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湖南李氏源流分莊

湖南李氏源流分莊

  
  長沙源頭李氏:本姓呂,宋宰相呂夷簡,謚文靖之后。明永樂間,月山公,諱元,由安徽巢縣遷長沙,接李氏之業(yè),遂改姓李。三世友鑒公,諱恭,遷長沙城東上源頭。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修族譜,乾隆六年(1787)、道光十二年(1832)、同治七年(1868)、1925年續(xù)修。清道光間建宗祠于長沙高橋范林。七世李棠,明嘉靖進(jìn)士,南京兵部右侍郎,謚恭懿。十五世象溥、象鵠、象鵾,清嘉慶進(jìn)士。十六世家俊,十七世世瓛,光緒進(jìn)士。字派:(自十二世始)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宣祖德,永錫賢良。
  
  長沙李氏:始祖伯順公,字從和,宋時(shí)人,居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湖茫。十四世祖從哲公,字智明,宋景定三年(1262)遷居湖南長沙三都花果園,至二十世祖邦芝公仍居花果園。十四世祖從先公下十七世祖源通公,為千夫長,明時(shí)戰(zhàn)死長沙,后人始寓湘城,繼徙錦繡都,至二十世開必賢、必選、必端三房,分居于金家垅、大木山、赤石河。1914年四房始合修族譜,稱三修。
  
  長沙、湘潭軍營李氏:始祖匯拔公,諱泰卿,原籍江西廬陵縣,官潭州衛(wèi)指揮,調(diào)征滇廣,因功擢升都指揮,調(diào)守武岡,解組后初居攸縣,永樂間徙善化湘西之軍營,其子華國,諱宗文,遂占籍善化(今屬長沙);紹國,諱宗武,占籍湘潭,皆以軍營名其族。族譜始修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清道光二年(1824)二修,光緒六年(1880)三修,1915年四修。派語:德樹心培福,人開運(yùn)鼎昌,鴻猷恢世澤,先緒耀南湘。
  
  長沙曲江李氏:始遷祖辛士公,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湖茫里人。明永樂初長沙遇變,居民鮮少,公以逸士托足湖湘,卜居善化六都長樂鄉(xiāng)長松里曲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四十年(1775)、嘉慶十七年(1812)、咸豐六年(1856)、光緒十九年(1893)、1924年纂修族譜。字派:(自九派始)本日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xué)安邦國,書田基業(yè)振家聲,景運(yùn)文明光祖澤。
  
  長沙碧湘街李氏:始遷祖千一公,宋朝時(shí)自江西泰和遷湖南善化縣碧湘街十里沖。清光緒間纂有族譜。
  
  長沙雷田坪李氏:始祖元公,行五,原籍江西豐城縣湖茫人。明宣德年間,奉例開墾遷湘,開基于長沙嵩北鄉(xiāng)雷田坪。至1948年,已傳23代,共5800馀人。宗祠在雷田坪。
  
  長沙高橋李氏:始祖伯順公,宋時(shí)天官,居江西豐城湖茫。十六代學(xué)明公,為廣東布政使,生九子:元道居湖北蒲圻,元通居長沙西鄉(xiāng)塅,元運(yùn)居湘潭,元迪居善化,元迎居湘陰,元迅居寧鄉(xiāng),元遞居益陽,元逢居長沙河西后塘。第三子元選,元至正間遷居瀏陽東鄉(xiāng),十八代定億公,復(fù)遷瀏北,二十代安遠(yuǎn),遷居長沙金井,二十七代大慧,遷金華山,二十八代道書遷高橋途沖。明永樂三年(1405)于瀏邑創(chuàng)修支譜,清乾隆十三年(1748)、嘉慶二十四年(1819)、道光三十年(1850)、光緒六年(1880)、1934年、2004年續(xù)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宗祠五福堂于高橋鎮(zhèn)蔡家沖。李維漢為該族三十六派孫,譜名運(yùn)楷。子李鐵映,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字派:(自十八世始)定國安邦扶潤廷朝子大道之騰世年逢新景運(yùn)厚德本延長兆啟英才盛光昌太有常。
  
  長沙清泰街李氏:豐城始祖伯順公,傳十六世至學(xué)明公,生九子,自江西豐城同遷湖南,次子元通于明永樂間卜居長沙小春山,九子元逢居李家坪,后裔散居星沙及湘陰樟湖嶺、沅江泗湖山等地。明永樂三年(1405)合修通譜,清乾隆十三年(1748)通、逢二房合修,道光八年(1828)、咸豐十年(1860)、光緒十六年(1890)、1938年二房續(xù)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總祠于省垣北門清泰街。舊派:年逢新景運(yùn),厚德本延長,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續(xù)派:業(yè)恢忠孝美,佾薦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
  
  長沙神通山李氏:宋時(shí)三貴公,諱寶,徙居湘潭。福信公,元順帝至正年間孤身避兵遷居善化神通山(今屬長沙縣)。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修族譜,咸豐十年(1860)續(xù)修,1913年三修。
  
  長沙赤岡沖李氏:始遷祖朝斌公,清同治六年(1867)開基于長沙市蘇家巷,后遷居福慶鄉(xiāng)赤岡沖。至1949年,族人共109人。宗祠在赤岡沖。
  
  長沙東山、杲山李氏:始祖肇衡公,字權(quán)量,原籍江西廬陵縣,元至正間以千戶職官湖南,始遷長沙碧湘街,再析東山陶埠跡、杲山李家湖,族人分布于東山林塘、杲山木魚洲一帶。至1948年,已傳23代,共4100馀人。宗祠分東西兩祠。
  
  長沙北山李氏:始遷祖源用公,明洪武時(shí)偕昆弟徙長沙東鄉(xiāng)北山,以儒為業(yè),總祠在北山源。
  
  長沙廣塘灣李氏:始遷祖呂德公,字明齋,原籍安徽懷寧縣,明洪武初年因避亂遷湘,開基于長沙縣橋頭驛沙河西岸下三里許(即九福鄉(xiāng)廣塘灣)。族人分布于廣塘灣附近及湘陰、南縣、華容、岳陽、益陽、洪江等地。至1948年,已傳23代,共4000人。宗祠在廣塘灣。
  
  長沙尖山李氏:唐昭宗之孫伯順于唐亡后由長安遁居江西之樂安,十八傳至思榮公,字定昌,明初由江西樂安縣藥師沖轉(zhuǎn)徙長沙河西胥宇竹子沖,地近尖山,故稱尖山李氏,厥后分八房。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家廟于杉木橋。嘉慶八年(1803)八房創(chuàng)修族譜,咸豐間各房分修,1949年又合修。宗派:(自十四世始)文章昭著,景遠(yuǎn)肇開,祖德崇長,賢才佑啟,先猷式守,敦篤彝倫,和敬鐘祥,家聲永振,遠(yuǎn)懷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貽謀,道明禮順,達(dá)仁由義,慎詔后昆,世頌清芬,丕承駿澤。
  
  長沙新橋李氏:始遷祖發(fā)廣公,元舉人,明初由江右豐城遷長沙,世居臨湘都新橋。
  
  長沙楚塘李氏:始祖瓊公,世居江西南昌。三世廷祿公,字在中,元進(jìn)士,官至左都副使浙東討虜右將軍,明初遷居星沙楚塘。六世衍為壽、義、秀、和四大房。清道光間始修族譜,光緒八年(1882)續(xù)修,1923年三修。同治元年(1862)建祠。舊派:瓊單單單單揚(yáng)恢式緒豁達(dá)起紋心順德家(和陽鳴忠之應(yīng)一方宗志榮昌)運(yùn)泰臨。新派:謹(jǐn)厚貽謀遠(yuǎn),寬仁裕后長,勛高華國策,道直永書香。
  
  瀏陽膏田李氏:始遷祖邇昌公,字遷,后唐同光二年(924)攜弟通、遐,自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徙湖南瀏陽北鄉(xiāng),通公居泊荊,遐公居金竹,遷公居膏田。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初修,2007年續(xù)修族譜。字派:邇遐福自生,柏景重朝廷,德懷光宇順,本宗興萬清,鳳鳴能應(yīng)世,同樂泰平聲。經(jīng)學(xué)才猷遠(yuǎn),賢良功業(yè)純,龍華綿厚澤,博義振高風(fēng)。
  
  瀏陽李氏:一世李利貞,四十六世唐太宗弟元嬰封滕王,生仕聰,封南昌王。五十一世白,六十世縈,縈生高,為上黨始祖。高生榮,榮生仲福,仲福生承鼒,佐后唐有功,封豐城侯。七十六世遇中,生燾、熹、薰。遇中公率燾公由四川眉州丹稜縣歸湖茫,未幾,徙瀏邑城內(nèi)而居焉。1944年四修族譜。
  
  瀏陽泊荊李氏:始遷祖念亨公,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豐城縣遷居湖南瀏陽縣北羔雁鄉(xiāng)泊荊。1929年纂有支譜。

瀏陽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隴西郡公憲之五世孫煥公,官吏部員外郎,后唐同光二年(924)挈子望春遷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已傳35代。
  
  瀏陽鄧公山李氏:始祖唐太宗三子恪,字為德。遷瀏始祖芳梅公,字雪筠,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由平江黃裴培山遷瀏,始居大江里。長子宗江分居蘆溪遷栗樹坪,次子宗河分居七娘山遷淺船嶺,三子宗淮分居泮春鄧公山,四子宗濟(jì)分居社港市遷許家沖。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芳梅祠于鄧公山。乾隆四十一年(1776)創(chuàng)修族譜,嘉慶二年(1797)、嘉慶二十二年(1817)、道光二十八年(1848)、光緒四年(1878)、光緒三十四年(1908)六修。原派:宗本邦國正,存元仲時(shí)興,文武建齊定,朝廷貴進(jìn)升。新派:懷才逢盛世,行道有名賢,忠厚祥長發(fā),榮華福永全。
  
  瀏陽合口段、西坑李氏:始祖后昌公,字必大,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率子文書、樂書自江西豐城遷瀏。文書別居瀏北西坑,樂書裔世居合口段。后人分布于龍伏等地。
  
  瀏陽柘溪李氏:始祖庸弼公,字殿良,明洪武元年(1368)時(shí)因避亂自江西豐城徙吉安,再徙袁州,三徙湖南瀏陽南區(qū)金聲鄉(xiāng)柘溪董家園。族人分布于萍鄉(xiāng)、醴陵等地。至1948年,已傳22代,共4100馀人。宗祠在柘溪市庵場坪。
  
  瀏陽麻園李氏:始祖伯順公,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瓦子街。十七傳至元選公昆季九人于明洪武初年同徙于楚。道公遷蒲圻;通公遷長沙西鄉(xiāng)塅;運(yùn)公遷湘潭;迪公遷善化;迎公遷湘陰陶陵;迅公遷寧鄉(xiāng);遞公遷益陽;逢公遷長沙后塘;元選公,字于眾,歷任廣東保昌縣知縣,明洪武三年(1370)遷瀏陽東鄉(xiāng)八都,其子定南,字仲之,號文清,任河南開封府經(jīng)歷,由瀏東遷北鄉(xiāng)麻園。定南公生三子:國賢裔遷湘陰;國泰裔遷平江;國盛公傳至扶才公生運(yùn)福、運(yùn)云、運(yùn)日、運(yùn)明,衍為四房。族譜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道光九年(1829)二修,咸豐三年(1853)三修,光緒十三年(1887)四修,1924年五修。老派:定國安邦扶運(yùn)至,洪芳大景日尚時(shí)。續(xù)派:再興華勝潤,厚德本延長,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筆花園總祠增訂派語:業(yè)恢忠孝美,俎薦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
  
  瀏陽季家洲李氏:始遷祖宗甫、宗漭、宗顯兄弟,明洪武中自江西南昌遷瀏西李家洲,衍為三支,分居瀏陽及善化腰塘、西塘等地。至清光緒末年,已傳18代,丁口1800馀人。
  
  瀏陽、長沙大路李氏:始祖萬級公,二十一郎,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江西豐城縣瓦子街胡?;▔Πl(fā)跡遷瀏陽縣北鄉(xiāng)二十八都,距永安市大道五里許,因稱大路李氏。傳至五派友政公生廷先;友德公生廷達(dá)、廷滄、廷廣。先、滄、廣三公仍居祖地,達(dá)公之子永泰遷居長沙,距榔梨市五里許,衍為先、達(dá)、滄、廣四房。清乾隆十六年(1751)始修族譜,乾隆五十三年(1788)續(xù)修,嘉慶二十一年(1816)三修,同治十年(1871)四修,1918年五修。派語:邦家延炳運(yùn),經(jīng)業(yè)式培基,錫晉昭芳澤,榮因兆代期。
  
  瀏陽山下里李氏:始遷祖發(fā)梁公,字東山,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大坡頭湖茫里,元末明初,因避兵亂遷湘,開基于瀏陽縣金聲鄉(xiāng)山下里。族人分布于山下里、易馬等地。至1948年,已傳21代,丁口1000馀人。宗祠在山下里。
  
  瀏陽東鄉(xiāng)李氏:祖居江西豐城縣湖茫,再遷義寧州武鄉(xiāng)河塘。始遷祖志良公,元末明初遷居湖南瀏陽東鄉(xiāng),奉為遷瀏始祖。清同治五年(1866)纂有族譜。
  
  瀏陽中洲李氏:始遷祖文繡公,明永樂二年(1404)由瀏陽平村遷本邑大河中洲。清道光十三年(1833)、光緒十二年(1886)纂有族譜。
  
  瀏陽葩南李氏:始遷祖發(fā)貴公,明永樂間自江西豐城縣遷湘,落業(yè)于瀏陽縣大瑤鄉(xiāng)葩南村。至1948年,已傳18代,族人約500人。宗祠在金聲鄉(xiāng)。
  
  瀏陽小板橋李氏:始遷祖伯萱公,字伯宣,明永樂時(shí)由江西豐城縣遷湘,開基于瀏陽縣永和鄉(xiāng)小板橋。族人分布于永和鄉(xiāng)達(dá)滸、東門、古港、高平等地及岳州、衡山等地。至1948年,已傳18代,共3000馀人。宗祠在小板橋。
  
  瀏陽六碓李氏:始遷祖文通公,明代自平江遷瀏東六碓。后人聚居于三口、六碓。
  
  瀏陽白沙李氏:始祖系出唐哀宗子天佑之后,故居豐城縣湖茫,歷傳至仲素公,始遷寧州河塘。又五傳至貴斌公,遷瀏陽,其孫三:華、芳、岳,分居濠溪、黃花洞、黃泥坳,稱三門李氏。
  
  瀏陽李氏:一世皋陶,七十七世至宋時(shí)進(jìn)奇公,字珠,鄉(xiāng)貢,葬廣東嘉應(yīng)州松田鄉(xiāng)。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木德、火德為同母兄弟,木德居福建龍巖?;鸬鹿珠}海,原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邨,后徙居上杭勝運(yùn)里豐朗岡。生三子:三一郎,名元培,居福建漳泉州;三二郎,名乾培,居福建勝運(yùn)里坎頭鄉(xiāng);三一郎,名坤培,因元末兵亂自上杭徙居廣東程鄉(xiāng)縣上垅雅。子孫散居于廣東、江西,尤以粵省居多,明末清初陸續(xù)遷瀏,清雍正五年(1727)建總祠于縣治龔家塘,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纂修宗譜。派行:雍睦膺褆祜,綿延席衍蕃,謨猷臧式榖,苞殖庇深根。
  
  瀏陽沙螺李氏:始遷祖瑞陽公,清初自瀏陽中洲遷沙螺。清道光十三年(1833)纂有族譜。
  
  瀏陽官渡李氏:始遷祖佩瑤公,清順治初年自江西袁州遷居瀏陽縣東鄉(xiāng)官渡市添子崗。清光緒三十年(1894)纂有族譜。
  
  瀏陽大和李氏:舊居江西洪都撫州臨川崇德鄉(xiāng)八十一都橋田中富堡,元末四方云擾,明太祖督義師掃僭偽,駕幸洪都,以鄧參政保障臨川。始祖志仁公,字巽三,隨張總兵收閩來廣之潮州,后調(diào)于程鄉(xiāng)守御。十世至奇宣公,為潮州行營把總,生三子:則生、則俊、則亮。清康熙間,則俊、則亮遷居瀏陽大和沖。1925年六修族譜。派語:則日相芳,南山壽長,家傳正道,世代榮昌,賢才廣毓,登進(jìn)循良,清芬永誦,載美秋陽。
  
  瀏陽山棗李氏:遷瀏始祖捷元公,名勤樸,原籍廣東興寧縣西廂筠竹里留蘭堂。清康熙初遷瀏,康熙三十年(1691)始購瀏東小溪山棗樹下業(yè)居焉。生子二:正榛、正楠,衍為二房。清康熙間建宗祠于山棗。派語:雍睦膺褆祜,綿延席衍蕃。
  
  寧鄉(xiāng)東城李氏:始祖宋時(shí)綱公,字伯紀(jì),號梁溪,福建邵武人,南宋建炎初知潭州,其子植,字培仁,落籍寧鄉(xiāng)雙市,為遷寧始祖。十傳至允信公,子三:興邦、興宗、興國。興邦公,字嘉言,明洪武間以監(jiān)生任監(jiān)察御史,累遷至僉都御史,有風(fēng)骨,權(quán)貴畏之。興宗之子守中,曾任扶州知州,以廉能著稱。族譜始修于明初,清乾隆十四年(1749)續(xù)修,光緒十五年(1889)八修,光緒譜更以致元公諱超,為遷寧始祖。清嘉慶間建祠于寧鄉(xiāng)縣治東城。派語:祖(宏)德(啟)培(經(jīng))基遠(yuǎn),敦倫篤孝思,立誠昭敬慎,行義懋敷施,翊贊勛猷偉,修齊典則垂,傳家存寶訓(xùn),有榖萬年貽。
  
  寧鄉(xiāng)粟溪李氏:始祖世金公,南宋時(shí)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武岡,清康熙時(shí)由武岡遷湘鄉(xiāng)濲水。至大成公,字毓生,清雍正時(shí)由湘鄉(xiāng)遷寧鄉(xiāng)三都,后居寧鄉(xiāng)六都。至1949年,族人已達(dá)500人,多聚居于粟溪鄉(xiāng)石壁。宗祠在粟溪鄉(xiāng)石壁腳下。
  
  寧鄉(xiāng)李家壩李氏:始祖太源公,生四子:玫常、玫定、玫煙、玫平,南宋淳熙中自江西泰和縣圳下與子玫平、玫煙徙居寧鄉(xiāng)秀土鄉(xiāng)之煙竹。族譜始修于明正統(tǒng)間,至清光緒八年(1882)八修。三四五修稱煙竹李氏,六修稱麻山李氏,七八修稱李家壩李氏。宗祠于乾隆間建于李家壩。派語:榮熙在錫,澤業(yè)炳增,錦湘材煥,封鎮(zhèn)永森。
  
  寧鄉(xiāng)雞啼坪李氏:遷湘始祖峣賢公,南宋時(shí)自江西泰和遷湖南善化碧湘街十里沖,子福公又遷寧鄉(xiāng)雞啼坪等處。
  
  寧鄉(xiāng)石板橋李氏:始祖世富公(字攸寧)、世貴公(字子華),原籍安化縣豐樂鄉(xiāng),清康熙間,因三藩之亂和貿(mào)易之事而遷居寧鄉(xiāng),分別開基于上流鄉(xiāng)馬鞍垇和罘罳鄉(xiāng)石板橋。族人分布于漢壽、益陽、湘鄉(xiāng)及廣東、四川等地。至1948年,已傳12代,族人約5000馀人。宗祠在石板橋。
  
  寧鄉(xiāng)李氏:遷湘始祖懷德公,字寧仲,后晉天福八年(943)自江西吉州遷居湘鄉(xiāng)城澗,今屬雙峰石牛鄉(xiāng)常漢。二十一代孫世馥,字維先,清雍正初遷居今寧鄉(xiāng)青山橋和平村苦竹沖。1935年始修支譜,2004年續(xù)修。派序同城澗李氏:先世祖澤長,家聲定發(fā)祥,善積慶自大,行修業(yè)愈光,詩書崇圣訓(xùn),忠孝紹(浩)前芳,運(yùn)翊清時(shí)盛,材儲國器良。
  
  醴陵李氏:始祖魁公,縣之老寨戶。至1948年,全族人口30人。
  
  醴陵泉塘李氏:始祖宋火德公,居閩汀上杭,任河南節(jié)度使,生三子,其后多散處閩粵間。而由粵來楚者,醴、萍、瀏、潭、攸為盛。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鳩五邑之裔建祠泉塘。清同治七年(1868)、光緒九年(1883)、光緒三十四年(1908)、1936年纂修族譜。
  
  醴陵新陽李氏:始祖瑩重公,宋度宗景定元年(1260)自江西豐城湖茫遷居淥口鎮(zhèn)華觀殿側(cè)。四世廣益公元大德間遷長沙烏龍?zhí)?,七世清甫、德甫?fù)遷醴陵廖家店。八世思忠公,明宣德元年(1426)奠居本邑平橋鄉(xiāng)新陽。十世衍為十五房。清雍正五年(1727)一修族譜,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五十九年(1794)、嘉慶十九年(1814)、道光十四年(1834)、咸豐四年(1854)、光緒四年(1878)、1938年續(xù)修。族人分布于新陽、大土里、何家沖、觀背窟、下灣、茅陂橋、龍窟洲、荷葉塘等地。至1949年,已傳28代,共2800馀人。族祠在新陽。2005年大房十修。名派:清思永景生,象笏登然土,志大學(xué)經(jīng)文,明光萬人紀(jì),敦倫延世澤,樂道繼書香,祖德輝宜紹,宗功慶益長。
  
