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俗名“蛇丹”,或稱“蛇串瘡”。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經(jīng)所致,故其體表病灶,與內(nèi)在之神經(jīng)走向相一致。
其主證則為水泡成串成簇,晶瑩飽綻,根腳皮膚潮紅,疼痛明顯。病甚者,體表病灶痊愈后,后遺之疼痛往往歷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
其治法,醫(yī)家之見解不盡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發(fā)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內(nèi)服,或外敷。
雖見仁見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難得理想效果。
1;瓜蔞青芍湯;
【方藥組成】瓜蔞100克、赤芍10克、連翹15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
主治;帶狀皰疹,癥見皰疹密集成片,灼熱疼痛,皮膚紅赤,對脈弦或弦滑者有特效,若能配合雄黃、白礬各等分,研細,入少許冰片,茶水調(diào)涂,或用鮮馬齒莧搗爛外搽,一日數(shù)次,效果更佳。
瓜蔞用量以30-----100克為宜,量少則無明顯效果。
【按】大劑量用瓜蔞治療帶狀皰疹,古方中就有應用。
如明代孫一奎(醫(yī)旨緒余)一書,就有用瓜蔞1—2兩,甘草2錢,紅花5分治蛇丹瘡的記載。
今人何紹奇主任醫(yī)師發(fā)表在(中國中醫(yī)報)“紹奇談醫(yī)”中,就用孫一奎的古方為基礎方,酌加大青葉、板藍根、僵蠶、桑寄生、金銀花清熱解毒,加赤芍、白芍、元胡、丹參、七厘散9(吞)活血止痛。
多年以來,經(jīng)治數(shù)十例者,多能在幾劑藥內(nèi)止痛,皰疹亦隨之消失。
病延日久,則要從久痛入絡考慮,酌加桃仁、當歸、全蟲、蜈蚣。
【病案舉例1】
黃某,男,87歲。
因患帶狀皰疹住院五天,疼痛一直未止,入夜更甚,通宵無眠,用過多種止痛藥、抗病毒藥無效。
患者曾多次向家人表示不愿活下去了。
其女打電話詢問有什么辦法,我即口授一方。處方;瓜蔞3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元胡10克、僵蠶10克、板藍根20克、桑寄生20克、浙貝母10克、川貝母10克。
服一劑即痛減,服止第二劑痛即全止。
【病案舉例2】
朱某,女,70歲。
患帶狀皰疹近兩月,曾用過多種抗病毒藥、鎮(zhèn)痛藥(可待因),痛仍不止,或暫止一二天,又復疼痛,不堪其苦。皰疹在后腰位,隱伏不現(xiàn),舌紅,脈弦數(shù),。
用瓜蔞、紅花、丹參、薏苡仁、川貝母、浙貝母、桔梗、僵蠶、赤芍、白芍、甘草、紅花、,配吞服七厘散,水煎服,一周而愈。
另據(jù)(山東中醫(yī)雜志)1993年第6期報道,治療帶狀皰疹用瓜蔞100克、紅花10克,水煎2次,共取汁300—500毫升粉2—3次服。
每日一劑,服藥4—5劑,共治療56例,結(jié)果全部治愈。
個別患者初服藥大便溏泄,繼服則轉(zhuǎn)正常,一般服藥2劑,疼痛得到緩解。
隨訪無一例留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
中醫(y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肝經(jīng)火毒引起。瓜蔞能疏肝郁、潤干燥、平肝逆、緩肝急,功有獨擅(臨證本草)語。
西醫(y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病毒引起。
瓜蔞能直接入肺經(jīng),宣發(fā)肺氣、消癰腫皰毒,使病毒更能透發(fā)于外(臨證本草)語。
大劑量瓜蔞,配以對癥中藥,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卓著。
瓜蔞青芍湯是一副治療帶狀皰疹(早期)難得的經(jīng)驗良方。
2;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徐長卿方;
【處方】徐長卿、七葉蓮、川芎、黃芪各15克、遠志、七葉一枝花各10克、丹參20克。琥珀1克(沖服),牡丹皮12克。
【用法】每日一劑,復煎一次,將兩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用,5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
【臨床療效】本組32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80歲;病程最短一個月,最常一年半。
治療結(jié)果:痊愈(疼痛消失,睡眠正常)28例,顯效(疼痛明顯減輕,睡眠時無疼痛)3例;有效(疼痛消失,睡眠時偶有疼痛)1例;總有效率為100%。
【經(jīng)驗體會】本方以七葉一枝花、牡丹皮清熱解毒,丹參、川芎活血祛瘀,徐長卿、七葉蓮止痛;黃芪益氣扶正;琥珀、遠志鎮(zhèn)心安神。
綜合全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益氣扶正,真心安神之功。
3;一日,讀孫一奎《醫(yī)旨緒余》有關(guān)“脅痛”條,思索之間,猛然省悟。
書中所敘脅痛之狀,實帶狀皰疹無疑。其文曰:其弟“忽左脅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fā)水泡瘡三、五點,脈七至而弦,夜重于晝。
醫(yī)作肝經(jīng)火郁治之,以黃連、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進一服,其夜痛極,且增熱。
次早看之,其皮膚上紅大如盤,水皰瘡又加至三十余粒。醫(yī)教以白礬研末,井水調(diào)敷,仍于前藥加青黛、龍膽草進之。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于四鄰,脅中痛如鉤摘之狀。
次早觀之,其紅已及半身矣,水泡瘡又增至百數(shù)。”
以文中所敘癥狀加以推斷,此證不僅是帶狀皰疹,且癥情嚴重。孫氏之師黃古潭以肝經(jīng)燥郁立論,且“為訂一方,以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加粉草二錢,紅花五分?!?/p>
其方與論,別出心裁,不同凡響,堪稱兩絕。故服后收瘡斂痛消“一劑而愈”之效余得此方,喜不自禁。
蓋“醫(yī)家之病,病道少?!?/p>
為醫(yī)者能多一治病法門,則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無確定之方名,余據(jù)方中藥物之組成,暫名“瓜蔞草紅湯”。未幾皰疹流行,余于數(shù)日內(nèi)接治五、六人,無論癥之輕重,皆以上方加板藍根15g、予服。
惟全瓜蔞不用如許之多,改為重者30g、,輕者15g、,中者21~24g、。
其收效之速,“真可謂之神矣”。
輕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癥者,概以此方投之,無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積最大者幾達胸部之半,理療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凈。
而其得效之遲速,與瓜蔞用量極有關(guān)系。
故凡體質(zhì)壯實者,瓜蔞用量宜適當加重,藥后若輕瀉一、二次,則見效尤速。
若體質(zhì)不壯。瓜蔞不便重用者,多服數(shù)日,效亦可期。 黃古潭可謂善識斯癥者矣,可謂善用瓜蔞者矣。是知讀醫(yī)書不可刻舟求劍,當別具只眼,觸類而旁通之。 余用藥不尚其多,藥量不尚其重,并非矯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藥,適事為故。 由是一端,余亦屢為人所貶斥,然余終不悔。 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則非余所問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