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痛心,原來天才是被我們親手摧毀的!(不要把牛頓培養(yǎng)成牛倌)

痛心,原來天才是被我們親手摧毀的!(不要把牛頓培養(yǎng)成牛倌)



 

  小鹿的話: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對孩子百般教育,殊不知其實有時候孩子的天分是被做父母的我們所扼殺的。希望當你孩子有特殊的天賦的時候,你能夠好好保護這份天賦。


  兒童是脆弱而無助的,他們的天賦需要激活也需要呵護,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既要成為孩子進步的助推器,又要成為他們的保護傘。


  天才不容易出現(xiàn),不是天才太少,是因為天才太容易被扼殺。


  這樣的鏡頭大家估計都不陌生:孩子拿著一塊石頭對媽媽說這像一條魚,媽媽很不屑地看一眼,拿過來扔掉,“這哪是什么魚,一塊破石頭,看把手弄得多臟!”


  這樣的家長肯定也給孩子講過科學家、發(fā)明家的故事,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牛頓、愛因斯坦、比爾·蓋茨,他們不知道,自己這一個動作一句話,如同踏在幼苗之上的一只腳,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孩子的天賦扼殺在萌芽時,讓一個有可能成為牛頓的人往一個牛倌的方向發(fā)展——這里的“牛頓”和“牛倌”不是具體的人或職業(yè),不存在對應的褒貶之意,只是一個形象的、關于高期望目標和低收獲結果的比喻。


  父母的破壞力


  盡管現(xiàn)在家長們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像上面提到的顯而易見的粗暴的做法越來越少了,但類似的破壞行為并沒有減少,而是有了變種,變得更隱蔽和普遍,破壞力也可能更大。


  有個小男孩,十分喜歡汽車,到了迷戀的程度,吃飯、睡覺時都要把玩具車放在旁邊,剛3歲就能把市場上的各種車牌、原產(chǎn)國都說出來。在幼兒園,孩子也總是沉浸在汽車中,把各種東西都能想象成汽車,動不動就像模像樣地“開”起來。


  上課時,老師教小朋友看圖說話,只要和汽車有關,他就眼睛發(fā)亮,很認真地聽;講其他的,就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每次老師帶著大家做游戲,他都不太愿意參加,總是抱著汽車不放手,一個人可以躲在角落玩好長時間。老師向家長反映,說孩子不合群,顯得孤僻,是不是有什么心理問題,要家長注意。家長非常擔憂,回家后就限制孩子玩汽車,并且買了一大堆書,想要天天給孩子講故事,多陪孩子,讓他從“孤僻”中走出來。


  家長挑書時特意不選有汽車的,孩子翻了翻,一本都不喜歡,興趣還在玩汽車上。沒辦法,家長就把玩具車都收起來,謊說都賣給收破爛的人了。孩子傷心得大哭兩天,家長狠狠心還是沒把玩具車拿出來。之后,家長總是刻意帶他到人多的地方。


  孩子不拒絕和別的小朋友玩,但沒有興趣,只有在看到汽車玩具時,才表現(xiàn)出真正的快樂和投入;家長堅持每天晚上給他講故事,教他認字,孩子也能接受,但神情經(jīng)常是游離的,不太專注。有時媽媽正起勁地講著,孩子忽然自言自語地說道:“那個黑色車車到哪里去了?”


  這位家長肯定很愛她的孩子,但她不知自己的行為有多殘忍。孩子僅僅是有一種特別愛好,因為沉迷,討厭無端的打擾,于是顯得稍有點與眾不同,這卻成了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問題。


  家長和老師在理論上一定認可“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尊重”;可是面對一個具體的孩子時,“不一樣”就是問題,令人擔憂,尤其孩子的愛好和“學習”沖突,或和他們固有的一些觀念沖突時,他們更會簡單地判定其為一個缺點,是不良愛好,甚至有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應該被改造。


  不經(jīng)意的損害,往往就是從剝奪孩子手中的一件玩具開始。這就是為什么牛倌遍地都是,牛頓鳳毛麟角。


  教育的成敗在細節(jié)


  每個人都是帶著一些自然給予的特殊密碼出生的,自然給你一條鮮活的生命,一定會同時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種天賦。這種“上帝的恩賜”猶如種子,蘊藏著表達潛能,能不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還要看外部是否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很多人習慣宏大地談教育,哪怕是面對非常個人化的一些教育事件,也要問責到社會、體制、政策上來。其實,教育的成敗常常在生活細節(jié)中,正是家長和老師的一些“小動作”,劃分出了孩子才能和命運的不同檔次。


