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古羅馬的展廳后,想到來一趟不容易,再找找有沒有好看的展覽,在國博APP的導覽里,看到有《中國古代佛造像》的專題展,嗯,這個可以有。這兩年哪兒都去不了,只和發(fā)小去了一趟山西看廟,算是對佛祖系列了解一二,也有了點興趣。古代藝術(shù)高水平的發(fā)揮要不是在皇宮王府里,就是在寺廟里,國外在教堂和清真寺。在國外旅游時,朋友說我是教堂控。以前國內(nèi)的廟進去的不多,主要的孤陋寡聞,看了幾座文革后新塑佛像的廟,金光耀眼的粗線條的佛像,就把胃口倒了,以為佛教寺院都是如此。去西藏后,方感覺到佛教信仰的力量,也看到了宗教的財富。寺廟和教堂里高水平的建筑、繪畫和雕塑是財富與信仰的完美結(jié)合。國博里的古佛造像一定值得去瞻仰,牌子大呀!
展廳門口海報上的塑像就不一般。
走進來看到在展廳的墻上有很多小佛龕,佛像單獨放在龕里,龕里單獨嵌燈照明,視覺效果很好,可以清楚地看到佛像細節(jié)。
展覽圍繞“溯源”與“發(fā)展”的主線進行展出?!八菰础敝饕故竟庞《鹊貐^(qū)的佛造像,引領(lǐng)觀眾了解佛造像發(fā)源地的造像藝術(shù);“發(fā)展”由“漢傳佛造像”和“藏傳佛造像”兩個并列部分組成,以展示佛造像在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shù)特色。
開始部分是《西來梵像》——古印度地區(qū)佛造像
公元1世紀,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qū)(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東部)受到希臘雕塑藝術(shù)的影響而創(chuàng)造了佛造像,這是古希臘與古印度文明交匯而誕生的雕塑藝術(shù)。此后,古
印度地區(qū)佛造像出現(xiàn)了犍陀羅風格、秣菟羅風格、笈多風格及波羅風格。這些不同風格的佛造像藝術(shù)在傳入周邊地區(qū)后,又不斷融入了當?shù)氐牡窨淌址ê蛯徝狼槿?,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特征。
我拍照的佛像主要是覺得很有特點,好看的,并沒有系統(tǒng)的要求。
克什米爾地區(qū)造像,7-8世紀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9世紀,佛像雙目嵌銀,唇鑲紅銅,是克什米爾地區(qū)佛造像工藝的特點。
東北印度地區(qū)造像
東北印度地區(qū)(主要指今印度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一帶)曾是印度佛造像中心。這里的造像繼承了笈多時代的秣菟羅風格和薩爾納特風格,并融人了本地區(qū)特征,形成了波羅風格。其造像姿態(tài)秀美,身材曲線流暢圓潤,薄儀貼體,裝飾華麗,對中國佛造像具有一定影響。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10世紀
公元8世紀以后,佛教僅在波羅王朝統(tǒng)治的東北部印度(今印度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一帶)地區(qū)流行,造像的內(nèi)容與風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此尊佛像頭戴寶冠,佩耳飾、項飾,不再像以往佛像僅穿袈裟、不佩戴任何飾物。
銅毗盧佛坐像,11世紀
毗盧佛頭戴寶冠,雙手結(jié)智拳印,坐于蓮花座上,佛像兩側(cè)各有一塔狀裝飾。像背孥具的正上方是金翅鳥,與肩平行的橫梁上方各有一只摩羯,橫梁下方是相背而立的獅羊,這是東北印度波羅風格造像常見的拏具形式。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12 世紀
釋迦牟尼佛面相方圓,大眼、直鼻、寬嘴。身披袈裟,袈裟輕薄貼體,邊緣飾凸起線紋。左手結(jié)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結(jié)跏趺坐于高蓮座上。薄衣貼體與高蓮座是東北印度波羅風格造像的特點。