  醴陵北城李氏:始遷祖璧公,元大德初年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布于八步橋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7000人。
  
  醴陵李家牌李氏:始遷祖庭新公,元至正間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布于攸縣、瀏陽、四川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蕉源李氏:始遷祖定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福建汀州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宏夏橋李氏:始遷祖受甫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豐城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妙泉李氏:始遷祖榮松公,明洪武三年(1370)自江西廬陵遷此。族人分布于三刀石、君子橋、攸縣、萍鄉(xiāng)。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

醴陵李家坪李氏:始遷祖締徽公,明洪武初年自衡陽遷此。族人分布于豆田、長水、里都、鹽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新陽嶝上李氏:始遷祖作肅公,明洪武初自江西遷此。族人分布于南城外流碧橋。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三都李氏:始遷祖興堅(jiān)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臨川遷此。族人分布于神福港。至1948年,全族人口900人。
  
  醴陵河夾垅李氏:始遷祖開鳳公,明洪武間自江蘇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富里李氏:始遷祖淑一公,諱文賢,字宗敏,明永樂間由江西萍鄉(xiāng)車田遷居醴陵東鄉(xiāng)富里。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始修族譜,乾隆三十九年(1774)二修,嘉慶二十四年(1819)三修,咸豐九年(1859)四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五修,1940年六修,時(shí)男女丁口5300馀人,1997年七修,時(shí)男女丁口11595人。字派:文用單大萬,春單當(dāng)嘉登,國正天心順,枝青發(fā)秀昌,傳家惟孝友,紹緒盛才良,善積祥恒集,名揚(yáng)慶益長,宅仁居道義,衍富祖留芳。該族名人李傳信,原清華大學(xué)黨委書記。
  
  醴陵枧頭洲李氏:一代祖晟公,二十一代景初公,居萍鄉(xiāng)長豐里,生六子,文賢徙醴陵富里,文漢、文秀、文從失考,文祥徙萍鄉(xiāng)車田。文署于明洪武間徙居醴陵雙江口,拓業(yè)大石塘,卒葬枧頭洲。子四:楚誠居大石塘;楚訓(xùn)居楊林塘;楚謨居淥石塅;楚謚居壇頭園。至1948年,已傳24代,共4620人。宗祠在東鄉(xiāng)枧頭洲。清康熙三年(1664)始修族譜,乾隆四十九年(1784)、道光八年(1828)、同治二年(1863)、光緒二十八年(1902)、1939年、1991年續(xù)修。字派:(自八世始)學(xué)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華舒秀錦經(jīng)綸應(yīng)運(yùn)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載錫光。
  
  醴陵西塘坪李氏:始遷祖榮集公,明洪武間自江西萬載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山李氏:始遷祖子貴公,字文忠,原籍江西省豐城縣,明洪武十四年(1381)由江西徙楚南之長沙,卜居里仁坡,后又徙醴陵:山。族人分布于北鄉(xiāng)楓樹橋、李家沖、:山、楊坑及萍鄉(xiāng)秋江等地。至1949年,已傳20代,共2000馀人。宗祠在:山李家灣。
  
  醴陵齊家村李氏:始遷祖時(shí)庵公,明正德貢士,官醴陵教諭,遂自四川巴州籍醴陵齊家村。
  
  醴陵小林橋李氏:始遷祖國捷公,明天啟間自福建建寧遷此。族人分布于溈山、大沖、赤竹嶺、白羊田、漏水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李家村李氏:始遷祖安仁公。族人分布于攸縣。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300人。
  
  醴陵清水潭李氏:始遷祖合盛公,清順治初自廣東興寧遷此。族人分布于鰲塘等地。至1948年,全族共514人。
  
  醴陵北鄉(xiāng)楊柳沖李氏:始祖木德公,福建龍巖人,宋朝人。傳十五世至常秀公,于清康熙間奉母來瀏,居南鄉(xiāng)翟家灣,旋卜西鄉(xiāng)黃茅沖北沖,后再遷醴陵北鄉(xiāng)楊柳沖筲箕坡。裔孫散居瀏陽、醴陵及江西萍鄉(xiāng)等地。
  
  醴陵清潭橋李氏:始祖火德公,宋時(shí)由福建寧化李家坊遷上杭勝運(yùn)里豐朗岡。傳至十六世孫季翀,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挈家自閩遷醴東清潭橋。
  
  醴陵清潭橋李氏:始遷祖應(yīng)祥公,清康熙十三年(1674)自福建上杭遷此。族人分布于溈山、姜灣、老鴉山、漏水坪、轉(zhuǎn)浦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人。
  
  醴陵湖下里李氏:清康熙初年自廣東長樂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351人。
  
  攸縣社魁李氏:始祖晟公,十五世孫慶遠(yuǎn),宋時(shí)自江西宜春徙茶陵。二十世孫祁公,字一初,號希蘧,又號危行翁,籍茶陵礱下。次孫承松,字子溫,元至正年間由茶陵徙居攸北今高枧三龍村。生子二,派衍兩房?,F(xiàn)多聚居在攸縣社魁附近,也有散居醴陵、望城、廣東等地。清康熙十年(1671)初修族譜,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光緒五年(1879)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行輩:士光萬世,盛德傳輝,永久發(fā)祥,昌泰顯耀,鴻建文明,展運(yùn)才華。
  
  攸縣烈塘李氏:始遷祖宗四公,字學(xué)士,號宗全,廣東吳川縣教諭,明初自江西萍鄉(xiāng)來攸。明洪武二十七年(1393)卒,歸葬萍鄉(xiāng)白竹,配張氏,葬烈塘。1940年八修族譜。
  
  茶陵李氏:先世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由江西安福遷入高隴龍集。后代散居秩堂安坑、火田五門、湘東九渡等地。
  
  茶陵李氏:始祖日余公,江西宜春人,唐時(shí)任茶陵同知,離任留居舲舫中洲。后裔徙官溪、滋坑及虎踞黃坪等地。
  
  炎陵城東店下、板溪李氏:始遷祖克岐公,宋雍熙元年(984)自江西永興淦田因避兵亂遷此。次年,其弟克嶷遷坂上(今垅溪坂溪)。后人分居于縣城、城東、石洲、垅溪。
  
  炎陵城南李氏:始遷祖國右公,元皇慶元年(1312)自江西永興遷此。
  
  炎陵梅岡李氏:始遷祖滄公,清順治九年(1652)自江西遂川遷此。
  
  炎陵水口洞石角頭李氏:始遷祖運(yùn)美公,清康熙中期自福建汀州遷此。
  
  湘潭楓梓沖李氏:始祖觀公,唐御史大夫,其季子貴公于光啟三年(887)知潭州醴陵縣事,遂由江西豐城遷潭。傳二十五世至志興公,明景泰間葬于十五都四甲楓梓沖。民國間四修族譜。
  
  湘潭龍船港李氏:始祖晟公。先世宋時(shí)自江西袁州遷居湖南茶陵,二十二派孫德護(hù),字行之,元末時(shí)因避難由茶陵礱溪中洲遷湘潭龍船港白石頭埠口。族人分布于龍船港、王十萬、長沙口。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六修,民國間七修族譜。至1949年,已傳25代,共14300馀人。宗祠在龍船港。
  
  湘潭高塘李氏:始遷祖祥公,源出唐西平王晟公第十子憲公,世居江西豐城縣,明洪武初大亂甫夷,海內(nèi)戶口繁稀不一,天子詔移民,公乃奉戶帖遷湘潭光澤鄉(xiāng)高塘村,至五世衍為彥銘(居高塘)、彥聰(居張?zhí)粒?、彥?shí)(居瀏田)三大支。彥銘房十世孫李騰芳,字子實(shí),號湘洲,明萬歷進(jìn)士,官至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文莊。1929年九修家譜。
  
  湘潭河頭李氏:始祖憲公,唐西平忠武王第十子,為江西觀察使,遷嶺南節(jié)度使,遂家茶陵之中洲。一說憲公數(shù)傳至慶遠(yuǎn)公“知茶陵,遂家焉”,后又由茶陵遷至湘鄉(xiāng),再遷至湘潭,時(shí)約宋代。而1923年《中湘河頭李氏族譜》李光裕序稱,李氏系出唐西平王李晟,其后裔憲公定居茶陵,至十二世永量公于明正德元年(1506)遷徙湘鄉(xiāng),旋遷湘潭河頭。
  
  湘潭營鵬灣李氏:始祖志德公,字敷文,號大庵,明洪武初年自江西豐城縣湖茫分支來潭,卜居縣南石壁口下之噦鳳坡,子二:茂公為石屏堂支祖;海公為泉湖堂支祖,泉湖堂又開倉岸、紅山、社山、書山數(shù)堂,宗祠在營鵬灣。明崇禎七年(1634)始修族譜,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慶九年(1804)、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緒十四年(1888)、1930年續(xù)修。派語:(自十派始)嗣逢景大,世錫文明,祖澤源遠(yuǎn),萬代昌榮,修齊有道,輔國清平,佑啟孔厚,克振家聲。
  
  湘潭白汑李氏:始遷祖華什公,諱裔遠(yuǎn),原居江西吉水縣城東之立棋山,明洪武初挈家來潭,屯居白汑,傳至六派衍為群、岳、祿、輻四房。群房十六世孫徵煦,曾隨左宗棠平疆,著有《平定新疆紀(jì)略》二十卷,任新疆拜城縣知縣。清雍正十年(1732)建宗祠于白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始訂墨譜,乾隆五十二年(1787)、道光七年(1827)、光緒三年(1877)、宣統(tǒng)二年(1910)、1938年續(xù)修。字派:(自十四派始)宗士慎修德家聲懋錫光詒謀崇孝友敦本裕賢良篤謹(jǐn)承先澤詩書發(fā)后祥人文斯蔚起蘭柱允聯(lián)芳。
  
  湘潭長塘李氏:始遷祖友才公,字佐寅,號益齋,明永樂初年由江西吉水縣授官解組遷湘,開基于湘潭縣易俗鄉(xiāng)長塘。族人分布于范家沖、下攝司。至1948年,已傳20代,共7000馀人。宗祠在王家沖絲草壩。
  
  湘潭茶園驛李氏:始祖彥六公,字謙吉,元初由豫章遷安福,至六派祖啟源、德源、丙源三公于明永樂初年先后由安福遷湘,開基于湘潭縣天衢鄉(xiāng)茶園驛。族人分布于茶園鋪、茅塘坳、姜畬山門、馬家河、板塘鋪及華容縣、四川彭水等地。至1948年,已傳25代,共7300馀人。宗祠在茶園鋪獅形山。
  
  湘潭心田李氏:始祖唐鄴侯泌公,傳至十五世孫悅來公遷居湘潭松竹坪。又八傳至達(dá)云,復(fù)遷橋頭心田。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修、1933年六修族譜。
  
  湘潭韶山李氏:始祖錞公,字伯宗,原籍江西吉州南昌圳上,明永樂五年(1407)奉詔屯田湖南茶陵犁頭嘴,三傳至椿公于明成化初遷屯湘潭清田鄉(xiāng)韶山。族人分布于益陽、沅江、新化、寧鄉(xiāng)、湘鄉(xiāng)及陜西西安等地。至1948年,已傳23代,共1700馀人。宗祠在韶山。
  
  湘潭高月塘李氏:始祖宗揚(yáng)公,明代自上元縣遷湖南寶慶府武岡州。其孫高公于清順治七年(1650)遷湘潭縣經(jīng)營白臘行,為遷湘祖。1931年四修族譜。
  
  湘潭響塘李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自廣東嘉應(yīng)州遷此。
  
  湘鄉(xiāng)橋頭李氏:始遷祖茂隆公,字孔安,宋建隆元年(960)由江西吉州泰和縣遷湘鄉(xiāng)縣橋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創(chuàng)修族譜,1928年五修。原籍班行:茂子重世桂。舊纂班行:萬邦諸彥友,應(yīng)如再添興,文仕思元允,志必仁本白。乾隆續(xù)增班行:肇基宏復(fù)遠(yuǎn),廷芳毓景魁,揚(yáng)光錫善慶,名登獻(xiàn)策臺。
  
  湘鄉(xiāng)木林、常樂山李氏:始祖峣賢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二十二都平鄉(xiāng)里柏村。元順帝時(shí)奉上總理賦稅,有功屢蒙賞賜,為武昌藩府,迨明洪武初由江西宦徙長沙府善化縣碧湘街十里沖,生子八:長舜元為澗山巖前祖;次舜亨不詳;四舜貞為壺天岐頭祖;五舜福不詳;六舜壽為渡頭坪富公車祖。七舜康居寧鄉(xiāng)。八舜福為寧鄉(xiāng)渡頭坪灣田祖。三舜利,居湘鄉(xiāng)西陽,生子六,長子祖陸,居江河?xùn)|,為該族脈祖。祖陸生子四,長宗玟、次仁政。宗玟為木林脈祖;仁政為常樂山脈祖。清道光三年(1823),宗、政二支合修族譜,同治七年(1868)續(xù)修。宗玟支舊派:祖宗添志仕,春紹再芳榮,太道常仁義,安邦定幗銘。仁政支舊派:祖仁思崇仕,廷興紋朝俎,宗世生顯達(dá),光先緒永代。二支續(xù)合派:慶馀原積善,孝順與忠誠,養(yǎng)正尊真品,傳心重篤行。
  
  湘鄉(xiāng)岐頭、壺天李氏:始祖峣賢公,南宋時(shí)由江西泰和宦楚,卜居長沙碧湘街,生八子,第四子舜貞由碧湘街遷居湘鄉(xiāng)縣岐頭坪,傳九世至應(yīng)雷公,子四:宗柏之裔世居歧頭;宗遠(yuǎn)之裔徙居壺天;宗松、宗道無傳。岐頭宗祠建于清嘉慶九年(1804),壺天宗祠建于嘉慶八年(1803)。族譜始修于道光三十年(1850),光緒二十一年(1895)續(xù)修,1929年三修,1994年四修。
  
  湘鄉(xiāng)遙湖李氏:始祖唐時(shí)良器公,諱晟,第十一子塑十九傳至大忠公于宋理宗時(shí)累官湖南觀察使,遂家長沙,生四子:長子濟(jì)南公,諱啟良,宋嘉熙舉人,任河南延津縣尹,元至元十一年(1274)由長沙遷湘鄉(xiāng)。又七傳至縉、紳二公,縉公分居遙湖,派衍汛、洪、洗、法四支;紳公派衍濤、淇、湘三支。族譜自宋元迄明凡四修,清雍正五年(1727)、乾隆十三年(1748)又二修,嘉應(yīng)二十五年(1820)遙湖汛支續(xù)修。咸豐九年(1859)、宣統(tǒng)三年(1911)、1935年又合修。老班:原裕廣崇興,時(shí)青顯達(dá)嶐,賢良昭祖訓(xùn),俊秀紹先忠,交慎締蘭蕙,名思齊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獻(xiàn)見英雄。乾隆十三年(1748)新班:循序新前代,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叢桂兆庭芳。
  
  湘鄉(xiāng)澗山李氏:始遷祖峣賢公,行千一,字千炆,元時(shí)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宦游南楚,為武昌藩府,始居長沙善化碧湘街,后卜居湘鄉(xiāng)。其子舜元,隸籍湘鄉(xiāng)澗山、巖前、田坪、草蘿巷、圍梓山等地。清咸豐十年(1860)始修族譜,1947年三修。宗祠位于渡頭坪。班序:峣舜祖宗建,楚繼應(yīng)裕志,太元文芝芳,培時(shí)朝相時(shí),駿業(yè)昭唐史,鴻圖肇吉陽,嘉謀貽有榖,繩武履平莊,勤儉循古訓(xùn),英豪著令望,宏猷綿奕葉,蕃衍卜龍城。
  
  湘鄉(xiāng)天堂李氏:始遷祖應(yīng)祥公,號法雷,行千郎,元授指揮使,宋末避完顏之亂由江西安福縣南門遷湘鄉(xiāng)托山鐵矢蕩,不數(shù)傳而家天堂,衍為瑩、芳、鑒、瓊、茂、高六支。宗祠在天堂,建于清嘉慶間。族譜始修于咸豐十一年(1861),光緒二十五年(1899)、1946年、1994年續(xù)修。族人分布于湘鄉(xiāng)、寧鄉(xiāng)、安化、武岡及湖北、四川等地。至1949年,已傳20馀代。派詞:應(yīng)世仕友必,福德興文思,元良國朝時(shí),逢時(shí)照盛名,代紀(jì)傳揚(yáng)久,忠厚啟家庭,仁義存心性,由行定克成。
  
  湘鄉(xiāng)厚峰李氏:始祖應(yīng)龍公十一郎、應(yīng)鳳公十二郎、應(yīng)祥公千郎,宋末因避完顏之亂由江西徙湘鄉(xiāng)天堂。十馀年后,應(yīng)龍公徙居石獅江托塘寺,為厚峰李氏始遷祖。族譜始修于清乾隆六年(1741),同治九年(1870)續(xù)修。班次:應(yīng)世自有必,萬儀峰然之,聲玉朝正洪,添星順昌熾,燕翼傳家久,貽謀啟螽斯,仁智存先德,端行定隆茲。
  
  湘鄉(xiāng)連山李氏:遷湘始祖峣賢公,明洪武間自江西泰和遷湘鄉(xiāng),生八子,第三子舜利之孫明試公遷居珍連十七都連山。清道光十九年(1839)建宗祠于兩頭塘。清嘉慶十五年(1810)始修族譜,光緒三年(1877)續(xù)修。班序:世志必思廷,萬時(shí)興之春,友士尚忠廉,義家傳孝親。澤集勛圭錫,治榮熙載欽,永新焜遠(yuǎn)鑒,洪業(yè)煥堂銘。啟后謀貽燕,懷先善慶長,崇文同正典,枝葉競芬芳。
  
  湘鄉(xiāng)豐山李氏:始祖文定公,諱迪,字復(fù)古,宋代人。十五世孫宣義與兄弟宣仁、宣智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泰和圳上遷楚,宣仁卜居益陽尖山;宣智卜居寧鄉(xiāng)高山;宣義卜居湘鄉(xiāng)豐山,衍為汝林、汝聲、汝魁三大支。家廟于明弘治間始建于豐山瓦子灘,清乾隆間重建于三遷大茅坪,光緒間又建于豐山白沙塘。族譜三修于宋,一修于明,四修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修。派語:大啟世賢良,宣汝德添慶,思福勝重宗祖,泳源楚國安邦,景慕相傳廣遠(yuǎn),興隆萬代呈祥。三十二派李克常,記名提督。
  
  湘鄉(xiāng)黑門臺李氏:始祖觀公,世籍江西南康府星子縣,十派支祖升祿公居麻城,十二派祖月敦公派衍光輝、光明、光彩、光勛、光裕五房。輝、明二公徙居辰州等地,彩、勛、裕三公明末清初游歷來湘,居湘鄉(xiāng)圣巖十九都。裕公無后,彩公居小江清溪街,勛公居高塘坳。明弘治四年(1491)一修族譜,萬歷十四年(1586)、清康熙十年(1671)、咸豐六年(1856)、1913年、1940年續(xù)修。宗祠位于湖北麻城亭川鄉(xiāng),支祠位于湘鄉(xiāng)大風(fēng)塅黑門臺,建于清乾隆間。派語:觀利貞懷常榮用邦,騰升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先世祖澤長,家聲定發(fā)祥,詩書易孝遠(yuǎn),本教萬代康。
  
  湘鄉(xiāng)長塘李氏:始遷祖甫徂公,諱伍齊,明洪武十二年(1379)攜二子富、貴由江西吉水縣大德村圳上遷湘鄉(xiāng),十傳至分也公,諱大派,子四:鎮(zhèn)無傳,鐔、銀、鈺后裔世居一坊沙子江,衍為三大房。清乾隆四十年(1775)墨譜未刊,道光九年(1829)續(xù)修,光緒十五年(1889)三修。祠堂在長塘。班次:伍仲興馨,萬應(yīng)朝廷,正大光明,定開良正,孝友增慶,仁義篤行,本源深厚,百世齊榮。
  
  湘鄉(xiāng)佩霞李氏:始遷祖彥龍公,明洪武間偕弟彥虎自江西豐城縣湖濛村遷此。清光緒六年(1880)纂修族譜。
  
  湘鄉(xiāng)車垅里李氏:始遷祖仕虎公,原籍湖南東安縣,清順治初年率子成方、成遠(yuǎn)、成茂徙居湘鄉(xiāng)薛家渡。成遠(yuǎn),字圣卿,再遷湘鄉(xiāng)石頭埠之車垅里。至1949年,已傳10代,約300馀人。李遠(yuǎn)公享堂在車垅里。派字:高中仕成文元彥永錫隆。
  