  有位家長,聽幼兒園老師說她孩子很聰明,只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她回家和老公說了這事,老公又不知從哪里聽說用牙簽扎黃豆可以鍛煉注意力,于是在一個水盆里泡半碗黃豆,讓孩子天天下午回家后用牙簽扎豆子,扎不完不許玩耍不許吃飯。


  孩子扎了幾下就不愿意做了,但家長不同意,說這事至少得堅持三個月,結果弄得孩子天天為此大哭——想一下這孩子遭遇到的是什么:幼兒園居然要上課,天知道老師講些什么內(nèi)容,把課上成什么樣子,卻要求孩子認真聽她講,不聽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幼兒園的錯誤教學和負面評價已非常損害孩子的智力、自尊和自信,家長又不動腦子,胡亂作為,雪上加霜,想當然地用扎黃豆這樣歪門邪道的招術來訓練孩子??梢钥隙ǖ氖牵S豆達不到鍛煉孩子注意力的目的,這樣做,培養(yǎng)一個智力和心理的雙料傻瓜倒很有可能。


  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這是個偽問題。注意力不需要培養(yǎng),越培養(yǎng)越渙散,“不打擾”就是最好的培養(yǎng)。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么東西吸引,分散注意;有的孩子會全神貫注于一件事,這是個體差異,主要取決于孩子對手頭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感興趣。心理學能解釋注意力現(xiàn)象,但沒有誰說可以培養(yǎng)。


  胡亂評價孩子,隨意改造孩子,這是教育中的蠢行。這幾年,家長和老師聯(lián)合起來辛辛苦苦殘害孩子的事時有遇到和耳聞,雖然他們沒有主觀惡意,目的是好的,但造成的后果卻是破壞性的。在這樣的教育“小環(huán)境”中,孩子面對傷害,幾乎沒有躲閃的余地。


  一個痛心的案例


  我親眼目睹過一個男孩令人痛心的成長。


  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很好,從小就有大量閱讀,很聰明,幼兒園大班時,已經(jīng)可以自己看兒童版的《三國演義》。他小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記憶力非常好,大約三四歲時,我給他讀一首七絕古詩,只讀兩次,不做任何解釋,他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來;他理解能力也很好,不管學什么,一教就會;他父親天天看新聞聯(lián)播,他只是偶爾跟著看幾眼,就能準確說出十個以上國家及其主要領導人的姓名。


  小學一年級入學時,學校組織了一場智商測驗,全年級二百多名學生中,他第一名。這樣的孩子哪個老師都想要,后來被年級組長“搶”到她的班里。


  年級組長是個非常嚴厲的老師,對學生要求很高。這孩子進入年級組長的班后,并未像老師期望的那樣令人滿意。按老師的說法,他上課不注意聽講,喜歡和周圍同學說話,偷偷把小說帶到學???回答問題不積極,明明知道答案卻不舉手;寫作業(yè)經(jīng)常有錯,考試時,別的同學一半還沒做完,他就做完了,不認真檢查卷子,卻在卷子背面畫坦克和小人兒……


  總之,從入學后,老師幾乎天天都在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毛病,而且經(jīng)常給他媽媽打電話告狀,甚至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并解釋說越是好學生,越要對其嚴格要求。孩子的媽媽非常好強,極愛面子,一接到老師投訴就回家批評孩子,批評不見效,還動手打過幾次孩子。


  我曾對他媽媽說,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是因為老師講課不吸引人,或那些內(nèi)容于他來說太簡單了,他大約只需要用10%的注意力就可以把那些內(nèi)容學會,可不可以和老師協(xié)商一下,只要不影響課堂紀律,就不要去管他,或允許他上課看小說。至于他上課不舉手、不檢查卷子等小毛病,也許正是因為他天賦太高,不屑于去做這些,這無關緊要,只要不損害興趣,這些問題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慢慢解決。


  不要再批評孩子了,少管孩子也許是最好的。他媽媽有些反感我這樣說,認為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培養(yǎng),別人經(jīng)常考100分,他卻一次也沒考過,這樣下去,將來能考上好大學嗎?


