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千年科舉探幽

千年科舉探幽



 

    每年夏天,中國的每座城市里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景象,成上千萬稚氣未脫的學生們涌入考場。接下來的三天考試,將決定誰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無論對于孩子本人,還是對于他們的家長,這都是一場輸不起的考試。 

    很多人喜歡用今天的高考來類比當年的科舉考試。因為同樣是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同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狀態(tài)。 

    但實際上,高考和科舉是完全不同性質(zhì)的兩樁事。高考只是為了獲取高等教育的入場券,而科舉卻是古代中國選拔官員的制度,考試是獲得權(quán)力的通行證。 

    當時,只要通過了一定層次的考試,就能獲得整個社會的承認,進而被委任官職。特別是對那些本來家境不好的人來說,這就意味著自己和整個家族從此擺脫貧困,飛黃騰達。 

    用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這一制度最早是由中國人發(fā)明的,但是科舉制在中國,反而最終難逃被廢棄的命運,消逝了一百多年的科舉制究竟是怎么來的,又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滄桑變化呢? 

    三千多年前,中國逐步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的集權(quán)國家。然而如何治理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如何選拔官員和人才,成為歷代帝王們最為操心和頭疼的事情。除世襲之外,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就是舉薦。 

    無論是世襲和舉薦,它的公正性總是不能令人信服。以至于官場結(jié)黨營私、貪腐舞弊之風盛行。 

    直到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一場革命性變革終于出現(xiàn)了。然而推動這場變革的人卻是在中國歷史上名聲并不是很好的一位皇帝——隋煬帝楊廣。 

    實際現(xiàn)在對科舉起源的年代還是有一些爭論,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比較認可科舉它的這個起止年份應(yīng)該以進士科的創(chuàng)辦作為起始的年份,也就是我講的隋煬帝大月元年,那隋煬帝是一個比較喜歡改革,或者說喜歡提出一些標新立異的東西這么一個皇帝。 

    所謂科舉,就是分科取士。考試科目有??坪椭瓶浦郑?凭褪且?guī)定時間里舉行的固定科目的考試,而制科是皇帝臨時設(shè)考的科目,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科舉制度重才學而不重門第,把讀書、科考和做官統(tǒng)一起來,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種公開、公正的競爭激勵機制,所以在一開始不但起到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作用,同時也為讀書人奮發(fā)學習提供了一種巨大的驅(qū)動力。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換車道的權(quán)力,我在慢車道,我有機會我就可以開到合理合法轉(zhuǎn)到左側(cè)那快車道對吧,你就通過讀書考試你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這樣就使這個社會比較穩(wěn)定。


有人認為唐代的強盛,科舉制是功不可沒的。但是,科舉制在唐代也僅僅只是確立,還有待規(guī)范,所以當時真正受重視的是皇帝臨時設(shè)立的“制科”。一些才子因為不對考官的口味而不得志,韓愈多次在“制科”考試中失利,一連考了四次,才得到認可。而杜牧的經(jīng)歷則讓人啼笑皆非。 


    考試還沒有開始,名次結(jié)果早被預(yù)先定制好了。這樣一來,考前說客盈門、行賄受賄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選拔人才的公正性就不能不令人懷疑了。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科舉考試的公平性方面,做出重大改革的是宋朝。 


    宋太宗開始實行糊名制度。糊名,就是要把卷首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便于識別考生身份的部分封住或者裁去,考官也就無從知道自己筆下的卷子究竟是誰的。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漏洞。古代人用毛筆寫字,每個人的字跡都有較明顯的特征,考官還可以通過辨認字跡來猜測考生的身份。 


    為了防止主考官舞弊,宋太宗又規(guī)定,主考官在考前實行封閉,只要一接到任命,立即進考場隔離,連家里人也不許見,這叫入闈。入闈一般要一個多月,直到考試公榜后,才能解除隔離。 


