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五味甘草湯(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原文】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沖氣。《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組成與用法】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 甘草炙,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功效】溫肺化飲,平?jīng)_下氣。
【醫(yī)案】
1.更年期綜合征(潮熱出汗怕冷心悸)
初診:2005年11月1日。鄭某,42歲,素來經(jīng)量過多,稟賦虛弱,常年少離藥物。近年來除經(jīng)量過多之外,經(jīng)期紊亂,潮熱時作,自頭至胸部出汗,汗后身冷,心悸,小便頻數(shù),背痛,頭暈,肩膝關節(jié)疼痛,納中,口苦。末次月經(jīng)9月23日來潮。B超檢查,子宮內膜已達10mm。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治法:溫陽養(yǎng)陰,安心寧神。
方劑:桂苓五味甘草湯合甘草小麥大棗湯加味。
桂枝6g 茯苓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6g 小麥30g 大棗6個 鹿角膠(烊沖)10g 龜版膠(烊沖)10g 龍骨20g 牡蠣20g 黨參15g 白薇10g,4劑。
安宮黃體酮片每次4mg,每日3次,連服3天。
二診:2005年11月9日。月經(jīng)未轉,面部潮紅出汗明顯好轉,余候如上,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加金狗脊12g,5劑。
三診:2005年11月12日。潮熱出汗已經(jīng)消失,心悸,溲頻便軟,舌脈如上。
治法:溫補心脾,安神滲濕。
方劑:桂苓五味甘草湯合桃花湯、甘草小麥大棗湯加味。
桂枝6g 茯苓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6g 赤石脂15g 炮姜5g 炒粳米30g 小麥30g 大棗6個 石韋10g 豬苓10g,4劑。
四診:2005年11月23日。潮熱心悸出汗等癥狀一直未再發(fā)生,大便已經(jīng)正常,月經(jīng)11月22日來潮,今日轉多,有血塊,下腹隱痛,腰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軟。
圣愈湯(《醫(yī)宗金鑒》)加味,3劑。
2.更年期綜合征(失寐頭暈)
初診:2006年11月27日。施某,55歲,絕經(jīng)3年,失寐多夢,頭暈乏力,胸悶,腰酸目糊,大便疏,胃寒喜食辛熱,不耐寒涼。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治法:溫陽化痰,安神。
方劑:桂苓五味甘草湯合小半夏湯加味。
桂枝6g 茯苓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6g 半夏12g 生姜5片 遠志9g 菖蒲10g 酸棗仁20g,7劑。
二診:2006年12月6日。藥后諸癥減輕,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加柏子仁10g,7劑。
三診:2006年12月22日。服藥期間,諸癥基本消失,因煩惱之后,又覺胸悶背痛,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加五加皮10g、甘松10g,7劑。
四診:2007年1月9日。寐佳,頭暈已除,腰酸倦怠消失,舌脈如上。
中藥守11月27日方,加杜仲10g、益智仁10g,7劑。
五診:2007年1月18日。寐安,便秘,舌脈如上。
中藥守12月22日方,加何首烏15g,7劑。
六診:2007年1月31日。負重之后胸悶,舌脈如上。
中藥守11月27日方,加甘松10g、檀香5g,7劑。
七診:2007年2月10日。無不適,舌脈如上。
中藥守11月27日方,加甘松10g,7劑。
【方劑比較】
茯苓甘草湯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桂苓五味甘草湯的比較:
方 劑
藥 物 組 成
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枝
甘草
生姜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同上
同上
同上
大棗
桂苓五味甘草湯
同上
同上
同上
五味子
三方僅有一味之別,均可以溫陽利水。茯苓甘草湯多一味生姜,故偏于化水氣;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多一味大棗,故偏于健脾以治心下悸;桂苓五味甘草湯多一味五味子,故可以收斂浮陽。
【按語】
喻嘉言說:“傷寒證用大青龍湯,無少陰證者可服,脈微弱者不可服,服之則肉瞤筋惕而亡陽,雜證用小青龍湯,亦恐少陰腎氣素虛,沖任之火易於逆上?!w沖任二脈與腎之大絡同起腎下出胞中,腎虛不得固守於下,則二脈相挾,從小腹逆沖而上也,於是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先治其沖氣?!笨梢姽疖呶逦陡什轀侵委煕_氣上逆的方劑。徐忠可說:“面翕熱如醉狀,所謂面若妝朱,真陽上浮也,然未至於脫?!?div style="height:15px;">
案1“面翕熱如醉狀”這在更年期綜合征中最最常見而且典型的癥狀。更年期綜合征雖與外感誤治無涉,然腎氣虛,沖任之氣上逆則一,故可以借用桂苓五味甘草湯中的桂枝、茯苓抑沖氣使之下行,五味子酸斂其氣,甘草補緩其中。此方與甘草小麥大棗湯合用,更增強其養(yǎng)心安神的作用。此類患者大都時值“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素問·上古天真論》)之際,故一診時用血肉有情的鹿角膠、 龜版膠以補任督陰陽,以龍骨、牡蠣重鎮(zhèn)浮陽,用黨參益氣補虛,以白薇涼血退虛熱;三診時潮熱已止,因其心悸溲頻便軟,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桃花湯、甘草小麥大棗湯治療,以溫補心脾,安神。
案2亦為更年期綜合征,表現(xiàn)為絕經(jīng)之后失寐多夢,頭暈乏力,胸悶,腰酸目糊等心腎不交、痰氣阻滯、心神不寧諸癥狀,由于平素有內寒之象,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溫心陽,安心神,合小半夏湯加遠志、菖蒲、酸棗仁化痰安神,二診之后,癥狀控制,此后情緒受刺激后雖見胸悶背痛,原方再加五加皮補腎安神,加甘松開郁而愈。五加皮味辛、微苦,性溫,具有補腎健腰,益氣安神的作用,五加皮中的刺五加已經(jīng)做成的許多具有良好安神作用的制劑,廣泛運用于臨床。
桂苓五味甘草湯
【別名】
茯苓桂枝五味
甘草湯、
茯苓桂心
甘草五味子湯、