  湘鄉(xiāng)金藪李氏:一世始祖勝公,原籍江西豐城湖茫村。二十三世萬俊公,諱偉,號守靜道人,明弘治舉人,官湖廣長沙同知,二十六世汝本、汝實(shí)、汝性、汝齊兄弟,明末清初卜居湘鄉(xiāng)縣鶴后鄉(xiāng)金藪。至1949年,約9300馀人,分布于永樂湖、山灣、耙石洞等地。宗祠在金藪。1930年四修族譜。派序:(自十九世始)宗南世與萬邦孟汝以允志迪斯文秉公良啟佑懷懋德克紹兆昌應(yīng)聯(lián)源定。
  
  湘鄉(xiāng)城澗李氏:始遷祖懷德公,字寧仲,宋真宗天禧間由江西省吉州任所升潭州推官,遂家潭州。又七世(一作三世)諫公以后子孫世蕃,居上湘城澗。族人分布于湘潭、邵陽、祁陽、衡山等地。至1948年,已傳23代,共11000馀人。清乾隆十年(1745)建宗祠于城澗,今屬雙峰。清乾隆十三年(1748)始修族譜,嘉慶十二年(1807)續(xù)修,光緒五年(1879)三修。該族名人李嗣亮,康熙四十四年貢生,著有《天聽樓偶興》十二卷,乾隆時(shí)列為禁毀書。班次:先世祖澤長,家聲定發(fā)祥,善積慶自大,行修業(yè)愈光,詩書崇圣訓(xùn),忠孝紹前芳,運(yùn)翊清時(shí)盛,材儲國器良。
  
  雙峰新澤李氏:始遷祖應(yīng)續(xù)公,諱萬春,明洪武間由江西吉安遷湘鄉(xiāng)新澤,今屬雙峰印塘鄉(xiāng)。越二世生淑公、激公,淑公四傳生昌遠(yuǎn)、昌政;激公三傳生源壽、源命。遠(yuǎn)公派土畬房,政公派白泥房,壽公派寺山房,命公派東窯房。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建祠于土畬。乾隆十四年(1749)創(chuàng)修宗譜,同治元年(1862)續(xù)修,1921年三修,2007年四修。宗祠位于湘鄉(xiāng)邑城南。土房九傳岱榮公由新澤徙居湘鄉(xiāng)縣城,十四傳邦舉,又由湘鄉(xiāng)縣城遷往安化藍(lán)田,今屬漣源。十九傳李燮和,字桂中,譜名代均,號鐵仙,辛亥時(shí)任吳淞光復(fù)軍司令。世次:萬清福夢源,昌彥志安文,國正民邦泰,天平世代興,忠孝承先訓(xùn),經(jīng)偉奉朝廷,祖德千載續(xù),宗祚億年新。
  
  雙峰回灣埠李氏:始遷祖世華公,明永樂十八年(1420)由江西遷此。后人分布于東華,稱土庫李氏。
  
  雙峰白羊橋李氏:始遷祖宗華公,明崇禎年間由江西遷黃龍,聚居花門,稱白羊橋李氏。
  
  雙峰樂調(diào)李氏:始遷祖仲鴦公,明嘉靖十一年(1532)由江西臨川遷雙喬聚居,稱樂調(diào)李氏。
  
  雙峰鱔塘李氏:始遷祖靚公兄弟,元英宗至治年間由江蘇淮安入此。后人分布于沙塘、沙田、梓門,稱唐樓李氏。
  
  雙峰定勝橋李氏:遠(yuǎn)祖原系隴右,籍改山東,明洪武間遷江左蘇吳之地。始遷祖洞山公,諱芳,明天順間由江蘇吳縣出宰寧鄉(xiāng),旋任廣西平樂縣,升授郡侯,解組后卜居湘鄉(xiāng)潭市,子靜庵公,諱彥達(dá),遷居永豐定勝橋(今屬雙峰)。靜庵公生七子,往衡陽金溪廟者四人,居湘南者三人,派開槐、魁、桂、松四房。族譜始修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嘉慶十二年(1807)續(xù)修,咸豐五年(1855)三修,光緒二十年(1894)四修。
  
  雙峰黃田李氏:始遷祖筆賢公,字文仲,明洪武初自江西遷居湘鄉(xiāng)縣城側(cè)楊州橋,數(shù)傳至圣壽公,字萬福,明永樂二年生,成化十三年卒,又遷黃田。清同治八年(1869)一修族譜,1942年二修,2004年三修。班序:文盛才廣,筆夢生花。圣譽(yù)顯達(dá),興福奇夸,天潢演慶,箕裘邦家,聲開先緒,大啟國華,經(jīng)傳道德,培植澤長,賢能濟(jì)美,忠孝增光。
  
  婁底西陽李氏:始祖峣賢公,字千炆,行千一,由江西泰和縣宦游南楚,卜居長沙碧湘街,后徙湘潭江東,明洪武元年(1368)復(fù)徙湘鄉(xiāng)巖前,子八:舜元、舜亨、舜利、舜貞、舜福、舜壽、舜康、舜寧。舜元,占籍湘鄉(xiāng),興衍澗山、巖前、渣沖、坨塘等處。舜亨未詳。舜利、舜貞占籍湘鄉(xiāng),興衍岐頭、壺天等處。舜福未詳。舜壽占籍湘鄉(xiāng),興衍渡頭坪、富公車等處。舜康,占籍寧鄉(xiāng)。舜利公字若金,行三,偕第五、六子分往新化;第二子祖合,卜居湘鄉(xiāng)西陽,今屬婁底,稱一派祖。1996年三修族譜。班序:峣舜祖宗伯仲惠,紹永楚思廷,大義世朝志,士顯文才祥,孝友詩書第,雍和禮樂家,前徽新氣象,后嗣煥光華。
  
  漣源橋頭李氏:遷湘始祖茂隆公,官評事,五代漢時(shí)舉孝廉不就,于乾祐三年(950)攜二子由江西吉州泰和縣徙湘鄉(xiāng),卜居橋頭高山,今屬漣源。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肇修族譜,同治元年(1862)續(xù)修,1916年三修,2001年四修。二修總修登勝,為李續(xù)賓之父。三修總纂李前普,為李續(xù)賓之孫。李續(xù)賓,字迪庵,薦舉出家,洪楊之初,隨師羅澤南募練鄉(xiāng)勇,次年至長沙從曾國藩團(tuán)練,旋領(lǐng)湘軍右營轉(zhuǎn)戰(zhàn)鄂、贛、皖間,為湘軍著名大將。累官安慶知府、浙江布政使,加巡撫銜。咸豐八年(1858)11月,率部6000人與陳玉成、李秀成十萬大軍對抗于廬州三河鎮(zhèn),全軍覆沒。史稱其時(shí)湘鄉(xiāng)“家家舉喪,戶戶哀聲”。謚忠武,咸豐九年歸葬湘鄉(xiāng)四十三都黃牯沖,同治八年改葬排官殿鶴爪山。李續(xù)宜,字克讓,號希庵,早年與兄李續(xù)賓同師事羅澤南,后隨羅、兄率軍轉(zhuǎn)戰(zhàn)各省,咸豐十年授安徽按察使,次年升安徽巡撫,同治元年督辦安徽全省軍務(wù),旋以丁母憂回籍,卒于鄉(xiāng),謚勇毅。以兄子承嗣。李光久,字健齋,李續(xù)賓之子,江南侯補(bǔ)道,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之役,隨湖南巡撫吳大澂出關(guān)援遼,兵敗歸。光緒二十五年調(diào)補(bǔ)蘇淞太道,晉浙江按察使。光久子前普,亦有文名。李報(bào)本堂宗祠在湘鄉(xiāng)橋頭楓樹鋪(今漣源市荷塘鎮(zhèn)楓樹村)。班序:茂于萬邦居彥友,應(yīng)如再添興,文仕思元永,志必仁本白。登續(xù)光前進(jìn),貽謀裕厚群。續(xù)修班序:逢年基振發(fā),蘭桂世芳新。三修班序:守和啟廣存,豐紀(jì)兆昭純,繁中傳偉遠(yuǎn),慶德咸高春。四修班序:道儒佳才學(xué),詩書頌敦行。
  
  益陽南道塘李氏:始遷祖天隆公,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自江西吉水縣谷村徙益陽南道塘崗板村,生子五:應(yīng)富、應(yīng)貴、應(yīng)榮、應(yīng)華、應(yīng)啟,衍為五房。清嘉慶元年(1796)創(chuàng)修族譜,咸豐十年(1860)續(xù)修,光緒十七年(1891)三修,1921年四修,1998年五修。清咸豐五年(1855)建天隆公祠于南道塘。譜中舊派:天應(yīng)志紹萬,時(shí)亶賢先枝,山鎮(zhèn)資湘大,宗嗣顯孝思。嘉慶五年(1800)益陽李姓七支共建宗祠于邑城北關(guān)內(nèi)。光緒三十三年(1907)擬定合派:思端雍睦重,訢合協(xié)平康,惠迪恒年吉,輝延復(fù)旦祥,典模儀古訓(xùn),清慎式官方,學(xué)博業(yè)香鄴,才優(yōu)策軼唐,在林懷簡靜,升閣仰軒昂,誠篤培根永,安貞翊祚長,詒謀能贊述,耒許悉昭彰,攸敘彝倫久,聲徽百代揚(yáng)。
  
  益陽西平李氏:始祖唐時(shí)西平王晟公,第十子憲公,字章武,為洪州刺史,遷江西觀察、嶺南節(jié)度使。傳十一派至忠公,字貞護(hù),號信卿,居江西廬陵縣朋田,元大德中官穎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陽知州,解組后卜居益陽城東。其子福公于明洪武五年(1372)卜居長樂街,晚遷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貞、道、云,貞、道二公不詳,元公下衍為恭、儉、川三房,云公下衍為智、信、文三房。族譜始修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九年(1744)續(xù)修,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修,道光八年(1828)四修,咸豐六年(1856)五修,光緒十七年(1891)六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灣。派語:洪都繩其度(文章繩節(jié)度),楚國紹伊先,光輔家聲大,奇勛世澤延,懋和昭典訓(xùn),慈孝代宣傳。
  
  益陽沙港坪李氏:始遷祖普瑞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泰和遷此。后裔居千把垸、李家塅、亭塘、陳家坪。
  
  益陽馬輪沖李氏:始遷祖必遠(yuǎn)公,字四照,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泰和圳上,因元明之際兵亂而隨堂兄必通公遷武陵上大村,必遠(yuǎn)公后落籍于益陽馬輪沖。其曾孫一支單旺公徙居沅江縣。續(xù)派同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
  
  益陽李家灣李氏:始遷祖應(yīng)榮公,江西吉水人,曾任山西巡檢。明洪武年間因避亂遷此。
  
  益陽華林塅李氏:始遷祖秀嶺公,江西吉安人,元代為千戶侯,明初宦游益陽,遂定居于此。后裔居于華林塅、汾湖洲、新橋。
  
  益陽千家洲李氏:始遷祖和義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泰和遷此。
  
  益陽李氏:始遷祖德靈公,明季南遷。1947年三修族譜。
  
  益陽侍郎橋李氏:鼻祖瓊公,原居江西南昌縣。三派廷祿,明初自江南遷居湖南長沙楚塘。六世衍為壽、義、秀、和四房,建宗祠于格塘。壽公子立公由楚塘遷寧鄉(xiāng)銅鼓洲,其子政六、孫得梧、聘梧始遷益陽侍郎橋。清嘉慶八年(1803)、光緒十六年(1890)、1924年格塘三修族譜,2002年侍郎橋四修。派系:揚(yáng)恢式緒豁,達(dá)起紋心順,德家運(yùn)泰臨。謹(jǐn)厚貽謀遠(yuǎn),寬仁裕后長,勛高華國策,道直永書香。
  
  益陽黑山、井山李氏:始祖義公,后唐同光間由江西泰和遷居善化縣榔梨(今屬長沙縣),再遷安化豐樂鄉(xiāng)首兜村,四世祖君行公,字維新,一名魁,由豐樂遷長樂。八世祖均德公,字修報(bào),明洪武初由陜西寧夏縣隨征陳友諒,封武德將軍,子衛(wèi)文由長沙遷居益陽縣西關(guān)常樂街,為黑山派祖;均鎮(zhèn)公由山西定襄來湘,子文星由安化遷益陽,為井山派祖。族譜合修于清乾隆九年(1744)。乾隆四十九年(1784)、道光三年(1823)二支合修,同治間分修,光緒二十六年(1900)又合修,1928年又分修,1947年又合修,稱七修。黑山原派:衛(wèi)嗣瑛耀玉,立志潮添榮,光輝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xué)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續(xù)派:卓武宏忠俊,賢良佑上賓,善能崇祖緒,閱代益昌興,恢聲源自遠(yuǎn),后啟象全新,疇范開元運(yùn),咸恒垂?jié)汕?。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觀左右,富有慶安平。
  
  益陽李氏:遷益始祖玉亭公,諱時(shí)頒,明洪武間由江西泰和圳上遷居湖南益陽,四子,衍為和仁、和義、和忠、和信四房。忠公而下越三世又分昌文、昌德、昌材三房。昌文裔居華林塅、旱塘沖、譚家橋、朱良橋、小元沖、侍郎橋、喬口、鐵角嘴、塞梓圍、灣豆垸、錫合圍、齊公橋等處。昌德裔居汾湖洲、上湖蓋、小獅湖、江界坪、麻葉坡、灣塘山、西林垸、牛頭嶺、鄢家?guī)X、鐵角嘴、白湖嶺、菱子塘、柏葉沖、橫洲等處。昌材裔居高家橋、邱家?guī)X、姚家沖及湖北等處。清嘉慶五年(1800)仁、義、忠、信四房合建宗祠于縣垣。嘉慶十二年(1807)四房合修族譜,同治六年(1867)、光緒三十三年(1907)、1940年忠房續(xù)修支譜。江西老派:易簡乾坤定,時(shí)和萬象昌。益陽老派:傳經(jīng)思祖澤,敦厚有余芳。益陽續(xù)派:泰運(yùn)元逢甲,隆名肇楚良。
  
  益陽李氏:鼻祖德川公,明洪武初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湖茫里攜子必發(fā)、必達(dá)、必周、必通遷居湖南善化珠紫山,復(fù)遷湖北監(jiān)利縣林長河。必周公裔十一世孫獻(xiàn)朝,攜子學(xué)海、學(xué)師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先遷湘陰西林灣,學(xué)海、學(xué)師后遷益陽沙頭永豐垸,后裔聚居沙頭綠豆子灣、大潭口青泥灣二地。2003年纂有支譜。原派:獻(xiàn)學(xué)興光顯,昌隆振吉(啟)祥。續(xù)派:傳家惟孝友,治國在忠良,繼志恢先緒,懋修耀玉堂,熙朝勤選拔,賢士慶名揚(yáng)。
  
  益陽清溪、牛頭嶺李氏:一世傳镕公,字用紀(jì),號道元,江西吉安人,明正統(tǒng)間進(jìn)士,授靖州知州升寶慶知府,解組落業(yè)資南十八里清溪,子經(jīng)華、經(jīng)榮。華公居清溪,榮公遷二十里牛頭嶺。镕公祠建于九烈山。又稱镕公兄弟三人,公居長,次傳鑄,季傳鑒。鑄公徙沅江,鑒公徙寧鄉(xiāng)。清道光八年(1828)镕、鑄兩房曾合修族譜,1922年五修。合建大祠于益城內(nèi)。字派:傳經(jīng)思祖澤,敦厚有馀芳,泰運(yùn)沅逢甲,名……
  
  桃江車門塅回族李氏:參見常德沙河街回族李氏。俗稱北李。端公明宣德年間遷桃源翦旗營,生朝松、朝柏。朝松世居桃邑,后徙督糧村。朝柏于明成化間擇益陽五里車門稜栗樹砦老屋灣,今屬桃江。生國錠、國鋼、國銃、國鍇。錠、統(tǒng)、鍇三公之后,鼎立為三房。后裔分析常德、桃源、漢壽、南縣及湖北松滋等處。至1948年,已傳20代,約2500馀人。宗祠在車門光申壩。
  
  桃江車門塅回族李氏:俗稱南李。始祖象貴公(一說象賢公),元時(shí)自南京遷安徽鳳陽,后宦游遷湘,開基于常德東門。五世祖挹枝公再遷益陽碧螺鄉(xiāng)車門塅。族人分布于碧螺、九岡、舞鳳等鄉(xiāng)。至1948年,已傳22代,約2400馀人。宗祠在車門塅。
  
  桃江梓梁巖李氏:江西吉安始祖英雄公,字仲生,號光權(quán),南宋時(shí)人。四世祖伯珍公,字啟嶸,號少郎,諱鼎言,別號素齋,由泰和縣圳上棗子坪遷居善化之榔梨,再遷安化豐樂鄉(xiāng),次子維命,字長明,號四郎,諱庚,明洪武元年(1368)遷居益陽縣梓梁巖羅山坪。維命公之長子應(yīng)貴授桐城縣事,生四子:興、榮、發(fā)、達(dá),衍為四房。應(yīng)貴公祠位于益陽治東,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后人分布于大山?jīng)_、巖子潭、歐公店、新市渡等地。1937年六修族譜。楚南派字:時(shí)和萬象昌,傳經(jīng)思祖澤,敦厚有余芳。續(xù)派:泰運(yùn)元逢甲,隆名肇。
  
  桃江克讓村李氏:始遷祖宗哲公,明成化時(shí)由江西泰和徙桃江縣克讓村。后人分布于李家楓樹山、克讓村等地。
  
  桃江源嘉橋李氏:始遷祖瑞明公,明正統(tǒng)時(shí)由江西吉水徙桃江十二里伍家坳,衍居源嘉橋。
  
  桃江道場村李氏:始遷祖器重公,明洪武時(shí)自江西吉安遷益陽,衍居桃江縣八里道場村。
  
  桃江大橋塘李氏:始遷祖卓室公,明洪武時(shí)由江西吉安徙桃江大橋塘避亂定居。
  
  沅江嫩草江李氏:始祖唐時(shí)西平王晟公之子憲。十三派至用期公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傳至云可公率子孫于明洪武間遷居武昌,景泰間又遷居龍陽,傳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長子如璋成化間遷居益陽,后遷沅江嫩草江,衍為五房。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修族譜,光緒六年(1880)、1913年、1948年續(xù)修。派語:宗本生成日,為之上可章,儀來徵吉瑞,慶衍發(fā)馀祥,孝友家傳久,才良世澤長,克遵先祖訓(xùn),立志紹書香。
  
  沅江李氏:始遷祖景湘公,原居江西吉水谷村,明洪武八年(1375)遷居沅江七都。三子:昌居太平托,善居長山托,美居沔湖托。十世芷江,清順治六年(1649)自長山托遷居益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沅益始修族譜,道光七年(1827)續(xù)修,同治七年(1868)三修,光緒二十六年(1900)四修,1933年五修。派語:景繼修鳳玉應(yīng),春世時(shí)之成,大學(xué)文名顯,鴻勛泰運(yùn)新??饲诠σ骓竦乐纬B?,德遇明揚(yáng)進(jìn),材資作育興。守訓(xùn)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業(yè),能立定增榮。
  
  沅江團(tuán)山大垅田李氏:唐時(shí)義陵公以官籍落業(yè)于沅邑之團(tuán)山大垅田。至元末陳友諒蹂躪洞庭,湘南公逃往江右,居于南昌豐城之赤塘胡芒。明鼎定后,湘南公命長子興貴歸籍,遂以湘南公為始祖。四傳有思深、思洪、思源、思沉四支。清乾隆間創(chuàng)修族譜,道光間續(xù)修,1938年三修。乾隆初年創(chuàng)造祠堂,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與關(guān)廟合建。班派語:正大光明可,發(fā)元茂德功,學(xué)立家聲遠(yuǎn),詩書道業(yè)隆。
沅江犀眠灣李氏:始遷祖商賢公,明洪武十一年(1378)自中州遷此。清光緒六年(1880)纂有族譜。
  
  沅江新安托李氏:始祖道琳公,字普濟(jì),原籍江西,當(dāng)元明兵燹之余,隱身自全,明永樂二年(1404)由新淦縣來沅,落業(yè)新安托。子振選,又因居地地勢低洼,復(fù)遷胡埠橋白鶴仙娘下。至三派衍為六房,至五派衍為九房。族譜始修于清道光十年(1830),光緒六年(1880)、1914年、1948年續(xù)修。派語:道振允玉,李希子春,世之生發(fā),有賢良繩。續(xù)派:傳家以孝,佐國惟忠,務(wù)由正大,耀祖光宗。
  
  沅江楊梅山李氏:先世于明景泰年間自江西吉水縣遷居沅江縣東門張家橋。明弘治后分居河塘、河山陂、戴公塘等地。至1985年,全族人口約3000人。
  
  衡陽埜塘李氏:始祖寬公,字裕卿,唐憲宗元和時(shí)由鞏昌府來湖南衡陽城北之石鼓山講學(xué),遂開基于衡陽北鄉(xiāng)埜塘。族人分布于衡陽、衡山兩縣。至1948年,已傳37代,共20000人左右。宗祠在樟木市。
  
  衡陽李氏:始祖崇煥公,諱文四,生元大德間,籍江西吉水縣谷村,年逾六旬?dāng)y家遷衡。五世至登瓏、登科、登第。瓏裔至九傳列玉、列品、列宦、列辟,派衍發(fā)源灘諸房;科裔至七世思樑卜居衡西托塘灘;第裔至六世謙松卜居衡西馬橋?yàn)W遄V創(chuàng)修于清嘉慶三年(1798),道光二十四年(1844)續(xù)修,光緒九年(1883)三修,1922年四修。
  