    事實上,科舉制在宋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出現(xiàn)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進一步提升了科舉考試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之后,逐步形成了州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的格局,考試的組織、形式更加完善和嚴密了。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是個大老粗,但對科舉制情有獨鐘。在他登基的第十五個年頭,他將科舉考試規(guī)則作為一項國策確立下來。從此,中國的科舉制度基本形成了它規(guī)范化的模式,并且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府學胡同是北京一條不起眼的胡同,胡同里有一所小學。 


    來來往往的人也許很多都不知道這所看起來很平常的小學,卻有著六百年的歷史。 


    1421年,明朝皇帝在這里建成了順天府的直屬學校。從那以后,科舉考試就與學校教育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當時要參加科舉考試,就必須通過學校,取得一定的學生資格。最初等的考試就是縣學的錄取考試。 


    凡是沒有取得縣學、府學學生資格的人,通稱為童生,考試就稱為童試。 


    獲得學生資格到最終踏上殿試的臺階,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歷程。 


    童生院試及格,名義上就成為國家學校的生員,通常稱為“秀才”,也叫“相公”。中了秀才,才算是進入了主流社會。…… 


    閬中,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的中游,這座城市自古被稱為“川北重鎮(zhèn)”。古城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風景秀麗,自古有“閬苑仙境”之譽。

當年,院試及格的生員們就曾在這里進行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 


    在閬中古城的學道街上,有一座修建于明代末年的古老建筑。這里就是當時中國西南地區(qū)舉行鄉(xiāng)試的場所,它的正式名稱叫川北道貢院。 


    明清時,閬中曾一度作為四川省的臨時省會,10多年間,在這里一共舉行過四科鄉(xiāng)試。 


    在進大門之后有這樣一個龍門,在科舉時代,只有主考官能從龍門踏過去,門坎有60多公分高,考生在考試的時候呢,進考場的時候是走兩邊的側(cè)門過去,考生在考試考完了之后,再從龍門跨出來,以取鯉魚躍龍門之意。 


    跨過龍門,中間是一條筆直的通道,通道兩側(cè)的回廊直通兩邊的考場,十字形走廊兩邊的木椅是供考生休息等候的場所。 


    閬中貢院屬于三進四合庭院式建筑,房舍整齊規(guī)矩。 


    至公堂以南的這片區(qū)域,是士子考試和外簾官工作活動的范圍,被稱作“外簾”。 


    通道盡頭的致公堂,是一個中心的辦公區(qū),相當于今天的考場辦公室。考官們在這里做著大量繁雜的事務(wù),諸如接收、謄寫和密封卷子等工作。 


    考場的房間按照天、地、玄、黃等順序來依次編號。 


    至公堂以北被稱作“內(nèi)簾”,是內(nèi)簾官評閱試卷的辦公及生活區(qū)域。簾下有兵丁把守,除專職人員外,嚴禁任何人出入。 


    如今,被稱作“內(nèi)簾”的區(qū)域已不復(fù)存在了…… 


    今天的游客們可以在這里隨意地出入,但在當年,想要進入這座大門可不那么容易。 


    士子在報考核準后,發(fā)給《貢院坐號便覽》紙牌,也就相當于今天的“準考證”。入場時,在貢院大門外列隊,逐一點名。 


    南京,是明朝初年的都城,部分保留下來的江南貢院就是當年舉行會試的地方。 


    江南貢院占地達數(shù)萬平方米,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貢院,清代中國的狀元有一半以上是從這個考場里走出來的。著名的才子鄭板橋也曾坐在這里答卷。 


    當年這里僅號舍就有20644間,這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辦公住宿的用房在內(nèi)。 


    透過這些沙盤和資料照片使我們能依稀地看到當年貢院的面貌。號舍是一排排的矮屋,矮屋隔成一個個狹窄的小間。

這些極為簡陋的號舍完全敞開,前不遮陽后不擋風,簡直和監(jiān)獄的囚室差不了多少。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考生吃喝拉撒都要在號巷里。 