我喜歡這尊佛像,原汁原味的佛像,比例與正常人差不多,不胖不瘦的,尤其是那張印度人的臉。印度風格。五官清晰、深眼窩、直鼻梁、雙唇緊閉,寬肩細腰、衣薄貼體。
尼泊爾地區(qū)造像
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東、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圍。這里是佛教的發(fā)源地,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就在今尼泊爾境內(nèi)。13世紀以后,尼泊爾造像對中國西藏和內(nèi)陸的造像風格都有影響。
銅觀音菩薩坐像8世紀
觀音菩薩為高束發(fā), 頭后是橢圓形火焰紋頭光。右手持蓮苞,左手支撐于體側(cè),游戲坐于圓形蓮座上。菩薩身軀飽滿,薄衣貼體,這是尼泊爾地區(qū)佛造像的典型之作。
尼泊爾風格。更貼近人的自然形態(tài),以肌肉線條的美體現(xiàn)佛的美。
銅釋迦牟尼佛立像,11 世紀
佛像的右手施與愿印,左手上舉握衣緣。袈裟輕薄貼體,極少刻畫衣紋,只在袈裟邊緣飾以凸起的線條,這是尼泊爾地區(qū)造像對印度笈多風格的延續(xù)。
鎏金銅綠度母坐像,16 世紀
度母的面龐秀美,體態(tài)圓潤,呈舒坐狀。上身袒露,腰肢圓潤,下穿貼體薄裙,裙上鏨刻精巧細密的花紋。度母的頭冠、瓔珞、臂釧、手鐲、戒指等飾物皆鑲嵌綠松石,表現(xiàn)了尼泊爾地區(qū)造像喜好嵌飾的特點。
泥塑造像
新疆地區(qū)是佛教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留存了部分早期的泥塑造像,這是佛教造像藝術(shù)進入中國的見證。公元1-2世紀,佛教造像藝術(shù)經(jīng)南北兩路進入新疆地區(qū),再經(jīng)河西走廊進入中原。
佛頭像(1)5-6世紀
1928 年新疆焉耆七個星佛寺遺址發(fā)現(xiàn)
當我看到這個佛頭,喜歡極了,頭發(fā)梳成大波浪發(fā)髻,彎眉高鼻,嘴唇的曲線好美,修長的脖子上邊是鵝蛋形的臉,面帶微笑,雙耳飾花式耳環(huán)?;蠲撌莻€中亞美女。
說明牌上寫著:佛頭像出土于七個星佛寺遺址,又名“七個星明屋”,“明屋”是維吾爾語,意為“千間房”。該地是晉至宋元時期的佛寺、石窟群,由南、北兩個寺院遺址和一個小型的石窟群組成,是新疆地區(qū)目前已知的一處地面寺院與石窟寺相結(jié)合的佛教寺院遺址,這里是晉唐時期焉耆國的佛教中心,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焉耆國的佛教盛況。
佛頭像(2)6-7世紀
與上個佛像一樣,1928年新疆焉耆七個星佛寺遺址發(fā)現(xiàn)
這批有西域佛像特色的泥塑是 1928 年黃文弼先生參加中瑞考察團在新疆地區(qū)進行科學考古時所得,是中國考古學家首次在新疆地區(qū)進行科學考察的成果。
石雕佛教造像
剛看到這尊佛像就覺得眼熟,附身去看說明牌,果然是北魏的。老朋友,在云岡石窟見過的。
石雕半身佛像,北魏(386-534 年)
佛像為高肉髻,面相清瘦,細頸削肩,身穿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具有“秀骨清像”的特點。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通過清秀的面相、羸弱的骨骼映襯出內(nèi)在的高雅人格和超然精神面貌。這種風格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與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也是當時審美風潮的體現(xiàn)。佛像的“秀骨清像”是借助清瘦飄逸的外表,體現(xiàn)出內(nèi)在的智慧與慈祥,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