茯苓五味子湯、苓桂味甘湯、苓桂五味
甘草湯、桂苓
甘草五味湯
【處方】
茯苓4兩,
桂枝4兩(去皮),
甘草3兩(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
【用法用量】
茯苓桂枝五味
甘草湯(原書同卷)、
茯苓桂心
甘草五味子湯(《千金》卷十八)、
茯苓五味子湯(《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湯(《普濟方》卷一四○)、苓桂五味
甘草湯(《類聚方》)、桂苓
甘草五味湯(《
血證論》卷八)。本方方名,《
醫(yī)學綱目》引作“
茯苓桂枝五味子
甘草湯”。
【注意】 忌
海藻、菘菜、生蔥。
【各家論述】 《
金匱要略心典》服青龍已,沖氣不歸,而仍上逆也。
茯苓、
桂枝,能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厚則陰火自伏,故以
甘草之甘補其中也。
【臨床應用】 ①沖氣上逆(《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4;6:31):陳某,女,4O歲,1979年10月26日來診,因情志因素致陣發(fā)性臍下悸已8個月,每日發(fā)作3-5次,發(fā)作時自覺從少腹有氣上沖、胸悶喉癢,唇麻齒抖,語言不利,面色潮紅,并有冷氣下行,足冷腿軟,步履困難,近1月來癥狀加重,頭痛畏光,視力減退,發(fā)作完畢,一切如常,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沖氣上逆,治擬平?jīng)_降氣,桂苓五甘湯主之。
茯苓,
桂枝各12g,
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劑,諸證消失,隨訪2年,未復發(fā)。②氣厥(癔病)(《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4;6:31):范某,女,60歲,每因生氣出現(xiàn)臍下悸,驚恐氣短,四肢發(fā)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時每日發(fā)作5-6次,歷時半年余,西醫(yī)診斷為癔病,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辨證為氣機逆亂,蒙蔽清竅,發(fā)為氣厥。方用
茯苓、
桂枝各12g,
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劑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證悉平,繼服24劑病告痊愈,隨訪無恙。
桂苓五味甘草湯證釋義和應用匯編
【原文匯要】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緊,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十二.36)
【適應證候】咳嗽痰多而粘稠,口中干燥,手足厥逆,小便難,時有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復下行至陰股,時時眩冒,面微熱如醉,舌淡苔白滑,脈寸沉尺微。
【組成用法】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藥功效】溫腎平?jīng)_化痰降逆
【方論選錄】尤在涇:服青龍湯已,設其人下實不虛,則邪解而病除;若虛,則麻黃、細辛辛甘溫散之品,雖能發(fā)越外邪,亦易動人沖氣。沖氣,沖脈之氣也。沖脈起于下焦,挾腎脈上行至喉嚨。多唾口燥,氣沖胸咽,面熱如醉,皆沖氣上入之喉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氣上行而陽氣不治也。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沖氣不歸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厚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金匱要略心典》)
丹波元堅:多唾者,青龍之功著,而飲豁之征,猶今之患支飲者,及其欲愈,必吐稠痰。唾,亦稠痰也?!谠镎?,亦飲去之證,與渴同機。(《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趙以德,此篇首支飲之病也。以飲水,水性寒,下應于腎,腎氣上逆于肺,肺為之不利,肺主行營衛(wèi),肺不利則營衛(wèi)受病,猶外感風寒,心中有水飲也,故亦用小青龍湯治。服后未已,為水停未散,故多唾;津液未行,故口燥;水在膈上,則陽氣衰,寸口脈沉;麻黃發(fā)陽,則陰血虛,故尺脈微;尺脈微則腎氣不固守于下,沖、任二脈相挾,從小腹沖逆而起矣。夫沖、任二脈與腎之大絡同起于腎下,出胞中,主血海;沖脈上行者至胸,下行者并足少陰人陰股,下抵足跗上,是動則厥逆;任脈至咽喉,上頤循面,故氣沖胸咽;榮衛(wèi)之行澀,經(jīng)絡時疏不通,手足不仁而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水在膈間,飲火沖逆,削氣不得輸上,故時復冒也?!秲冉?jīng)》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又曰:沖脈為病氣逆里急。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先治沖氣與腎燥(《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
【經(jīng)驗參考】
苓桂味甘湯是作為救誤劑出現(xiàn)的,治療小青龍湯服后變證。其方證可以看作是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咳逆上氣有痰飲者。應用時需注意四個要點:
—是氣上沖,即病人自覺有氣向上沖逆心胸。咽喉、胸、腹部有氣窒梗塞感,脹癰感,甚至氣喘、咳逆。
二為水飲停滯,包括眩暈動悸、咳痰清稀、小便不利、苔滑等。條文中有口燥一癥,為痰濕中阻,津不上承之水飲病表現(xiàn)。
三是冒,即頭如有物裹,頭昏眼花,或意識朦朧,呈現(xiàn)神態(tài)木然,失去自控的狀態(tài)。低血壓患者常常表現(xiàn)為頭暈眼花,站立欲倒,可以理解為“時復冒”。本方對低血壓也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四是原文中描述的“面翕熱如醉狀”,乃氣上沖所致,表現(xiàn)為面色紅赤,并有潮熱感,這與虛陽上越的“戴陽”證有所不同?;哪拘源沃委熞荒凶樱壹鐝娪簿o張,頭重如裹,眼充血,眼眵多,投葛根湯無效,改用苓桂味甘湯,兩三日痊愈(《古方藥囊》)。此案“眼充血”即是“如醉狀”的—種表現(xiàn)形式。又如諏訪重雄用此方治療一名婦女,因被球棒擊中右乳突而致外傷性漿液性內