    會考在當時是國家大事。為了保證考試的順利進行,考試一開始,號院就會上鎖,叫“鎖院”,一鎖就是三天。無論發(fā)生多大的事情,都不能開鎖。 


    上海嘉定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以科舉為主題的博物館。長長的展柜濃縮了中國科舉的歷程。然而在博物館中最珍貴的文物卻是一件衣服。 


    粗看起來,這不過是一件古人穿的普通麻質(zhì)坎肩,但是仔細一看,這些紋理并不是麻線的痕跡,而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字。 


    原來,這是當年一位考生用來作弊的工具。 


    由于考試的內(nèi)容很窄,無非就是四書五經(jīng),所以很多人就事先挾東西進考場。內(nèi)容不外乎是跟考試有關(guān)的經(jīng)書典籍,或是前人高中者的優(yōu)秀例文。 


    讓人意外的是,這本作弊的小書居然是制版印刷出來的,文字清晰規(guī)整,裝訂也十分考究。也就是說,當年已經(jīng)有印刷出版的書商專門從事作弊事業(yè),可見作弊的盛行。 


    不過,即使是這樣小的一本書,它的使用者仍然將它小心地藏在鞋子里,以躲避檢查,因為對付作弊的辦法也是五花八門的。 


    保存至今的“明遠樓”曾是江南貢院的中心,它建得很高,就是用來監(jiān)視考生的。 


    官府對作弊的查禁相當嚴厲,處罰也很重。被查出的考生被革除一生的功名,也就是一輩子不可以再做官,還要被捆綁在貢院門前的木柱上示眾。 


    如果官員參與了舞弊,那么這個官員的家產(chǎn)全都抄沒入公。罪行嚴重的甚至可能被砍頭,就算罪行一般,也要被撤職罷官,流放邊疆。 


    縱觀千年科舉史,科場作弊與反作弊,就如同一對雙胞胎,從科場開設(shè)的那天開始,便形影不離。 


    但是,在功名利祿的巨大誘惑下,還是會有很多人鋌而走險。所以科場大案和各種丑聞在歷朝歷代幾乎都沒有停止過。 


    科場防范措施越嚴密,作弊手法也越高超。清代科場,考生作弊與官府反作弊都是總結(jié)了千年經(jīng)驗集歷史之大成的,堪稱是古代科考體制的典型濃縮。 


    對作弊最痛恨的皇帝莫過于清代的乾隆了。有一年,他親自制定了非常瑣碎的措施來杜絕考場作弊,想徹底糾正一下考場作風。

那么,乾隆整頓考場紀律的效果又如何呢? 


    因為檢查過細過嚴,耽誤了不少時間,結(jié)果快到中午了,入場的考生還沒有幾個。乾隆急了,下令把考生通通放進來。為防止有人有備而來,乾隆當場即興出考題,結(jié)果兩千多人交了白卷。 


    今天的中國人也許會對科舉制感到陌生,但是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狀元的。 


    這是位于安徽省南部的一座小縣城。在中國這里的景象雖說并不特別,但它卻有著一個特別的名字――中國第一狀元縣。 


    千百年來,休寧山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人物,對文化的崇尚至今仍是這里不變的法則。 


    在這里,你會發(fā)現(xiàn)書是人們的伙伴,狀元文化是街道上的裝點。帶有“狀元”字眼的店鋪、食府和廣場隨處可見,以至一個新樓盤也以狀元文化為賣點進行宣傳。 


    修林在中國科舉時代曾經(jīng)留下一個輝煌,一段佳話,那就是從宋到清,它總共誕生了19個狀元,應(yīng)該說在中國這個歷史長河當中,出了這么多狀元是絕無僅有的。 


    直到今天,當?shù)厝藢@段歷史都感到十分自豪。 


    狀元被稱為”天下第一人”,是社會各階層推崇備至的偶像,考取狀元更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但是,一千三百年的科舉歷史中,總共才產(chǎn)生了700多名狀元。而關(guān)于這些狀元是如何產(chǎn)生的,總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按照程序,殿試的考卷批改完以后,前十名要送給皇帝本人來欽定名次。與其說是“考”狀元,還不如說是皇帝“點”狀元。有的皇帝完全憑自己的心情和喜好來決定名次。 


