》十卷
后漢左中郎將陳留蔡邕伯喈撰?!短浦尽范?,今本闕亡之外,才六十四篇。其間有稱建安年號及為魏宗廟頌述者,非邕文也。卷末有天圣癸亥歐陽靜所書《辨證》甚詳,以為好事者雜編他人之文相混,非本書。
△《陳思王集》二十卷
魏陳王曹植子建撰。卷數(shù)與前志合。其間亦有采取《御覽》、《書鈔》、《類聚》諸書中所有者,意皆后人附益,然則亦非當(dāng)時全書矣。其間或引摯虞《流別集》。此書國初已亡,猶是唐人舊傳也。
△《陳孔璋集》十卷
魏丞相軍謀掾廣陵陳琳孔璋撰。案《魏志》:文帝為五官中郎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xué),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廣陵陳琳孔璋、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yīng)瑒德璉、東平劉植公榦,并見友善。自邯鄲淳、繁欽、路粹、丁廙、楊修、荀綽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列,世所謂“建安七子”者也。但自王粲而下才六人,意子建亦在其間耶。而文帝《典論》則又以孔融居其首,并粲、琳等謂之七子,植不與焉。今諸家詩文散見于《文選》及諸類書。其以集傳者,仲宣、子建、孔璋三人而已。余家亦未有《仲宣集》。
△《阮步兵集》十卷
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嗣宗撰。籍,瑀之子也。
△《嵇中散集》十卷
魏中散大夫譙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會稽徙譙之铚縣嵇山,家其側(cè),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論六七萬言。今存于世者,僅如此?!短浦尽藩q有十五卷。
△《張司空集》三卷
晉司空范陽張華茂先撰。前二卷為四言、五言詩,后一卷為祭、祝、哀、誄等文。
△《陸士衡集》十卷
晉平原內(nèi)史吳郡陸機士衡撰。
△《陸士龍集》十卷
晉清河內(nèi)史陸云士龍撰。太康平吳,二陸入洛,張茂先所謂“利獲二俊”者也。遜、抗之后,而有機、云,可謂代不乏人矣。然皆不免其身。才者身之累也,況居亂世乎!機好游權(quán)門,抑又有以取之耶?
△《劉司空集》十卷
晉司空中山劉琨越石撰。前五卷差全可觀,后五卷闕誤,或一卷數(shù)行,或斷續(xù)不屬,殆類鈔節(jié)者,末卷《劉府君誄》尤多訛,未有別本可以是正。
△《陶靖節(jié)集》十卷
晉彭澤令潯陽陶潛淵明撰?;蛟茰Y明字元亮,大司馬侃曾孫,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jié)征士。
△《陶靖節(jié)年譜》一卷、《年譜辨證》一卷、《雜記》一卷
吳郡吳仁杰斗南為《年譜》,蜀人張縯季長辨證之,又雜記前賢論靖節(jié)語。此蜀本也,卷末有陽休之、宋庠序錄、私記,又有治平三年思悅題,稱“永嘉示以宋丞相刊定之本”。思悅者,不知何人也。
△《鮑參軍集》十卷
宋前軍行參軍東海鮑照明遠撰。世多云鮑昭,以避唐武后諱也。沈約《宋書》、李延壽《南史》皆作鮑照。而《館閣書目》直以為鮑昭,且云上黨人,非也。
△《謝宣城集》五卷
齊中書郎陳郡謝朓玄暉撰。集本十卷,樓炤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賦與詩刊之,下五卷皆當(dāng)時應(yīng)用之文,衰世之事??刹烧咭岩姳緜骷啊段倪x》。余視詩劣焉,無傳可也。
