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死人出殯轟轟烈烈抬棺材的儀式?jīng)]有了,簡化為一輛架子車拉上。原先打墓窯子是四鄰五舍幫忙來的,如今全包出去,打一眼200元,有的連埋人也包出去了。原來村里死人請嗩吶隊唱,現(xiàn)在哭喪也請人,專業(yè)哭家……
張沖波 | 文圖
我的村莊曾經(jīng)是一個詩意蔥蘢的村莊,村西邊,清清的好陽河歡快流過,踩著六七塊列石疾步而行,一不小心,浪花會濺濕褲腿。春暖花開時,一河兩岸的洗衣人,把積攢一冬的衣服被褥拆洗干凈,一塊塊錘布石上,攤著衣服,裹著皂角,棒槌掄起又捶下,此起彼伏的棒槌聲,響徹滿河灘。沖沖洗洗,皂角沫子順河而下,不出十米消失的無蹤無影。洗凈的衣服,晾曬在遠遠近近大大小小的石頭上,或者攤在大小不勻的零星草叢上,五顏六色的衣服恰似花蝴蝶,落在萋萋芳草地上。
不遠處的河壩灘地,是一洼一洼的菜地,淺黃的,深綠的,引上來的河水,分成若干個毛渠,菜地間一小渠一小渠水歡快流淌,安靜,恬靜,溪流淙淙,彩蝶飛舞,滿眼生綠,空氣清爽,含一絲絲甜味,洗心洗肺。
回鄉(xiāng)的路
村東邊的干家河,一條土壩泊一庫清水,月累年積淤泥一層層抬起,水庫里大量栽植柳樹,說是栽樹,其實就是在枯水季節(jié)的春上插個柳樹橛子,夏天就抽條展葉,三四年光景就阿娜多姿亭亭玉立,夏秋雨季來臨,庫水豐盈,柳樹頂梢露出水面,波光艷艷,柳條蔥蘢,恰似一團團綠霧。河溝兩邊土崖上,大片大片的棗園,成片成片的蘋果園,間或西瓜園,香瓜園,一望無際的莊稼地,綠油油,滿當當。
再回到村子里看,十個生產(chǎn)隊兩千余口人的村莊,分布在一條大溝兩條岔溝的溝邊,依溝邊地勢修院子蓋房子打窯洞,沿溝邊一溜人家,曲曲彎彎,巍然壯觀。三隊、四隊在上村這道溝,八隊、九隊在下村溝邊,地名就叫溝沿子。而我們五隊、六隊的人,則住在村東頭幾百年前老祖先挖的土巷子里,就是平地下挖約三丈深、五丈寬的土槽,東西長約二里地長,西邊接三隊大溝,東邊慢慢起坡出地面,與偌大的平地接壤,俗稱東頭坡。土巷南北兩邊,依次開挖院落,靠崖根打造窯洞,條件好家底厚的,院子里蓋瓦房,挨近巷子蓋門樓,一家人一家人就這么安居下來,娶妻生子,傳宗接代,生生不息。
從前八隊的人家窯洞
那里有非常氣派的張家祠堂,土改后,做了大隊部和代銷點。約高十丈的闊達屋宇,那三人合抱不住的三根明柱子,那桶粗的漆明發(fā)亮的大梁,那黑森森的柏木檁條,那紫褐色松木椽子,我抬頭望一眼頭直暈。改成代銷點,冰冷的水泥柜臺,稍帶一絲亮色的貨架,更襯托出整個屋宇的陰暗,偶爾一頁破瓦滑挪錯位,透出一束纖細的光柱來,像舞臺的一束追光,翻動一團泛潮的陳年往事,影射歷史更加幽暗。后來在代銷點的西邊蓋起戲臺,村里劇團排出的八大樣板戲都是在這里首演。戲臺正西翻過一架溝,對面是個土寨子,土寨兩面臨溝而建,北面正對九隊溝沿子。解放前是躲土匪的,解放后作為三隊的隊部和飼養(yǎng)處。
而如今,張家祠堂,老戲臺子,土巷子,早已夷為平地,美名曰老宅基地改造。幾道溝沿子的人家全部挪到崖頂平地處,建整齊劃一的居民點,清一色的水泥平房,千篇一律的大門樓,盡管氣派,但都是街上焊的光艷鐵門,沒有木門的質樸和結實,門軸那特有的轉動聲,只有在夢中回味。
正月初四,我和父親登上三隊的土寨子,已被幾家人瓜分居住,寨墻風蝕雨淋,西面寨墻大破肚,當年的威嚴神秘被眼前的雞屎豬糞解構。