    不過,皇帝對誰進入進士的名單是沒有權(quán)力干涉的,而能中進士也是相當榮耀的事。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一千多年來中國的讀書人最向往的幸福時刻。 


    正榜進士在名義上都是皇帝的學生,參加殿試本身就是一種榮耀,因為主考官是皇帝。 


    在明清時期,朝廷會為新科進士舉行國家典禮,進行慶祝,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金殿傳臚儀式。 


    儀式在象征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紫禁城太和殿中舉行,皇帝和各部大臣都會參加。首先宣讀所有及第進士的名字。隨后,儀仗隊會簇擁著新科進士們從皇宮出發(fā),前往天安門張貼皇榜,并沿大街歡慶游行。 


    這時的京城萬人空巷,人如潮涌。鑼鼓鞭炮齊鳴聲中,進士們身披紅花,騎高頭大馬昂首而行。四周則是身著皇家制服的衛(wèi)隊。就連皇帝也會簽署一道圣旨,作為自己的替身參加游行。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對讀書人的刺激可想而知,所以才會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社會的過分尊重反而導致了讀書人心理的失衡,從創(chuàng)立的那一天開始,科舉制度的某種弊端似乎也就出現(xiàn)了。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科舉制為什么會引起如此巨大的分歧和爭議呢?也許答案只有從它本身的歷史中去找尋。 


    在閬中古城城外的一處山坡,座落著一座書院。不大的庭院里矗立著一塊巨大的巖石,這塊石頭曾見證了一個家族的傳奇故事。 


    歐陽修筆下《賣油翁》的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賣油老翁用他熟能生巧的酌油道理教育了趾高氣揚的神箭手。 


    這個神箭手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他就是在中國宋代著名的陳氏三兄弟之一——陳堯咨。


    據(jù)說,當年陳堯咨的父親為了三個兒子能夠靜心讀書,特地遷居到了清凈幽遠的閬中。 


    在這塊巨石遮擋的陰影下,三個年輕人兩耳不聞窗外事,每天埋頭苦讀。后來,三個人都大獲成功。 


    今天仍然會有不少閬中本地人帶著孩子來到這里參觀,希望孩子能夠從這塊讀書巖中得到某種啟發(fā)。陳氏兄弟三人刻苦讀書,連中進士,成為天下讀書人的榜樣。至今保留的三陳讀書院和大街上的狀元牌坊,就是為了紀念他們而修建的。 


    這種文化因素深深地印刻在所有中國人的意識中。在千里之外的安徽休寧,有一個黃姓家族。大家念念不忘的是祖上曾出過一位狀元。如今,這件事總是被反復(fù)提起,用來激勵后人。 


    今天令休寧人感到自豪的自然是他們的祖先,狀元情結(jié)已經(jīng)植入到每個人的血液中。許多專家學者都曾對這里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這個曾經(jīng)徽商云集的小縣城一度成為徽州歷史上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又是什么原因讓這里一共誕生了19位狀元呢?


    徽商是中國一支非常著名的商幫,那么徽商的資本是雄厚的,他自然也就為大量在外徽州的學子學習提供了強大的一種支撐,同時也為在家鄉(xiāng)這些學子們,寒窗苦讀提供一種可能。他們骨子里面,既經(jīng)商同時又向往當官,向往子女成名,成家。 


    如果時光倒退幾百年,這些青石鋪就的道路上曾踏過多少舉子的足跡,告別家人的他們正是從這里匆匆出發(fā),去參加即將改變他們?nèi)松壽E的一場又一場考試。 


    在嘉定科舉博物館西展廳的中央位置,懸掛著一幅巨大的金榜。 


    金榜公布的是殿試成績,分為三個等級,叫做三甲。一甲只有區(qū)區(qū)三人,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從第四名開始至100名左右,稱為二甲;余者統(tǒng)稱為三甲,約200人左右。 


