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姑——樓
我的姑姑,名字叫陳學(xué)英,那是后來上夜校時候起的,原來的名字就叫“樓”;上夜校以后的文雅的名字很少用,好像那時代節(jié)日時候穿新衣,很不尋常的事情;平日里大家都只叫她“樓”。
一個女孩家叫“樓”似乎是很奇異的事情,由她的名字可以看到那時代,人不金貴,石頭、狗、貓,叫得應(yīng)就行,連女孩也是這樣。于是,她就叫“樓”。
我童年時期在我的家鄉(xiāng)度過,能記得姑姑回村,榆樹縫里、皂莢樹影里、房前屋后、胡同中,響徹一片“樓哎”、“樓哎”的呼叫。一個女孩子也無羞怯,歡天喜地答應(yīng)著嬸嬸娘娘伯伯們的問候。她一面笑一面抬起手來打招呼,笑是她的永遠。
她的笑是無知而無心的,但這無知而無心的笑是她的保護;我不知道如果沒有她的永恒的無知也無心的笑,她如何渡過她的坎坷艱難的一生;而且她至死樂觀,與我媽媽的至死憂愁形成對照。
我的姑姑為什么叫“樓”,因為她出生的那一年我家修建了炮樓。那時候中國的政策像現(xiàn)時的美國一樣不控槍,于是我家不僅可以有槍、有炮,也可以修建炮樓。美國人擁槍是一種自由、一種浪漫,中國人那時代擁槍可不浪漫、更不幸福自由。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中國自此不安生。隆?;屎蟆昂稳桃砸恍罩饦s,拂兆民之好惡,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好心辦了壞事;正應(yīng)了曹操那句話,無我在,“正不知幾人稱孤,幾人道帝”。強力一滅,四方泛濫,江山如此多嬌,引天下英雄競折腰——我的家鄉(xiāng)雖沒出什么“揮斥方遒”的豪杰,在上世紀(jì)一二十年代,卻也是土匪成串,燒殺搶掠,民不聊生。
我家那炮樓就是那時代的產(chǎn)物——我父親生于一九二七年,我姑姑比他大三歲,我家那炮樓就建在一九二四年吧?!皹恰保夜霉玫囊粋€字的名字竟然是一部史書,我第一次由我父親的年齡,讀我姑姑的名字,得知我家的炮樓建造的具體年代。
春秋大義,微言知著,卻不是胡說,我姑姑的名字便是明證。
“樓”是史書,那座炮樓便是我家歷史的起點吧!
炮樓建起的第九個年頭,一九三二年——從我父親的年齡推算出來的——我父親六歲,也就是“樓”九歲的時候,我的祖父去世。流鼻血不止,就那樣死了。據(jù)說,麥?zhǔn)仗鞖廒s牛車,從坡上老龍?zhí)哆呞s回來,趕得費勁,就流了鼻血,用大煙灰也止不住,死了。去世時也不過三十六歲。
我很難認識那樣的時代,究竟是什么樣子?
我不僅知道我家有炮樓,還知道我的爺爺?shù)纳弦惠叺苄謨扇?,一個叫碼頭客,另一個叫馬客,一個在漢口碼頭做生意,一個整日里趕著兩匹馬,恐怕也是做生意的,很榮耀于鄉(xiāng)里。但我爺爺?shù)纳嬋院芷D難,至少勞動十分艱苦,衣食節(jié)儉得讓人難以想像。
我爺爺?shù)膭?chuàng)業(yè)故事是:在坡上(松紅石質(zhì)的丘陵)閘檔子——現(xiàn)在理解應(yīng)當(dāng)是開梯田,勞動得累了,腹中饑餓,就倒躺在山坡上,讓血液充盈大腦,借此提神恢復(fù)力氣。
兩個祖爺爺衍生出五個子弟,兩家地主,三家富農(nóng)(我家是富農(nóng)),他們因為在上一輩享了福,遭了解放后二十多年階級斗爭的罪——他們的福原來是這樣的!
“樓”應(yīng)當(dāng)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出了嫁,嫁給廟溝一位人士,那人青年早亡,姑姑年輕輕守寡,沒有子嗣。姐弟倆很友善,父親上學(xué)期間認識一位房寨的人士,給姐姐做媒,那人便成我們終生的親戚——我的姑父袁西九,對我的命運、我家命運產(chǎn)生了至關(guān)重要作用的人。
我的媽媽是位漂亮而且自矜的人,顯得姑姑愚蠢而且庸俗無味,這是受了母親影響的年輕時的看法。其實,姑姑柔和賢惠且心有分寸。姑姑與姑父結(jié)婚仍然沒有生育,但夫妻和諧,姑父且能以妻之故舍職而救護我家,那必是感于姑姑恩德之所為?!@是后邊要交待的!
幼年時節(jié),各種運動、大干特干鼓勁干,汗熱熏蒸,炎焰張?zhí)?。串親戚到姑姑家,過穹隆的寨門,第一兩戶人家便是姑父家。姑父家永是悠閑,大楸樹下一張?zhí)梢危瑤咨锨宀?,姑父仰躺椅上,姑姑在后邊張扇。姑父在家里是不勞動的,如我是不勞動的,姑姑是任勞任怨且做得心滿意足的丫鬟和妃嬪,若我妻于我是干得欣欣然的愛人!