△《孔德璋集》十卷
齊太子詹事山陰孔稚圭德璋撰?!侗鄙揭莆摹罚渌饕病?/p>
△《沈約集》十五卷、《別集》一卷、又九卷
梁特進吳興沈約休文撰。約有文集百卷,今所存惟此而已。十五卷者,前二卷為賦,余皆詩也。《別集》雜錄詩文,不分卷。九卷者,皆詔草也?!娥^閣書目》但有此九卷及詩一卷,凡四十八首。
△《昭明太子集》五卷
梁太子蕭統(tǒng)德施撰。
△《何仲言集》三卷
梁水部郎何遜仲言撰。本傳集八卷,《館閣書目》同。今所傳止此。
△《江文通集》十卷
梁散騎常侍江淹文通撰。
△《庾開府集》二十卷
周司憲中大夫南陽庾信子山撰。信,肩吾之子,仕梁及周。其在揚都,有集四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魏以來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為首冠。
△《稽圣賦》三卷
北齊黃門侍郎瑯邪顏之推撰。其孫師古注。蓋擬《天問》而作?!吨信d書目》稱李淳風(fēng)注。
△《唐太宗集》三卷
唐太宗皇帝本集四十卷?!娥^閣書目》但有詩一卷六十九首而已。今此本第一卷賦四篇、詩六十五首,后二卷為碑銘、書詔之屬,而訛謬頗多。世所傳太宗之文見于石刻者,如《帝京篇》、《秋日效庚信體詩》、《三藏圣教序》,皆不在。又《晉書》紀(jì)、傳論,稱“制曰”者四,皆太宗御制也。今獨載宣、武二紀(jì)論,而《陸機》、《王羲之傳》論不預(yù)焉?!缎o(jì)》論復(fù)重出,其他亦多有非太宗文者雜廁其中,非善本也。
△《東皋子》五卷
唐大樂丞太原王績無功撰??儯闹凶油跬ㄖ傺椭芤?。仕隋,為正字,嗜酒簡放,不樂仕進。晚以大樂吏焦革善釀,求為其丞,不問流品,亦阮嗣宗步兵之意也。革死,乃歸于所居,立杜康祠,為文祭之,以焦革配。自號東皋子。其友呂才鳩訪遺文,編成五卷,為之序。有《醉鄉(xiāng)記》傳于世。其后陸淳又為后序。
△《盧照鄰集》十卷
唐新都尉范陽盧照鄰撰。以久病,自沈潁水。
△《駱賓王集》十卷
唐臨海丞義烏駱賓王撰。賓王后為徐敬業(yè)傳檄天下,罪狀武后,所謂“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者也。其首卷有魯國郗云卿序,言賓王光宅中廣陵亂伏誅,莫有收拾其文者,后有敕搜訪;云卿撰焉。又有蜀本,卷數(shù)亦同,而次序先后皆異。序文視前本加詳,而云廣陵起義不捷,因致遁逃,文集散失,中宗朝詔令搜訪。
△《陳拾遺集》十卷
唐右拾遺射洪陳子昂伯玉撰。黃門侍郎盧藏用為之序。又有《別傳》系之卷末。子昂仕武后,既不過,以父喪家居??h令段簡貪暴,取貨弗厭,致之獄以死,年財四十二。子昂為《明堂議》、《神鳳頌》,納忠貢諛于孽后之朝,大節(jié)不足言矣。然其詩文在唐初實首起八代之衰者。韓退之《薦士詩》言“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非虛語也。盧序亦簡古清壯,非唐初文人所及。
△《宋之問集》十卷
唐越州長史河汾宋之問延清撰。
△《沈佺期集》十卷
唐中書舍人內(nèi)黃沈佺期云卿撰。自沈約以來,始以音韻、對偶為詩,至之問、佺期,益加靡麗。學(xué)者宗之,號為沈宋。唐律蓋本于此。二人者皆以諂附二張進,景龍中俱為修文館學(xué)士。佺期《回波詞》有所謂“齒錄牙緋”者,其為人可知。之問尤反覆無行,卒以罪死。
△《張燕公集》三十卷
唐宰相范陽張說說之撰。一字道濟,與蘇颋號“燕許大手筆”。家未有《蘇許公集》。二人名相,而以文擅天下,盛矣哉。