    也就是說,每次發(fā)榜的時候,全中國的近百萬考生中,只能有區(qū)區(qū)三百人左右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 


    由于科舉考試沒有年齡的限制,所以在歷史上,六七十歲的老人趕考者比比皆是,甚至還有百歲老人赴場應(yīng)試。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前已經(jīng)考中了是比舉人低一級的秀才,因為不能直接做官,所以老是被勢利的岳父嘲弄,在中舉后竟然會高興到失去理智,雖然是文學的夸張,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雖然考試如此殘酷,但人們還是趨之若騖。


當年,每到臨近考試的時候,幾萬名考生齊聚在這里,場面熱鬧非凡。貢院周圍和夫子廟一帶攤販擁擠,行人熙熙攘攘,猶如過年。 


    秦淮河上夜夜笙歌,遠離家鄉(xiāng)的青年才俊與佳人們飲酒作樂,詩歌酬答。 


    無論科舉制度的側(cè)面有多少,它帶來的歷史效用是好是壞,對于身處傳統(tǒng)社會的人來說,科舉是他們最便捷的實現(xiàn)夢想的途徑。 


    金榜題名的榮耀和能夠帶來的實際利益是那么誘人。未來幾日,在小小號舍中的作為將決定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未來的命運,誰又會輕言放棄呢? 


    所以當種種令人不解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時,人們開始對科舉制產(chǎn)生了懷疑,幾天時間里靠幾篇文章能夠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嗎? 


    說到科舉考試,人們就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八股文,八股文似乎成了科舉的同義詞。實際上,在明代以前,科舉制并不考八股文。比如唐代科舉一個最鮮明的特色,就是把詩賦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


    八股文的形式其實在唐代就出現(xiàn)了,但把它確定為考試的標準文體是從明代開始的,這緣于一個故事。 


    據(jù)說一個叫儒太素的官員給朱元璋寫了一封萬言書,結(jié)果讀了四個小時也沒讀到正題。 


    朱元璋覺得問題出在文章的形式上,于是他命令手下尋找一種簡潔明了的文體,來規(guī)范大家的公文寫作。于是八股文出現(xiàn)了。 


    “股”本來是指人的雙腿,這里其實是寓意一種文章的體裁。八股文要求考生在寫作時,用比擬、排比或?qū)ε嫉氖址ㄐ纬梢还?jié)文字。而且整篇文章必須有八股這樣的文字,所以被稱之為八股文。 


    八股文對字數(shù)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能多也不能少。明代以300字為限,清初要寫夠450字,后來又逐步增加,乾隆以后增到700字。 


    八股文取士形成之后,許多應(yīng)試者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八股文”。 


    但有人認為罪過不在八股文本身,八股文究竟是好是壞,看來是難以有結(jié)論了。 


    其實,今天的人們對科舉制還有一個誤解,以為明清科舉考試的唯一內(nèi)容就是八股文。 


    實際上,明清時代的各級科舉考試,都要考三場。第一場是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jīng)里邊選擇材料來出題;第二場考的是官場應(yīng)用文,分兩種,一種是上下往來的公文,一種是根據(jù)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第三場考策問,會涉及到很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


    對今天的人們來說,科舉制也許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種古代制度。但是關(guān)于它的功過是非,卻總是眾說紛紜。 


    如同今天的人們批評高考可能淘汰了優(yōu)秀的年輕人一樣,百年來科舉制遭受的最大質(zhì)疑就在于它忽略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

近代以來,人們對科舉制度的批評使八股文的名聲很不好?,F(xiàn)代學者對科舉制的爭論大多會涉及八股文,有人尖銳地批評八股文,是束縛思想的罪魁禍首,特別是在近代,導致整個中國知識界的萎靡不振。 


    歷史上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因為八股文寫得不好,終生不得志。《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一個例子,他從19歲開始屢試不中,直到71歲時甚至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 