  衡陽清泉李氏:始遷祖眉海公(又名梅海公),元明之際自江西廬陵遷湘,開基于衡陽縣東清泉鄉(xiāng),族人分布于貴州、云南等地。至1948年,已傳24代,族人2萬馀人。
  
  衡陽井田李氏:始遷祖正五公,乃唐西平王晟第十子憲公苗裔,明初時(shí)由江西吉水縣遷居湖南衡陽縣東井田,傳三世至福高公生九子,惟原贊、原璣、原玨、原聰四房聚族于斯。族譜始修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嘉慶二十五年(1820)、咸豐十一年(1861)、光緒二十四年(1898)、1930年續(xù)修。派語: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寬信敏,惠承宗兆,文昌開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倫,本義昭仁,允存定則,振啟家聲,克修竣德。
  
  衡陽金溪、山霞李氏:晟公二十派孫自衡公官桂陽知軍,落籍衡山岳后杉木橋,二十二派思幅公由杉木橋遷衡陽金溪廟,二十三派朝顯公又遷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二十四派大賢公字丞貳,以元進(jìn)士為衡州同知,遂開基于衡陽縣永福鄉(xiāng)金溪廟。生子五,一返原籍;一早逝;留湘者三:添阼居金溪,添祥遷星沙,添瑞落籍山霞。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創(chuàng)修族譜,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修,道光九年(1829)三修,光緒五年(1879)四修,宣統(tǒng)三年(1911)五修,1942年六修,2000年七修。嘉慶六年(1801)再建總祠于白果,祠聯(lián):聚族託名區(qū),看涓水橫前,衡岳對峙;登堂懷祖武,有長源勛業(yè),太白詩文。堂號為“五知堂”:謂知時(shí)、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派次詩歌:大福源忠信,景玉成居良,映奇新康銀,時(shí)建煥春光,孝順綿基緒,詩書啟俊英,學(xué)能敦古訓(xùn),定可振家聲,承先樹偉業(yè),裕后乘長風(fēng),旭輝照普天,華夏樂太平。
  
  衡陽五甲李氏:始祖昉公,謚文正。七世燕翼公,宋淳熙間自江西吉安鵝田遷居衡陽江東。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修族譜,乾隆五十一年(1786)、道光二十八年(1848)、光緒十八年(1892)、1928年、2003年續(xù)修。道光四年(1824)創(chuàng)建宗祠。班行:燕千兆元,勝富壽源,志單修單。九大應(yīng)興,萬馥朝廷。一本宏開,榮華顯明,詩書集慶,淳厚錫光,家傳順道,運(yùn)隆孔揚(yáng)。
  
  衡陽陶田李氏:始祖晟公,十七傳至仲昭公,字奉先,南宋時(shí)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以進(jìn)士官衡陽縣令,乃遷衡。三傳至庚四公,居金蘭陶田,又六傳至興華公,生福銘、福俊,俊官于燕,開薊北族。銘公仍居陶田,生監(jiān)、錦、錫三大支。1997年六修族譜。班行:庚孝慕膺德,興福添大茂,榮芳奇士子,文學(xué)孔圣賢,常明思宗祖。
  
  衡陽金溪李氏:遠(yuǎn)祖十八郎,南宋進(jìn)士,官桂陽知軍,自江西豐城湖茫遷衡山黃土壩。衍至大賢公,元進(jìn)士,因官衡,隸籍金溪。生五子:浩福(仍歸江西)、鳴福、鸞福、清福(官長沙衛(wèi),落籍璧湘)、鴻福(遷衡山山霞)。清雍正二年(1724)、乾隆三十九年(1774)、道光二十四年(1844)、光緒十八年(1892)、1934年纂修族譜。班次:大福智忠信,文才必素梅,國德應(yīng)有慶,世守常增培,孝順綿基緒,詩書啟俊英,學(xué)能敦古訓(xùn),定可振家聲。
  
  衡山杉木橋李氏:始遷祖世德公,明永樂自江西豐城湖茫遷居岳后杉木橋,傳五世生前江公,開華、仕二房。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五十年(1785)衡山李氏三十六房合修通譜,道光元年(1821)、同治九年(1870)、光緒二十八年(1902)、1936年、1999年杉木橋續(xù)修。通派: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來,萬甲和孫懋,群英象子開,向陽真泰遇,守正乃良才,有道芳聲大,逢年可作梅。
  
  衡山小初橋李氏:始遷祖循公,字善遵,元世祖時(shí)人,由江西永新橋頭仕衡州安仁教諭,后家衡山。清雍正六年(1728)纂修族譜,乾隆十三年(1748)、五十年(1785)衡山李氏三十六房兩次合修通譜,道光元年(1821)小初橋分修,為四修,咸豐九年(1859)五修,光緒十九年(1893)六修,1926年七修。采用通派。
  
  衡山淵房李氏:李氏派分衡山,衍為三十六房,皆為唐西平郡王晟公第十子嶺南節(jié)度使章武公之苗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十三年(1748)兩修通譜。之后各房分修。該支始遷祖淵公,字敬祖,明弘治元年(1488)由江西南昌豐城湖茅遷衡,愛岳靈之秀,落籍于河?xùn)|之紅嶺灣,生萬紅、萬通,派衍兩房。1947年淵裔合修族譜。采用通派。本族名人:李子榮,清光緒十二年進(jìn)士,李子茂,清光緒十二年進(jìn)士。
  
  衡山沙泉李氏:始祖鄴侯,歸養(yǎng)衡山。后裔建總祠于縣城沙泉。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乾隆四十七年(1782)、道光二年(1822)、咸豐九年(1859)、光緒十二年(1886)、1914年續(xù)修族譜。采用通派。
  
  衡山司馬江李氏:始遷祖萬一公,明洪武間由江西洪都遷居衡山第一都司馬江。萬一生申山,申山生子智、子誠、子惠,子惠生昌志,昌志生瑺、瑋、璋、瓘、瓊、玨六公,現(xiàn)僅留瑺、瓊二支。明嘉靖間初修,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道光二十八年(1848)、光緒十三年(1887)、1914年、1942年六修族譜,2005年瑺裔文舜房元芳支安忠公位下七修支譜。老派:(自六代始)百世文興芳生,忠臣杰士永傳?!敖堋弊趾蟾挠猛ㄅ?。
  
  衡山天托李氏:始遷祖文益公,字文卿,明初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遷衡山一都天托。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四十九年(1784)、道光二年(1822)衡山李氏四修通譜,咸豐十一年(1861)、光緒二十六年(1900)、1931年天托李氏續(xù)修。班行:(自十一代始)國正添星順,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來,萬甲和松懋,群英象梓開,向陽真泰遇,得養(yǎng)乃良才,有道芳聲大,逢年可作梅。
  
  衡山南谷房李氏:始遷祖滋、祥、勉三公,明代中葉自永州零陵沙井頭遷居衡山,祥公為山?jīng)_房祖,勉公為渡頭坪房祖。滋公字長發(fā),生庭達(dá),為南房支祖;庭春,為谷房支祖。庭達(dá)生三子,光榮派衍南塘,仲榮派衍界江,侃榮派衍油麻田;庭春生四子,獻(xiàn)、遷派衍谷塘,猶派衍上景沖,迪派衍僧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十三年(1748)衡山李氏三十六房合修通譜,乾隆四十五年(1780)、道光元年(1821)南谷房分修,光緒元年(1875)、1912年、1942年、2004年南房續(xù)修。班行: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來,萬甲和孫懋,群英象子開,向陽真泰遇,守政乃良才,有道芳聲大,逢年可作梅。
  
  衡山桂林李氏:始遷祖復(fù)深公,明代自茶陵遷衡山桂林龍灣。1944年桂林房八修族譜。
  
  衡山大藪李氏:始遷祖桂棟公,父仲甫公,明時(shí)由江西湖茫官長沙,桂棟居衡岳新橋大藪。清道光五年(1825)始修族譜,同治十年(1871)續(xù)修,1921年三修。班行:仲桂馥有貴,世代榮昌隆,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來,萬甲和蓀懋,群英象子開,向陽真泰遇,守正乃良材,德道芳聲大,逢年可作梅。
  
  衡山陳李氏:該該原陳姓。始遷祖俊滄,原籍江西臨江府清江縣觀下,明弘治間與兄隴溪公遷衡。瓏溪居岳前,公居白果。傳至三世繼堂,因明末差煩,乃更姓李,遷居湘潭十四都鐵鋪灘。清初六世祖瑞甫公因先人廬墓俱在白果,復(fù)返故里。清乾隆十六年(1751)與衡邑諸李合譜。二世以上從陳,三世以下則從李,而冠以陳。嘉慶十五年(1810)、光緒二十四年(1898)、1994年續(xù)修。班行:其枝仕榮,宗緒永貞,源衍江豫,祥開岳衡,懋昭先訓(xùn),克振家聲,崇德繼善,人文紹亨。炎黃肇世,萬朝續(xù)昌,山呼河漢,代見名揚(yáng),興國順祚,化育倫常,雄風(fēng)照耀,功列未央。
  
  安仁草塘李氏:始遷祖興宗公,字詩伯,原籍江西泰和,南宋末年官桂陽知軍,卜居安仁邑西金鉤灣。明建文元年(1399)初纂族譜,天順?biāo)哪辏?460)、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乾隆三十年(1765)、嘉慶二十四年(1819)、同治九年(1870)、1919年、2004年續(xù)修。八修時(shí)全族男丁1153人,女丁1000人。
  
  安仁江口洲李氏:始遷祖廣西鹽鐵使朝擎公,南宋淳祐十年(1250)因世亂辭官,避居于此。1994年八修族譜。
  
  耒陽南亭李氏:始遷祖君防公,由進(jìn)士累官連州刺史,唐昭宗乾寧二年(895)解組歸道,卒葬耒陽縣臨江之南亭山,子孫家于上堡,稱南亭李氏。
  
  耒陽西門李氏:始祖為義公,江西人,元末致仕為湖廣郴州刺史,家于耒之障尾長塘。其曾孫政公遷居西門,遂為西門李氏。
  
  耒陽失鞭塘李氏:始祖蘭慶公,字香遠(yuǎn),元末進(jìn)士,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因初任湖南桂陽州牧來湘,生有四子,君泰、君甲與父歸途中卜居耒陽南鄉(xiāng)四都失鞭塘。族人分布于耒陽東、西、南三鄉(xiāng)及常寧等地。至1949年,已傳25代,約3000人。宗祠在耒南失鞭塘。
  
  耒陽南橋新屋李氏:始遷祖文德公,字躬行,號如天,原籍江西贛州。明初時(shí)遷湘,開基于耒陽縣旺橋鄉(xiāng)南橋新屋。族人分布于耒陽、常寧二縣各地。至1949年,已傳20馀代。宗祠在南橋新屋。
  
  邵陽西鄉(xiāng)同莊李氏:始祖杰公,宋進(jìn)士,官湖南安撫使。知永州時(shí),以俸祿買田于邵陽縣西鄉(xiāng),名為同莊,以義田贍族人。后裔猶有居邵陽縣西鄉(xiāng)永成二都秋田村。
  
  邵陽洋江李氏:始祖道旺公,江西泰和縣人,宋開禧時(shí)遷邵陽縣城東三鋪。明時(shí)仁公居縣西洋江楠木村。
  
  邵陽城福李氏:派祖觀公,唐中葉由隴西遷江西萍鄉(xiāng),五傳至懷德公,官潭州,家湘鄉(xiāng)城澗,又傳十一代至福海公,生瓊玉公,瓊玉公生庭秀、庭芳、庭蘭,宋度宗時(shí)遷邵陽中鄉(xiāng),為城福肇基祖。明景泰五年(1454)始修族譜,明隆慶二年(1568)、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三十七年(1772)、道光三年(1823)、同治九年(1870)、宣統(tǒng)三年(1911)、1945年續(xù)修。族人多聚居于城福及祁陽、隆回、益陽等地。至1949年,已傳29代,共49000馀人。宗祠在城福。班次:福瓊庭叟成甫卿仁新志仕山本宗春繼龍中日之可登大任世際明良,元善其修維德斯昌,敬心恒存天錫祥光,榮先裕嗣萬年永長。
  
  邵陽府道前李氏:其先姓趙,宋理宗后。宋亡改姓,易理為李。以邵州理宗潛邸,因徙居之。
  
  邵陽連溪李氏:始遷祖與行公,宋末由江西吉安谷村遷此。清嘉慶八年(1803)復(fù)修族譜。
  
  邵陽申明亭李氏:始遷祖云公,元初由江西吉安府谷村奉旨播遷邵北申明亭,生四子:添榮、添華、添富、添貴。榮、華二支族譜始修于清道光四年(1824),同治八年(1869)續(xù)修。
  
  邵陽大禾塘李氏:始遷祖文聰公,字耳順,元成宗時(shí)自江西泰和遷湖南寶慶邵東潭府高坪壩,又遷大禾塘(大和塘)大陂屋落業(yè)。
  
  邵陽橫石李氏:始遷祖義公,號自明,元至正間因避亂自江西泰和縣云平鄉(xiāng)棗子坪圳上遷居邵陽縣城東五里之橫石頭,生子承公,承公生清、澗二公,清公隨父遷云南不詳,澗公生四子:志通、志綱、志泰、志讓。清道光間子孫出亡過半,唯志綱公第三子廷憲一支獨(dú)存,衍為橫石、湘鄉(xiāng)、古塘、白馬四房。道光八年(1828)四房合修族譜,1912年四房續(xù)修,抗戰(zhàn)間古塘、白馬二房先后續(xù)修,1948年、1995年橫石房續(xù)修。舊班次:志廷朝一,正大光明,天錫洪恩,壽永長清。新班次:敦本傳忠厚,安榮繼起良,顯揚(yáng)祖宗德,家世遠(yuǎn)隆昌。
  
  邵陽李氏:始遷祖慕公,字洪輔,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元季遷湖南寶慶府邵陽縣,居小東路李慕?jīng)_,生三子,長添祿居石鼓塘,次添庫居坳上,三添琳居燕子塘,琳房又分榮、華二小房。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始修族譜,同治二年(1863)、宣統(tǒng)元年(1909)、1949年、1993年續(xù)修。祿房舊班:慕添福廣太,廷理文興登,成明目安世,國道清榮盛。庫房舊班:慕添運(yùn)子吉,志朝宗祖永,開芝茂啟繼,時(shí)道清榮盛。榮房舊班:慕添載仁民,志時(shí)維定國,安邦泰嗣玉,茂道清榮盛。華房舊班:慕添載繼乾,單單文廷憲,宗大春國仕,永守朝榮盛。四房新班:功德光揚(yáng)遠(yuǎn),修齊紹述長,傳家崇孝敬,敷治尚忠良。
  
  邵陽萬安李氏:始祖民望公,字懋德,江西吉水縣人,以孝廉任湘鄉(xiāng)令,值元末離亂,地遠(yuǎn)兵隔,偕子斯賢、斯貴、斯貞避居邵東龍山,賢公兄弟復(fù)遷萬安。明洪武十四年(1381)編定天下黃冊,以糧多者為首,賢公房立為一甲李仁,貴公房立為六甲李慶,貞公房立為五甲李什四,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均甲,則李仁合入五甲。族譜始修于清雍正四年(1726),嘉慶二十四年(1819)續(xù)修,同治七年(1868)三修,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修,1927年五修,1995年六修。派語:斯時(shí)再天,必有重瑞,安邦定國,日新其德,紹先啟嗣,文章功業(yè),忠孝振家聲,詩書延世澤,積善福緣長,萬載多英哲,蘭桂慶騰芳,馨香永和燮。
  
  邵陽萬安李氏:始遷祖仲賢公,字德遠(yuǎn),元季明初由江西遷居邵東萬安三上沖,生亮明,亮明生添富、添旺、添信、添高,衍為四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創(chuàng)修族譜,光緒十一年(1885)續(xù)修,1915年三修,1942年四修,1995年富房五修。一修用歐式,二修蘇歐并重,三、四、五修用柳式。班行歌:江客楚仲亮,添貴(紹)庭勉(源)仁,才上興萬世,福壽永安宜,秉忠承道德,守正大經(jīng)綸,宗功應(yīng)運(yùn)會,時(shí)泰配乾坤,景良代光顯,積澤兆昌榮,作述相傳遠(yuǎn),建立慶長增。
  
  邵陽砂石、甘棠李氏:始遷祖進(jìn)士公,諱敬傳,明初攜二子惠權(quán)、惠榮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居湖南邵陽,惠權(quán)為砂石祖,惠榮為甘棠祖。進(jìn)士公祠建于新田嶺。清嘉慶八年(1803)始修族譜,同治四年(1865)、宣統(tǒng)三年(1911)、1941年續(xù)修。班排:景政必宗祖,世代永興隆,順天福自至,安邦定太平。學(xué)醇存語錄,道顯見經(jīng)言,守家惟務(wù)本,光國在培賢。大德先克孝,宏謀貴能忠,詩書承圣哲,禮義訓(xùn)乾坤。
  
  邵陽官橋鋪李氏:始遷祖汝清公,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因中原鼎沸遷居邵陽縣平六鄉(xiāng)留里沖官橋鋪。族人分布于留里沖、官橋鋪、潘家沖等地。至1948年,已傳23代,共7000馀人。宗祠在大崇山。
  
  邵陽學(xué)堂村李氏:始祖仁貴公,字高位,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洲上,其子仲榮,字芳華,明洪武二年(1369)遷居湖南寶慶府邵陽縣東鄉(xiāng)學(xué)堂村,至三世衍為才貴(字文望)、才通(字文貫)、才旺(字文盛)三房。族譜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同治八年(1869)續(xù)修。舊派:仁仲才思志,時(shí)友添春大,鳳正朝廷繼,再世永子定。續(xù)派:敬慎凝禧壽,謙撝兆熾昌,綏予祺益遠(yuǎn),介爾福彌長。
  
  邵陽八甲李氏:始祖致由公,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居寶慶武岡龍宮鄉(xiāng)三都水口楊家洲。子福八徙祁陽,福八公次子君十八郎生三子,次子應(yīng)麒,元延祐五年生,明宣德元年卒,由祁陽牛練塘遷邵陽九龍嶺楊林屋,生顯公,顯公生森、宗、芳、圓,衍為八房。清嘉慶十九年(1814)始修族譜,同治元年(1862)、光緒三十三年(1907)、1941年、1992年續(xù)修。至1948年,已傳25代,共17000馀人。宗祠在九龍林。班次:應(yīng)嗣繼仁子,志文仲顯廷,祖宗永世德,時(shí)長開祐增。續(xù)班:本正發(fā)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xué)光前代,家傳瑞運(yùn)新,聲華成盛業(yè),孝義一庭榮。該族名人李熏,曾任中國科學(xué)院副院長。李銳,曾任湖南省財(cái)政廳廳長。
  
  邵陽指揮李氏:其先鳳陽縣山西鄉(xiāng)人。有伍一、伍二者從明太祖起兵,伍二生春,洪武八年(1375)以戰(zhàn)功累遷,授寶慶衛(wèi)右所副千戶。
  
  邵陽泉塘李氏:始遷祖仲榮公,字元茂,原籍江西泰和,明初遷居邵陽泉塘,子孫蕃衍散居于湘鄉(xiāng)、寧鄉(xiāng)、華容及四川三臺等縣。清嘉慶五年(1800)創(chuàng)修族譜,咸豐七年(1857)二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修,1942年四修,上譜人數(shù)8680人,存丁2909人。1992年五修。班派:世代安邦永興隆,朝添定國應(yīng)昌宗。克紹光祖德,詩書振家聲,繼承常顯達(dá),福祿壽康寧。泰和馀慶遠(yuǎn),敦睦道醇延,士品東南望,芳名楚漢宣。
  
  邵陽下花橋李氏;始遷祖和公,明永樂致仕,以屯田定居邵陽富陽一都拖埠頭。
  
  邵陽江村李氏:始祖信公,原籍江蘇盱眙,明洪武間授百戶,二世韓原,奉調(diào)來楚,駐寶慶衛(wèi),先居茶園,今邵東雙泉鋪鄉(xiāng),后徙江村。下分誼、盟、諒三支,分居邵陽、寧鄉(xiāng)、雙峰等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始修族譜,光緒十六年(1890)二修,1947年三修,1995年四修。乾隆十六年(1751)建宗祠于江村黃龍。班次:伯尚夢朝廷,國大應(yīng)時(shí)芳,祖必加增起,永世定隆祥,宗遠(yuǎn)思仁孝,文明萬代昌,善良敦道義,圣治正綱常。
  
  邵陽山塘李氏:始遷祖祖二公,明洪武間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湖茫遷居寶慶郡西梅子市,長子宗仁落業(yè)山塘,次子宗義落業(yè)車塘。宗仁三子,長子元明入贅楊氏,明宣德間編籍三溪一都四甲,立戶楊李貴。次子元魁編籍三溪一都三甲,因清康熙間役重,遂附籍四甲,亦改楊姓。惟三子元華仍李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慶十五年(1810)、同治十年(1871)兩塘合修族譜,1925年山塘四修。山塘班次:祖宗元才仲景志萬邦永文昌茂盛光世秉公良啟佑宏心德克紹兆亨應(yīng)聯(lián)璧定有祥讀書香益遠(yuǎn)存厚澤自長。
  