站在寨子上,遠遠望去,九隊溝沿子的院落圍墻坍塌,一眼眼破窯洞,如盲人的眼睛,干枯,黑洞洞,成了野貓野狗的棲息地。蘇家灣的巷子院子不見了,偶爾殘存的,也是墻倒屋塌,荒草沒人。好陽河已經(jīng)斷流,就連寬闊的河灘也沒了,河水被周圍的莊稼地擠在一條土渠里,成了一股渾濁的渠水,黑泥沉底,垃圾簇擁。而干家河成了名符其實的季節(jié)河,河灘上殘存的大小不一的褐色石頭,干渴的要命,唯有懷念曾經(jīng)的草豐水茂。綠色的螞蚱還在蹦跶,這百草的精靈,這孤獨的彈跳者。兩邊的棗園枯死的新栽的,也不見守園人的蹤影。當年出產(chǎn)紅星、紅香蕉、青香蕉的蘋果園,唯有密密麻麻的的箭桿蒿瘋長。
如今成了村人下葬墓地,墳頭無數(shù)。那條巍峨美麗的土壩早已水毀,靠西頭拉開一條口子,年久沖刷,已經(jīng)還原成一道溝了。水庫早已報廢,柳樹不見蹤影,全成了可有可無的撂荒地,連霍高速架橋飛過,現(xiàn)代的喧囂團團圍住無法抽身。那天我沿殘留的一段土壩坡下去,在荒草雜灌里搜尋來路,一不小心滑了一跤,只聽膝蓋關節(jié)咯蹦一響,把我從美妙回憶的青草地中,重重地摔倒在現(xiàn)實的硬梆梆地上。
村子南嶺被快速通道破肚穿過,數(shù)百年的先人安息之地被驚擾,墓地全部規(guī)劃到村北的干家河壩,隨便幾個遷址費就打發(fā)了,事先由挖掘機在堰根挖幾個坑子,沒有墓窯,草草了事。
我們村子還算不錯,其他村子埋人要到20華里外的衡嶺廢棄坡地下葬,而個別村子甚至要埋到50華里外的崤山深處的荒山寥嶺上,那里有解放前他們村人開荒的山莊子地。如今那里已成了一座空山。
村里死人出殯轟轟烈烈抬棺材的儀式?jīng)]有了,簡化為一輛架子車拉上。原先打墓窯子是四鄰五舍幫忙來的,如今全包出去,打一眼200元,有的連埋人也包出去了。宴席端盤子跑小腳子也包出去,小伙子全出去打工掙大錢,中年婦女端盤子,每天30元。原來村里死人請嗩吶隊唱,現(xiàn)在哭喪也請人,專業(yè)哭家,淚流滿面,死去活來,一面過臉,談笑自如。報喪也簡化程序,原來大總管要安排好幾撥人去,老親戚,新親戚,近的幾里地,遠的幾十里地,或步行,或騎自行車,大汗淋淋,氣喘吁吁。如今夾一輛摩托車,突突十幾分鐘就到。稍遠一點,干脆不去,用手機通知便是,沒有一點儀式感。
年前我回村里,順便到學校轉轉,僅有的8個學生還是三個年級的,教室空蕩蕩冷冰冰,實在吊不住氣,老師就集中在自己的一間臥室兼辦公室上課,沒有黑板,沒有煤火爐,我的心拔涼拔涼的。
童年的快樂日子早已無影無蹤
村人集資蓋的兩層教學樓,也被村委會包給一家私人飲料廠,老師剩下三個。想當年,我上學時期,大隊革委會傾全村之力,專門調劑劃出二十畝地,蓋房子建院墻辦學校,后排一溜房子六大間教室,前排一溜四大間教室,教室與教室中間還有老師的辦公室。一年級、二年級兩個班,每個班50人,三年級以后是一個班,每個班60人,小學、初中一個學校,五畝大的操場上跑早操,首尾相連跑不開,五六百名學生蔚為大觀。去年暑假開學學校門可羅雀,關門大吉了,教學點被上級部門撤消了。村里上幼兒園都到十里外的鎮(zhèn)子去,更不要說小學生了,每天由小面包車接來接去擠來擠去。村莊里的朗朗讀書聲一去不復返。
我的村莊,從前詩意蔥蘢的村莊,那份氣息,那份美妙。我的故鄉(xiāng),從前童貞的故鄉(xiāng),那份純凈,那份情感。如今勾起我的全成了傷感的回憶。遠逝的故鄉(xiāng),遠逝的風景。
(內容編輯: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