    在北京國子監(jiān)附近的大道旁,至今還能看到一塊碑刻,上面規(guī)定路經(jīng)正門附近的人必須下馬步行。再加上屋頂?shù)狞S色琉璃瓦,人們可以很容易確定它的皇家身份,。 


    國子監(jiān)由皇帝設(shè)立,甚至皇帝本人也偶爾來這里講學,作為明清時期官方學府的最高機構(gòu),后人習慣把它稱為皇家大學。 


    但實際上,國子監(jiān)是統(tǒng)治者為宣揚自己崇尚教育而設(shè)立的,它更像是一個榮譽機構(gòu)。 


    不僅國子監(jiān),和今天的各級學校不太一樣,中國古代的官方學校體系并不完全承擔教育的義務(wù)。年輕人獲得啟蒙知識的地方一般還是在民辦的教育機構(gòu)中,這就是私塾。 


    私塾的教育方式靈活、簡單,費用低廉,樣式也多。有學者評價私塾是對當時正統(tǒng)教育體制的一種挑戰(zhàn),所有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條件選擇學校。富裕人家自己在家里開私塾,小康之家合請一個老師,還有家族辦的私塾,私人辦的私塾等等。明清時期的太湖上,甚至還有漁船上的私塾。 


    無論是私塾還是官學,科舉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使得中國人極其推崇知識,并贊賞勤奮刻苦的品質(zhì),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而優(yōu)則仕”的目標確實刺激了更多普通人去讀書求學,就連三尺兒童都會以不識字為恥辱。與18世紀之前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的識字率是最高的,學校教育事業(yè)也是最發(fā)達的。 


    但是,由于教育是被牢牢綁在科舉戰(zhàn)車上的。為了通過科舉考試,年輕人被迫學習考試的內(nèi)容,而忽略了其他的知識和能力。 


    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正是由于科舉制和教育的結(jié)合,導致了科舉制的弊端越來越大。 


    實際上,古人也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到了科舉制的某種弊端。于是,便出現(xiàn)了一種叫書院的教育機構(gòu)。 


    清晨的蘇州中學,不時傳來學生朗誦的聲音,而在一百多年前這里的朗誦聲比今天還要響亮得多。 


    當年書院的教師很多是科舉出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學生分為正式生和旁聽生??荚囍贫确浅栏?。 


    如果考試成績不好,正式學生就會被降級為旁聽生,所以書院的學生學習都十分刻苦。

中國著名的書院有很多,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湖南石鼓書院,都是富于傳奇色彩的文化勝地。歷史上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都是從書院里走出來的。 


    古人對于書院的尊重,也是今天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紫陽書院內(nèi)有三位皇帝御筆的石碑。而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都到蘇州,每到蘇州必到紫陽書院。 


    尊重歸尊重,書院畢竟不是主流的教育方式,它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古代教育與科舉制掛鉤的態(tài)勢,千百年來,大部分讀書人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應(yīng)付考試上。 


    這種弊端到中國近代,就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正當西方各國紛紛爆發(fā)社會革命和工業(yè)革命,科學技術(shù)突飛猛進之際,科舉考試仍只專注于四書五經(jīng)。把科學技術(shù)看作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顧。 


    近代學者魏源首次提出向西方學習,因此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可是他本人屢次落第,一直到52歲才在顯示皇恩浩蕩的“恩科”中了進士。 


    晚清狀元張謇名留青史,卻并不是因為他的八股文做得好,恰恰相反,是因為他適應(yīng)時代潮流,勇于創(chuàng)新,最后成為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家。 


    2006年,在韓國首爾,舉行了一個莊重的儀式。在昔日皇宮的明政殿前,幾百人身著朝鮮民族服裝,再現(xiàn)了當年科舉考試的盛況。 


    公元十世紀,象朝鮮、日本和越南等一些周邊國家相繼引入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其中朝鮮半島更是不間斷地將這一制度延續(xù)了900年之久。 


    今天的韓國人正是通過這種紀念活動,來表達他們對科舉制度的尊重和反思。 


    當科舉制在中國和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達到頂峰的時刻,一位西方傳教士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就是利馬竇。 