△《曲江集》二十卷
唐宰相曲江張九齡子壽撰。曲江本有元祐中郡人鄧開序,自言得其文于公十世孫蒼梧守唐輔而刊之,于末附以中書舍人樊子彥所撰《行狀》、會稽公徐浩所撰《神道碑》及太常博士鄭宗珍《議謚文獻狀》。蜀本無之。
△《王右丞集》十卷
唐尚書右丞河中王維摩詰撰,建昌本與蜀本次序皆不同,大抵蜀刻唐六十家集多異于他處本,而此集編次尤無倫。維詩清逸,追逼陶、謝。《輞川別墅圖畫》摹傳至今。嘗與裴迪同賦,各二十絕句。集中又有與迪書,略曰:“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fù)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每思曩昔,攜手賦詩。當(dāng)待春中,卉木蔓發(fā)。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雉朝雊。儻能從我游乎?”余每讀之,使人有飄然獨往之興。迪詩亦佳,然他無聞于世,蓋亦高人也。輞川在藍田縣西南二十里,本宋之問別圃,維后表為清源寺,終墓其西。
△《龍筋鳳髓判》十卷
唐司門員外郎陸澤張鷟文成撰。鷟,調(diào)露中進士,事跡見張薦傳。薦之祖也。唐以書判拔萃科選士,此集凡百題,自《省臺》、《寺監(jiān)》、《百司》,下及《州縣》、《類事》、《屬辭》,蓋待選預(yù)備之具也。鷟自號浮休子。
△《李翰林集》三十卷
唐翰林供奉廣漢李白撰。《唐志》有《草堂集》二十卷者,李陽冰所錄也。今案:陽冰序文但言十喪其九,而無卷數(shù)。又樂史序文稱《李翰林集》十卷,別收歌詩十卷,因??睘槎恚钟陴^中得賦、序、表、書、贊、頌等,亦為十卷,號曰《別集》。然則三十卷者,樂史所定也。家所藏本,不知何處本,前二十卷為詩,后十卷為雜著,首載陽冰、史及魏顥、曾鞏四序,李華、劉全白、范傳正、裴敬碑志,卷末又載《新史》本傳,而《姑孰十詠笑矣》、《悲來》、《草書》三歌行亦附焉,復(fù)著東坡辨證之語,其本最為完善。別有蜀刻大小二本,卷數(shù)亦同,而首卷專載碑、序,余二十三卷歌詩,而雜著止六卷。有宋敏求后序,言舊集歌詩七百七十六篇,又得王溥及唐魏萬集本,因裒唐《類詩》諸編洎石刻所傳,廣之無慮千篇。以《別集》、雜著附其后。曾鞏蓋因宋本而次第之者也,以校舊藏本篇數(shù),如其言,然則蜀本即宋本也耶?末又有元豐中毛漸題,云“以宋公編類之勤,曾公考次之詳,而晏公又能鏤板以傳于世”,乃晏知止刻于蘇州者。然則蜀本蓋傳蘇本,而蘇本不復(fù)有矣。
△《杜工部集》二十卷
唐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劍南節(jié)度參謀襄陽杜甫子美撰。王洙原叔裒中外書九十九卷,除其重復(fù),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詩三百九十九,近體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若歲時為先后。別錄雜著為二卷,合二十卷,寶元二年記,遂為定本。王琪君玉嘉祐中刻之姑蘇,且為后記。元稹《墓銘》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遺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刊,附集外。蜀本大略同。而以遺文入正集中,則非其舊也。世言子美詩集大成,而無韻者幾不可讀。然開、天以前文體大略皆如此。若《三大禮賦》,辭氣壯偉,又非唐初余子所能及也。