  老師為了治理孩子愛說話的壞毛病,把孩子的課桌單獨拎出來,放到講臺邊,有一次居然讓全班同學一個月不要和這孩子說一句話。而他媽媽不但認可老師這樣做,回家也狠抓孩子“好習慣”。


  規(guī)定必須在寫完家庭作業(yè)后再閱讀,作業(yè)必須檢查到?jīng)]錯,有一次錯罰寫三次。孩子很快變得十分厭學,早上害怕到學校,晚上回家寫作業(yè)非常磨蹭,經(jīng)常發(fā)呆,或玩筆、橡皮等手邊的東西,本來只需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作業(yè),他能寫整整一個晚上,玩的時間沒有了,閱讀的時間也沒了,因此和家長、老師之間的沖突發(fā)生得更多。


  小學幾年,在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失望中,孩子的好習慣并未養(yǎng)成,卻是各方面一路走下坡,成績每況愈下,從前幾名變成倒數(shù)第幾名,而且變得極為自卑,說話不敢正視別人的目光,逃避一切集體活動,同時脾氣又很暴躁。到小學畢業(yè)時,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知道這個孩子是個學習上的“差生”,沒有人再記得他入學時的狀況。


  他的班主任,那位年級組長,居然在小升初考試前,找他的家長,希望孩子轉(zhuǎn)班或留級,可能是擔心影響她這個班的考試名次。這個要求令孩子媽媽生氣,當著老師的面沒說什么,回家又把孩子痛罵一頓。她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孩子是怎么一天天走到這一地步的。


  中學幾年,孩子也一直在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失望中度過。我有一次聽教過他的一位語文老師說,感覺這孩子挺怪的,說他笨吧,有時在課堂上,同學們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他卻能回答出來,說他不笨吧,幾乎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倒數(shù)幾名。


  老師們都看重分數(shù),忙著提高學生的成績,沒人會投注精力去研究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怪現(xiàn)象”,這個老師也只是這樣說說就過去了。


  我知道這孩子高考勉強上了本科線,他媽媽受不了她的孩子只上一個比較差的二本院校,要求孩子補習,結果第二年考得更差,他媽媽還要讓孩子補習,我們很多人擔心孩子再補習一年會心理崩潰,就多方相勸,終于使其改變想法,讓孩子上了一個職業(yè)學院。


  孩子畢業(yè)后,他媽媽動用關系給他找了份工作,又要求他通過自學考試去拿本科學歷,將來考研究生,并給他報了名。但孩子一直沒有能力把各門課都考過,最后不了了之。直到這時,他媽媽才終于妥協(xié),表示不管他了,說“隨他去吧”,口氣中滿是失望和譴責。


  有一次我在一個朋友家遇到這孩子,那時他已工作了兩三年,還是非常不自信的樣子。聊了幾句,提到他幼年時出色的智商,我希望他知道自己一點也不笨。這孩子居然像被人誣陷一樣,吃驚且有些不快,立即否定說:“測智商得第一名,那是因為當時的問題都特別簡單。”他的反應我并不意外。一個人如此對自己沒信心,他就真沒信心了。


  這種天才變庸才的事,時刻發(fā)生著,發(fā)生得悄無聲息,平常又平靜,以至于許多人根本意識不到它如何起始,如何存在,如何產(chǎn)生影響。


  紀律成了君權


  萬事萬物,初始階段最關鍵,教育更如此??僧斚?,幼兒園的孩子也要學會“遵守課堂紀律”,甚至上廁所也要統(tǒng)一時間,小學生除了要在學校寫作業(yè),回家還要寫,節(jié)假日寫得更多,全年365天不休息。


  紀律和作業(yè)已不是為教育和學習服務,而是在為某種流傳的壞習慣服務——紀律成為君權,作業(yè)成為宗教,兒童被要求成為順民和虔誠的朝拜者——被折磨著長大的一代人成為老師,反過來又用同樣的東西折磨下一代人,一代又一代,且愈演愈烈。不知有多少孩子在這樣的折磨中沉重成長,才華盡失。


  如果孩子僅僅在學校受到壓抑,回家能有自由和放松,也還不錯,童年尚有棲息之地,可現(xiàn)實是,在學校被紀律和作業(yè)奴役的孩子,回家還要因為家長的嚴格管理而處處受限,他們在這樣的壓抑下,受傷更重。


  現(xiàn)在家長們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了,對孩子的教育意識普遍增強,但教育水平并不見得同步增長。人們已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不少高學歷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學業(yè)或心理方面反而很不如意。原因是一個有能力的破壞者,其破壞性要超過一般人。


  如果高學歷家長對一些教育問題認識不清,卻又自以為是,認為孩子的一切都需要在自己的規(guī)劃和控制下完成,小到吃一碗飯,大到規(guī)劃孩子的未來,持續(xù)不斷地用錯誤的理解來對待孩子,那么他的教育水平和低學歷家長就沒什么兩樣,甚至更糟。他就是寓言中說的那個用鋤頭雕刻玉石的農(nóng)夫,一塊本可以價值連城的璞玉在他的鋤頭下變成一堆碎石。