  邵陽車塘李氏:始遷祖祖二公,長子宗仁居山塘,次子宗義居車塘。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修族譜,乾隆八年(1743)二修,嘉慶十五年(1910)三修,同治十年(1871)四修,1924年五修,1996年與隆回琪公房六修。班次:祖宗元必文仲思家廷福朝才子允其學(xué)秉公良啟佑懷心德克立意耀先哲群睦發(fā)禎祥登高求上進(jìn)振興功千秋。
  
  邵陽麥蘭李氏:始遷祖孝期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泰和縣圳上鵝頸大坵遷湖南寶慶府西路離城五十里地名麥蘭,衍富、貴二房。清同治六年(1867)創(chuàng)修族譜,1917年續(xù)修,1936年三修。譜以孝期公為始祖,公以上文獻(xiàn)無征,不敢遠(yuǎn)溯,懼誣也。
  
  邵陽潭府李氏:始遷祖民欽公,晟公二十四世孫,元至正四年(1344)南游寶慶,占籍邵陽潭府。明初編定黃冊,擇殷室有才德者為里長,十年輪應(yīng)大差,馀為甲戶,公本糧一百二十碩,編入三溪一都八甲。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乾隆五十七年(1792)、1912年、1947年纂修族譜。班行:友景子大志原思,永定安邦興萬載,元成振士傳忠孝,顯祖榮宗尚佐朝,文章達(dá)憲承世澤,鳳起云聯(lián)德懋時(shí)。
  
  邵陽大塘村李氏:始遷祖仲禎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安??h安樂鄉(xiāng)黃四沖,明洪武三年(1370)與弟仲祥奉調(diào)來邵陽縣,下?lián)诔悄暇攀锷腺t都高霞山田東里。洪武七年又徙開化都泉田鋪,再遷大塘村。清乾隆十六年(1751)、光緒七年(1881)纂修族譜。班次:仲應(yīng)傁仁義,志信思添廷,朝大國生時(shí),逢春景又新(景又新三字未用),舜世啟顯喜(舜世啟三字未用),洪尚達(dá)茂期。新班:淳德宜敦本,高陽世澤垂,根深光有耀,積厚福純熙。
  
  邵陽官場李氏:始遷祖真官公,字三級,明洪武三年(1370)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邵東鄉(xiāng)潭府,復(fù)遷安平一都黃陂橋官場里。清道光三年(1823)、光緒二年(1876)、1927年纂修族譜。譜用柳式。班次:才仲夢思志,原祖永代興,國正天心順,安邦定乾坤。久遠(yuǎn)傳忠孝,英雄萬世榮,祿高多景泰,顯耀振家聲。
  
  邵陽龍山李氏:始遷祖魯亮公,自江西吉安府安??h遷居湖南寶慶東關(guān)一廂,生貫器、和鼎、耀鼎。輝鼎失傳,和鼎裔多遷益陽。貫器生資達(dá),又遷黃益村黃石袁。清道光十七年(1837)、光緒二十三年(1897)、1926年、1999年四修族譜。
  
  邵東廖沖李氏:始遷祖再榮公,字復(fù)碩,號受四八郎,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元末初遷邵東京隆橋廖沖。清嘉慶九年(1804)纂修族譜。班排:再思原仲仁志大,夢添應(yīng)惟崇宗祖,安邦定國遵文武,永佐朝廷世代興。敦本明倫昭雍睦,泰和正學(xué)樂善良,宇宙忠君隆習(xí)厚,行端節(jié)讓萬億長。
  
  邵東潭佳李氏:始遷祖民欽公,行彝六,字文思,號敬庵,原籍江西吉水谷村,元至正間南游寶慶,遂占籍邵陽潭府。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1941年纂有支譜。班行:友景子大志原思,永定安邦興萬載,元成振士傳忠孝,顯祖榮宗尚佐朝,文章達(dá)憲承世澤,鳳起云聯(lián)德懋時(shí),璧藻翠華春臻燦,天錫純昌歷代長,教育英才崇理學(xué),家齊國治慶明良。
  
  新邵龍溪李氏:始祖嗣松公,宋時(shí)自江西泰和長豐徙新化大平,其七世孫添奇,居龍溪,其后立戶名李源通。
  
  新邵龍溪鋪李氏:始遷祖千魁公,江西吉水縣人,元泰定四年(1327)始遷邵陽縣龍溪鋪。長子仁公,至正中自龍溪遷東陂沖。明天順元年(1457),海公、清公由東坡遷白水洞。次子試公,元至正間由龍溪遷:田(一曰田始祖千公,金陵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徙邵陽縣新寧二都)。
  
  武岡黃甲坊李氏:始遷祖思濟(jì)公,大平富金人,元至正元年(1341)官武岡路學(xué)正,因家焉。
  
  新寧小溪李氏:始遷祖國祥公,南宋理宗年間攜二子友藍(lán)、友監(jiān),自江西泰和遷居新寧北鄉(xiāng)小溪,后裔分布一渡水、三渡水、對江、回龍寺、塘尾頭、清江橋等地。
  
  新寧窯市鎮(zhèn)盆溪、蕭家灣李氏:始祖師佑公,原籍江西吉水縣,唐禧宗時(shí)驃騎仕粵,落籍全州。十七代孫鋼公次子文標(biāo),于元代遷新寧縣盆溪。至1995年,已傳26代。
  
  新寧水頭李氏:始遷祖十六郎(一曰千六郎),元至順年間從江西廬陵遷居新寧水頭李家灣,清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李沅發(fā)為該支二十一世孫。
  
  新寧軍田鄉(xiāng)灘腳底李氏:始遷祖春公,元末明初自江西遷新寧縣油頭村灘腳底。至1995年,已傳27代。
  
  新寧飛仙橋鄉(xiāng)楊柳沖李氏:遷湘始祖九郎,明成化年間自江西遷武岡,第三子魁三遷新寧白羊坪。傳至五代茂晨移居新寨楊柳沖。至1995年,已傳22代。
  
  新寧萬峰鄉(xiāng)白羊坪李氏:始遷祖育魁公,原籍江西上高縣,明萬歷間遷新寧縣新寨村。至1995年,已傳20代。
  
  新寧碧田鄉(xiāng)吉山李氏:遷湘始祖費(fèi)可公,祖籍江西泰和縣,明代由邵西澄水遷武岡草塘(今屬洞口縣楊林鄉(xiāng))。傳至六世思萬,遷居新寧吉山。至1995年,已傳22代。
  
  新寧萬塘鄉(xiāng)白蓮江李氏:始遷祖思勝公,祖籍江西,明時(shí)遷新寧縣王家壩,后移居白蓮江。
  
  新寧金石鎮(zhèn)藕塘邊二甲李氏:始遷祖志道公,祖籍南京,明賜進(jìn)士出身,任云南參議道,卸任后定居都梁(現(xiàn)武岡)城南,后移居縣治東部金城村。至1995年,已傳24代。
  
  新寧赤五甲李氏:始祖富伯公,江西吉水人。子通甫,避元季之亂徙新寧。通甫孫敏公,字資明,號白沙,永樂進(jìn)士,授行人,遷福建監(jiān)察御史,巡撫廣西,卒于官。
  
  新寧黃龍鎮(zhèn)田心八甲李氏:始遷祖文德、仲良二公,祖籍江西,明洪武年間遷入。文德居金湖鄉(xiāng)蝦塘(今白馬田鄉(xiāng));仲良定居四和鄉(xiāng)官塘(今黃龍鎮(zhèn))。至1995年,已傳21代。
  
  新寧白沙鎮(zhèn)八甲李氏:始遷祖懷仁公,祖籍江西。明永樂四年(1406)進(jìn)士,官居云南兵備道。解官后定居新寧大白村(今白沙鎮(zhèn))。至1995年,已傳23代。
  
  新寧倉背底九甲李氏:遷湘始祖清淑公,祖籍江西吉安,宋末元初遷邵陽竹林寨,四傳至慶伯于明初遷新寧縣城南街,傳至鼐公又移居城內(nèi)倉背底。至1995年,已傳30代。
  
  綏寧李氏:始祖光興公,后唐同光元年(923)攜子自江西泰和戎守楚南,偕次子可進(jìn)落籍徽州梨樹坊(今綏寧縣關(guān)峽苗族鄉(xiāng)文家村境),長子定居大坡頭(今會同縣境),三子定居黃羊坪(今白玉鄉(xiāng)境)。后嗣分居綏寧關(guān)峽、長鋪,城步平林、羊石、柳寨等地。
  
  綏寧李氏:始遷祖浚洧公,明正德三年(1508)自南京徙入綏寧。
  
  城步李氏:始遷祖時(shí)秀公,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由江西豫章徙居城步北關(guān)新開田(今新田)。
  
  岳陽李氏:始祖唐吳王恪,食采郁林,子孫因家焉。恪九傳至仲寶,其孫道、術(shù)始遷西義寧。道生少賢,少賢又生四子:軒、轅、輧、輅,分遷瑞昌縣青盆及義寧磨刀石、桂堂里、櫻田。輧之后再遷湖南平江長慶鄉(xiāng)。至百祿,又自平江徙巴陵,清光緒三十年(1904)巴陵、平江、瑞昌、義寧諸支合修大全族譜。
  
  岳陽東淇李氏:始祖希玄公,后唐同光二年(924)由江西南昌府鐵柱觀磨刀坑宦湘,開基于岳陽、湘陰界之岐山?jīng)_。至1948年,已傳37代,共6000馀人。宗祠在岳陽縣東淇。
  
  岳陽毛田李氏:始遷祖龍公,字萬甫,號巨卿,宋咸淳元年(1265)由江西豐城縣鐵樹觀磨刀山壁廂街遷湖南岳州金鶚山芭蕉盤。后其子分遷新墻松櫟園(游港)、茅田聚龍坡(小港)、巖嶺平地(石港)。
  
  岳陽月田李氏:始祖綱公。南宋末年自平江遷此。1932年五修族譜。
  
  岳陽李氏:始遷祖子銘公,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江西湖茫遷湖南巴陵。清光緒十六年(1890)續(xù)修支譜。
  
  臨湘響山李氏:始祖瑀公,居江西豐城湖茫里,子隆四公仕唐,封朝奉郎,唐末避難由湖茫遷居湖南岳州府臨湘縣楚沖里大沖源馬王洞大竹園。至十七世祖清三公生三子:祥一居汀畈;祥二居沙灘;祥五,字應(yīng)祥,號景緣,居響山。祥五裔至二十一派衍為思能、思貴、思任、思賢、思斌、思沅諸房。族譜創(chuàng)修于宋端平元年(1234),至1994年十九修。派語:尚德進(jìn)序定,垂名宗正學(xué),美大懋華英,秀升嘉顯晫,泰運(yùn)應(yīng)祥麟,清時(shí)來瑞囗,恩榮啟隆昌,忠厚昭謹(jǐn)愨,品成金在镕,本植玉宜琢,慶衍深根培,純修至道握。
  
  臨湘王禾里李氏:始遷祖南金公,元末自江西豐城縣湖茫遷此。1930年纂有族譜。
  
  臨湘西井李氏:始祖邦德公,遷居岳州木瓜塘,傳若干世至祥公,號蒐,佐明太祖定鼎,以武功封昭勇將軍,謚忠愍,由岳州遷臨湘西井。族譜始修于宋端平元年(1234),清順治九年(1652)九修,1926年十七修。派語:先生培篤永彬榮,學(xué)正倫修士拔英,敦本聯(lián)芳逢泰運(yùn),光增甲第紹家聲。
  
  華容橋頭李氏:相傳先世素居關(guān)中,唐貞觀時(shí)有號江湖散人者隱居華邑,繁衍于全家沖,厥后分居石龍沖、七星墩等。自唐迄元,譜牒失散,因以元末時(shí)德一公,字行芳,為華邑橋頭開族之祖。明中葉由華容遷湖北石首之天福公為石邑東山開族之祖。清順治間華、石二邑創(chuàng)修草譜,康熙二十五年(1686)、乾隆九年(1744)、嘉慶六年(1801)、咸豐六年(1856)華邑續(xù)修。宗派:德正庚添仲言陽天。橋頭續(xù)派:東楠先后惟文盛科名世代新石潭。東山續(xù)派:應(yīng)喬子崇春時(shí)祖烈延家大(徽懿)孫謀師。合派: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傳以信,遠(yuǎn)紹定榮昌。
  
  華容李氏:一世祖仁用公,世居山東萊州府昌邑縣八角井,宋寶慶二年(1226)任荊州稅課清理司,落籍石首縣繡林山八仙洞。七子:廷發(fā)、廷蘭、廷珪、廷瑛、廷臣、廷瑞、廷輔。廷發(fā)曾孫永清,元至正間遷華容章華臺。廷珪后裔遷居華容梅田湖、新建、先鋒、操軍岳城寺等處。廷臣后裔遷居新河鄉(xiāng)。廷瑞孫珙公,明初居岳州府,子永誠、永恭,永誠,明永樂間征云南有功,致仕遷居華容墨山金牛堰,后人分遷麻李港。永恭于永樂間遷居華容白竹寺,后裔散居護(hù)城之施家嘴和萬庾康王廟等地??傡艚ㄓ谑捉ǘ蓜⑻飳JA二邑派語:(自六世始)金水木火土,謙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順必興隆。有美循先緒,紹文廣太昌,貽謀裕久遠(yuǎn),蘭桂定騰芳。
  
  華容南山李氏:始遷祖明遠(yuǎn)公,字臣湯,南宋人,宋咸淳元年(1265)因避兵禍逃至華容,落居長圻嘴(今終南鄉(xiāng)夏家廟),稱南山李氏。至1988年,在華容境內(nèi)之男性955人,女性656人,聚居南山南竹村,分居三岔河、洪山頭、城關(guān)等地,還有遷往監(jiān)利、澧縣和四川者。老派語:明宣寶昆士。原派語:玉水火廷伯,言從芳自人,世澤宗宣德,文章光永興。南山支續(xù)派:春林開遠(yuǎn)秀,忠厚發(fā)祥榮,佳樹培元盛,丹鳳振和鳴。南山支新派:傳家惟孝友,英才必昌勝,禮義遵先進(jìn),詩書耀后昆。南山李氏傳至十五世一支遷縣城北五里牌(今勝峰鄉(xiāng)境內(nèi))。五里牌分支派語:永榮丙在學(xué),斯文世嬴宗,大家思遠(yuǎn)裕,忠孝志齊從(南山支原派“世”字與五里牌支“永”字同是一代)。
  
  華容縣城南門李氏:始遷祖功盛公,明洪武十七年(1384)率兄弟子侄及眷屬遷居華容縣城南門。尊功盛之父權(quán)正公為一世,功盛四兄弟,支分四房。建宗祠于狀元街,稱章華臺李氏。清乾隆十五年(1750)遷建宗祠于墨山之陽,地勢居高,又稱高李。清光緒十九年(1893)纂有族譜。原派:功全忠孝,啟緒仁從,宏才大志,道隆裔宗。支德蕃遠(yuǎn),青云長松,善惟繼述,祥慶永逢。新派:發(fā)明振業(yè),幾會中庸,書相在是,田力如農(nóng),榮華再耀,福祿是鐘,延平克紹,萬事攸同。
  
  華容時(shí)家圻李氏:始遷祖初公,字華田,名德卿,世居南安府南康縣(今江西贛州市),庠生,元末明初從朱元璋征戰(zhàn)有功,封官賜爵。至明成祖即位,退隱田野。因曾過華容時(shí)家圻,欣賞其山水,棄官后,于明永樂初年買船載資率家眷遷華容,落居于時(shí)家圻北頭。1915年建宗祠于時(shí)家圻。原派:初志文傳應(yīng),朝承代有人,家學(xué)可自新,繼統(tǒng)紹先明。續(xù)派:勤書光祖烈,貽翼必隆昌,孝友為珍寶,忠良是義方,詩禮訓(xùn)子貴,道德守典章,品望超湘澤,鴻才大名揚(yáng)。
  
  華容東山大旺廠李氏:一世孜公,唐代人,世居豫章。四世炎,由豫章豐城湖茫里籍遷居岳州府臨湘縣王禾里(今桃林)。至十九世潮儀,入贅謝氏,子思聰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補(bǔ)頂外祖父從軍,改姓謝,由臨湘遷巴陵。明永樂四年(1406),慕東山秀色,從巴陵銅溪街遷華容東山之廟嘴(今大旺廠廖家灣)。思聰曾孫受,為武進(jìn)士,襲職鎮(zhèn)撫,任指揮同知,封千戶,鎮(zhèn)守岳州,明正德九年(1514)復(fù)姓李,更名李芳,別名銅溪,死后立銅溪廟。后人聚居?xùn)|山,星居全縣各地。派語:(自十世始)應(yīng)鍾允集美,世初樹澤光,維學(xué)紹其德,克家繼以昌,錦開自仕錫,洪任必先芳,振起宜宗正,作新在善良。
  
  華容蔡家垸李氏:一世迪中公,明末人,字之抄,號霜林,住南昌府新建縣,避明季之亂,客游江湖,選湖北監(jiān)利周老嘴之南嶺落居。子四,長子子吉,次子祥吉仍返居江西,三子宇吉徙河南,四子仁吉,字碧崖,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從監(jiān)利遷居華容城南蔡家垸,派衍三房。子孫聚居護(hù)城蔡興村李家老坮子和李家長坮子,分居注滋口、兔湖垸、石伏山、城關(guān)和南縣、石首江波渡等地。老派語:迪吉應(yīng)壽,其德克揚(yáng),文章孝友,世為典常。續(xù)派語:遠(yuǎn)系原光弼,新支本建昌,傳家崇厚道,親愛自綿長。
  
  華容李氏:始遷祖仲芳公,明季由四川遷華容。1924年纂有支譜。
  
  華容禹甸垸李氏:始遷祖桂秋公,為謀生計(jì),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自益陽泉交河遷居華容禹甸垸。今人丁分布北景港、宋家嘴、新河等地。派語:易簡乾坤定,時(shí)和萬象昌,傳經(jīng)詩祖澤,騰厚有馀芳,泰運(yùn)元亨甲,隆民肇楚良。
  
  華容古樹臺李氏:始遷祖壽春公,為謀生計(jì),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自湘陰金塘圍遷華容古樹臺。現(xiàn)人丁分布梅田湖、潘家、新河、護(hù)城和湖北石首等處。老派:象官天文承錦,發(fā)宗祖德宜昌。新派:宗支克蔚南楚,詩書百代傳芳,能守先賢忠孝,西平永慶明揚(yáng)。
  
  湘陰荊滸李氏:始遷祖萬三公,明洪武四年(1371)由江西省豐城縣金雞灘因戰(zhàn)亂徙湘,開基于湘陰縣荊滸鄉(xiāng)三江口。族人分布于荊滸鄉(xiāng)及岳陽凌云鄉(xiāng)。至1948年,已傳24代,共1000馀人。宗祠在馬公墩。
  
  湘陰蘇溪塅李氏:始遷祖崇文公,明嘉靖間自江西新建縣竹牌村遷湖南湘陰新市,又遷四都蘇溪塅。1914年纂有支譜。
  
  湘陰黃岡李氏:始祖阡公,同鄧、彭、許、戴四姓隨鄧侯由河南新野縣遷湘,開基于湘陰文家鄉(xiāng)之高華嶺下。至諱光,字紹祖,號東巖,宋嘉定十年(1217)登進(jìn)士,官饒州僉判,遷居湘陰高明鄉(xiāng),今屬汨羅。族人分布于高明、白水、三神、文家諸鄉(xiāng)及長沙、四川、江蘇各地。至1948年,已傳53代,約4000馀人。明正統(tǒng)間建宗祠于高明鄉(xiāng)黃岡田。
  
  湘陰高明鄉(xiāng)李家山李氏:元至正間由江西吉安徙此,族人分布凸橋。至1948年,凡400人。
  
  湘陰高明鄉(xiāng)神仙坳李氏:始遷祖公壽公,明洪武初年由平江岑川遷來四門李,復(fù)徙湘陰縣高明鄉(xiāng)神仙坳。族人分布于大屋李、楊樹沖、唐家嘴等處。至1948年,共2000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建祠。
  
  湘陰高明鄉(xiāng)九峰李氏:明洪武初由江西曹公塘徙此。族人分布于伏仗山、伏家屋、劉家壩。至1949年,共600人。
  
  汨羅石牛沖李氏:始遷祖肇興公,明洪武元年(1368)自江西南昌遷此。
  
  汨羅高華沖李氏:始遷祖遷伍公,祖籍江西豐城,元元統(tǒng)中葉遷長沙霞泥港,明洪武中自長沙徙此。
  
  平江岑川李氏:始祖皋公,唐朝人,因平亂有功而留居湖南潭州軫星池。其孫敬先因避亂而遷居平江岑川雷峰山下。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七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修,光緒間九修,民國間十修宗譜。
  
  平江李氏:始祖唐太宗第三子恪,封吳王,傳十三代至承永公,字泰陵,號碧山,石晉天福二年(937)由江西建昌磨刀遷平江,始居黃裴,后居培山。傳至明成化間興發(fā)公,字后重,遷居石坑張古塘。傳三代至大富公,后裔榮祜公遷居長沙源頭洞,榮林公遷居汨羅橫沖,榮發(fā)、榮富二公仍居石坑。清乾隆五年(1740)始修族譜,至1994年八修,新錄丁口892人。李氏大同派:(自二十三代始)惟興添大伏,永遠(yuǎn)再榮昌,家傳原積厚,裕后有書香,蔭澤生賢嗣,含英兆瑞祥,錦翰咸振采,寶樹益聯(lián)芳,繼述同思善,清聲定頌揚(yáng)。
  