△《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
秘書郎黃伯思長睿所校。既正其差誤,參考歲月出處異同,古、律相間,凡一千四百十七首。雜著二十九首,別為二卷。李丞相伯紀(jì)為序之。
△《賈幼幾集》十卷
唐起居舍人河南賈至幼幾撰?!短浦尽范恚瑒e十五卷。李淑《書目》云:至集有三本,又有十卷者,有序。今本無序,《中興館閣》本亦同。
△《元次山集》十卷
唐容管經(jīng)略使河南元結(jié)次山撰。蜀本但載自序,江州本以李商隱所作序冠其首。蜀本《拾遺》一卷,《中興頌》、《五規(guī)》、《二惡》之屬皆在焉。江本分置十卷。結(jié)自號漫叟。
△《顏魯公集》十五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
唐太子太師京兆顏真卿清臣撰。之推五世孫,師古曾侄孫。案《館閣書目》:嘉祐中宋敏求惜其文不傳,乃集其刊于金石者,為十五卷。今本序文,劉敞所作,乃云吳興沈侯編輯,而不著沈之名。劉元剛刻于永嘉,為后序,則云“劉原父所序,即宋次道集其刻于金石者也”,又不知何據(jù)?元剛復(fù)為之《年譜》,益以《拾遺》一卷,多世所傳帖語,且以《行狀》、《碑傳》為附錄。魯公之裔孫裕,自五代時官溫州,與其弟倫祥。皆徙居永嘉樂清。本朝世復(fù)其家,且時褒錄,其子孫亦有登科者。
△《蕭功曹集》十卷
唐揚州功曹參軍蕭穎士茂挺撰。門人柳并為序。穎士,梁鄱陽王之裔,敏悟夙成,負才尚氣,見惡于李林甫,其后卒不遇以死,壽亦不逮中年。
△《毛欽一集》二卷
唐荊州長林毛欽一撰。長林,荊門軍屬縣。欽一上諸公書自稱毛欽一,字杰?;驎r又以杰為名。唐人以字行者多矣。自號云夢子。開元中人。
△《吳筠集》十卷
唐嵩陽觀道士華陰吳筠貞節(jié)撰。筠舉進士不中第,天寶初召至京師,為道士,待詔翰林,為高力士所惡而斥,后入剡中天臺卒,弟子謚為宗元先生。事見《隱逸傳》。傳稱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詩相甲乙。巢父詩未之見也。筠詩固不碌碌,豈能與太白相甲乙哉!
△《獨孤常州集》二十卷
唐常州刺史洛陽獨孤及至之撰。其門人梁肅編集,為后序。而李舟為序于篇首。且刻崔祐甫所為《墓志》。其子曰郁字古風(fēng)者,亦有名,韓退之志其墓。
△《高常侍集》十卷
唐左散騎常侍渤海高適達夫撰。適年五十始為詩,即工部子美所善也。豪杰之士,亦何所往而不能哉!
△《劉隨州集》十卷
唐隨州刺史宣城劉長卿文房撰。詩九卷,末一卷雜著數(shù)篇而已。建昌本十卷,別一卷為雜著。長卿,開元二十一年進士。
△《劉虞部集》十卷
唐虞部郎中劉商子夏撰。武元衡為之序。集中有《送弟歸懷州舊業(yè)序》言:“高祖當(dāng)武德經(jīng)綸,勛在王府?!卑福何涞鹿Τ?,有劉文靜、宏基、政會,史皆有傳。文靜之后誅絕,宏甚、政會傳,后無所考,未詳何人之后也。《胡笳十八拍》行于世。
△《戎昱集》五卷
唐虔州刺史扶風(fēng)戎昱撰。其侄孫為序言:“弱冠謁杜甫于渚宮,一見禮遇?!奔杏锌薷υ姡浪鶄鳌霸诩邑氁嗪谩敝?,昱詩也。
△《梁補闕集》二十卷
唐右補闕翰林學(xué)士安定梁肅敬之撰。崔恭為之序,首稱其從釋氏,為天臺大師元浩之弟子。今案《獨孤及集》后序,稱“門下生”,頗述師承之意。韓愈亦言其佐助陸相貢士,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聞。然則梁固名儒善士也,而獨以為師從釋氏者,何哉?