耳炎。行鼓膜穿刺排液后,立即疼痛難忍,另有如下兼癥,頭如物裹,足冷,面頰發(fā)熱感,胃內有振水聲,投苓桂味甘湯一小時后,頰部發(fā)熱感減輕了,次日再穿刺時,不再有液體(漢方臨床,11卷7號)。此處的“頰部發(fā)熱感”也是對“面翕熱”的靈活理解。這些治驗對拓寬臨床思路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另外,苓桂味甘湯的加味藥多為半夏、射干、紫菀、百部等。不宜過多,隨證選取一兩味即可。
【臨床運用】
1.古代臨床
(1)《世醫(yī)得效方》:茯苓五味子湯,治支飲手足冷,多唾口燥,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面熱翕然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咳冒嘔腫。
(2)《柳選四家醫(yī)案》:久遺下虛,秋冬咳甚,氣沖于夜,上犯不能安臥,形寒足冷顯然,水泛而為痰沫,當從內飲門治,若用肺藥則謬矣。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白芍 干姜
2.現(xiàn)代應用
桂苓五味甘草湯常用于治療心陽不足,寒水之氣循沖脈上逆——即“水氣凌心”之證,目的在于上振心陽,下滲水飲,兼斂浮陽,但對所謂陰盛于下,格陽于上的“戴陽證”,則非所宜。
(1)劉景琪治一女,因情志因素致陣發(fā)性臍上悸已8個月,每日發(fā)作3~5次,發(fā)作時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悶喉癢,唇麻齒抖,語言不利,面色潮紅,并有冷氣下行,足冷腳軟,步履困難,近一個月癥狀加劇,頭痛畏光,視力減退。發(fā)作完畢,一切正常,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服苓桂味甘湯21劑,諸癥消失,隨訪二年未復發(fā)(上海
中醫(yī)藥雜志,1984;6:31)。
(2)曹穎甫《金匱發(fā)微》:宋姓夫人,平時?;伎谠?,所服方劑大率不外生地、石斛、麥冬、玉竹、知母、花粉、西洋參之類。見其咳吐涎沫,脈弦而體肥,決為痰飲,投以此方(即苓桂味甘湯),服后終日不曾飲水,略無所苦,乃知仲師渴反止為支飲之說,信而有征也。
(3)如張云用苓桂味甘湯治療低血壓42例,所有病例病史均在1年以上,并無明顯原因可查,且經(jīng)西藥治療效果欠佳?;颊呔婎^痛、眩暈、心悸、氣短、身疲乏力等證候,唯于沖氣上逆時更為嚴重,甚則發(fā)為暈厥。基本方為:桂枝30g、茯苓25g、五味子30g、炙甘草15g。并根據(jù)兼證隨證加味。同時輔以針灸療法,痊愈34例,顯效6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100%(張云等,河北中醫(yī),1990;2:9)。
桂苓五味甘草湯醫(yī)案幾則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本方為《金匱要略◎痰飲篇》方,治療“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食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此為表邪未散,內飲未消。尤在涇說;“方中以茯苓、桂枝以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故用五味子之酸斂其逆氣,土厚則陽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惫鹬Ω什菪粮驶枺云?jīng)_氣。五味子的用量,各種版本略有不同,作者據(jù)唐容川《金匱要略淺注補正》所載的用量《五味子半斤》,驗之臨床,用24克效果較好。后世方劑家多不用此方。作者認為此方在臨床上應用范圍甚廣,療效顯著。另外此證不一定在服青龍湯后才出現(xiàn),其他原因也可引起。
【沖氣病】尤在涇說:“沖氣,沖脈之氣也。”作者近年來遇到十五例,多因生氣、受驚引起,患者均感覺在臍旁有悸動,上沖胸咽,手足逆冷。發(fā)作時伴有齒抖者八例,面部潮紅者九例,兩股內側有熱氣或冷氣下流至足心者八例,小便不利者九例,后背發(fā)涼者七例,全身發(fā)抖者六例。可見癥狀的產(chǎn)生,與沖脈循行路線有關。又因沖、任、督一源而三歧,故還可見視力減退(任脈入目),巔頂作痛(督脈上頂)。脈象多滑數(shù)有力,不似《金匱要略》所述之“寸脈沉,尺脈微”。沖氣病與奔豚病不同,奔豚病伴有腹痛,往來寒熱。兩者僅臍下、少腹悸動相同。
陳x,女,40歲,工人,1979年10月26日初診。由生氣后引起陣發(fā)性臍下悸已八個月,每日發(fā)作三至五次,發(fā)作時,自少腹有一股氣上沖。沖至胸部時則胸憋,沖至咽部時則咽喉發(fā)癢、頸部憋脹感,達于口則唇麻、抖齒、言語不利、面部潮紅。并有兩股冷氣自少腹沿股內側下行至足心,下肢冷,麻、無力,步履困難。初發(fā)時,進食可以緩解,近一月來癥狀加劇。氣上沖時,不但達到胸咽,并抵左眼,直達巔頂,出現(xiàn)頭痛。左眼怕光怕風,瞳孔縮小,視力由1.5 減至0.6,對光反射遲純,眼底檢查未見異常(發(fā)作后視力可恢復至1.5),口干,小便不利,大便正常。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辨證:沖氣上逆。治則:平?jīng)_降逆。服苓桂五甘湯原方二十一劑,諸癥狀消失,隨訪兩年無復發(fā)。
【氣厥】因氣機逆亂,遂卒然昏倒而成?!端貑枴蚺e痛論》說:“怒則氣逆”?!鹅`樞◎壽天剛柔》說:“憂恐忿怒傷氣。”《素問◎厥論》說:“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人不知也。,即情志過極,氣機逆亂,上沖胸咽,蒙蔽清竅,可致昏仆。
樊xx,女,60歲,工人,1982年1月19日初診。每天昏厥五,六次已半年。由于生氣引起,發(fā)時首先出現(xiàn)臍下悸,慌恐萬狀,氣短,四肢發(fā)涼,遂即不省人事,經(jīng)過推拿,良久蘇醒,須人監(jiān)護。西醫(yī)曾作各種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診斷為癔病。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辨證:氣機逆亂,蒙蔽清竅。治則:平降沖氣。服苓桂五甘湯原量六劑,停止發(fā)作。偶有心悸,但無不省人事現(xiàn)象,服二十四劑痊愈,療后半年無復發(fā)。
【喘證】時XX,女,23歲,工人,1982年1月12日初診。喘十年,四季均發(fā)作,夜間不能平臥,往往抱枕而眠。喘時自腹部有氣上沖,胸憋氣短,咳嗽不止。檢查發(fā)現(xiàn)兩肺均有干濕羅音。苔白膩,脈滑數(shù)。辨證:沖氣上逆,肺氣不降。治則:降沖止喘。處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蘇子12克,炒萊菔子15克,炒杏仁9克,共服二十四劑,喘止。1982年8月23日復查,半年無復發(fā)。
