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另一半早就要我一起去游覽上岳古村,鑒于時間安排不開或時不時散發(fā)的疫情影響,一直沒有成行。今年國慶7天長假,沒有長途旅行,正好有空去上岳村尋古探幽。
10月4日上午,國道、省道、鄉(xiāng)道、村道,兜了幾十公里,上午十一點半到達廣東省佛岡縣龍山鎮(zhèn)上岳古村,在村口不遠處有一農(nóng)莊,先停了來吃了午飯再說。
鄉(xiāng)下農(nóng)莊就是樸實,2個菜,也不貴,份量很足,2個人根本吃不完。吃完午飯,正午的太陽火辣得很,這個時候去看景點肯定頂不住,先在農(nóng)莊有空調的小餐廳里瞇上一覺,到下午2點才從農(nóng)莊前往上岳古村,在火辣太陽下暴曬兩個多小時的車內(nèi),座椅燙得要命,好在不到兩分鐘就到了目的地。
上岳古村落位置圖:
據(jù)百度百科介紹:“上岳村是一個有著720年歷史的古村落。它始建于宋代,于清朝達到鼎盛時期。村內(nèi)108座古民居掩臥在桔果樹叢中,前塘后山的布局,蘊含著藏風納水的寓意。
南宋末年,朱氏始太祖朱文煥抵抗元兵,護送南宋皇帝逃亡北江金魚咀時不幸殉難。其子于兵荒馬亂之際選擇落戶上岳村,從此安居在此。如今,居住上岳村的村民大都是南宋名將朱文煥的后裔,已經(jīng)傳到30多代了,人口近萬人?!?/p>
距北江不遠處的S252省道邊上至今有抗元英雄朱元煥紀念館:
上岳古村“由18個里組成,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每個里有一門樓進出,也有自己的名字,自成一體。其中,相連在一起的上歸仁里、中歸仁里、下歸仁里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p>
上岳村口廣場上立有一尊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的全身塑像,雖然上岳村并未說明他們和朱文公是朱行的同一支系,但建立朱文公的塑像本身說明他們遵從先哲,以此來教化族人:
朱文公塑像不遠處的這塊碑,意在指明該村是禮儀文化之鄉(xiāng),但這“朱熹”二字,似乎有點不著邊際或者說多余,意義上也不明確。但他們既然這樣寫了并立了這塊碑,我還還是照拍:
村前有一口大池塘,幾乎是我這幾年游覽過的廣州附近很多古村落的標配,使得古樸的村落更添一份寧靜和安祥:
但愿這樣的“保護單位”的牌子不是立了就完事了:
實際上,上岳村應該是分為好幾個村民小組,這棟古建的門楣上有“里心村”的牌子:
扶角祠:
發(fā)現(xiàn)上岳村的主屋或祠堂里,都有一個可燒香燭的神龕,但均不在主屋的正面而是大門后或兩邊,這個好像與其他地方的建筑模式和布局完全不同,也算是地方特色之一吧:
扶角祠門前球場邊的一堵墻上,有一幅上岳村的全景畫,可惜被籃球架的立柱遮擋了一部分,但還是完全可以看出上岳村井然有序的古建筑群的全貌:
“村內(nèi)小路由麻石鋪就,很多大戶都是雕梁畫棟、青磚黛瓦,建筑風格屬于明清嶺南風格。古屋山墻的形狀就像菜鍋手柄的擴大版,俗稱'鍋耳墻’。在元明清時代,這是官職的象征,形狀其實就是官員的帽子,鍋耳的高低也代表著官位的大小。如果看到有的鍋耳墻在額角上雕龍畫鳳,便可得知屋主當年地位顯赫。”
鍋耳樓介紹牌:
每個游客向一個守護古建的居民掏5塊錢,可以登上一座廢棄民居的二樓和三樓,拍攝整個村落古建筑群鱗次櫛比的鍋耳墻,看上去是不是蠻有特色:
上岳村屬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上岳村的連片古建筑總體上保存相當完好,但仍有部分建筑倒塌、損毀。原住民絕大部分已遷出古建筑,在周圍新建多層的新居。
上岳村的連片古建筑布局整齊、井然有序,與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村橫七豎八、雜亂無章的民居相比,體現(xiàn)出古代大族聚居區(qū)建筑的規(guī)劃和秩序(2022-10-4下午無人機航拍):
無人機飛高一點,可以看到古村后面群山環(huán)抱,古村前后稻田連片,宛如東晉著名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先生所作《飲酒·其五》一詩的意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的風水寶地,自然是古代很多大家族苦苦尋求,并得以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數(shù)百年的根源所在:
上岳村有眾多祠堂,其中以樸山朱公祠最為出眾,保護得相當好,而且祠堂門前有一個方正的廣場:
樸山朱公祠正面及相鄰建筑。應該是現(xiàn)代為了保護文物,在祠堂大門前的階梯上加了一道柵欄門:
樸山朱公祠大門:
建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朱公祠祠堂大門牌匾:樸山朱公祠的介紹牌:
朱樸山世系圖(局部):
大族聚居之地,有學堂那是必須的,泗吉堂:
泗吉堂(學堂)介紹牌:
深入古村的街巷:
悠長的巷道:
古巷拍客:
整齊劃一的建筑群,即使被圍,每個里都有古井可以保證水源,家有糧食,有加工的腳碓可以碾米,足不出戶可以滿足一定時期的生活所需,因而具有很強的方位功能。室內(nèi)的古井:
古井和神龕的介紹牌:
室內(nèi)碾米用的腳碓:
祠堂內(nèi)景:
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建筑群內(nèi)已經(jīng)很少有人居住了,村民大多在古建筑群外建有散落的多層民居,而古建則作為一處重要的古代大族聚居的重要遺存被保留下來。
新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建起來了:
文創(chuàng)單位的入住,也許能夠更好地給古建筑群賦予新的生命:
加上國家比以往更加重視對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希望類似這樣的民間古建筑群能夠長期保存下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