  在我的工作中,不止一次見到“用心”的家長,他們的強勢更容易把天賦很好的孩子培養(yǎng)成笨蛋、抑郁癥患者和神經(jīng)病。在這些極端的個案上,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地觀察到家長的錯誤。并不是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大目標不妥。


  大部分家長其實都有一個很合理的培養(yǎng)目標,他們要培養(yǎng)的“牛頓”,可以平凡,但至少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穩(wěn)定的收入——這樣一個目標本來可以很容易實現(xiàn),只是,由于他們在處理教育小問題時多有不妥,持續(xù)不斷的小錯疊加起來,最終形成一個損害孩子基本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大錯,使這個小目標也難以實現(xiàn)。


  兒童是脆弱而無助的,他們的天賦需要激活也需要呵護,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既要成為孩子進步的助推器,又要成為他們的保護傘。這對家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做到這一點也并非難事,高下就在一念間。

  以“無痕”的教育之法,達到“有跡”的教育之效。理解這一點,有時是一張紙的厚度,有時是一座遙不見頂?shù)纳降母叨?。距離有多遠,這取決于家長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學習、愿意反思和檢討自己。把這一點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體現(xiàn)在對孩子的管理中,其實非常簡單,不過是需要家長在以下幾個方面注意。


  首先不要有培養(yǎng)完美孩子的想法。


  雖然沒有哪個家長會承認自己有培養(yǎng)完美小孩的想法,事實上太多的人在做著這樣一件事。孩子不按時睡覺是問題,不好好吃飯是問題,不穿襪子是問題,說話比別人晚是問題,靦腆是問題,好動是問題,不好動是問題,說臟話是問題,弄臟衣服是問題,做事磨蹭是問題,見人不愛問好是問題,太活潑是問題,不活潑也是問題……所有的問題,都令家長焦慮,都需要被改造。


  事實是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尤其在某方面有出眾天賦的人,他們往往在另外的方面會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不足,比如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人,他們往往不善言辭或不拘小節(jié)等?!疤觳拧焙汀叭拧痹谀撤N意義上說是沖突的,牛頓本身不就有很多“愚蠢”的軼事嗎。有一次,我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批評一位學者太清高,學者說:“不清高,能和平庸拉開距離嗎?”


  這句話夠傲,卻有道理。家長面對孩子時,是否也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和寬容?盧梭說:“卓越的天才彼此間另有一種語言,凡夫俗子是永遠不能懂的。”確實是這樣,一些在某方面極為出色的人,他們的能量集中在興趣方面,是這方面的巨人,但常人達不到他的高度,只能看到他的肚臍眼,于是他們反而成了另類,被人看作孤獨者、怪人,甚至被當作病癥去治療。


  孩子正處于成長階段,能量尚處于萌動狀態(tài),而世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認識和適應,幾乎每個人都有“牛頓”的潛能。如果什么事都要求他做得符合成人的意愿,都要去修理和強行矯正,這其實不是教育,是對他成長的不間斷干擾,會破壞他的潛能。


  求完美的家長,最多能培養(yǎng)一個“平庸的大多數(shù)”,而這也需要有足夠的幸運。換句話說,要想培養(yǎng)一個盡可能如意的孩子,就要學會欣賞孩子一些不如意的行為。凡有沖突,必有傷害,放下改造思想,才可避免把“牛頓”修改成“牛倌”。


  其次要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


  在理論上人們都承認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樣的,但在實踐中,人們往往害怕孩子與眾不同,特別是孩子的行為與主流價值取向不同,或和父母的設計路徑不同時,很多家長就會憂心忡忡,力圖改造孩子。


  一位年薪很高的家長對我說,他9歲的女兒酷愛用各種小珠子穿各種各樣的項鏈和手鏈,家長給的零花錢基本上都買珠子和絲線了。浪費時間不說,還耽誤了寫作業(yè)和練琴。家長給孩子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都沒用。他問我:如何既不傷害孩子,又能制止她繼續(xù)做珠串?


  這位家長自己上名校、進名企,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升遷很快。這也許讓他有一種錯誤認識,以為自己走的這條路才是正道,先有好的功課成績,然后上好的學校,這才有可能進入好的工作單位。所以在他看來,只有提高考試成績是可靠的,別的都不可靠,癡迷于和功課無關的東西,就是不學無術。


  我說:孩子有一種愛好,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為什么要制止呢?你希望孩子學習好,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她長大后有不錯的工作,有好的前途嗎,為什么潛意識中一定要把她的將來定位為一個像你一樣的白領,而沒想她有可能成為珠寶設計大師,成為中國的可可香奈兒呢?