【慢性支氣管炎】杜x,女,54歲,退休工人,1982年8月22日初診。患慢性支氣管炎八年。夏秋發(fā)作,咳嗽,氣短,心悸,有時心前區(qū)疼痛,胸悶,X線透視診斷:肺氣腫,肺心病。屢用中西鎮(zhèn)咳祛痰藥無效,且越來越重。近來心前區(qū)疼痛,每日發(fā)作四、五次。喘咳發(fā)作和心前區(qū)痛時感到腹部有氣上沖,腹脹胸悶。苔白,脈滑數(shù)。印象;喘。辨證:沖氣上逆作喘。治則:降沖、止喘、祛痰。處方:茯苓12克,桂技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紫菀12克,冬花12克,炙皂角6克,服十八劑喘咳止,心前區(qū)疼痛消失。
對氣管炎咳喘,中醫(yī)辨證不一,治法各異。但有的咳喘常兼有沖氣上逆,如果不降沖氣,則療效不著?!督饏T要略◎水氣病》篇中說:“……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其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迸R床上經(jīng)常遇到這類病人,按此治療,常獲佳效。
【胃痛】胡x,女,16歲,農(nóng)民,1980年9月1日初診。胃痛已一年多。每天發(fā)作一次,發(fā)作時感覺胸中有氣上沖咽喉,咽部憋悶,有時直達巔頂則出現(xiàn)頭暈頭痛,全身顫抖,抖齒,手足逆冷。并有冷氣自腹部沿兩股內側下行。胃痛劇烈時抖齒亦劇。苔白,脈滑數(shù)。辨證:沖氣犯胃。治則:降沖斂氣。以苓桂五甘湯原量六劑治愈。
【下肢麻木】謝x,女,78歲,1981年4月13日初診。兩腿發(fā)麻無力已三、四個月,活動不利。頭暈,咽喉不利,胸憋氣短,臍下悸,有冷氣自臍沿兩股內側下行,受涼后加重。苔薄白,脈滑數(shù)。印象:痹證。辨證;氣機逆亂,經(jīng)絡阻滯。治則:降沖抑逆,通經(jīng)活絡。處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黃柏9克,蒼術9克,川牛膝15克,服六劑后腿麻消失,活動自如。
【坐骨神經(jīng)痛】吳x,女,70歲,退休工人,1982年1月6日初診。咳嗽、左腿痛已一年多,久治未效,行動困難。陣發(fā)性腹部跳動,有氣上沖,并有冷氣沿股內側下行,發(fā)作時全身稍有發(fā)抖,左腿劇痛,腿痛沿坐骨神經(jīng)分布區(qū)下行,伸腿時加劇,不發(fā)作時腿痛較輕。舌苔薄白,脈滑數(shù)。印象:痹證。辨證:氣機逆亂,氣血不暢,筋脈失養(yǎng)。治則:降沖抑逆,濡養(yǎng)筋脈。處方:茯苓12,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薏苡仁30克,黃柏9克,蒼術9克,炒扁豆15克,服十二劑,諸癥狀消失。
【痹證】辛xx,男,33歲,農(nóng)民,1955年4月15日初診。腰腿痛,心悸,納呆,呃逆,已兩個多月,因生氣后引起。咽喉不利。舌苔薄白,脈滑數(shù)。辨證:氣機逆亂,筋脈失養(yǎng)。治則:降沖抑逆。處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三劑。4月18日復診腰腿痛大減,心悸、呃逆減輕,納增,脈滑數(shù)。繼服初診方加代赫石12克,服三劑后,諸癥狀消失。
苓桂五甘湯證的表現(xiàn)雖然各異,但均有氣機逆亂,沖氣下行,喻嘉言說:“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睔馐浜?,即氣機逆亂。本文介紹的氣機逆亂,多為七情所傷引起,特別以忿怒和恐懼為主
桂苓五味甘草湯案例
桂苓五味甘草湯--------------唐宗海
桂苓五味甘草湯出自〈金匱〉痰飲咳嗽篇,本治陽虛夾飲沖氣上逆之證,雖是經(jīng)方,熟知而善用者不多,今得唐宗海關于本之論,自感尚有點意思,錄出與同道共享,并加深對本方之理解,以廣其用。
文曰:仲景此方,原治水氣凌心,心下悸,沖氣上逆,奔豚,陰火上沖咽喉,頰赤等證。后人多不得其解,陳修園思力超越,謂此桂苓化膀胱之氣,以甘草補土,土以克水,以五味斂氣使歸于腎。此解已屬高妙,然猶解其所當然,而未解其所以然也。知桂枝之化氣,而不知乃肝經(jīng)之藥,知五味之納氣,而不知五味亦肝經(jīng)之藥也。蓋以五行之理言之,肝主疏泄,在上則能疏其土,使化水谷,在下則能泄其水,使消水谷,子瀉母之氣也。所以膀胱腎中之水,得桂而化,得五味其氣歸根。五味斂木,木不瀉母之氣,所以氣得歸根。此少理知者。吾今匯通中西之法,窺究內難之精,不惜千言萬語為之辯白,要使軒岐救世之書,彰明較著于天下,而不為眾惑所亂,斯大幸耳。
唐宗海再論桂苓甘草五味湯
唐氏之于此方可謂情有獨鐘.優(yōu)倡用于水氣凌心之心下悸證,其曰:水氣凌心,火被水克,則心下悸,宜桂苓甘草五味湯.方后再次對本方作解,且較上解更暢曉.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并錄之如下:
文曰:水氣凌心而為悸動,法當助心之火,利水之邪,桂枝色赤入心以助其火,茯苓味淡入脾以利其水,蓋治水者,莫如補土,故加甘草以補之. 罷?莫如肝,肝逆則挾腎氣上逆也,再用五味以斂之.肝不逆,土有權,心火宣明而不受克,腎水化氣而不泛上,則無水氣凌心之病.總之,火交于水則化為氣.論已詳總論中.
腎氣丸,用桂,附,地黃,棗皮等以治其水,亦補其火.是以滋水者化其氣也.是方用桂.苓等利其水,以宣其火,是以化氣者,利其水也,一補一瀉,均得氣化之理,學者所宜參考.
唐宗海三論桂苓五味甘草湯
以上唐氏皆從水氣凌心釋方,而本方原出自<金匱>痰飲咳嗽病篇,與咳飲相關.對此唐氏有論及方解,一并錄之.
其曰:腎者,水臟也,每一傷寒,則動水氣,逆則為飲,為咳,宜小青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其方解曰:寒侵于外,水動于內,外發(fā)寒熱.內有咳嗽,用桂枝以散寒,茯苓以利水,五味收之,甘草和之,而寒去內熱亦解矣.
關于論桂苓五味甘草湯之近代研究
據(jù)藥理研究,桂枝有強心,增加心輸出量的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有使心收縮加強的作用,五味子具有"適應原樣"作用,能夠調節(jié)血壓中樞,使低者升, 高者降,并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甘草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使患者體重增加,體力增強.食欲增加,血壓增高,上述四味藥合用可強心補腎,升高血壓,故治療低血壓有良效.
附:桂苓五味甘草湯驗案兩則
其一,何某,素患痰飲,復感寒邪,遂而咳嗽氣喘,肢腫如脫,倚息不得臥者十余日.服以小青龍湯及真武湯加姜,辛,味治不效.旋請四醫(yī)會診.擬濟生腎氣丸亦無效.皆以為不起矣.一日,其侄邀余決逝期之遲早.余窺其容顏,尚有生機,治之得法,猶可永年.余思此病.系水飲夾沖氣上逆,遂與桂苓五味甘草湯加赭石,蘇子.四劑后,竟得安臥.腫亦漸消.后以苓桂術甘湯加五味子以收全功.(湖南中醫(yī)醫(yī)案選)
其二,桂苓五味甘草湯治顏面皮膚炎小X節(jié)X,56歲,初診.自述昨日在院里除草時,出現(xiàn)右頰發(fā)紅,皮膚發(fā)干且稍有癢感.查病者膚色淺黑,體格腹力中等,脈弦,舌體干濕適中,苔白.血壓:165/80.既往因腎結核單腎摘除,時有失眠,月經(jīng)于數(shù)年前已斷.
治療:先予溫清飲精制劑5.0五日量服用.不料藥后患部發(fā)熱,赤紅更甚,因此又按"面翕然如醉狀"轉方桂苓五味甘草湯,結果三日后徹底治愈.