△《陸宣公集》二十二卷
唐宰相嘉興陸贄敬輿撰。權(quán)德輿為序,稱《制誥集》十三卷、《奏草》七卷、《中書奏議》七卷。今所存者,《翰苑集》十卷、《榜子集》十二卷。序又稱別集文、賦、表、狀十五卷,今不傳。
△《權(quán)丞相集》五十卷
唐宰相略陽權(quán)德輿載之撰。楊嗣復(fù)為序。德輿父皋,以不污祿山見《卓行傳》。其子璩,為中書舍人,劾李訓(xùn)傾覆,亦能世其家。性寬和,有大體,文亦純雅宏贍。三世名跡,可謂德門矣!墓碑韓昌黎所為也。序又言九年掌誥,自纂錄為五十卷,不在此集內(nèi),今未之見。
△《裴晉公集》二卷
唐宰相河?xùn)|裴度中立撰。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唐吏部侍郎南陽韓愈退之撰。李漢序。漠,文公婿也。其言“辱知最厚且親,收拾遺文,無所失墜”者,性后之人偽妄,輒附益其中也。外有《注論語》十卷傳學(xué)者,《順宗實錄》五卷列于史官,不在集中。今《實錄》在《外集》。然則世所謂《外集》者,自《實錄》外皆偽妄,或韓公及其婿所刪去也?!澳详枴闭撸茤|都之河陽,《春秋傳》“晉于是始啟南陽”者也?!缎聲芬詾猷囍?,非是。方崧卿《年譜》辨之詳矣。
△《韓文公志》五卷
金堂樊汝霖澤之撰。汝霖嘗為《韓集譜注》四十五卷,又集其碑志、祭文、序譜之屬為一編,此是也?!蹲V注》未之見。汝霖,宣和六年進士,仕至瀘帥以卒,玉山汪端明志其墓。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錄》五卷、《年譜》一卷、《舉正》十卷、《外鈔》八卷
《年譜》,洪興祖撰,莆田方崧卿增考,且撰《舉正》以校其同異,而刻之南安軍?!锻饧返珦?jù)嘉祐蜀本劉煜所錄二十五篇,而附以石刻聯(lián)句、詩文之遺見于他集者。及葛嶠刻柳文,則又以大庚丞韓郁所編注諸本號《外集》者,并考校疑誤,輯遺事,共為《外鈔》刻之。
△《校定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晦庵朱侍講熹以方氏本校定。凡異同定歸于一,多所發(fā)明,有益后學(xué)?!锻饧方匀缗f本,獨用方本益大顛三書。愚案:方氏用力于此集勤矣,《外集》刪削甚嚴(yán),而存此書以見其邀速常語,初無崇信之說,但欲明世間問答之偽,而不悟此書為偽之尤也,蓋由歐陽公跋語之故。不知歐陽公自以《易大傳》之名與己意合,從而實之,此自通人之一蔽,東坡固嘗深辨之,然其謬妄,三尺童子所共識,不待坡公也。今朱公決以為韓筆無疑,方氏未足責(zé),晦翁識高一世,而其所定者乃爾,殆不可解。今案《外鈔》第七卷曰“疑誤”者,韓郁注云,潮州靈山寺所刻,末云吏部侍郎潮州刺史者,非也。退之自刑部侍郎貶潮,晚乃由兵部為吏部,流俗但稱韓吏部爾。其書蓋國初所刻,故其謬如此。又潮本《韓集》不見有此書,使靈山舊有此刻,集時何不編入?可見此書妄也。然其妄甚白,亦不待此而明。
△《柳柳州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唐禮部員外郎柳州刺史河?xùn)|柳宗元子厚撰。劉禹錫作序,言編次其文為三十二通,退之之志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當(dāng)時本也,或云沈元用所傳穆伯長本。
△《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別錄》一卷、《摭異》一卷、《音釋》一卷、《附錄》二卷、《事跡本末》一卷
方崧卿既刻《韓集》于南安軍,其后,江陰葛嶠為守,復(fù)刊《柳集》以配之。《別錄》而下,皆嶠所裒集也?!秳e錄》者,《龍城錄》及《法言注》五則?!洱埑恰方廊藗巫?。
△《重校添注柳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姑蘇鄭定刊于嘉興。以諸家所注輯為一編,曰《集注》,曰《補注》,曰章,曰孫,曰韓,曰張,曰董氏,而皆不著其名。其曰“重?!?,曰“添注”,則其所附益也。
△《韓柳音辨》二卷
南劍州教授新安張敦頤撰。紹興八年進士也。
△《李元賓集》五卷
唐太子校書江東李觀元賓撰。觀與韓退之貞元八年同年進士。明年試博學(xué)宏詞,觀中其科,而愈不在選,《顏子不貳過論》,其年所試文也。又一年,觀年二十九,卒,愈為之志銘。使觀不死,可量也哉!陸希聲得其文二十九篇,為之序。慶歷中,章詧又得十四首于楚人趙昂,通為五卷。
△《歐陽行周集》五卷
唐國子四門助教莆田歐陽詹行周撰。詹亦韓愈同年進士,故其集中各有《明水賦》。詹亦早死,愈為之哀詞,尤拳拳焉。李翱作傳,而李集不載。其序,福建廉使李貽孫所為也。詹之為人,有《哀辭》可信矣,黃璞何人斯,乃有太原西髻之謗。好事者喜傳之,不信愈而信璞,異哉!“高城已不見”之句,樂府此類多矣,不得以為實也。然“高城已不見”之詩,題云《途中寄太原所思》,蓋亦有以召其疑也。昔人以曖昧受謗,傳之千古,尚未能明,孰謂今人之行己而可不謹(jǐn)哉?