姑父面色黝青,不茍言笑——雖然他看到我時,黑色的沉默總是綻著歡欣的笑意——是我們心目中的智多星。解放初干過民兵,有點文化,自然受一定青睞。姑姑是有心人,區(qū)干部來家與姑父閑聊,她在地上灑下薄薄的小灰(做飯燒柴的灰燼)。干部走了,她從小灰取樣,照尺寸用心做下鞋子,送那干部,于是姑父被擢拔到區(qū)政府做民政。結(jié)婚、離婚、戶口遷移、民事調(diào)解都是姑父的工作,我離開我的家鄉(xiāng)內(nèi)鄉(xiāng)赤眉公社之前,他是區(qū)里的紅人——很知名的人!
一九五九年,階級斗爭已經(jīng)搞了兩年,饑餓馬上就要臨到頭上。姑父給我開了戶口轉(zhuǎn)移,媽媽送我上南陽,跟做干部的父親讀書。我那時少年已老,很感到世事艱難,人間竟然有與母別離之事。媽媽送我,我感到嘔血,嘔幾聲,是少年青痰——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逃離了饑餓,更重要的我趨近了文化。南陽是諸葛躬耕之地,渾天儀的制造者張衡出生之地,城東有醫(yī)圣祠張仲景故里,我籠罩在先人的靈氣氤氳里,幼年和青年的我時時能聞得他們的氣味。
我感謝我的姑父袁西九,我當(dāng)然感謝我的姑姑“樓”!
我到南陽的第二年,媽媽也來到南陽,還是在“樓”的慫恿下,姑父運用手中的權(quán)力幫的忙。千村薜藶,萬戶蕭疏,媽媽到南陽給我?guī)淼氖歉拥钠囡L(fēng)苦雨。媽媽心高氣傲、常嘆時運不濟,使天空常處在陰云密布之中——我便在她的天空下時常感到陰霾!
媽媽到南陽不久,奶奶和妹妹也來到南陽,父親眉頭添了皺——父親是小心人,他不堪重負。
奶奶和妹妹能到南陽來,得了姑姑的大濟。別看媽媽比她們只早來幾個月,勢之所積,只在最后時刻——奶奶、妹妹吃樹皮、草根、麥苗,大便不通,互以手掏。
但姑姑還是救了她們。由姑父安排,姑姑在區(qū)辦工廠做工,省下饅頭、米飯,接濟母親和侄女兒的生命!
“樓”,我家的“樓”,她不但挽救了我家的政治生命,她首先挽救的是我家的自然生命!
但也正是“樓”對我家的幫助,姑父在六十年代以后就洗了職,歸于鄉(xiāng)里,再未出仕。我父親文革中(1972年)去世,他到南陽奠我父親,回家吐血,兩個月后,他也去世——姑姑說,他以我家為希望,我家棟梁倒塌,他憂郁不起,死前口中念我,我趕到房寨時,已在他的靈前了!
我知道姑父為救我和我家付出的犧牲。文革夜深時我到他家,姑父病在床上,想抽口香煙,那是農(nóng)村貴族的嗜好,即使沒落,也改不掉。黑暗中他與姑姑竊竊低語,要姑姑到村里借支香煙。白河橋香煙是那時代最低廉也最普通的香煙,一角五一包;姑姑走了一圈借不到,空手回來。姑父躺在床上嘆氣:“樓啊,我還有口氣,你連支煙都借不到,我走了,你的日子咋過?”囑姑姑到村東某人處(也是文革落魄者,從城市趕回農(nóng)村的人)去借,說:“他會給你的,我有恩于他。六零年春荒,我對他母子有瓢米之贈!”姑姑走出去,欣欣地帶回五支香煙。姑父燃上火,貪婪地吸著。我噙著淚,黑黢黢的窗外滴漓著星光。
我的姑姑“樓”二零零八年去世,我沒能很好照顧她,她一生窮命,也沒趕上我有充裕的力量去照顧她。我愧對我姑,也愧對我的姑父!
姑父家的宅院風(fēng)水不好。一院住著三戶人家,正房三間,東為姑姑、姑父房屋,西為姑父的哥哥和嫂嫂的房屋,中間共用。哥哥和嫂嫂如“聊齋”中三郎、四郎樣人,若陰冢鬼魂,我從沒見他(她)們言笑,沒有子嗣。東廂房住著姑父的叔叔,我叫袁二爺,袁二爺和袁二奶都樂呵呵的,她們只有一個叫鳳閣的女兒,黑黑的,也樂呵呵的——現(xiàn)在看,這樣的家庭結(jié)構(gòu)很正常,但在當(dāng)年,有院中兩個無子嗣的子弟相襯,袁二爺家也日暮途窮!
姑父的宅院就這樣的風(fēng)水,人丁不旺,陰氣籠于屋宇。上世紀(jì)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姑父家獨占了那院,哥哥、嫂嫂下世,袁二爺、袁二奶下世,他(她)們的女兒遠嫁,院子里只剩下姑父和姑姑一家!