按:本案之治系用俗所謂類比法也,(類比亦可稱取類比象或比擬法,具有猜測推理之特點,是根據(jù)兩者對象之間在某方面相似而推論出它們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種邏輯方法,用之得當,每收意外之效,為經(jīng)方運用訣竅之一)雖是類比亦必有其理,初治用溫清飲乃從血熱論治.其治從實,病不減反甚,后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是從虛論治,虛實不同.故收效迥異
茯苓4兩,桂枝4兩(去皮),甘草3兩(炙),五味子半升。
方劑主治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氣沖還有陰火,故紅棗(甘熱)改用五味子(酸寒)。
用藥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蔥。
臨床應用
①沖氣上逆(《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4;6:31):陳某,女,4O歲,1979年10月26日來診,因情志因素致陣發(fā)性臍下悸已8 個月,每日發(fā)作3-5次,發(fā)作時自覺從少腹有氣上沖、胸悶喉癢,唇麻齒抖,語言不利,面色潮紅,并有冷氣下行,足冷腿軟,步履困難,近1月來癥狀加重,頭痛畏光,視力減退,發(fā)作完畢,一切如常,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沖氣上逆,治擬平?jīng)_降氣,桂苓五甘湯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劑,諸證消失,隨訪2年,未復發(fā)。②氣厥(癔病)(《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4;6:31):范某,女,60歲,每因生氣出現(xiàn)臍下悸,驚恐氣短,四肢發(fā)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時每日發(fā)作5-6次,歷時半年余,西醫(yī)診斷為癔病,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辨證為氣機逆亂,蒙蔽清竅,發(fā)為氣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劑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證悉平,繼服24劑病告痊愈,隨訪無恙。
【方證研究】 寒氣郁肺,痰飲內生,飲隨濁氣上逆,則多唾口燥;寒遏陽氣而不能溫煦,則手足逆冷;肺氣不能通調于下,濁氣從下上沖,則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寒氣充斥,肌膚不得陽氣溫煦,則手足麻木或不仁;肺不通調水道,則小便不利;寒飲濁氣逆亂于上,則頭目眩暈;陽氣因寒郁而壅滯不行,則面翕熱如酒醉(心榮于面也);寸脈沉,尺脈微均為寒飲郁肺氣沖之征。其治當溫肺化飲,平?jīng)_下氣。
方中桂枝溫肺化飲,通陽宣氣,助肺氣以通調水道。茯苓健脾滲濕制水。五味子收斂肺氣,使肺氣下行以肅降,調和肺氣宣降,平喘止咳。甘草益脾肺氣,和中氣。
苓桂術甘湯在脾位濕暈玄氣沖心。苓桂棗甘湯臍下悸,氣沖心,心動。苓桂五味甘湯氣沖心悸帶咳嗽喘。沖咽喉,頰赤。
氣沖 苓桂。心悸,桂甘。脾濕頭暈目眩,苓術。陰火面郁熱咳嗽喘,五味子。臍下悸小便不利,紅棗。得到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苓桂五味子湯。
手足動,生地,丹皮?拘急,芍藥甘草。
桂苓五味甘草湯
發(fā)表者:
趙東奇 1223人已訪問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本方為《金匱要略◎痰飲篇》方,治療“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食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贝藶楸硇拔瓷?,內飲未消。尤在涇說;“方中以茯苓、桂枝以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故用五味子之酸斂其逆氣,土厚則陽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陽,以平?jīng)_氣。五味子的用量,各種版本略有不同,作者據(jù)唐容川《金匱要略淺注補正》所載的用量《五味子半斤》,驗之臨床,用24克效果較好。后世方劑家多不用此方。作者認為此方在臨床上應用范圍甚廣,療效顯著。另外此證不一定在服青龍湯后才出現(xiàn),其他原因也可引起。
【沖氣病】尤在涇說:“沖氣,沖脈之氣也?!弊髡呓陙碛龅绞謇嘁蛏鷼?、受驚引起,患者均感覺在臍旁有悸動,上沖胸咽,手足逆冷。發(fā)作時伴有齒抖者八例,面部潮紅者九例,兩股內側有熱氣或冷氣下流至足心者八例,小便不利者九例,后背發(fā)涼者七例,全身發(fā)抖者六例??梢姲Y狀的產(chǎn)生,與沖脈循行路線有關。又因沖、任、督一源而三歧,故還可見視力減退(任脈入目),巔頂作痛(督脈上頂)。脈象多滑數(shù)有力,不似《金匱要略》所述之“寸脈沉,尺脈微”。沖氣病與奔豚病不同,奔豚病伴有腹痛,往來寒熱。兩者僅臍下、少腹悸動相同。
陳x,女,40歲,工人,1979年10月26日初診。由生氣后引起陣發(fā)性臍下悸已八個月,每日發(fā)作三至五次,發(fā)作時,自少腹有一股氣上沖。沖至胸部時則胸憋,沖至咽部時則咽喉發(fā)癢、頸部憋脹感,達于口則唇麻、抖齒、言語不利、面部潮紅。并有兩股冷氣自少腹沿股內側下行至足心,下肢冷,麻、無力,步履困難。初發(fā)時,進食可以緩解,近一月來癥狀加劇。氣上沖時,不但達到胸咽,并抵左眼,直達巔頂,出現(xiàn)頭痛。左眼怕光怕風,瞳孔縮小,視力由1.5減至0.6,對光反射遲純,眼底檢查未見異常(發(fā)作后視力可恢復至1.5),口干,小便不利,大便正常。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辨證:沖氣上逆。治則:平?jīng)_降逆。服苓桂五甘湯原方二十一劑,諸癥狀消失,隨訪兩年無復發(fā)。
【氣厥】因氣機逆亂,遂卒然昏倒而成。《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逆”?!鹅`樞◎壽天剛柔》說:“憂恐忿怒傷氣。”《素問◎厥論》說:“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人不知也。,即情志過極,氣機逆亂,上沖胸咽,蒙蔽清竅,可致昏仆。
樊xx,女,60歲,工人,1982年1月19日初診。每天昏厥五,六次已半年。由于生氣引起,發(fā)時首先出現(xiàn)臍下悸,慌恐萬狀,氣短,四肢發(fā)涼,遂即不省人事,經(jīng)過推拿,良久蘇醒,須人監(jiān)護。西醫(yī)曾作各種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診斷為癔病。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辨證:氣機逆亂,蒙蔽清竅。治則:平降沖氣。服苓桂五甘湯原量六劑,停止發(fā)作。偶有心悸,但無不省人事現(xiàn)象,服二十四劑痊愈,療后半年無復發(fā)。