    在眾多新奇的感受中,中國的科舉制度令他著迷不已,他說:“國家主持的考試將給每一位有知識的人提供參政的機會。這是一種公平的競爭。中國的哲學學位有三級,秀才相當于學士、舉人相當于碩士,而進士則相當于博士?!?nbsp;


    對于習慣官爵被分封和世襲的西方人來說,中國科舉制無疑是一種充滿了智慧的制度設(shè)計。


    十六世紀晚期,一位葡萄牙修道士在他的著作《偉大的中國》中,第一次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科舉制的內(nèi)容和方法,這本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從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間,英國出版的介紹中國科舉制的書籍就達100多種。 


    1793年馬嘎爾尼作為第一個英國使節(jié)訪問中國時,在他列出的一長串考察清單中,就包含有中國的科舉制。 


    隨后不久,西方一些國家紛紛將中國的科舉制度作為一項先進的文官選拔制度,陸續(xù)引入。

 1904年的夏天,一個叫劉春霖的年輕人非常興奮,他幸運地被慈禧太后欽點為狀元。 


    但是,劉春霖沒有想到,他將成為一個時代結(jié)束的象征。曾經(jīng)催生了西方現(xiàn)代文官選拔制度的科舉制,在中國迎來了另外一種命運。 


    就在劉春霖高中狀元的第二年,1905年9月2日,張之洞、袁世凱等一批高官聯(lián)名上奏皇帝,請求廢除科舉。隨后,慈禧太后發(fā)出上諭,要求從1906年開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 


    有人為此歡欣鼓舞,有人卻黯然神傷。 


    延續(xù)了1300年的科舉制,就這樣嘎然而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今天紫禁城的東側(cè),有這樣一塊曾經(jīng)讓天下讀書人魂牽夢系的圣地。 


    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金榜就是在這里張貼并公告天下的。如今張貼金榜的拱門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帶給人們的卻是一座美麗的公園。靜靜流淌的河水旁,楊柳依依,人們愜意地散步和嬉戲著。 


    與此同時,在北京朝陽區(qū)的一個四合院里,工人們正在緊張地施工作業(yè)。 


    院子的主人叫姚遠利,再過幾天,他一手創(chuàng)辦和投資的科舉匾額博物館即將竣工和開館。 


    在整個博物館不大的空間里,井然有序地陳列著500多塊科舉匾額,它們大多是明清時期的遺存,既有木質(zhì)的,也有石頭的。 


    從2000年開始,姚遠利便開始了科舉匾額的收藏。雖說目前博物館還沒有開館,但是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jīng)有三千多人來此參觀,這其中還包括眾多熱衷于科舉學研究的專家和學者。每次有人問起這些匾額的由來,姚遠利總是會耐心地為他們一一解答。 


    今天姚遠利顯得格外興奮。當兩名工作人員剛剛把手中的匾額放下,他就迫不及待地走過去,認真打量起來…… 


    姚遠利欣慰地點了點頭,因為他確認,這是中國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的親筆題記。 


    科舉制通過公開報考、公平競爭、擇優(yōu)錄取選拔人才,被譽為是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是中國在精神領(lǐng)域給予世界最寶貴的一筆財富。雖說它的消亡是歷史發(fā)展的一種必然,但曾經(jīng)它那充滿智慧思想的設(shè)計,為人類社會樹立了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 


    中國人作為這一制度創(chuàng)造者,我們沒有理由淡忘這段歷史,失去這份記憶。 


    今天,我們在北京孔廟保存的198座進士題名碑中找到了劉春霖的名字。 


    幾乎所有的進士題名碑都是朝廷為表彰進士而修建的,但是這座進士碑不同,它是劉春霖和同科的進士們自己捐資修建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揭秘古代科舉考試,比現(xiàn)在的高考難多了…
思維導圖學知識|揭秘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內(nèi)容、等級劃分,選官制度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古代科舉都考什么題?
科舉時代的五色狀元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