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每每升臨渾圓晶瑩的月亮,自然就會生發(fā)聯想:人們走向了月亮,還是月亮走向了人們。
記起三大詩人張若虛、李白和蘇軾寫月的優(yōu)美詩篇。
先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段: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聞一多先生稱譽此詩說:“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創(chuàng)造了惝恍迷人的藝術氛圍,描繪了空靈而迷茫的月色,尤其是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與邈遠。進入詩中,舉目遠眺,浩渺的江水像天空晶瑩透亮,一輪孤月懸空,天地宇宙都是清明澄澈的,這是一個純凈明麗的世界。與詩人一起遐思,試問誰最先見到這樣美的月亮,還是這輪江月什么時候照耀著人呢?這里問月,是叫這江月的美所感動來抒發(fā)情懷,不需解答。人類因“代代無窮已”而綿延久遠,“江月”也年年月月“相似”,并與人共存,歌詠這樣美好的時空,也傾吐出自己的追求與熱愛。當讀到“江月待何人”,恍然大悟,江月“只相似”不僅說它的美是長久的,而且道它還在待人,又不知它待“何人”,只見它隨著江水流動,心里頓然在明快的旋律有了低緩的跌撞,詩篇遂生波瀾,把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
又讀李白的《把酒問月》兩節(jié):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這無疑是詠月的“絕唱”,有絕妙“停杯”問月癡情的形象,并可見飄逸浪漫的韻致。晝有日,夜有月,光輝灑滿天下,這是迷惑人的有魅力的宇宙之謎,李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淡淡醉意,醇厚的詩味,看見一個謫仙,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實質是詩人敞開情意奔馳的襟懷。詩中感嘆“人攀明月不可得”,人與月隨,月與人相伴,亦遠亦近,若即若離,是一種美妙的境界?!霸滦袇s與人相隨”,仿佛又是一種審美意識,“攀不得”又“相隨”,人與自然似同還異。
李白又講:“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演繹了“人”與“月”的關系,表達出神妙的藝術魅力。以相悖相承的巧思產生詩意的張力,極大地拓展了想像的時空向度。今天的人看不到古時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卻照耀過古代人,這就是醉意,就是詩味,只有這樣錯位回環(huán),詩情哲理并茂,韻致意味才能深長。
再讀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豪放清俊秀奇空靈,讀起來更有音韻如泉水丁冬流暢無盡,甚至如風卷白云悠悠飄然而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更簡潔更明快,口氣也更大,排空直上九萬里,筆力奇崛千余年。屈原有《天問》,李白“把酒問明月”,這是什么淵源關系?“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照著他不能入睡。接著怨恚月亮“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圓人不圓,由月而生惆悵,但一切都是無常的,應該任其自然。這里迸發(fā)閃爍天才光華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痹~意大轉,化景悟為情思,由感情轉入理智,道出人生與自然的大境界。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多么美好的憧憬與愿望,只要人長在,相隔多么遠抬頭也有月亮照耀,情切意深,感人肺腑。蘇軾以月演繹物理,實則闡述人生,描述自然,歌詠人間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