【喘證】時XX,女,23歲,工人,1982年1月12日初診。喘十年,四季均發(fā)作,夜間不能平臥,往往抱枕而眠。喘時自腹部有氣上沖,胸憋氣短,咳嗽不止。檢查發(fā)現(xiàn)兩肺均有干濕羅音。苔白膩,脈滑數(shù)。辨證:沖氣上逆,肺氣不降。治則:降沖止喘。處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蘇子12克,炒萊菔子15克,炒杏仁9克,共服二十四劑,喘止。1982年8月23日復查,半年無復發(fā)。
【慢性支氣管炎】杜x,女,54歲,退休工人,1982年8月22日初診?;悸灾夤苎装四辍O那锇l(fā)作,咳嗽,氣短,心悸,有時心前區(qū)疼痛,胸悶,X線透視診斷:
肺氣腫,
肺心病。屢用中西鎮(zhèn)咳祛痰藥無效,且越來越重。近來心前區(qū)疼痛,每日發(fā)作四、五次。喘咳發(fā)作和心前區(qū)痛時感到腹部有氣上沖,腹脹胸悶。苔白,脈滑數(shù)。印象;喘。辨證:沖氣上逆作喘。治則:降沖、止喘、祛痰。處方:茯苓12克,桂技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紫菀12克,冬花12克,炙皂角6克,服十八劑喘咳止,心前區(qū)疼痛消失。
對氣管炎咳喘,中醫(yī)辨證不一,治法各異。但有的咳喘常兼有沖氣上逆,如果不降沖氣,則療效不著?!督饏T要略◎水氣病》篇中說:“……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其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迸R床上經(jīng)常遇到這類病人,按此治療,常獲佳效。
【胃痛】胡x,女,16歲,農(nóng)民,1980年9月1日初診。胃痛已一年多。每天發(fā)作一次,發(fā)作時感覺胸中有氣上沖咽喉,咽部憋悶,有時直達巔頂則出現(xiàn)頭暈頭痛,全身顫抖,抖齒,手足逆冷。并有冷氣自腹部沿兩股內側下行。胃痛劇烈時抖齒亦劇。苔白,脈滑數(shù)。辨證:沖氣犯胃。治則:降沖斂氣。以苓桂五甘湯原量六劑治愈。
【下肢麻木】謝x,女,78歲,1981年4月13日初診。兩腿發(fā)麻無力已三、四個月,活動不利。頭暈,咽喉不利,胸憋氣短,臍下悸,有冷氣自臍沿兩股內側下行,受涼后加重。苔薄白,脈滑數(shù)。印象:痹證。辨證;氣機逆亂,經(jīng)絡阻滯。治則:降沖抑逆,通經(jīng)活絡。處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黃柏9克,蒼術9克,川牛膝15克,服六劑后腿麻消失,活動自如。
【坐骨神經(jīng)痛】吳x,女,70歲,退休工人,1982年1月6日初診。咳嗽、左腿痛已一年多,久治未效,行動困難。陣發(fā)性腹部跳動,有氣上沖,并有冷氣沿股內側下行,發(fā)作時全身稍有發(fā)抖,左腿劇痛,腿痛沿坐骨神經(jīng)分布區(qū)下行,伸腿時加劇,不發(fā)作時腿痛較輕。
舌苔薄白,脈滑數(shù)。印象:痹證。辨證:氣機逆亂,氣血不暢,筋脈失養(yǎng)。治則:降沖抑逆,濡養(yǎng)筋脈。處方:茯苓12,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薏苡仁30克,黃柏9克,蒼術9克,炒扁豆15克,服十二劑,諸癥狀消失。
【痹證】辛xx,男,33歲,農(nóng)民,1955年4月15日初診。腰腿痛,心悸,納呆,呃逆,已兩個多月,因生氣后引起。咽喉不利。
舌苔薄白,脈滑數(shù)。辨證:氣機逆亂,筋脈失養(yǎng)。治則:降沖抑逆。處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三劑。4月18日復診腰腿痛大減,心悸、呃逆減輕,納增,脈滑數(shù)。繼服初診方加代赫石12克,服三劑后,諸癥狀消失。
苓桂五甘湯證的表現(xiàn)雖然各異,但均有氣機逆亂,沖氣下行,喻嘉言說:“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睔馐浜?,即氣機逆亂。本文介紹的氣機逆亂,多為七情所傷引起,特別以忿怒和恐懼為主。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發(fā)表者:
趙東奇 5012人已訪問
《
傷寒論》方: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二兩,甘草二兩
《金匱要略》方:茯苓三兩,桂枝三兩,白術三兩,甘草二兩
此二方按唐容川《
傷寒論淺注補正》和《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中的用量。
后世醫(yī)家對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臨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作者認為兩方不同。《
傷寒論》方脈象為左右寸關尺沉緊,《金匱要略》方脈象為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唐容川說《
傷寒論》方的病機:“蓋心下逆滿,是停水不化,氣上沖心,是水氣上泛。”而《金匱要略》方的病機是,“有飲者短氣,誠以水化則為氣。水不化則氣不生,故呼出之氣短也,水停則氣閉,水不化則氣不降也?!薄?a target="_blank" >傷寒論》方應用范圍較窄,《金匱要略》方應用范圍較廣。
《
傷寒論》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強,《金匱要略》方白術量較多,則溫中補脾之力強?!?a target="_blank" >傷寒論》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溫陽化氣降逆,白術健脾燥濕,甘草益氣和中。土健則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陽溫則使上凌之水消散。苓桂術甘合而用之,共奏溫陽健脾利水之功。
《金匱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術等量,各司其職,協(xié)同作用:桂枝溫通陽氣,助膀胱氣化,白術健脾制水,茯苓滲溫利水。甘草助脾氣轉輸,以交上下。正如后人所言,“庶治節(jié)行,心陽振,土氣旺,轉輸速,而水有下行之勢,無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暈】于xx,女,52歲,干部,1979年10月初診。眩暈持續(xù)三天?;奸g歇性發(fā)作眩暈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發(fā)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個月發(fā)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發(fā)作一次,近三個月來,每月發(fā)作二、三次,每次發(fā)作持續(xù)三至五天。發(fā)作時耳鳴,聽力減退,左側較重,頭暈目眩,自覺周圍物體旋轉,惡心嘔吐,閉目靜臥,飲食大減。舌淡,苔白膩,脈左右沉緊。印象:眩暈。辨證:寒飲內停,清竅被蒙。治則:溫陽健脾利水。處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術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劑,諸癥狀消失,追訪二年無復發(fā)。