△《元氏長慶集》六十卷
唐宰相河南元稹微之撰?!吨信d書目》止四十八卷,又有《逸詩》二卷。稹嘗自匯其詩為十體,其末為艷詩,暈眉約鬢,匹配色澤,劇婦人之怪艷者。今世所傳《李娃》、《鶯鶯》、《夢游春》、《古決絕句》、《贈雙文》、《示楊瓊》諸詩,皆不見于六十卷中。意館中所謂“逸詩”者,即其艷體者耶。稹初與白樂天齊名,文章相上下,出處亦不相悖。晚而欲速化,依奄宦得相,卒為小人之歸,而居易終始全節(jié)。嗚呼!為士者可以鑒矣!
△《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年譜》一卷、又《新譜》一卷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樂天撰。案:集后記稱前著《長慶集》五十卷,元微之為序;《后集》二十卷,自為序;今又《續(xù)后集》五卷,自為記:前后七十五卷。時會昌五年也?!赌怪尽纺嗽啤凹昂笃呤怼?。當(dāng)時預(yù)為志,時未有《續(xù)后集》。今本七十一卷,蘇本、蜀本編次亦不同,蜀本又有《外集》一卷,往往皆非樂天自記之舊矣。《年譜》,維揚李璜德劭所作,樓大防參政得之,以遺吳郡守李伯珍諫議刻之。余嘗病其疏略牴牾,且號為《年譜》而不系年,乃別為《新譜》,刊附集首。
△《白集年譜》一卷
知忠州漢嘉何友諒以居易舊治既刊其《文集》,又作《年譜》,刊之集首。始余為譜既成,妹夫王栐叔永守忠錄寄之,則忠已有此《譜》,視余《譜》詳略互見,亦各有發(fā)明。其辨李崖州三絕非樂天作,及載晁子止之語,謂與楊虞卿為姻家,與牛僧孺為師生,而不陷牛李黨中,與余暗合,因并存之。詳見《新譜》末章。
△《劉賓客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中山劉禹錫夢得撰。集本四十卷,逸其十卷。常山宋次道裒輯其遺文,得詩四百七篇、雜文二十二篇,為《外集》。然未必皆十卷所逸也。
△《李文公集》十卷
唐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翱習(xí)之撰。蜀本分二十卷。集中無詩,獨有《戲贈》一篇,拙甚,決非其作也。然《韓集遠游聯(lián)句》有習(xí)之一聯(lián),云“前之詎灼灼,此去信悠悠”,亦殊不工。他無一語,意者于詩非所長而不作耶。習(xí)之為文,源委于退之,可謂得其傳矣,但其才氣不能及耳。
△《樊宗師集》一卷、《絳守園池記注》一卷
唐諫議大夫南陽樊宗師紹述撰。韓文公為《墓志》,稱《魁紀(jì)公》三十卷,《樊子》三十卷,詩文千余篇,今所存才數(shù)篇耳,讀之殆不可句。有王晟者,天圣中為絳倅,取其《園池記》章解而句釋之,猶有不盡通者??鬃釉弧稗o達而已矣”,為文而晦澀若此,其湮沒弗傳也宜哉。書以“魁紀(jì)公”名,異甚,文之不可句,當(dāng)亦類是。
△《皇甫持正集》六卷
唐工部郎中新定皇甫湜持正撰。東都修《福先寺碑》三千字,一字索三縑。其輕傲不羈,非裴晉公鉅德,殆不能容之也。今集才數(shù)十篇,《碑》不復(fù)存,意其多所亡逸。然湜之矜負如此,固不茍為人作,人亦未必敢求之也。