  平江西關(guān)李氏:始遷祖正富公,自湖北蓴川遷湖南昌江(今平江)西關(guān)幕阜之麓小洞。清光緒十七年(1891)四修族譜。
  
  平江新田李氏:唐太宗第三子吳王恪,傳至蜀郡刺史嶧,又傳至承事郎沖,字少賢,避朱溫之亂,攜四子軒、轅、軿、輅,徙江西建昌。輅又由劍池遷鸚田。輅長子浩初遷袁州,越三世而泰陵公,始遷平邑培山。至晟仲公又置產(chǎn)于巴陵黃龍港。又傳至清潭、淮潭,淮潭生克勤、克公,克公又遷平江石碑。清潭生克智、克敏??嗣羯鍖O,岳昭仍居培山,仁昭遷城西門,德昭遷城北門,可昭遷下鄉(xiāng)茶山,勝昭遷楊林源口。1995年纂有族譜。
  
  平江天岳李氏:始祖承永公,字泰陵,石晉天福元年(936)由江西建昌遷平江,始居培山。十八傳至遠(yuǎn)公,字遠(yuǎn)山,元代再遷縣北天岳山麓之田坪。至1948年,已傳23代,共26000馀人。族人多聚居于天岳鄉(xiāng)及長沙、岳陽等地。宗祠在天岳鄉(xiāng)之長慶。本族名人李元度,同治間官至貴州布政使。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七修族譜。1940年八修。派次:遠(yuǎn)萬高和玉,茂廣紹興隆,克承先世德,嗣述永昌榮,良謨詒后澤,光大迪新猷,善繼前人志,詩書啟懋修,忠孝傳家訓(xùn),綱維重本源,英賢襄盛治,景運(yùn)慶升恒。
  
  平江板江李氏:始遷祖承永公傳至鈿公而分為五昭,德昭六子時(shí)習(xí)之裔萬章、萬成于明初由平江北城遷黃裴,繼遷板江硬樹坪。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纂有族譜。
  
  平江甕江李氏:遷平始祖承永公,后唐官給事中,自江西遷居平江。三世祖文:公,宋初官都指揮使,定荊南,后致仕乞歸,上出名花數(shù)種賜之,公歸就培山宅畔為花園,今平江浮潭上岸所稱花園是其遺址。遷甕江始祖乃二十八世祖均益公。
  
  平江南鄉(xiāng)蔣山李氏:始遷祖德開公,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自江西龍泉遷此。
  
  常德李氏:始祖晟公,第十子憲公,江西觀察使,長孫游公繼為袁州刺史,遂家江西。子孫蔚起于吉安、吉水、分宜、泰和。二十九世顯旦公,生乘、熏、重、秉。元明之際,干戈擾攘,四公后“必”字輩共二十五房先后遷居湖南常德、安化、漢壽、桃源、益陽等地。乘公生世芳、世立、世允。世芳八子:必達(dá)字鳳翥,為常德六李灣始遷祖,必華字中華、必和字中和、必庸字中庸、必榮字中榮,同為東湖山始遷祖,必通為金雞坳始遷祖,必道字鳳鳴,為麻臘嘴始遷祖,必遠(yuǎn)為益陽馬輪沖始遷祖。世立三子:必朝字朝鳳,必陽字朝陽,為善卷村始遷祖,子孫分居斗姆湖、赤塘湖、黃市港等地,必龍字龍壽,為長堰沖始遷祖。世允生必旺,遷齋公嘴元普庵。熏公生世鑾、世高、世和,世鑾生必賞,其裔散居半月障、黃金廟、團(tuán)山、王家港。世高生七子:必寶、必宥同遷桃源南竹山,必實(shí)、必寬同遷益陽修山,必賃、必贄其裔蕃衍石灰山、黃土店、龍船灣,必真遷四川。世和生必賢,其裔居李伍灘、鹿角坪、鴻鶴沖、太極障。重公生世良,世良二子:必貴遷黃壁坪,必貿(mào)遷花巖溪。秉公生世奇、世可,世奇子必賚,其裔居漢壽木山,世可生必貢,其裔居漢壽七星堆崗塘坪。1948年各支合修族譜,百字派語:能儒天特重,利建守邦基,發(fā)祥定有喜,慧聰范愈規(guī),科甲同濟(jì)向,錦樂昶瑞宜,誥典偉章貴,醇讓福祿綿,騰輝崇上兆,丕業(yè)創(chuàng)硯田,仁秀蘊(yùn)穎悟,瓊瑤則愛親,言信昭康運(yùn),寬裕耀唐庭,高超繩俊杰,豐足道恒盈,協(xié)華參修若,楷模慶善成。
  
  常德前后兩河李氏:始遷祖鈞鳴公,明洪武七年(1374)由江西吉水縣折桂鄉(xiāng)彭勝里遷湖廣武陵前后兩河,1948年合修族譜。
常德上大村李氏:始祖憲,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官江西觀察使,遂留居江西。二十一傳至應(yīng)高、應(yīng)成兄弟于元末由江西吉水縣谷村圳上遷湖南武陵縣前河上大村。清光緒間三修族譜。
  
  常德、沅陵李氏:始祖泰和、富山、榮諸兄弟,元末隨朱元璋起兵,以軍功官江西,同落業(yè)于豐城縣拖船埠清泉鋪。三公之子或仕常德、或官沅陵,復(fù)自江西遷居常德、辰州。1924年四修族譜。
  
  常德沙河街回族李氏:始祖宋時(shí)斌公,因征西失敗,遂入贅回教于哈氏。歷四派至明初,化公生子五,長宗秩,遷安徽;次宗勛,世居北京順天府固安縣;三宗法,為湖北沔陽參將,遂落業(yè)鍋鐲灣;四宗文,遷江西南昌府;五宗燕,字開先,原居北京,明太祖時(shí)任云南副將,永樂二年(1404)調(diào)遷湖南常德,落業(yè)府城東關(guān)外,居沙河街,生四子:身端、身貿(mào)、身方、身正。貿(mào)遷桃源鳳凰山;方遷武陵莊坪;正遷武陵梁山;端于明宣德間遷桃源剪旗營。
  
  常德東關(guān)回族李氏:始祖象貴公,原居鳳陽府鳳陽縣之奔步街。明永樂征剿有功,官遷常衛(wèi),遂落業(yè)東關(guān)。貴公子佳期,期生祥呈、祥吉,吉遷長沙,呈生雅能、雅有,有遷湖北施南府。能生挹枝、挹林。挹林公于明時(shí)遷居武陵西莊坪。
  
  常德花巖溪李氏:始遷祖思敬、思賢、思聰、思明、思方等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南昌豐城縣遷此,散居皇極坪、港二口、李七橋、逆江坪、花巖溪等地。清光緒九年(1883)三修,1914年四修族譜。原派:思璽淑純姿,囗廷富春浯,大登尚鳳翔,洽作箴傳家。
  
  常德六李灣李氏:始遷祖鳳鳴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折桂鄉(xiāng)拖船埠,因元明之際兵亂而于明洪武七年(1374)偕長子遜忠、三子遜吾遷居常德六李灣,后人分居于常德前鄉(xiāng)青泥湖、麻臘嘴、六李灣、白沙、蘆州障、河婆橋、實(shí)竹坪、東門巖橋及蘇家渡等處。麻臘嘴老派:鳳遜淵洪茂德(友)伏木大國朝(萬尚登啟)學(xué)水本元家傳樹聲榮華承。灣堤老派:鳳遜淵洪茂德伏木大國應(yīng)勝世代宗祖承先啟后榮華恒。
  
  常德五家嘴李氏:始遷祖殿公,明洪武間宦湘,卜居常德東關(guān)外城頭村五家嘴沿江保。
  
  常德東湖山三渡港李氏:始祖澤梁公,明永樂間自江西泰和宦游常德,子三:承詩居斗姥湖;承書居洞頭沖;承易落業(yè)三渡港下李家灣。老派:盛澤承東漢國家之維廷方正光先德人。
  
  常德維新八斗灣李氏:始祖碧公,明永樂年間攜子仕華、仕榮及六李灣一世祖鳳翥公之子漢遜公昆季等先后自江西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遷來湖南常德,八世祖均世居維新鄉(xiāng)八斗灣。九世祖芳道、芳眉、芳迎、芳遠(yuǎn)四公起因人丁日繁而徙居石門橋龍?zhí)垛?、韓家吉、伍家嘴、楓樹崗、德山街、巖灘寺、桃樹崗?fù)跫揖?、三湖鄉(xiāng)蘆湖里、皇木關(guān)。龍?zhí)垛掷吓桑罕鞘嗽守懺獞?yīng)祚長方登灼先維新世澤作述振家聲榮。
  
  常德長堰沖李氏:始遷祖龍壽公,原籍江西吉水谷村,明永樂間遷湖南常德府武陵縣前河中淰村(今唐家鋪陳家沖腦)。歷二世省週公,再徙長堰沖。老派語:龍省清欽桓春正學(xué)子功名遠(yuǎn)文人德澤長有謀貽萬。
  
  常德青泥湖李氏:始遷祖鳳翥公,明永樂二年(1404)由江西吉水縣十二都拖船埠遷此。
  
  常德李古子崗李氏:始遷祖仁公,明永樂間因經(jīng)商自江西吉水縣十二都拖船埠大樟樹遷居常德東門外八官障李古子崗。原派:宗正家興可知先應(yīng)啟文朝大學(xué)士萬代永隆昌。
  
  常德石門橋竹子嶺李氏:始祖順晁公,明永樂二年(1404)因經(jīng)商自江西南昌來湖南長沙,卜居常德。裔孫清初徙居此地。原派:國經(jīng)廷顯文宗如大紹有。
  
  常德花巖溪黃土店李氏:始遷祖楚勝公,明時(shí)自江西南昌樂平縣遷湖廣黃岡,明末復(fù)徙居武陵黃土店北岸。
  
  常德滄浪鄉(xiāng)胡家高橋李氏:始祖自元公,明時(shí)自江西遷湖南常德,始居三渡港,復(fù)徙長堰坪,再徙雞子山。后人散居栗崗嶺爐頭沖、宣恩、桑植等地。老派:自文應(yīng)興汝儒為席上珍明和清與后必有。
  
  常德櫧木山李氏:始祖鳳鳴公,傳五世至德鵬公,于明嘉靖年間遷蘆州障白沙灣堤,德鵬公之孫樽公因水災(zāi)于明萬歷年間遷居后河漸安鄉(xiāng)崗市櫧木山。
  
  常德七耳湖李氏:始祖鳳鳴公,傳八世至楷公,遷居常德蘇家渡萬民崗,旋遷后河七耳湖。
  
  常德稻羅嶺李氏:始祖曾明公,明末自江西吉水縣大樟樹經(jīng)商至北京苑平,旋遷湖南龍陽大圍堤丁家吉,后因水災(zāi)再遷白沙堤。其裔孫先麒、先麟、先虎、先龍四公于清初遷居常德文甲鄉(xiāng)之稻羅嶺。老派:曾應(yīng)朝尚正先試春治經(jīng)週代長永聚慶。
  
  常德紫山李氏:始遷祖畢敬公,明代自江西吉水縣谷村胡芒里遷湖南武陵縣紫山。清同治間纂有族譜。
  
  常德李氏:始祖泰書公,原名崇緒,原居江西吉水縣查灘,生二子:法鏡、法明,明洪武時(shí)調(diào)鎮(zhèn)辰溪,永樂間移屯常德,法鏡居下新村氈帽湖,法明居上新村高堰岡。法鏡十世孫世官公又遷漢壽護(hù)國障白蓮湖。與漢壽李氏合譜。
  
  常德穿紫橋李氏:始遷祖惠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官北京苑平縣,明弘治二年(1489)遷常德后河穿紫橋。1914年纂修草譜,1995年纂修族譜。字派:惠于何述蘭應(yīng),紹茲來許,純其祖武。圣朝德澤遠(yuǎn),永保同宗芳,人文咸蔚啟,萬年長發(fā)祥。
  
  常德桃源灣李氏:一世祖文郁公,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大樹楓,明洪武二十一年進(jìn)士,官辰州太守。三子:景一居辰州蘆溪,景二居辰州朱洪溪,景三居桃源西溪。景三子銘公又遷常德七姑山后桃源灣。清光緒十八年(1892)始修族譜。派語:文亨開泰,世運(yùn)隆昌,道宗孔孟,詩學(xué)全堂??私B先緒,大起明良。
  
  常德藍(lán)田廟李氏:始祖德惠公,五世啟貴公官益陽,卜居三塘街,啟榮公攜弟啟富公卜居常德藍(lán)田廟毛公港。老派:啟正仕春明端方永宏庭花開如兆遠(yuǎn)木子遇長青。
  
  常德李氏:始遷祖暉公、壽輝公,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自江西豐城縣拖船埠十八都胡茫嶺遷居常德。1997年六修族譜。暉支原派:伯仲景文明,陽德之繼宏;承先傳厚道,啟盛兆昌平。壽輝原派:添廷鳳春大,世可正光明,運(yùn)隆應(yīng)有象,萬代振家聲。
  
  漢壽李氏:太和公以武進(jìn)士偕弟富山公、榮公隨明太祖征伐,同落業(yè)于南昌府豐城縣拖船埠清泉鋪,厥后富山遷吉安府吉水縣沙溪坪紅白巖,榮公遷吉水縣大樟樹。太和公子乾一,襲父職,鎮(zhèn)守五溪蠻,與富山公子乾信、乾松同落業(yè)沅陵巖溪頭。榮公子乾曙遷常德官門州。三支后裔皆有遷居漢壽者。1924年三支合修族譜,稱四修,1947年三支又合希季公支、承先公支五修。
  
  漢壽李氏:始遷祖子義、子壽、子凝三公,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由江西吉水縣查灘遷居漢壽小塘總康家山。子義生二子:崇旭為磚墻開派祖,崇蘊(yùn)為彭華沖開派祖。子壽生崇科、崇范,其后徙居益陽長田坊。子凝生崇緒、崇經(jīng),其后分徙常德及漢壽白蓮湖。清順治十一年(1654)始修族譜,乾隆五年(1740)、道光七年(1827)、咸豐十年(1860)、光緒二十二年(1896)、1927年續(xù)修。名派:子崇永紹正,懋育協(xié)資生,本固枝彌遠(yuǎn),花繁實(shí)益盈,厚培恒毓秀,廣植定敷榮,佳致清風(fēng)釀,高標(biāo)曉露凝,蔭垂依峻極,慶錫自天成。
  
  漢壽李氏:始祖信生公,原籍江西永豐縣,明永樂初率二子閣達(dá)、閣迪奉命南遷,卜居漢壽縣毓德總石人坳。因賦稅繁重,迪公隱居植木山,后裔不詳;達(dá)公鑿塘得石,石有“彭”字,遂改姓彭,四世衍為宗文、宗紹、宗明三大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續(xù)修族譜方改彭復(fù)李,光緒二十二年(1896)三修,1924年四修。
  
  漢壽明月障李氏:始祖泰和公之子乾一公,明朝人,宦湖廣辰州,鎮(zhèn)守五溪蠻,傳四世至達(dá)顯公遷居漢壽,后人分布于明月障、永興障、堤邊灣、六房坪、廟德河、六景山、吳家橋、毛家沖、王家港、港二山等地。清道光間初修族譜,同治七年(1868)、光緒二十八年(1902)、1924年、1947年續(xù)修,老派:乾第應(yīng)鴻達(dá)朝賡浩克彰循貽斌贊建惕尚定延祥守列昭。
  
  漢壽牌樓嘴李氏:始遷祖拱、挹兄弟,明正德間自江西余干縣遷此。
  
  桃源鐵山溪李氏:始遷祖均用公,明洪武間自吉水遷桃源縣南白石村之鐵山溪。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1000馀人,分布于江里溪、寺坪、廬家坪、沙坪、澄溪等地。宗祠在鐵山溪。族譜創(chuàng)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15年、1944年續(xù)修。李世松,清乾隆七年(1742)一甲第二名武進(jìn)士。
  
  桃源李家坪李氏:始遷祖應(yīng)舉公,明洪武間由江西遷居湖南澧州,旋遷桃源縣北上七里村之湯家坪東岳官。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700馀人,分布于溫泉、高東、獅子頭等處,及慈利、石門、漢壽、桑植各縣。清同治十年(1871)建宗祠,與萬福橋,仙娘、棠梨岡、天會山各處李氏聯(lián)宗。1943年創(chuàng)修族譜。
  
  桃源畬田介子岡李氏:始遷祖順兆公,明永樂二年(1404)自吉水遷于桃源縣東之介子岡。至1948年,已傳21代,全族人口約600馀,分布于延溪口等處。宗祠建于介子岡。1932年創(chuàng)修族譜。
  
  桃源關(guān)山灣李氏:始遷祖永倫公,明永樂二年(1404)自江西豐城徙居桃源縣東水田關(guān)山灣,族人分布于畬田、大田及常德等地。至1948年,已傳19代,族人約500人。宗祠在關(guān)山灣。
  
  桃源浯溪李氏:始遷祖盤銘、盤鉞,明永樂年間自江西饒州余干縣遷湖南桃源縣東浯溪之道塘橋。至1948年,已傳21代,全族人口約300馀,分布于白麟州、八王坪、剪家溪等處。1931年建宗祠于道塘橋。1931年創(chuàng)修族譜。
  
  桃源木塘雷湖李氏:始遷祖鑒魁公,明永樂二年(1404)由江西吉水遷桃源縣東木塘之雷湖李家坪。至1949年,已傳21代,全族人口約3000馀,分布于白麟州、裴家碼頭等處。同治年間建宗祠于李家坪野貓港。1927年創(chuàng)修族譜。
  
  桃源觀國山蛇市橋李氏:始祖國柱公,明永樂間因經(jīng)商自江西吉水縣李家園大樟樹來湘而卜居此地。其裔孫又于清初遷居常德東門外蘇家渡。
  
  桃源木塘李家灣李氏:始遷祖曾宗公,明永樂二年(1404)由江西吉安遷于桃源縣東杜青村之李家灣。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300馀人,分布于橋頭等處。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建宗祠于李家灣。1928年始修族譜。
  
  桃源畬田溪西李氏:遷湘始祖鳳翥公,明永樂二年(1404)自吉安遷常德青泥湖。至玉公再遷于陬市王家灘(即畬田鄉(xiāng)李家坪溪西坪)。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140馀人,分布于水田、常德善卷村等處。宗祠在常德青泥湖。1936年創(chuàng)修族譜。
  
  桃源陬市水田坪普山咀李氏:始祖鳳翥公,六派祖知忠公落業(yè)漢壽大圍堤獠牙咀,數(shù)十年后復(fù)徙于此地卜居。
  
  桃源祝庚潭李氏:始遷祖仁忠公,明永樂九年(1411)攜弟仁惠、仁恕自江西豐城湖茫里遷湘,仁惠居沅陵紅土坪,仁恕居龍陽(今漢壽)康家山,仁忠居桃源九莊峪,生景昌,景昌生鸞,明成化間分遷祝庚潭。清光緒三十年(1904)始修族譜,1930年、1997年、2004年續(xù)修。字派:萬國恩明玉之春,珍如學(xué)德必自新,有志永昌際盛世,觀光宏振耀宗庭,象賢濟(jì)美紹祖業(yè),孔澤顯遠(yuǎn)裕來人,誠信為本傳家風(fēng),毓秀文章潤斯民。
  
  桃源畬田興隆李氏:始遷祖三星公,明中葉自江西吉水遷于桃源縣北畬田之興隆。至1948年,已傳19代,全族人口約300馀人,分布于黃龍觀、神仙橋等處。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建宗祠于灰山口。清同治十二年(1873)創(chuàng)修族譜。
  
  桃源巖壩灣李氏:始遷祖錦公,明中葉由江西遷桃源縣北莫林村之巖壩灣。至1948年,已傳18代,全族人口約200馀人,分布于莫溪及慈利等地。清光緒三十年(1904)建宗祠于巖壩灣。1944年創(chuàng)修族譜。
  
  桃源陬市李氏:始遷祖必超公,明嘉靖間自江西豐城遷于桃源縣東陬市之涼傘柳。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6000馀人,分布于八湖坪、陬市、盤龍橋等處及常德、慈利等縣。清道光六年(1826)建宗祠于陬市土地崗。同治三年(1864)創(chuàng)修族譜,1916年續(xù)修。
  
  桃源畬田溪東李氏:始祖玉佩公,字振鵬,原籍昆明。清康熙時(shí)贊助吳三桂反正,由云南鎮(zhèn)衡州,敗死。其長子宏德扶櫬葬于桃源縣東新洞寺之團(tuán)溪灣,其后落業(yè)于溪東坪。至1948年,已傳13代,全族人口500馀人,分布于陬市、浯溪及衡陽等地。清光緒十八年(1892)建宗祠于溪東坪。1935年創(chuàng)修族譜。
  
  桃源潯陽坪李氏:始遷祖華公,清順治末年自安徽始遷湖南安鄉(xiāng)縣,數(shù)傳遷桃源浯溪河,后遷潯陽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不足百人,分布于中卷河、車溪沖、戚家沖等地。
  