石雕菩薩坐像,唐(618-907年)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21窟
菩薩頸佩項飾,上身斜系帔帛,下身穿貼體長裙,呈游戲坐姿。造像為寬肩細腰,胸部與腹部微微隆起,顯露出肌膚的豐腴柔潤。菩薩坐像姿勢優(yōu)美,雕刻細膩,線條柔和,是盛唐石雕造像的杰出代表。
天龍山石窟開鑿于北魏末至東魏時期,隋唐時期臻于極盛。造像利用本地區(qū)灰白色砂巖的質(zhì)感,結(jié)合當?shù)赜凭玫牡窨虃鹘y(tǒng),創(chuàng)造出著名的“天龍山風格”。成為中國古代佛像雕刻的經(jīng)典,在石窟藝術(shù)中占有重要地位。
石雕佛立像,北齊(550-577年)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像為舟形背光,面相圓潤,肉髻低平,身披袈裟,跣足立于蓮花座上。此像的肉髻平緩,頭部渾圓,頸部較短,凸顯北齊時期造像的特點。
石雕菩薩頭像,唐(618-907年)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 18 窟
菩薩高束發(fā)髻,眉眼細長,高鼻小口,面相豐滿圓潤。頭像雕刻得細膩傳神,既有菩薩的端莊,又有唐代婦人的豐腴華貴之美,體現(xiàn)了唐代菩薩“美而不媚,豐滿有余”的特點。
木雕佛教造像
宋代以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藝精巧。特別是宋代木雕菩薩像突破了典籍儀軌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嬌、端莊含蓄、樸素無華的自然之美,呈現(xiàn)出高雅和飄逸的藝術(shù)風格。
彩繪木雕觀音菩薩頭像,宋 (960—1279年)
菩薩頭戴花蔓冠, 冠表面貼金, 雕刻精美, 正面中間置阿彌陀佛。面相方圓豐滿,長眉細眼,雙目嵌寶珠。這個觀音菩薩頭像很大,高109厘米。
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流行,但當時觀音菩薩的冠上沒有化佛。隋代以后,頭冠上帶有化佛的觀音菩薩像出現(xiàn),成為此后觀音菩薩的重要特征。
偶然回首,看到展廳中間一座大尺寸的木雕觀音像,造型精美,品相極好,正是展廳海報上那位,非常驚喜地走過去觀賞。
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宋 (960—1279年),高200厘米
菩薩頭戴高花冠,面目清秀,神態(tài)安詳,雙目下視,似以無限悲憫的神情關(guān)注著人間。身披帔帛,帛帶繞臂飄逸身邊。胸飾瓔珞,下著長裙,長裙色彩鮮艷,覆座垂地。裙腰結(jié)帶,腰帶飾寶珠花飾。菩薩右手持蓮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極富生活情趣。造像雕刻流暢,造型飄逸脫俗,莊嚴中蘊含沉靜之美,體現(xiàn)出宋代的美學精神。
在很多大的寺廟里,會有倒座觀音像,多數(shù)是這個姿勢。說明牌上沒有說這座觀音像的來源。網(wǎng)上查到:這尊造像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流失海外,為美籍華人藏家所收藏。2005年,我國政府通過中央財政設(shè)立的“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jīng)費”,把它征購回國。目前大型的宋代木雕造像多數(shù)在國外,這尊造像的回歸,使它成為國內(nèi)博物館界首屈一指的藏品。
我曾在山西雙林寺千佛殿里,看到這座自在觀音,當時也很驚喜,這座觀音是明代的彩繪泥塑??吹剿未哪镜裼^音后,覺得宋塑勝明塑觀音一籌。
彩繪木雕菩薩坐像,明(1368-1644 年)
菩薩頭戴化佛寶冠,云髻高聳,發(fā)披兩肩。面形圓潤,彎眉秀眼,目光略向上仰望。上身斜貫帔帛,腰系長裙。菩薩呈現(xiàn)出柔和之美,是明代以后木雕佛像注重藝術(shù)化處理的表現(xiàn)。
這座菩薩與眾不同的是他是仰望上方,不是眼簾低垂俯視眾生。這讓我有了興趣,菩薩看誰呢?
