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丹縣生活著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獨特的瑤族支系,名為白褲瑤。
白褲瑤,因其男子都穿著長剛及膝的白褲而得名,總人口約三萬,主要聚居在南丹縣的里湖瑤族鄉(xiāng)和八圩瑤族鄉(xiāng)。當地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峰叢地貌,海拔約800多米。村寨叢林密布,有許多古樹、古藤和竹林。民居與周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和諧,是全國白褲瑤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勤勞、勇敢、樸實的白褲瑤在這塊石山地區(qū)世代居住生活,發(fā)展成為一個聞名遐邇的山地民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對而言,白褲瑤村寨自然環(huán)境比較封閉,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少,因此保留著較多的民族文化元素。
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族群”,有“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之稱。
在白褲瑤村寨里,隨處可見白褲瑤的傳統文化:染織文化別具匠心、風格鮮明,體現了自然經濟條件下男耕女織的特點;糧倉及干欄建筑等別有蘊味;銅鼓文化歷史悠久,是南方少數民族使用銅鼓的典型代表;歌謠文化細膩豐富,內容涵蓋面廣。唱細話歌是男女交往的重要方式,獨特的婚戀文化引人入勝。村寨附近的巖洞葬神秘悠遠,是待解之謎,值得深入研究??撑K驮?、銅鼓樂舞等喪葬風俗更是舉世聞名,內涵深厚。白褲瑤社會組織中“油鍋”(一個家族的聚合體),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2013年,中國第一個瑤族博物館、廣西第一個白褲瑤生態(tài)博物館在里湖鄉(xiāng)懷里村蠻降屯建成。白褲瑤生態(tài)博物館的建成,標志著白褲瑤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又上了新的臺階。在生態(tài)博物館的展示中心每天都有人來參觀,工作人員除了接待參觀外,還組織成立了白褲瑤民俗風情表演隊為游客表演,與懷里村小學聯合開辦了白褲瑤文化傳承班,組織村里的老藝人來給學生們上課。村婦女主任何金秀是服飾項目的傳承人,她來給學生們上服飾制作課,黎芳才上銅鼓課,傳承班辦得有聲有色。
服飾文化
由于歷史、環(huán)境等原因,白褲瑤的服飾保持著珍貴的原始性、生動的歷史性和豐富的藝術性。
白褲瑤男裝分為盛裝和便裝,成年男子均蓄發(fā),用白、黑色長巾盤頭。一般是用白色較多,黑色是比較講究的。一般婚后包頭,頭巾長約1.5米,寬約6厘米,從額心部位向后包裹,在后腦交叉,盤入束好的長發(fā),在前額兩側交叉卷緊。上身為藍黑色立領對襟衣,胸前兩側各繡一個雞仔花圖案。褲子用白布做成,褲襠大而寬,長度剛過膝蓋,下端漸窄,褲腳用黑布鑲邊。盛裝的上衣外沿都用藍布鑲邊,腰部兩邊和背部下沿繡有雞仔花和米字紋圖案。白褲的膝部刺繡有五條紅色的花紋,相傳這是瑤王與外族爭斗時留下的血手印。白褲瑤衣服圖案里,雞仔花是主要紋飾,男女服裝上都有,體現出對雞的崇敬。
女子服飾有夏冬兩種,成年女子蓄發(fā)盤髻,用黑布包頭,從額心部位向后包裹,再用白布條前后裹緊,余下的白布條在前額一側挽成蝴蝶狀。夏裝的上衣稱為“褂衣”,為前后兩塊方布縫合而成,之間留出一段,供套頭穿用。前面的布幅是一塊純色的黑布,后面的布幅用染、繡的手法做成各種圖案。圖案相傳是瑤王留下的印章,長度剛到裙腰。下身四季著藍色及膝的百褶裙,裙面用樹汁畫染成三組環(huán)形圖案,裙邊用紅色無紡蠶絲片鑲邊。裙前在腰間系一塊長方形的藍邊黑布,以遮擋百褶裙的接縫,也可起到美觀的作用。
白褲瑤上衣和裙子都用粘膏畫技術。準確地說應該稱為樹汁染或樹漿染,非常獨特。白褲瑤是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經濟,衣服都是自制。每年四月約在谷雨時種棉花,八九月份收獲,棉花經軋棉籽后紡紗、跑紗、織布、染布、粘膏畫、刺繡等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時間要一年才能做好一套服裝。
白褲瑤服飾藝術歷史悠久,制作精美,織染繡的傳統技術高超多樣,花色圖案豐富多彩,蘊涵的文化古樸神秘,構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白褲瑤服飾申報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里湖鄉(xiāng)每年的春節(jié)都開展白褲瑤服飾制作比賽,白褲瑤婦女們非常高興并積極參與,都把制作得最好的服裝拿出來參賽,最后評出各個等級獎項。第一屆的比賽中,村民羅建強的妻子獲得了第一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