六十年代,姑姑和姑父家的日子比較美諧。我離開內(nèi)鄉(xiāng)赤眉之前,姑父和姑姑收養(yǎng)了個兒子——一位面白目大,甚不聰明的紅喜。紅喜的父親被鎮(zhèn),長子外逃新疆,次子紅喜送人,輾轉(zhuǎn)了幾家,因傻而不招人喜歡,最后被姑父和姑姑收留。
我很不理解姑父散隨的心,不講政治,竟然也不講癡愚——紅喜有蠻力,但是三成腦力人!
姑父是鄉(xiāng)村諸葛亮,足不出戶,運籌帷幄,卻總能高人一籌。六七十年代,萬戶蕭疏鬼唱歌,生育女兒也少,不說地富家光棍漢十之七八,即貧農(nóng)家庭,毛主席也沒給他們多大福祉,光棍漢十有三四。紅喜不聰,姑父憑鄉(xiāng)望卻能招女作媳;紅喜之幸福,惹動多少男性農(nóng)民涎水。文化革命中我與表兄歸家,看那黑滋滋少年媳婦,即是城中少年也很眼饞!
躺在躺椅上的姑父后邊,多了一位掌扇之人,一為姑姑,一為黑滋滋的兒媳!
父親和姑父相繼去世之后,兩家人都陷入了窘境。姑姑家先是紅喜因房事不諧觸電斷臂,姑父去世兩年后腸絞痛死亡。兩代寡婦拖著紅喜的三個兒女艱難勞作,撫育成人。文化仍然不是他(她)們的考量,三個子女均小學(xué)三年級以下文化水平。姑父在時,姑父不事勞作,姑姑也不事勞作,姑父下世,闔家勞作不息,姑姑病時甚至將短凳撐于脅前,剔苗澆水。后些年份兒,老寡與少寡不合,那少年時黑滋滋的媳婦,四十多歲時便也走了。姑姑含著淚將自己的老衣——那是她一針針縫織,準(zhǔn)備將來與姑父會面的——給兒媳穿上,她想起姑父死罷紅喜死,勸媳改嫁的情況:二十七歲的媳婦撲嗵一聲跪在地上:“媽媽,我是你的兒!”她用金線給媳婦闔眼,忘卻媽的不是,媽帶給你的艱難!
父親去世以后,我家命運像斷了線的風(fēng)箏,在空中抖動,風(fēng)暴中險得厲害。父親逝世,一般情況會催兒郎早熟,我卻學(xué)詩作文,父親去世帶來的人情冷暖更增了詩的顛狂。詩顛狂人更顛狂,媽媽只驕于兒的聰明兒的漂亮,看不到兒的危險;她也是“作詩學(xué)文”的人,將生活詩化、將社會人情詩化;八十年代先后,我以詩而曾被拖拉機輾軋生命,繼又以思想棄離了學(xué)問高堂,那時代這是另一種生命完結(jié)。媽媽和我互推著、互助著,我和我的家一會顛簸在深深的谷底,一會兒又飛揚上萬丈浪峰。姑姑常到我家,當(dāng)著我的奶奶:“嘿嘿,劉大姐(我母親)把家搞得這樣啊!”
國之將亡,老臣心焚,家之傾覆,老姑娘心憂??!
我家的這種情況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漸結(jié)束,我與妻子結(jié)婚,家庭逐漸現(xiàn)了陽光。我家的“樓”時常到我家小住,從偏僻內(nèi)鄉(xiāng)到南陽小城來說是增增肚里油水。
我當(dāng)時住在妻任教的校院內(nèi),梧桐樹葉閃著亮光,我家的“樓”在梧桐樹下替妻裝棉被,笑語詼諧,與妻的歌聲同樣披著暖陽。在姑姑的最后十年,我才深嘗了姑姑的滑稽。我舉不出例來,她土語艮艮,將那家常、將那鄉(xiāng)情煲成濃湯,若幽默的廚娘,捧出來,先享表情,再享她美肴的芬芳。
“樓”老矣,長孫去了新疆,改歸原姓,追隨解放時逃往新疆的大伯去了。長孫女兒庸庸農(nóng)婦,生活甚不富裕。唯小孫兒為人訥訥,十分忠厚,贅入南陽郊區(qū)做人夫,為人子,做人父;接奶奶過來享“?!保案!彪y享矣,離了故土,即老年的一點兒歡樂,須何營養(yǎng)?
內(nèi)鄉(xiāng)的“樓”,命塌南陽,幡白簌簌,喇叭嗚咽。“總為浮云能蔽日,鄉(xiāng)關(guān)不見使人愁”,她的骨灰送往內(nèi)鄉(xiāng),并與姑父身旁,土歸于土,安息了!
“樓”為我家建了大樓,我是那樓宇的飛檐高瓴。充實一些,再充實一些,我的下邊是長輩的磚石,包括那無知而無心的笑著的她和她的男人,黝青色的袁西九!
二零一五年二月六日于北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