彩繪木雕菩薩立像,宋元(960-1368年)
菩薩面相豐滿圓潤,細眉、直鼻、厚唇。身穿圓領(lǐng)上衣,左肩斜披帔帛,下身穿多褶長裙,立于蓮花座上。此像身軀修長,體態(tài)健闊,神情沉靜肅穆。
這個菩薩很樸實,健碩,衣服有些像普通民服。
三彩菩薩坐像,明(1368-1644年)
菩薩手中持物,呈半跏趺坐姿,坐騎分別為獅和犼。這兩件三彩菩薩像體量較大,均為上下分開燒造。
銅 鑄 造 像
明代以后的銅鑄造像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鑄造工藝精細,裝飾繁縟。
“石叟”款銅觀音菩薩坐像,明(1368-1644 年)
石叟為明崇禎時期的僧人,擅長制作嵌銀銅器。他制作的觀音菩薩像銅質(zhì)細密,造型美觀,極富神韻,顯示了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曾被英國收藏家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shù)家”。
這座觀音菩薩頭綰螺髻,發(fā)髻刻畫精細。面形長圓, 飽滿豐潤, 雙目低垂,眉間嵌銀珠白毫,直鼻,小口,神態(tài)慈祥。右手置于右膝上,左手持經(jīng)書搭于右手之上。身穿寬袖垂領(lǐng)衣,衣領(lǐng)和袖口鑲嵌銀絲,繪出云紋圖案。衣褶隨體形勾勒得簡潔流暢,流轉(zhuǎn)自然。背面有嵌銀“石叟”二字。
開始我對這座黑黢黢的佛像沒有注意,看完說明后,再仔細端詳觀音的面相與姿態(tài),想必明代仕女大約是這樣的優(yōu)雅端莊吧?
鎏金銅羅漢立像,明(1368-1644 年)
這位羅漢的臉龐略顯消瘦,額上皺紋突出,衣著華麗,拱手而立,表現(xiàn)了一位老年修行者的形象。估計是大寺廟里的主持吧?
銅布袋和尚坐像,明(1368——1644年)
兩座銅佛像
左邊的是文殊菩薩坐像,明 正德(1506—1521年),高69厘米
右邊的是普賢菩薩坐像,明 正德(1506—1521年),高69厘米
兩位菩薩的制作完全遵循佛像量度的規(guī)定和時代審美的要求,所以面相、裝飾和坐姿都十分相似。
鐵佛立像,明 正德(1506-1521年)
佛像左手上抬,右手施與愿印,跣足而立。佛像神情肅穆莊嚴,衣紋清晰,體現(xiàn)了較高的鐵鑄工藝水平。據(jù)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已有鐵鑄佛像,唐宋時期已能鑄造出精美的鐵佛像,明代是鐵鑄佛像發(fā)展的又一高峰。
鐵佛像給我的第一印象像一位慈祥和藹的老婦人站在跟前,特別親民??梢哉埢丶胰ギ敇涠词?。
藏傳佛造像
宮廷造像
鎏金銅金剛薩埵坐像,明永樂(1403-1424年)
明永樂初年,宮廷開始大規(guī)模制作佛像,作為與西藏宗教上層互相饋贈的禮品。這些佛像主要由藏、漢工匠制作而成,其風格符合漢民族的審美觀點,衣紋刻畫精致,用繁復的瓔珞、項飾和飄動的帔帛來掩蓋裸露的軀體,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服裝衣褶的處理上。
金剛薩埵的臉型方圓,雙目微睜,嘴角上翹,呈現(xiàn)甜美的微笑。頭微微左傾,腰則向右扭,呈三折枝式坐姿,體態(tài)優(yōu)美且頗具動感。左手結(jié)期克印持金剛鈴置于胯上,右手當胸結(jié)期克印托金剛杵(已丟失)。蓮臺上刻“大明永樂年施”款。
金銅綠度母坐像,明 永樂(1403—1424年),高19厘米