△《林藻集》一卷
唐嶺南節(jié)度副使莆田林藻緯乾撰。藻,貞元七年進士,試《珠還合浦賦》,敘珠去來之意,人謂有神助焉。
△《林蘊集》一卷
唐邵州刺史林蘊復(fù)夢撰。藻之弟也,見《儒學(xué)傳》。蘊父披,蘇州別駕,有子九人,世號“九牧林氏”。其族至今衣冠詩禮,以蘊所為父墓碑考之,其八子為刺史、司馬,其一號處士。而披之父為饒陽郡守,祖為瀛州刺史,蓋亦盛矣。
△《沈下賢集》十二卷
唐福建團練副使吳興沈亞之下賢撰。元和十年進士,仕不出藩府。長慶中為櫟陽尉,太和中謫掾郢州,皆集中可見者也。吳興者著郡望,其實長安人。
△《孟東野集》十卷
唐溧陽尉武康孟郊東野撰。惟末卷有書二篇、贊一篇,余皆詩也。郊,貞元十二年進士。
△《呂衡州集》十卷
唐衡州刺史河中呂溫和叔撰。一字化光。劉禹錫為序。溫本善韋執(zhí)誼、王叔文,偶使絕域,得免在八司馬之?dāng)?shù),而終以好利敗。與竇群、羊士諤昵比,傾誣宰相李吉甫,謫死。屨校不懲,至于滅耳,此其所以為小人歟。
△《會昌一品集》二十卷、《別集》十卷、《外集》四卷
唐宰相趙郡李德裕文饒撰?!兑黄芳氛?,皆會昌在相位制誥、詔冊、表疏之類也;《別集》詩賦、雜著;《外集》則《窮愁志》也。德裕自穆宗時已掌內(nèi)外制,累踐方鎮(zhèn),遂相文宗,平生著述詎止此,此外有《姑臧集》五卷而已,其不傳于世者亦多矣?!陡F愁志》晚年遷謫后所作,凡四十九篇,其論精深,其詞峻潔,可見其英偉之氣?!吨芮匦屑o(jì)》一扁,奇章怨家所為,而文饒遂信之爾。
△《李衛(wèi)公備全集》五十卷、《年譜》一卷、《摭遺》一卷
此永嘉及蜀本三十四卷之外,有《姑臧集》五卷,《獻替記》、《辨謗略》等諸書共十一卷。知鎮(zhèn)江府江陰耿秉直之所輯;并考次為《年譜》、《摭遺》?!豆藐凹氛?,兵部員外郎段令緯所集,前四卷皆西掖、北門制草,末卷惟《黠憂斯朝貢圖》及歌詩數(shù)篇。其曰“姑臧”,未詳。衛(wèi)公三為浙西,出入十年,皆治京口,故秉直刻其集。若永嘉,則其事頗異??す视泻I駨R,本城北隅叢祠。元祐中太守范峋夢其神自言李姓,唐武宗時宰相,南遷以沒。寤而意其為德裕,訪得其祠,遂作新廟,且列上其事。自是日盛,賜廟額,封王爵。然衛(wèi)公平生于溫,蓋邈乎不相及也,殊有不可曉者。
△《平泉雜文》一卷
即《別集》第九、第十卷。平泉山居所作詩、賦、記也。
△《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
唐中書舍人京兆杜牧牧之撰。牧,佑之孫。其甥裴延翰編而序之?!锻饧方栽娨?。又在天臺錄得集外詩一卷,別見詩集類,未知是否?牧才高,俊邁不羈,其詩豪而艷,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李義山集》八卷、《樊南甲乙集》四十卷
