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qū)、耕織圖景區(qū)。重要建筑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后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yǎng)云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云殿、清華軒、寶云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后山南北中軸線為規(guī)模宏大的漢藏風(fēng)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巖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shù)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guān)、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筑。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墻,修筑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qū)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qū)(是帝后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qū)、昆明湖景區(qū)、耕織圖景區(qū)(獨特的農(nóng)牧色彩)、長廊景區(qū)和中軸景區(qū)(起于前山云輝玉宇牌樓,止于后山慈?;垡蚺茦牵?。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筑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名著中的亭臺樓閣,軒榭臺堂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nèi),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jié)的地方,這里也曾經(jīng)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wù)。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xiàn)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qū)的主要建筑。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cè)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征,鳳就是皇后的象征。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quán)之后,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借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quán)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dāng)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nèi)則是高懸著“壽協(xié)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nèi)設(shè)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shè)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后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后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wù)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dāng)中的“玉”和“瀾”二字合并而成。內(nèi)設(shè)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墻殿,光緒皇帝曾經(jīng)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因此殿北的后門用磚墻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nèi)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墻,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正殿地磚上原有坑洼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fā)泄而成。玉瀾堂西側(cè)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nèi),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jié)的地方,這里也曾經(jīng)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wù)。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xiàn)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qū)的主要建筑。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cè)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征,鳳就是皇后的象征。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quán)之后,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借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quán)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dāng)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nèi)則是高懸著“壽協(xié)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nèi)設(shè)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shè)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后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后假山遺物。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里面設(shè)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后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fēng),兩側(cè)設(shè)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nèi)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制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鐘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后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后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jiān)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于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fēng)”。揚仁風(fēng)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排云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云”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的詩句。排云殿正門為排云門,門前有云輝玉宇牌坊,兩側(cè)有十二屬相石。排云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nèi)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云錦四座配殿。排云殿正殿為頤和園內(nèi)等級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級漢白玉臺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cè)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fù)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云殿之后為德輝殿,再后為高42米的石砌高臺,沿臺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云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xiàn)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游人開放。介壽堂內(nèi)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諧趣園:位于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jīng)改建并改為現(xiàn)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nèi)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游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nèi)裝飾精美雅致,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huán)繞水池的游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游覽路線,隨著每一轉(zhuǎn)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xiàn)在眼前。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制仿西洋大理石艙樓,并在石舫兩側(cè)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文昌閣:得名于文運昌盛,是一座城關(guān)式的建筑。清漪園時期,文昌閣為其東南門,上有三層高閣,重建頤和園時改為兩層建筑。清漪園時期,文昌閣城關(guān)是從東、南方向入園的一座重要城門。城關(guān)上原是三層閣,光緒年間改建成兩層閣。文昌閣旁有新建的文昌院,展出頤和園文物。
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建造的,一共有六座橋,分別是,界湖橋,豳風(fēng)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還有一座景明樓。
界湖橋:是昆明湖與后湖兩湖之間的界橋。
豳風(fēng)橋:原名桑苧橋,為避咸豐帝名諱而改名。橋上有亭。
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
練橋:名字出于南朝詩人謝眺《晚登三山遠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詩意。
柳橋:名字出自杜甫詩句“柳橋晴有絮”,在西堤的最南側(c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