此為中陽虛而水飲上逆,當溫其中陽,補其里虛,降其逆上之水飲,水飲既降,清陽能升,眩暈自止。
【眩暈】用此方加減,在臨床上治療的眩暈證很多,有三例眩暈比較特殊。
張x,男,41歲,中專教員,1979年7月12日初診。頭暈,走路不穩(wěn),心煩已近一年。由洗澡后受涼引起,越來越重,以至行動困難。于1978年8月26日入X院診治三十五天,療效不明顯,出院后在家休息,臥床不起,不能活動。至1979年3月中旬開始服中藥,效果亦不著,仍頭暈心煩,胸脘憋悶,步態(tài)不穩(wěn),手抖,乃前來就診。檢查發(fā)現(xiàn)手抖,項強,頭不能轉動,閉目并足不能站立,指鼻、指指試驗陽性,如果向正前方走則左右搖擺。舌苔白黃,脈左關滑,寸尺沉緊,右寸關尺滑。辨證: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治則:溫陽化飲,降濁升清。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炙甘草12克,梔子9克,豆豉9克,地龍24克,蜈蚣3條。共服二十一劑,頭部活動自如,手抖止,唯在情緒緊張時還出現(xiàn)頭暈,大便仍干。苔白,脈左關滑,右尺滑。處方:大黃9克,桃仁9克,桂枝18克,甘草12克,紅花9克,振子9克,豆豉9克,蜈蚣8條,茯苓24克,白術12克,服十二劑諸癥狀消失,臨床治愈,追訪三年無復發(fā)。
于XX,男,50歲,干部,1981年4月23日初診。眩暈已四年,不能工作。1977年6月患急性心肌梗塞住院三個月,以后又服中西藥,一年后檢查心電圖正常,但經(jīng)常胸部憋悶,眩暈較重,無法騎車,當汽車自身旁通過時則更甚,活動時加重,自覺外界物體晃動,X線片可見頸椎骨質增生,顱底動脈受壓。1980年曾在X地療養(yǎng)四個月,效果不明顯。苔薄白,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辨證:痰濕中阻,氣滯血瘀。治則:溫陽化飲,理氣化瘀。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炮附子6克,赤芍15克,地龍9克,服二十四劑,頭暈好轉。二診:胸部憋悶,氣短。脈象左右沉緊?;颊唠蹰g有支飲。處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黨參24克,蔓荊子30克,三七9克,穿山龍24克,炒土元9克,服二十劑,頭暈消失,頸部活動自如。
曹xx,男,52歲,工人。1982年8月30日初診。鏈霉素中毒引起眩暈已半年多。于半年前因外傷感染,注青、鏈霉素各二十針時開始出現(xiàn)輕度眩暈,注射至三十六針時出現(xiàn)重度眩暈,耳鳴,聽力減退,有時惡心,嘔吐,自覺周圍物體跳動,步履蹣跚,左右亂撞,夜間不能外出行走,兩足發(fā)軟。發(fā)病后一直服中西藥物,均無效果。服過石決明、朱砂、磁石之類,癥狀反而增劇。苔白膩,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辨證:痰濕中阻。治則:健脾利水,溫陽化飲。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澤瀉45克,服十二劑,明顯好轉,走路較穩(wěn),自覺外物輕微晃動,脈左關滑,右滑,繼服前方三十劑,癥狀基本消失,唯在黑暗中走路仍欠穩(wěn)健,耳鳴稍有減輕。
西醫(yī)認為鏈霉素中毒性眩暈是較難治的,作者近來遇見兩例均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治愈,前方溫陽健脾,使?jié)袢ザ挡簧?;后方利水除飲,使水濕之邪從小便排出。二方合用可斷其生痰之源,通暢中州,使清陽得升,供奉于腦,濁陰得降而不上冒,故眩暈自除。
【
冠心病】洪x大,男,40歲,木工,1979年5月12日初診。胸憋氣短,心前區(qū)經(jīng)常疼痛己三年。近八個月來心痛加劇,心痛徹背,每日發(fā)作數(shù)次,平時胸脅滿悶,頭暈目眩,胃脘部憋脹,作心電圖:前壁、間壁、下壁心肌陳舊性梗塞。曾在某院住院四個多月,中西結合治療,疼痛始終不能減輕。舌質絳,苔薄白,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尺關滑。印象:胸痹。辨證:痰飲阻遏,血行不暢,治則:溫陽滌飲,行血化瘀。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白芍12克,生蒲黃9克,五靈脂9克,片姜黃9克,服三劑。胸痛止。又服三十三劑,癥狀消失,恢復工作。療后一年復查,心電圖改變同前,心前區(qū)疼痛未發(fā)作,療后三年追訪,無復發(fā)。
曾以此方治療多例
冠心病,每獲良效。
【心動過緩】陳XX,男,l6歲,學生,1979年6月20日初診。心悸、氣短、全身無力已三年。因感冒引起,當時診斷為心肌炎,之后中斷學業(yè),不能多活動,自汗,胸脘滿悶,且經(jīng)常頭暈。1977年9月7日心電圖發(fā)現(xiàn)竇性心動過緩(42次/分),
心律不齊,有不完全性右束枝傳導阻滯,V1-3倒置。1977年9月23日復查心電圖結果與1977年9月7日基本相同。聽診發(fā)現(xiàn)心尖區(qū)有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舌胖,色淡,苔薄白,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結。印象:胸痹。辨證:心脾陽虛,水氣凌心。治則:溫陽化飲。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炙甘草12克,炒杏仁9克,五味子9克,澤瀉45克,服十二劑心悸減,全身較有力,脈弦,早晨有口苦咽干,胸脅苦滿。處方:柴胡24克,黃芩9克,黨參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栝蔞仁15克,生牡蠣15克,服二十一劑。癥狀明顯好轉,有時仍有心悸頭暈、脈關滑。處方:云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炙甘草12克,生蒲黃9克,五靈脂9克,炒杏仁9克,十二劑后癥狀顯著好轉,已能作輕體力勞動,自汗減少,脈搏50次/分,仍有間歇,自動停藥。
1980年8月8日復查。已復學一年,自覺癥狀基本消失,全身較有力,能堅持學業(yè),能上體育課,但仍不能做重體力活動,勞累過度則心煩失眠,納增,脈關滑。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炙甘草12克,十二劑,癥狀繼續(xù)好轉,有時惡心,心中不適,脈上關上滑。處方: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生牡蠣12克,九劑。1982年6月23日復查得知,近兩年已能參加各種重體力勞動,現(xiàn)為裝卸工,能扛起百斤水泥兩袋,無氣短心悸現(xiàn)象,脈搏55次/分。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55次/分),
心律不齊,右束枝不完全性傳導阻滯。
【血尿】作者近來遇到四例血尿患者,均無疼痛,都是膀胱氣化失常引起,均采用本方治愈。