唐太學(xué)博士河內(nèi)李商隱義山撰。商隱,令狐楚客,開成二年進士,書判入等。從王茂元、鄭亞辟,二人皆李德裕所善,坐此為令狐绹所憾,竟坎■〈土稟〉以終?!都滓壹氛撸员碚?、啟牒四六之文。既不得志于時,歷佐藩府,自茂元、亞之外,又依盧弘正、柳仲郢,故其所作應(yīng)用若此之多。商隱本為古文,令狐楚長于章奏,遂以授商隱。然以近世四六觀之,當(dāng)時以為工,今未見其工也。
△《玉溪生集》三卷
李商隱自號。此集即前卷中賦及雜著也。
△《孫樵集》十卷
唐職方郎中孫樵可之撰。自為序。凡三十五篇,蓋其刪擇之余也。樵,大中九年進士。東坡嘗曰:“學(xué)韓愈而不至者為皇甫湜,學(xué)湜而不至者為孫焉樵。”
△《李甘文集》一卷
唐侍御史李甘和鼎撰。甘欲壞鄭注麻,坐貶死。杜牧所為賦詩者也。
△《薛逢四六集》一卷
唐秘書監(jiān)河?xùn)|薛逢陶臣撰。
△《敕語堂判集》一卷
唐宰相滎陽鄭畋臺文撰。
△《文泉子》十卷
唐中書舍人長沙劉蛻復(fù)愚撰。自為序云:“覃以九流之旨,配以不竭之義,曰泉?!庇小段内c憽罚跗?。蛻,大中四年進士。其為西掖,在咸通時。
△《一鳴集》一卷
唐兵部詩郎虞鄉(xiāng)司空圖表圣撰圖見《卓行傳》,唐末高人勝士也。蜀本但有雜著,無詩。自有詩十卷,別行。詩格尤非晚唐諸子所可望也。其論詩以“梅止于酸,鹽止于咸;咸酸之外,醇美乏焉”,東坡嘗以為名言。自號知非子,又曰耐辱居士。
△《文藪》十卷
唐太常博士襄陽皮日休襲美撰。日休,咸通八年進士。黃巢之難,陷賊中,為“果頭三屈律”之讖,賊疑譏己發(fā)拳,遂見害。陸游《筆記》以《皮光業(yè)碑》辨其不然。
△《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
唐處士吳郡陸龜蒙魯望撰。為甲、乙、丙、丁,詩文、雜編。政和中朱袞刊之吳江。末有四賦,用蜀本增入。
△《笠澤叢書蜀本》十七卷
元符中郫人樊開所序。龜蒙自號天隨子、甫里先生、江湖散人。與皮日休善,有《松陵倡和集》,皆不在《文藪》、《叢書》中。
△《羅江東甲乙集》十卷、《后集》五卷、《湘南集》三卷
唐鄉(xiāng)貢進士新城羅隱昭諫撰。隱舉進士不第,更辟諸鎮(zhèn)幕府,羅紹威待以從叔。晚依吳越,奏授給事中?!都滓壹方栽?;《后集》有律賦數(shù)首;《湘南集》者,長沙幕中應(yīng)用之文也。隱又有《淮海寓言》、《讒書》等,求之未獲?!蹲嫊房谛鲁强h。
△《投知小錄》三卷
唐神策判官陽秦韜玉中明撰。田令孜客。中和二年特賜及第。
△《鳳策聯(lián)華》三卷
唐虞部郎中淮南從事秋浦顧云垂象撰。多以擬古為題,蓋行卷之文也。云,咸通十五年進士。
△《聱書》十卷
唐天復(fù)進士沈顏可鑄撰。傳師之孫,仕偽吳,順義中為翰苑。名“聱”者,以元結(jié)聱叟自況也。其文骫骳,而自序之語,極其矜負。
△《李后主集》十卷
江南國主李煜重光撰。
△《田霖四六集》一卷
南唐田霖撰。
△《扈載集》十卷
后周翰林學(xué)士范陽扈載仲熙撰。少俊,早達,年三十六以死。其子蒙,顯于國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