  澧縣李氏:始遷祖吉安公,原籍內(nèi)江,明時(shí)官華王府教授,遂落籍澧州。其子李充嗣,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jìn)士,以功晉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其孫李槃,明嘉靖十七年(1538)進(jìn)士,工科給事中,出為臨安知府。
  
  澧縣野園李氏:原籍江西,明客于澧城。又經(jīng)七世,清康熙初年由應(yīng)龍?jiān)龠w野園。清宣統(tǒng)元年(1909)、1948年、2006年纂修族譜。派字:致興光先序,必大顯禎祥,世澤肇虞夏,勛名甲漢唐。道德家聲久,忠孝福祚長,盛朝開景運(yùn),佑啟在賢良。
  
  臨澧李氏:始遷祖應(yīng)智公,原籍山東兗州,明洪熙元年(1425)隨華陽王朱悅耀建藩澧州治第。派分道、通、學(xué)、美、亨、榜、榮、配八支。清光緒二十年(1894)、1927年、2008年纂修族譜。派語:應(yīng)正如大明國。忠厚傳家至寶,道學(xué)經(jīng)世鴻昌,作士敦培祖澤,尚德永紹宗邦,守先新開祥運(yùn),盛朝定兆輝光。
  
  臨澧黃陵橋李氏:一世祖必盛公,字世葵,清乾隆年間由湖北監(jiān)利縣程家集遷居湖南臨澧縣合口鄉(xiāng)上黃陵橋。
  
  臨澧許家橋李氏:一世祖正公,字爾玉,初由江西大樟樹遷湖北潛江縣,清初又轉(zhuǎn)徙臨澧縣北合口鄉(xiāng)許家橋,生有三子:宗榮、宗元、宗先。
  
  臨澧范家岡李氏:一世祖相奇公,清康熙三十年(1691)由湖北石首遷居此。生有四子:尚有、尚利、尚贏、尚郡。
  
  臨澧、石門李氏:始遷祖濱陽公,原籍江西,歷任四川省川東道及左都御史等職,致仕過澧,卜居合口,生子八,剖玉為符,明季兵燹,子孫四散,散處于今臨澧縣合口鄉(xiāng)龍池堰上下及對河游家洲等地。
  
  張家界李氏:始遷祖文震公,江西人,明洪武時(shí)以指揮使官永定衛(wèi),遂著族焉。子孫分析四坪、四溪。
  
  慈利觀物坪李氏:譜稱晟公十子憲公之后文道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南宋淳熙間為武陵刺史,其弟文廣隨任,遷居桃源七里村,后居慈利觀物坪。其道光譜有“世襲官爵序”,稱其先世為土官。1996年纂有族譜。今為土家族。字派:春元世長大,國泰有明良,經(jīng)書修官德,永遠(yuǎn)祚義邦,家道昌隆盛,萬功必自成,哲賢惠廣宇,福澤齊瑞祥。
  
  慈利李氏:始遷祖俸公,一名宏祿,字百受,原籍江西南昌府奉城縣胡毛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官辰州知州,元亡后即留居湖南慈利。生二子:自捷、自剛,自剛往四川不詳。自捷生必榮、必華、必富、必貴、必勝。榮公長子思仁為慈利甄家坪祖,榮公四子思廣為謝家落祖。華公后裔居永定李家崗,富公后裔居沅陵楊家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慈利李氏十八房建宗祠于夾石口。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慈利李氏合修宗譜,頒定通派:聯(lián)宗紀(jì)源,美舉振昌,思維先烈,理官發(fā)祥,宣傳道德,文化顯揚(yáng),建樹鴻偉,正統(tǒng)興邦,敬希嗣祚,啟迪祖光。
  
  慈利東岳李氏:始遷祖應(yīng)科公,清初因苗亂由沅陵縣遷居慈利縣東岳鄉(xiāng)平溪。族人分布于平溪、磺廠等地。至1949年,已傳11代,共700人。宗祠在慈利南門。
  
  桑植老官潭李氏:始遷祖榮先公及其子思志,因避元末戰(zhàn)亂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自江西吉水李家村遷居慈姑州十五都老官潭七甲里(今五里橋老官潭)。后人分布于南岔、洪家關(guān)、劉家坪等鄉(xiāng)鎮(zhèn)。
  
  桑植李氏:始遷祖樵公,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金陵以千戶奉命修安福所城。后人分布于五里橋、劉家坪、上河溪等鄉(xiāng)。2005年纂修族譜。字輩:世大承恩澤,尚林正國時(shí),自天興發(fā)茂,長如萬年枝。
  
  桑植木耳坪李氏:始遷祖脈公,因避亂自江西吉水遷居桑植五里橋鄉(xiāng)木耳坪落業(yè)。后人分布于劉家坪、馬合口兩地。
  
  安化塘頭七甲李氏:始遷祖鼎言公,后唐同光二年(924)由江西遷益陽塘頭,宋熙寧六年(1073)設(shè)安化縣,塘頭劃歸安化,后再遷梅城。
  
  安化豐樂首兜沖李氏:始祖唐時(shí)德裕公,長子璋,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圳上。后唐同光三年(925)子孫四十九人由吳入楚,同至善化榔梨,后徙各處。洪太,字元隆,卜居安化豐樂首兜沖。至維新公,生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歿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始卜居一都長樂羅紋。維新公三世孫林椿、林柏,椿公居安化長樂滔溪,柏公五世孫原道徙居龍陽。椿公子均澤、均海仍居安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一修族譜,道光十九年(1839)、光緒六年(1880)、1916年續(xù)修。至1948年,族人共24000馀人。派語:應(yīng)子林均煥,先原彥祖宗,必成文武志,永代發(fā)興隆,盛世才華顯,昌明道學(xué)宏,傳家本忠孝,福祿自長榮。
安化常豐李氏:始祖恭祥公,字敬之,元至正四年(1344)生,甲辰流寇肆亂,公奉命平服有功,受封千戶,擇地開創(chuàng),隸籍常豐,生四子:元德、元道、元瑛、元禮。元德遠(yuǎn)戍云南越州衛(wèi),元瑛裔無傳。清咸豐六年(1856)建祠于油蘿溪。乾隆九年(1744)、十一年(1746)元道、元禮各修族譜,嘉慶二十五年(1820)、光緒元年(1875)、宣統(tǒng)三年(1911)、1944年二房合修。舊派:元仕志斯文,維冀日逢成,朝廷恩爵重,宗祖永安興。續(xù)派:世澤湘南遠(yuǎn),徵才上國榮,登崇光盛業(yè),顯慶錫嘉名。
  
  安化八甲李氏:始遷祖大麟、大龍、大鳳、大虎四公,元元統(tǒng)二年(1334),大麟、大龍兄弟由長沙遷梅城,大鳳遷梅溪橋,大虎遷木子竹塘。
  
  安化白沙溪、李家棚、馬斗山李氏:始遷祖本一公,明正德、嘉靖間由江西遷安化縣白沙溪,本二遷李家棚,本三遷馬斗山。
  
  安化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時(shí)洮州臨潭人。傳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穎,宋朝人。再傳四世至“必”字派,衍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亂隱于桃源谷羅村,再遷竿子坪、安化北門小石橋,終遷十二都董木溪金雞坳。與必通公同來此處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維。后裔有遷武陵官倉李家坪和云南越州衛(wèi)者。老派:必可紹單仕志朝時(shí)德之其標(biāo)以汝美利見大邦基發(fā)祥正。
  
  安化四甲李氏:譜尊漢卿公為豐樂四甲之祖,登泰公為分衍之祖。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同治七年(1868)、光緒三十一年(1905)、1937年纂修族譜。派行:太司千萬近,漢登從富明,思永維春繼,祖代必朝天,順世運(yùn)長茂,高騰秀錦章,崇行鐘美樹,合義詠光昌。
  
  新化李氏:一世祖隆公,元時(shí)自邵遷新,二世義良公。清乾隆十三年(1748)、嘉慶八年(1803)、咸豐元年(1851)、光緒二十八年(1902)、1931年纂修族譜。老班:義鑒思興廷,景朝仕大文,昌吉必承先。后接通派。
  
  新化望龍李氏:始遷祖千一公,字惟奇,號同太,明洪武間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永豐鄉(xiāng)萬峰廟遷新化望龍山,復(fù)率三子添壽、添康、添寧徙居邵陽大嚴(yán)村,長房即家于此,二房分居石牛塘,三房分居白面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道光二十六年(1846)、光緒十六年(1890)纂修族譜。壽房老班:添志思永廷,興朝宗應(yīng)國,世大守乾坤,詩書傳家則??捣坷习啵禾碇僦緳?quán)應(yīng),廷朝仁世宗,正大光明坤,詩書傳家則。寧房老班:添志思永廷,興朝宗應(yīng)國,世大守乾坤,詩書傳家則。三房合派:文章顯玉京,聲華定超特,佐治展經(jīng)綸,齊禮道以德。
  
  新化松山坪李氏:始祖泰公,字光陰,原籍泰和縣南鄉(xiāng)村圳上,宋嘉祐進(jìn)士,熙寧間任福建邵武府同知,解組后元豐間自泰和徙邵州城內(nèi)報(bào)恩寺,又徙新化,居城東菱角塘松山坪。至五世衍為溫、良、恭、儉、讓五房。族譜始修于清乾隆四年(1739),同治四年(1865)、光緒三十年(1904)、1932年續(xù)修。咸豐間建宗祠于鐵山村橋頭。班次:作殿文光宗澤長,多才繼世紹書香,傳家孝友承先德,億萬斯年啟后昌。續(xù)派:修齊平治古今用,華胄蕃滋事業(yè)豐,詩禮臺樞繩祖武,中和位育貫西東。
  
  新化金子山李氏:始遷祖嘉貞公,宋元豐年間自江西遷來新化河上壩(今金子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始修族譜,1937年與四川羅壩村合修。派語:長發(fā)方開樹,多祥起益臣,若為賢懋德,宗昌必繼榮,孝友傳家政,清真作善基,存心思祖訓(xùn),后裔衍前光。續(xù)派:合譜聯(lián)蜀桂,俊彥建奇勛,功名皓寰宇,循代篤群英。
  
  新化丹桂李氏:始祖民輔公,字士明,號惟圣,江西吉安泰和圳上人,宋元豐八年(1085),與弟民佑奉命移江右之民“以實(shí)新化”。民佑居湖南潭州,民輔則居新化丹桂村株木山,譜稱“丹桂李氏”。越六世,派衍桂、善、聰、文、權(quán)、政六房。清乾隆八年(1743)始修族譜,嘉慶十九年(1814)、咸豐十一年(1861)、1913年、1946年、1995年續(xù)修。班次:(自十九代始)經(jīng)綸承祖澤,光裕報(bào)家聲,肇建洪模永,宗友裔代榮。
  
  新化龍溪村李氏:始遷祖嗣松公,江西吉州泰和長豐鄉(xiāng)人。宋季與表兄袁光三郎、光五郎徙新化侯田,嗣松自侯田移居大平。七世添奇居龍溪。八世源通,官巡鹽御史。清光緒十七年(1891)纂有族譜。
  
  新化高坪李氏:始祖璋、琪二公,為隴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于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寧時(shí)相繼南徙,始居安化豐樂鄉(xiāng),繼遷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化全縣各地。至1948年,已傳26代,共10馀萬人??傡粼谖鏖T戴家巷。清道光間二支合修通譜,1920年續(xù)修。
  
  新化五戶李氏:始遷祖仲章公,字司為,一作漢彰,宋朝人,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谷村徙居安化豐樂鄉(xiāng)首兜沖,旋徙新化,譜稱“五戶李氏”。族譜始修于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續(xù)修,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修,光緒二十年(1894)四修,1994年五修。派語:仲秀七文忠,福景百萬興,廷大朝臣芳,楚玉志國定,惇敘傳謨典,洪基肇吉慶,嘉謀詒有榖,來哲秀如蘭,孝友綿馀慶,英華蔚鉅觀,泰和家政協(xié),鼎甲煥新班。
  
  新化連溪李氏:始祖仲章公,宋末棄官歸田而攜子姪南游,占籍新化。傳至五世孫添銘于元末明初卜遷新化連溪。1925年五修族譜。
  
  新化千戶李氏:始祖仁公,華亭人,明洪武中隸五開衛(wèi)籍。仁之孫世雄授五開衛(wèi)千戶,明永樂二年(1404)屯田于新化城東,因家焉。其后居下渡村河上壩。
  
  新化李氏:始祖大郎,字君和,明朝人,生有九子:應(yīng)龍、應(yīng)麒、應(yīng)虎、應(yīng)豹、應(yīng)彪、應(yīng)風(fēng)、應(yīng)宿、應(yīng)雷、應(yīng)雨。應(yīng)龍公,字神宇,明洪武間由安化豐樂鄉(xiāng)遷居新化永清鄉(xiāng)蜈蚣村,二世添禎,奠居水竹,衍“源”派富、奇、忠、貴、海、瓊、斌、勝八房。族人分布于興讓、永清二鄉(xiāng)。至1948年,已傳28代,共11681人。宗祠在蜈蚣村太平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修族譜,派語:尚志賢榮福祿綿。嘉慶八年(1803)二修,派語:必承先祖業(yè),以立裔人基,善積能延慶,書香永蔭重。咸豐七年(1857)三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四修,1931年五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一修通譜,派語:惇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xié),鼎甲煥新班。1921年二修通譜,派語:惇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嘉謀詒有榖,來哲秀如蘭,孝友綿馀慶,英華蔚鉅觀,雍穆繩其武,勛功震宇寰,昭宗開甲第,雄豪似涌瀾,泰和家政協(xié),俊杰換新班。
  
  新化錫溪村李氏:始祖煥文公,江西泰和圳上鵝公大丘人,徙居湘鄉(xiāng)三十都橫石橋。傳十四, , , , 世至吉祚公,字文長,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湘鄉(xiāng)羅塘攜妻子經(jīng)邵陽、靖州卜居新化大熊山南麓錫溪村。清乾隆二十年(1755)一修族譜,光緒三年(1877)續(xù)修。派語:仲孟得思應(yīng)志大,興天正國朝廷吉,盛有才能身榮貴,安邦文武定乾坤。文武安邦業(yè),詩書祖澤長,光華經(jīng)道遠(yuǎn),錫命在金堂。
  
  新化連溪村李氏:始祖與行公,原江西泰和谷村人。三世道仙公,元至元間自新化遷居連溪、牛角沖、滴水一帶,今屬冷水江市。
  
  郴縣李氏:始祖禹謙公,行三生,北宋初年遷郴永交界之楊碧塘,是為郴州一世祖。傳至應(yīng)惠、應(yīng)誠兄弟,于明洪武年間遷居西鳳鄉(xiāng)洞尾,是為郴縣西鳳鄉(xiāng)洞尾之始祖。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續(xù)修族譜。
  
  郴縣秀才鄉(xiāng)李氏:始遷祖輔南公,籍江西,宋時(shí)遷湖南郴縣秀才鄉(xiāng)秀下里大溪頭,分居水龍坳上、龍門池等處。至1906年,丁口萬馀人。
  
  郴縣永豐鄉(xiāng)長聰黃氏:始遷祖日智公,元至正舉人,明洪武二年(1369)自興寧縣遷此。
  
  郴縣西鳳鄉(xiāng)李氏:西鳳鄉(xiāng)李氏數(shù)支,原籍均為江西鵝頸坵。棲鳳渡始祖應(yīng)昇公,明初因奉調(diào)永興縣教諭,遂居此;大屋圖始祖如寶公,明初而來;瓦灶始祖興明公,洪武時(shí)遷來;朱家灣始祖勝明公,明正統(tǒng)時(shí)由宜章笆籬堡而徙。
  
  郴縣永豐鄉(xiāng)李氏:始遷祖世權(quán)公,行十二郎,明洪武二年(1369)由桂陽縣遷郴縣永豐鄉(xiāng)雷溪鰲頭。1916年重修族譜。
  
  郴縣老女橋李氏:始祖晟公。傳至華公,生四子: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兄弟四人北宋年間自江西泰和同陂遷居湖廣郴陽府資興縣,伯金遇珠則落,伯玉遇瑀則落,伯元遇玉則落,伯亨遇璜則落。伯玉公又為峽瑀始祖。傳至亨時(shí)公,行萬十郎,遷永興,后徙郴州西鳳鄉(xiāng)西二里八甲老女橋。元至大三年(1310)創(chuàng)修族譜,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嘉靖四十年(1561)、清康熙十二年(1673)、雍正八年(1730)、乾隆三十九年(1774)、道光四年(1824)、光緒二年(1876)、1921年、1950年續(xù)修。
  
  郴縣李氏:始祖伯玉公,自江西遷湖南資興,至師福公遷宜章,至進(jìn)榮公由宜章遷郴縣。族人分布于永豐鄉(xiāng)、吉鳳鄉(xiāng)。至1948年,已傳24代,約5100馀人。
  
  資興李氏:始祖唐時(shí)光弼公。至十八世泰詠公肇基興寧,今資興。舊排行:龍門英俊顯,應(yīng)啟朝廷興,組綬榮湘楚,儒冠振鳳城。老排行:毓秀鐘靈,煥彩含芬,蔚為國華,世代流馨。新排行:煥炳昭文盛,高標(biāo)步武清,聯(lián)芳咸嗣美,萬禩永揚(yáng)聲。
  
  資興程鄉(xiāng)李氏:譜稱該族先世家居陜右隴西,次居洮州臨潭,至晟公十子憲任江西觀察使,長子游,歿于袁,因家袁州府分宜縣白芒源,遞傳至維公,三子,皆居泰和縣之三萬石同陂。大一郎生子四: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始遷于興寧,今資興。伯金居珧珠,伯玉居峽瑀,伯元居厚玉,伯亨居璜塘。伯玉公傳十一世厥昌公開派程北上中田,再傳六世道興、道權(quán)諸兄弟,分布于程鄉(xiāng)各莊。
  
  資興峽瑀李氏:始祖伯玉公,字益綱,號如岳,原籍江西泰和同陂,北宋年間因避世遷湘,開基于資興縣南鄉(xiāng)二都峽瑀。族人分布于資興東、西、北三鄉(xiāng)及永興、郴縣、宜章、汝城等處。支譜創(chuàng)修于清雍正十年(1732),1934年三修。至1948年,已傳39代,共7萬馀人。宗祠在峽瑀。
  
  資興鳳凰窠李氏:始祖晟公,三世游公居宜春,六世德澄公居泰和,十世侃行公居永新鵝峰山小水,十一世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郴陽萬戶元帥,落籍于郴陽南塔。十三世和甫公,諱景南,又遷興寧學(xué)前鳳凰窠。清康熙五十年(1711)始修族譜,道光十八年(1838)、1921年續(xù)修。至1948年,已傳25代,共2450人,分布于城廂鎮(zhèn)、昌平、保民各鄉(xiāng)。宗祠在鳳凰窠。派行: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孫賢榮顯貴,福祿遠(yuǎn)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義良,德崇通達(dá)泰,學(xué)廣姓名香。傳家敦孝友,經(jīng)國著平康,志繼元科振,功垂善慶長。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聲稱揚(yáng)云夢,令譽(yù)播瀟湘。
  
  永興隴西派李氏:始祖君防,唐宣宗進(jìn)士,廣東連州刺史,葬耒陽。子孫遂家耒陽上堡。十六世方虎,由耒陽上堡徙居永興李家沖,子崇德徙上彥洞;順德徙臺沖;昭德徙廬門前。至1906年,已傳38代。
  
  永興西平派李氏:始遷祖仕一郎,明永樂間由江西安??h遷永興。子孫分派茶陵、安仁等處。至1906年,已傳23代。
  
  永興豪山李氏:始遷祖辛公,明洪武元年(1368)由江西泰和縣鵝頸大洲徙居湖南永興水尾,復(fù)徙永興大坡頭仁勇鄉(xiāng)豪山。至1948年,已傳24代,共4881人??傡粼诤郎?。
  
  桂陽石羊山李氏:始祖秀柏公,宋時(shí)自江西泰和縣遷湖南桂陽州之白羊山,越五世至發(fā)泰公,始卜居金陵鄉(xiāng)石羊山之井岡。
  
  桂陽南門李氏:始遷祖湘甫公,明季自武昌奉調(diào)來桂陽州,卜居南門。
  
  宜章長誦李氏:始祖令夫公,字單如,宋治平二年(1065)由江西吉水縣出任廣東連州府,熙寧九年(1076)奉檄剿撫莽山,凱旋舟覆身亡,子孫居莽山之下,傳十四世至余公再遷宜章縣黃沙鄉(xiāng)長誦(即長沖)。族人分布于長誦附近、寧遠(yuǎn)、藍(lán)山等地。至1949年,已傳37代,共4000馀人。宗祠在長福。
  
  宜章栗源李氏:始遷祖宏遠(yuǎn)公,原籍江西廬陵縣高坳頭村,南宋時(shí)因避遼金之亂而遷湘,開基于宜章縣栗源鄉(xiāng)北岸村。族人分布于栗源鄉(xiāng)各村及寧遠(yuǎn)縣灣井各地。至1948年,已傳32代,共2250馀人。宗祠在北岸村。
  
  宜章黃溪李氏:始遷祖統(tǒng)公,字光緒,南宋末年由南京東門徙長沙,繼則避亂奔宜章赤石古城,再居黃溪。族人分布于郴縣、桂東、慈利等地。至1948年,已傳28代,共4000人。宗祠在里田黃溪。
  