郭xx,男,39歲,工人,1979年10月30日初診。尿血已三年多。于1976年10月15日患感冒,口服和注射解熱鎮(zhèn)痛藥劑量較大,次日發(fā)生尿血,曾注射各種止血劑無效,并服歸脾湯、小薊飲子、知柏地黃丸等均無效,后轉上海某醫(yī)院作腎掃描、腎孟造影,均無器質性改變?,F(xiàn)仍腰部冷痛,睪丸濕冷,胸憋悶,頭暈,全身輕度浮腫,納呆,消瘦無力,面色蒼白,胃脘憋悶。尿常規(guī):紅細胞(++++),蛋白(++),舌淡苔白,脈上關上滑。辨證:中焦樞機不利,膀胱氣化失常,氣虛不能攝血。治則:健運中州,以助氣化。處方:枳實9克,黃連3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棗3個,白茅根30克,服九劑,癥狀好轉,尿色變淡,腰痛減,胃憋減,納增,后背仍發(fā)冷,陰囊仍稍出冷汗,心煩,頭暈。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舌苔白。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瓜萎仁15克,服九劑。尿血止,小便化驗正常。療后二年無復發(fā)。
【四肢麻木】翟XX,男,35歲,工人,1982年5月16日初診。四肢發(fā)麻,以腕、踝關節(jié)以下為重,胃脘憋悶,消化不良,周身多處出汗,影響勞動已一年多。有時心悸頭暈,膝膝反射減弱,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舌苔薄白。印象:痹證。辨證:脾陽不足,水停心下,四末失養(yǎng)。治則:健脾利水,通經(jīng)活絡。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天竺黃9克,鉤藤30克,黃芪15克,地龍24克,僵蠶12克,澤瀉45克,服十五劑。1982年8月27日復診:諸癥狀減輕,現(xiàn)項強,脘稍痛,汗減。苔薄白,脈浮緊。處方:葛根15克,麻黃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棗3個,僵蠶12克,蟬退9克,服十二劑,痊愈。
【乳癖】白xx,女,37歲,農(nóng)民,1982年5月12日初診。三年前,左乳發(fā)現(xiàn)硬結,不痛不癢,只在月經(jīng)前發(fā)脹。四個月后又發(fā)現(xiàn)右乳也有同樣的小硬結,與左側表現(xiàn)相同,兩年中發(fā)展不快,未引起病人重視,近半年來硬結增長較快,每次月經(jīng)前兩乳脹痛,乃來就診。作鉬耙照像,診斷為兩側乳腺小葉增生。兩乳各有4X6平方厘米硬結一個,有壓痛,與表皮及深部組織不粘連,表面光滑。兩脅脹,有時心悸、頭暈。舌苔白,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辨證;痰蝕阻滯,乳絡不通。治則:祛痰活絡。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絲瓜絡15克,王不留30克,川楝子9克,片姜黃9克,服三十劑后,自覺癥狀消失,硬結只有1Xl平方厘米大,又服十五劑,硬結全消。作鉬耙照像復查,結節(jié)陰影消失。
【風心病心衰】朱xx,女,50歲,工人,1979年6月13日初診?;夹呐K病已二十二年,產(chǎn)后未滿月受涼引起各大關節(jié)腫痛、發(fā)燒,遂即出現(xiàn)心悸氣短,近四、五年來癥狀加劇,兩腿浮腫,胃脘憋悶,納呆,稍事活動即感氣短,上三層樓中間必須休息四次。西醫(yī)診斷:風心病心衰。令經(jīng)常服地高辛、氨茶堿等。夜間不能平臥,兩頰有紫紅斑,唇紫紺。心臟聽診有Ⅱ級收縮期雜音及舒張期雜音,肝大至鎖骨中線下4厘米,超聲心動圖:二尖瓣呈城墻樣改變。診斷;二尖瓣狹窄及閉鎖不全。心電圖:右束枝傳導阻滯,心肌勞損。舌質紫,苔白,脈左右上關上滑。印象:心悸。辨證。心脾陽虛,飲邪上逆。治則:調理脾胃,溫陽利水。處方:枳實9克,苦參6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棗3個,茯苓18克,竹葉12克,服三十劑,胃脘憋悶大減,心悸減,納增,浮腫減退,己停服西藥。舌質紅絳,苔白,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竹葉12克,白茅根30克,服九十劑,唇紫及兩頰紫斑消失,浮腫消退,活動已不喘不悸,上三層樓中間不休息,能平臥入寢,心臟收縮期雜音變?yōu)棰窦?。超聲心動圖:二尖瓣狹窄較前好轉,心電圖同前?;謴凸ぷ饕荒辏捶馗咝恋取?div style="height:15px;">
【房顫】李XX,女,45歲,工人,1980年1月初診。心悸氣短,胸部憋悶,頭暈,心前區(qū)疼痛已一年多。曾作心電圖:心肌勞損及心房纖顫。全身無力,活動后加劇,夜寐不安,脈搏108次/分,必須服心得安等始能入寐。心前區(qū)呈陣發(fā)性疼病,服硝酸甘油片緩解。舌淡,苔薄白,脈象數(shù)、促,關滑。印象:心悸。辨證:心陽不足,飲邪上逆。治則:溫陽利水。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炙甘草12克,生龍牡各30克,生蒲黃9克,五靈脂9克,片姜黃9克,服三十劑,癥狀消失。心電圖報告:心肌勞損。追訪二年無復發(fā)。
【陣發(fā)性心動過速】張xx,男,44歲,工人,1983年8月29日初診。陣發(fā)性心悸已三個月,夜睡一覺醒后,出現(xiàn)心悸,頭暈,氣短,煩躁不安,此時脈搏在160次/分左右,每次發(fā)作約一、二小時,白天較少發(fā)作。舌苔薄白,脈滑數(shù)促。印象:心悸。辨證:心陽不振,水氣凌心。治則:溫陽利水。處方:桂枝18克,茯苓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生牡蠣12克,炒萊菔子15克,服六劑后,夜間停止發(fā)作,脈兩關滑,繼服上方六劑,鞏固療效。
【腦血栓形成后遺癥】王x,男,63歲,1983年10月4日初診。右側半身不遂已八個月,自述受寒引起舌強語蹇,右上下肢不靈活,當時血壓為230/130毫米汞柱,曾輸?shù)头肿佑倚擒帐嗥?,癥狀稍有好轉,又服中藥補陽還五湯加減四十余劑,效果不明顯。現(xiàn)小便頻,頭暈心悸。舌苔薄白,兩關脈猾。印象:腦血栓形成后遺癥。辨證:痰濕阻絡。治則:祛濕化痰,活血通絡。處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甘草12克,紅花9克,地龍18克,夏枯草15克,川牛膝15克,石菖蒲12克,鉤藤30克,桑螵蛸12克,服四十二劑,說話清楚,上下肢已靈活,能操家務勞動,小便正常,血壓160/100毫米汞柱。
《金匱要略》中指出:“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薄!胺蚨虤庥形?,當從小便去之?!崩钍坎脑凇夺t(yī)學入門》中又有“百病兼痰”之論,可見痰飲為患之廣。由于心下有痰飲,陰邪抑遏上升之陽,可致暈眩,水飲上凌于心,可致心悸心痛,水飲停蓄,氣機升降不利,可致氣短,痰飲流注乳絡,可成乳癖;水飲流于四肢,可使肢體麻木;水飲下注膀胱,可使膀胱氣化不利,則致血尿。雖表現(xiàn)各不相同,但致病原因,均由于痰飲作祟。抓住主證(胸脘滿悶)與主脈(左關滑,寸尺沉細,右寸關尺滑),可以異病同治,不受中西醫(yī)病種所限,國內這樣的介紹展見不鮮,是中醫(yī)“執(zhí)簡馭繁”的實例。
此方為治沖氣上逆之咳喘,其人形腫,但不嘔不渴者而設。該方以苓甘五姜辛夏治喘滿而降沖氣之上逆,用杏仁降氣以治身腫。徐忠可說:“形腫為身腫也,肺氣已衰不能遍布,則滯而腫,故以杏仁利之,氣不滯則腫自消也?!?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