綠度母面龐清秀俊美,頭戴五葉冠,耳飾花朵形耳珰。胸前的項鏈、瓔珞雕刻精美,帔帛、裙褶自然流暢。右手施與愿印置膝上,左手持蓮枝,右腳下垂,呈游戲坐姿。蓮座上刻“大明永樂年施”款。
鎏金銅雙身金剛持坐像,清乾隆(1736-1795年)
清乾隆時期制作了大量藏傳佛教造像,在工藝、造像形式上有明顯的程式化傾向。佛造像多遵循藏傳佛教的儀軌制作而成,特別是在造型上更具藏傳佛教的特色,表現(xiàn)出對佛教造像宗教性的追求。
此像主尊兩手分持金剛鈴和金剛杵交叉于胸前,抱明妃。明妃為般若佛母,佛母雙手分持鼓與嘎巴拉碗。
鎏金銅密跡文殊金剛佛坐像,清 乾?。?736~1795年)
此像主尊與明妃均為三頭六臂,主尊正面兩手分持金剛杵和經(jīng)書,其余各手持蓮花、結(jié)手印。明妃各手分持金剛杵、經(jīng)書及結(jié)手印。
這面墻上排列了很長的五層佛龕,標明《地域造像》,中間最大的佛龕里是尊觀音像。
鎏金銅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18世紀,高84厘米
此尊造像為十一面,由下而上共分五層。第一層至第三層各三面,第一層是慈相,面相平靜,見眾生而生慈悲;第二層是悲相,憐憫眾生;第三層是喜相,勸進佛法之相;第四層僅一面,為忿怒明王相;最高的一面是主尊阿彌陀佛。身前有八臂,兩主臂在胸前合十,另六手結(jié)不同手印。其余各手在身后呈扇形展開,每手掌心有一眼,每只眼代表二十五因果,二十五乘四十為一千,從而成千手千眼觀音。
在密教中,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具有很高的地位。
鎏金銅阿閦佛坐像,15世紀,高36厘米
此像為高肉髻、螺發(fā),面相清秀。寬肩細腰,體態(tài)健壯。左手結(jié)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結(jié)跏趺坐于蓮座上,蓮座上置金剛杵。佛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輕薄貼體,僅在衣緣處刻畫衣紋。這尊造像薄衣貼體的服飾主要受到東北印度波羅風格的影響。
鎏金銅財寶天王坐像,16世紀,高36厘米
天王像頭戴寶冠,身穿鎧甲,左手握吐寶鼠,右手持寶傘,坐于獅子身上。
鎏金銅佛像
鎏金銅佛像
祖師造像
藏傳佛教注重師承,祖師被認為是佛菩薩的化身,不僅為弟子開啟修習之門,還對教授、弘揚佛法具有重要作用,祖師既是現(xiàn)實中的人物,又是人們膜拜的對象,匠師們以寫實手法塑造了大量祖師像,神形兼?zhèn)?,凸顯了創(chuàng)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藝術(shù)才華。
在國博,我看到了很多在寺院里是看不到的古代佛像文物。沿著佛教進入中國的軌跡,這些不同時期、地域、質(zhì)地的佛像文物精品來到面前。讓我從簡潔質(zhì)樸的古印度造像前,走近五官精致、神采奕奕,有中亞遺風的彩塑泥像,在有中土氣韻的木雕造像里,看到那尊高達兩米的宋代木雕觀音菩薩像,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體型之大,不止是罕見,完全是精美絕倫。雖然我對藏傳佛像沒有那么推崇,但其奢華,工藝之精巧依然是大開眼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