  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人的愛好也五花八門。一個人喜歡什么,醉心于什么,會受天賦和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微妙得令人不可捉摸。但在愛好的問題上,有一點總是相同的:愛好就是天才。可以說,一個人對某件事癡迷有多深,天才就有多高。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強烈愛好”是上帝對一些人的偏愛,是給予其特殊的關照。而童年由于較少受到外界功名利祿的影響,偏愛的痕跡會表現(xiàn)得更足,更容易被人識別,所以更需要被珍惜。而且,愛好并非一定會和功課沖突,做好了,反而會成全功課。


  我給這位家長的建議是,幫孩子找一些和飾品設計相關的資料,從簡單的圖冊開始,讓孩子了解配飾設計的基本情況,讀著名設計師的故事,了解世界各國的設計文化,帶孩子去參觀珠寶展,順便旅游,進而認識世界地理、世界各地的習俗、宗教、傳統(tǒng)等……衍生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


  孩子讀過這么多書,了解這么多常識,走過這么多地方,再反過來學功課,豈是一件難事?不管她將來是否從事珠寶首飾設計,都會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這位家長肯定背誦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生活中怎么就想不起來呢?


  文化程度偏高的父母總體上肯定會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有時也會陷入偏見或思維定勢中,最典型的是經(jīng)常會有意無意地設計孩子的未來,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來規(guī)劃孩子的人生,這反而有可能降低孩子的前程高度,束縛他的發(fā)展,使其“泯然眾人矣”。


  家長希望孩子有卓越的能力,有美好的前程,就不要讓兒童放棄自己的興趣以服從家長安排,這一點在大事件小事件上基本都適用。教育家A.S. 尼爾說,那些對功課不熱心的學生,在訓練之下念完大學,將來成為沒有想象力的老師、平庸的醫(yī)生和無能的律師;他們本來也許是上等的技工、頂呱呱的泥水匠或第一流的警察。


  愛默生說過:“如果一個人不屈不撓地堅持自己的才能,并且一直堅持,那整個世界就是他的?!彼麄冋f的,不正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那句“行行出狀元”的古話嗎?


  第三,家庭生活中要戒斷嚴厲和專橫。


  這一點和前面兩條有直接的相關性,要做到不求完美,給孩子自由發(fā)展空間,父母首先要自問,我是否對孩子太嚴厲?嚴苛的家教總是暗示著家長超強的控制力,這可以讓一個孩子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或者也可能留一點點空間,讓孩子的某種才華像磚縫中的小草一樣艱難地挺拔出來,但它對一個生命的壓抑則是確定無疑的。


  例如寫出《變形記》等名作的奧地利作家卡夫卡,他的父親嚴厲粗暴的教育方式雖然沒能阻止他文學才華的流露,卻令他的整個人生和生命灰暗不堪。


  在家庭生活中,相比“嚴格要求”,我認為縱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員相處模式,尤其對于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同意他們?nèi)プ鲆磺性敢庾龅氖虑?。這樣不會慣壞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礙越少,成長越健康,才能越容易顯露。被處處監(jiān)督和規(guī)范的孩子才更容易流于平庸,甚至墮落。


  嚴格管教的背后就是心理受阻,法官型父母最容易培養(yǎng)囚徒型孩子。我們是要一個健康快樂的清潔工,還是要一個學富五車的神經(jīng)病?這是值得思考的。


  當然,兒童的潛能并非脆弱得不堪一擊,它常常有一種頑強的力量。事實證明,在家長或教師兩方面,只要有一方能為孩子提供良性引導,孩子的潛能往往就不至于被磨滅,甚至有可能被刺激得更有張力。


  我們從很多杰出科學家、思想家或藝術家的傳記材料中總可以看到,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賦,至少需要這樣的條件:要么有懂他的家長,要么遇到理解他的老師。人生只要獲得一種幸運,“牛頓”就不會成為“牛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天才并非罕見,而是太容易被抹殺
學習行不行,首先看天賦?
思考:家長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人大附優(yōu)秀生奧數(shù)之外更精彩:劍橋?qū)W子肖盾的教育之路-學習經(jīng)驗-上海熱線培訓頻道
“超?!焙⒆拥某Ec平常
姜鳳玲: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命管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