  宜章大園李氏:始遷祖伯淵公,元時(shí)自河南徙湘,開基于宜章縣黃沙鄉(xiāng)大園村。族人分布于廣東連縣等地。至1948年,已傳38代,族人共1241人。宗祠在大園村。
  
  宜章桐木灣李氏:始祖世忠公,字守敬,明洪武二年(1369)由茶陵茶鄉(xiāng)關(guān)頭奉調(diào)郴陽鎮(zhèn)西鳳鄉(xiāng)菊花莊,洪武二十二年(1389)因西莽山賊猖獗轉(zhuǎn)調(diào)宜章,敕鎮(zhèn)笆籬堡,開基于笆籬鄉(xiāng)桐木灣。生二子:長子歸居郴陽,次子居桐木灣。至1948年,已傳25代,共977人。宗祠在桐木灣。
  
  嘉禾李氏:遠(yuǎn)祖晟公第十子憲,為嶺南節(jié)度使,憲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華生唐,后唐天成二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子三:千護(hù)、千秋、千林。千護(hù)公任桂陽郡守,先居桂陽城南,后遷于富樂鄉(xiāng)星溪大村(今屬嘉禾),子孫散居湘南桂陽、寧遠(yuǎn)、嘉禾、新田、臨武、藍(lán)山、道縣、郴州、宜章等縣。1935年纂修通譜,主修人李抱冰,名韞珩,曾任湘軍第九混成旅旅長,國民革命軍十六軍軍長,2001年續(xù)修通譜。通譜派行:(以元公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資陶鑄,民彝氣至剛,經(jīng)綸襄育煦,基序溯源長,高峻賡崧岳,睦雍頌棣棠,謀貽綿燕緒,寶鼎祝馨香。
  
  嘉禾託山李氏:始遷祖鰲公,字奠極,江西吉水谷村人,南宋時(shí)官翰林院學(xué)士,以奉祭九嶷流寓湖南,后卜居託山,后人分布于託山、汪洋塘、下元山、大漿洞等地。
  
  臨武李氏:祖籍江西泰和。南宋淳熙年間,令全公出授廣東連州牧,而居于連州松柏。傳至十五代遷居于臨。至1982年,族人17351人,大都居于南強(qiáng)(2328人)、接龍(2111人)、武水(1715人)、三合(1715人)、楚江(1100人)。
  
  臨武烏溪洞李氏:始遷祖發(fā)勝公,元世祖年間由江西泰和縣桐枧鄉(xiāng)鵝頸村仕歸卜居湖南臨武縣烏溪洞何家莊。族人分布于大李家、元富頭、太平水、栗山、屋地坪、李家莊等地。至1948年,已傳30代,共4500人。
  
  汝城九塘李氏:始遷祖吉甫公,江西崇義縣人,官郴州通判,后官廬陽宣尉,宋淳熙時(shí)遷汝城。子文琪分徙田心;文琭分徙富處;文獻(xiàn)分徙塘頭。至1932年,已傳34代,共500馀人。
  
  汝城二都白水李氏:始遷祖良可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明洪武授南康教諭,洪武末遷居汝城。后裔十二世徙橫江,十六世清照徙古爽洞。至1932年,已傳25代,1000馀人。
  
  汝城廣安所李氏:始遷祖興公,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由湖北襄陽府均州鐵里頭遷汝城縣廣安所。后裔分布坳背李家、益將、矮寨等處。至1932年,已傳25代,3000馀人。
  
  汝城金山井頭李氏:始遷祖希顏公,原籍江西省上猶縣,官河南永寧縣主簿,升大理寺評事,南宋時(shí)遷汝城井頭。長子道盛仍居井頭;次德馨徙長湖;次仁八郎徙田莊,后裔分析濠頭、康家、淅江山等處。至1932年,已傳28代,丁口1000馀人。
  
  汝城新坡李氏:始遷祖傅公,字六梯,原籍廣東仁化縣石塘崩土山,明正德五年(1510)因兵亂遷湘,開基于郴州廬陽(今汝城)城溪李家灣,后再徙延壽鄉(xiāng)新坡村。至1948年,已傳18代,共2300人。族人分布在中村、新坡村、后洞等地。宗祠在新坡。
  
  汝城龍湖李屋李氏:始遷祖祥甫公,明萬歷間自江西吉水縣遷此。至1932年,已傳21代,460馀人。
  
  汝城濠頭大窩石子下村李氏:始遷祖得術(shù)公,清順治初自廣東省乳源縣遷汝城。后裔分布牛角垅、上下山等村。至1932年,已傳13代,200馀人。
  
  汝城大坪李氏:始遷祖如茂公,清順治初自廣東仁化縣遷此。至1932年,已傳11代,200馀人。
  
  汝城圓墟李氏:始遷祖士公,系出均四。清康熙時(shí)自江西廬陵縣遷此。至1932年,已傳10代,40馀人。
  
  桂東李氏:始遷祖林綱公,字克舉,元時(shí)因兵燹自江西吉水谷村遷湘,開基于桂東縣宜城鄉(xiāng)之西城。族人分布于桂東四都、西靖鄉(xiāng)以及資興、汝城、藍(lán)山等縣。至1948年,已傳23代,共2900馀人。宗祠在城西。
  
  東安李氏:始遷祖志亨公,明洪武三十年(1397)由四川忠州府梁山縣張家壩遷居?xùn)|安蘆洪天源頭。1914年創(chuàng)修族譜。班行:志千萬辛道以仁梓(正)尚時(shí)(天),春登高(拔有)元文昌世永殿朝。賢良光國用,孝弟啟家傳,昭然循大本,寶貴自長綿。
  
  東安陰陂廟李氏:始祖忠公,字信甫,元末時(shí)由江西廬陵縣宦湘,開基于永州府,卒于任,子仁卿、弟清甫始遷居?xùn)|安清溪觀,再遷陰陂廟。族人分布于紫溪鄉(xiāng)等地。至1949年,已傳23代,共1700人。宗祠在陰陂廟。
道縣寨子腳李氏:始祖榮勝公,原籍山東青州苦竹洞上頸灘。因兵燹年荒,洪武年間光恩公、光惠公來湖南永州府道州之西卜居。未幾人繁地隘,乃另居于羅漢神后之虎形山,五代已成盛族。分布華巖、寨子腳、桐溪尾、下長興洞、社灣、烏家山、馬壘、陡嶺、上追塘等村。
  
  寧遠(yuǎn)下灌李氏:始祖道辨公,字嚴(yán)明,原籍陜西省臨洮府狄道縣,南齊永元元年(499)為開拓南蠻大使,后卜居九凝山之麓沐堂。十六派祖郤公分居該縣黃村尾。二十一派祖永曠公再自沐堂遷寧遠(yuǎn)舜陵鄉(xiāng)下灌。至1948年,已傳56代,共5000馀人。宗祠在下灌。
  
  寧遠(yuǎn)舂陵李氏:始祖千護(hù)公,字守真,宋時(shí)由江西吉水縣谷村因授桂陽郡守遷湘,開基于嘉禾縣大塘頭村。二十一世祖永功公由大塘頭遷居寧遠(yuǎn)縣黃馬砠。二十四世祖希齋公再遷舂陵鄉(xiāng)禮士灣。族人分布于左家、壩子頭、廣頭、三文洞、普落洞、長嶺上、寒潭、茹子園、花橋等地。至1948年,已傳24代,共萬馀人。宗祠在禮士灣。
  
  江永洞美李氏:原為里姓,明代落居洞美,為避官府追殺,附李家尾姓李。
  
  江永井邊車田李氏:祖籍千家峒,元朝遭兵亂,徙往江華,后從江華大林江遷往車田定居。
  
  江永上江圩朱家灣李氏:祖籍千家峒,元大德九年(1305)遭洗劫,逃往廣西,顛沛流離,徙灌陽,遷富川,移居江華車下、小源。后于元至元元年(1335)遷回永明朱家灣定居,后分脈黃甲嶺油榨屋。
  
  江永夏層鋪李家尾李氏:自稱祖籍千家峒高山崗。元大德九年(1305)為避兵亂,遷山東青州,數(shù)代后遷道州(今道縣)統(tǒng)里源居住數(shù)代。至幼一公幼二公,遷居永明分石嶺。五、六代后又遷永明十五都夏層圩(今夏層鋪)李家尾定居。后又分脈底鋪、洞子上、冷水鋪昔形塘等地。
  
  江華瑤族李氏:先世由千家峒遷桂林省平樂府富川縣連山鄉(xiāng)七都八界嶺銅盆村,于元末之時(shí)遷江華南區(qū)蒼梧鄉(xiāng)竹子尾宿按子團(tuán)。至1949年,已傳32代。
  
  藍(lán)山鳳感鄉(xiāng)堯沖、上坪山李氏:始遷祖文昱公,宋淳熙間(一曰元時(shí))由江西泰和縣遷來。至1933年,共938人。后裔有分老屋里者(138人)、厚沖(310人)、塘下(58人)、江溪洞(173人)、潤沖(46人)、寺下(38人)。
  
  藍(lán)山在城鄉(xiāng)社門口李氏:始祖仁通公,唐時(shí)由寧遠(yuǎn)遷藍(lán)山。至十四代友政公分居此。至1931年,凡42戶,男84人,女73人,共157人。
  
  藍(lán)山在城鄉(xiāng)隔河李氏:始遷祖漢臣公,宋時(shí)人,任衡陽知縣,由江西泰和縣來藍(lán)山。至七代銘叟公分居隔河。至1931年,凡16戶,男48人,女50人,共98人。
  
  藍(lán)山在城鄉(xiāng)李家村李氏:始遷祖常政公,宋紹興間江西泰和縣人,與弟常熙公來藍(lán)山。后代分居李家村。
  
  藍(lán)山在城鄉(xiāng)井背李氏:始遷祖文質(zhì)公,元初任道州刺史,解組來藍(lán)山,居城東街。至六代茂鄉(xiāng)公遷井背。
  
  藍(lán)山土市李氏:始遷祖文卿公,原籍江西泰和,初遷衡州,元至正十年(1350)再遷藍(lán)山土市之新村、馬裊等地。
  
  藍(lán)山舜鄉(xiāng)所城下馬石李氏:始遷祖宗保公,明洪武時(shí)江蘇上元縣守御官,后遷藍(lán)山。至1931年,凡80戶,男210人,女180人,共390人。
  
  藍(lán)山舜鄉(xiāng)上尾菜李氏:始遷祖奇羊公,清乾隆時(shí)由廣東遷此。至1931年,凡6戶,男28人,女21人,共49人。
  
  藍(lán)山舜鄉(xiāng)黃坭鋪李氏:始遷祖鼎謀公,清乾隆時(shí)來自廣東高州府。至1931年,凡13戶,男30人,女40人,共70人。
  
  藍(lán)山南平鄉(xiāng)新村李氏:始遷祖文卿公,由江西泰和縣遷居此。至1931年,凡200戶,男382人,女367人,共749人。
  
  藍(lán)山南平鄉(xiāng)大洞村李氏:始遷祖文星公,由江西避亂來藍(lán)。至1931年,凡30戶,男60人,女70人,共130人。
  
  藍(lán)山在城鄉(xiāng)下岐山李氏:始遷祖翰臣公,江西泰和人,任衡山令,改組后來藍(lán)山,居下岐山。后人分布于竹圍上、新圍場等地。至1931年,共81人。
  
  新田油草塘李氏:始遷祖以恭公,字安桑,唐時(shí)由江西吉水縣徙居湖南新田縣明義鄉(xiāng)油草塘。族人分布于油草塘、道塘等地。至1949年,約200馀人。宗祠在油草塘。
  
  新田道塘李氏:始祖千護(hù)公,字守真,宋開寶年間由江西吉安府宦湖南桂陽,開基于嘉禾縣富樂鄉(xiāng)里溪,族人分布于新田、嘉禾、寧遠(yuǎn)、藍(lán)山、桂陽等地。其十六代孫明夫遷居新田縣長信鄉(xiāng)道塘。至1949年,已傳23代,共1000馀人。宗祠在油草。
  
  新田李家坊李氏:始遷祖百一公,原籍江西泰和縣,宋末因鵝湖之變遷湘,開基于新田縣明義鄉(xiāng)李家坊。族人分布于李千一、李千二、大坪、新頭嶺等地。至1949年,已傳40代,共1200人。宗祠在李千一村。
  
  新田東陽舂李氏:始遷祖長公,字詩軒,明洪武時(shí)因貿(mào)易自江西泰和遷湖南新田縣仁智鄉(xiāng)東陽舂。族人分布于杉木坑、茶園頭等地。至1949年,已傳13代,共230人。
  
  新田李溪坊李氏:始遷祖福公,字五郎,明代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湘,卜居新田縣仁智鄉(xiāng)李溪坊。族人分布于藍(lán)山、宜章、嘉禾、寧遠(yuǎn)、東安等地。至1949年,已傳20代,共200人。宗祠在李溪坊。
  
  新田千馬坪李氏:始遷祖千三公,字三十四郎,元代人,因時(shí)局變遷徙居新田縣崇益鄉(xiāng)千馬坪。族人分布于隆興塘、石嘴頭等地。至1949年,已傳23代,共300余人。宗祠在千馬坪。
  
  新田李郁村李氏:始遷祖十富公,清初由江西省鵝井塘遷居湖南省新田縣博大鄉(xiāng)李郁村。至1949年,已傳22代,共400馀人。宗祠在李郁村。
  
  新田井水漕李氏:始遷祖燆魁公,清乾隆年間由江西省龍泉縣因貿(mào)易徙居湖南省新田縣仁智鄉(xiāng)井水漕村。至1949年,已傳18代,共140人。
  
  新田本江源李氏:始遷祖坊來公,清時(shí)因經(jīng)商自江西遂川徙居湖南新田縣仁智鄉(xiāng)本江源。族人分布于門樓下等地。至1949年,已傳7代,共128人。
  
  祁陽李氏:始遷祖伸晚公,原名酉,明洪武間自江西來楚,卜居祁陽零陵交界樜塘,生三子:公慶、千瑚、千珊。公慶為祁陽樜塘基祖,千瑚為寧遠(yuǎn)初日澗基祖,千珊為祁陽三寶沖基祖。清同治四年(1865)創(chuàng)修宗譜,光緒十八年(1892)續(xù)修墨譜,1914年續(xù)修宗譜,1948年三修宗譜。慶房舊班:慶子海真世,廷文天一登,三奇正士志,維明大有成。瑚房舊班:千思勝紹文,才仁義志信,國正天心定,邦家大有成。珊房舊班:千道志諱文,萬理尚國洪,春三正大光,明克本有成。合班:清樹輝垂錦,求榮耀在鈞,深根熙致鑠,康樂煥時(shí)銀。
  
  祁陽洪山李氏:鼻祖崇公,字廣仁,唐進(jìn)士,任荊州刺史,復(fù)任洪州刺史,遂居江西豐城廣豐鄉(xiāng)葛山。六世思立,遷居祁陽。十世鍊公,開沖頭、洪山、豪頭、邵陽九龍嶺、廣竹塘、油絲塘等處;琦公開柿塘江、白茅灘、烏塘、本菜塘、桐毛等處。清乾隆六十年(1795)始修族譜,1949年六修,1991年七修。班次:(自十六代始)方際其昌大,材良映朝興,本支發(fā)祥懋,兆啟士斯文,立學(xué)光宗祖,家傳瑞秀賓,聲華成世德,孝義一庭榮。
  
  祁陽石鼻頭李氏:始遷祖德進(jìn)公,原籍江西廬陵。初遷常德武陵梅泉,元末由武陵遷祁。始住陶阿村,繼住石鼻頭,后裔散居觀音灘、蕭家村等處。
  
  祁陽橋頭李氏:始祖茂隆公,五代漢時(shí)舉孝廉,未就職,乾祐三年(950)偕二子由江西泰和遷居邵陽中鄉(xiāng)蕭家園。傳七代至應(yīng)珪,字祖欽,歿葬祁陽喬木堂,為遷祁始祖。清嘉慶間創(chuàng)修族譜,1947年四修,1991年五修。
  
  祁陽緞硚李氏:始遷祖行十六郎,明初由江西遷邵陽花山,又自邵遷祁陽梅下潭,三傳志通公,繼由梅下遷緞硚,時(shí)與譚姓共戶,戶名李譚杰,后因以“杰”為行。清同治五年(1866)、光緒十三年(1887)、1917年、1947年纂修族譜。
  
  祁東楊梅李氏:始遷祖吉甫公,明洪武初年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從邵陽城福遷移祁陽楊梅(今屬祁東)。元卿后嗣分居白水、丙溪沖、湖塘東村;光卿后嗣分居油塘、白地市(今屬祁東)、甲子橋、李家灣、絲塘、魚子橋、云盤甸、紫山?jīng)_;廉卿后裔分居洪橋、石牌江、朵云山、原山町、大營市(上兩地今屬祁東)。
  
  懷化黃金坳李氏:始遷祖世美公,宋初由江西泰和徙居瀘溪縣巖垅溪。傳至永福公于明初避狄難遷今黃金坳鄉(xiāng)里三元定居。
  
  沅陵藍(lán)溪李氏:始祖廷魁公,字逢貴,明初任河南彰德府湯陰縣知縣。子國珍落業(yè)溪子口,孫毓昌明永樂間隨叔祖廷憲(時(shí)任辰州府衛(wèi))來辰,子闛、問先居巖磯頭,后遷藍(lán)溪楓香坪楠竹園。20世紀(jì)初曾纂草譜,2002年重修。班序:占(正、才)高思顯達(dá),繼世永貽芳,德澤長中秀,仁懷必自強(qiáng),傳家唯孝敬,俊杰振朝綱,先祖建功業(yè),智子善文章,共和順民意,科學(xué)能興邦,青蓮育精華,族盛源隆昌。
  
  沅陵烏棲李氏:始遷祖元七、龍一。因老譜已毀,來歷不清,據(jù)1933年《李起規(guī)家譜》載:起規(guī)原居江西吉安府吉安縣,明洪武二年(1369)為沅陵主簿,滿期落業(yè)馬底驛麻田。生斯奇,斯奇生朝枝,朝枝生天文,天文生承祖,承祖生龍一等九子。2008年纂修族譜。班輩:元龍思子盛,玉廣啟天金,仲茂仕長國,正大必顯榮。培本希宏結(jié),葉華實(shí)滿枝,家風(fēng)標(biāo)遠(yuǎn)代,繼守步丹墀。
  
  沅陵李氏:始祖福公,原居武陵萬金村,明洪武元年(1368)征廣西有功,鎮(zhèn)守永州,升總旗,旋鎮(zhèn)寶慶(今邵陽),其子芳襲父爵守辰州,遂卜居于此。
  
  溆浦李氏:始祖祥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宋時(shí)官辰州,奉其父太甫,遂留居焉。祥生四子:統(tǒng)仁、統(tǒng)義、統(tǒng)智、統(tǒng)信,宋時(shí)均徙溆浦縣。族人分布通仙里、縣城、長潭諸處。
  
  溆浦小橫垅李氏:始遷祖仁公、伏受公,均原籍江西,明永樂二年(1404)由貴州銅鼓衛(wèi)屯田來溆,卜居小橫垅。
  
  麻陽西門街李氏:始祖均保公,江西豐城湖茫里人,南宋末年受命制五溪苗叛,遂與弟均成、均義于南宋祥興二年(1279)由江西來楚地沅郡(郡治芷江)。均成居浦市,均義居沅郡,均保居麻邑西門街。均保生五子:長、四、五子領(lǐng)兵去云南守邊關(guān),次子居西門街,三子居下岔。二房裔孫散居上麻陽,三房裔孫散居下麻陽。上麻陽老字派:時(shí)思本宗,萬事興隆,長(懋、茂)昭祖德,永(枝)代(葉)榮(凡、藩)昌。下麻陽老派:單伏必景視,時(shí)庭大朝啟,丹天子萬年,永享太平春。清光緒八年(1882)修譜派語:家傳逢盛運(yùn),士克樹金光,汝繼超銘彥,鐘元耀國祥。
  
  新晃侗族李氏:始祖虎公,字罹峰,明初自江西豐城遷入沅州河西坪。傳五世至梓材公,于明永樂間遷晃之大魚塘,傳三世至明然公由大魚塘徙居磨溝。族人分布于大晏家、轉(zhuǎn)水、皂溪、土庫、寸口、沖首、天堂、波洲等地。
  
  新晃李氏:與侗族李姓同源,字派也一致。自稱原籍江西南昌豐城,明初遷入沅州,繼遷大魚塘經(jīng)商。后裔分布在縣內(nèi)20個(gè)鄉(xiāng)鎮(zhèn),一部分同化為侗族,今舞水沿岸之波洲、興隆、大灣羅、方家屯、魚市等地李姓乃是漢族。
  
  會同李氏:始遷祖華之公,原籍江西,明初隨軍征蠻而落籍會同。
  
  會同李氏:始遷祖錦興公,明初因避亂自江西吉水隱居會同。
  
  會同李氏:始遷祖震公,明初率兵征蠻,自江西吉水落戶會同。
  
  會同李氏:始祖祖化公,原籍江西吉水,生四子:化龍、化主、化科、化興,元泰定元年(1324)奉命征蠻至靖州落戶,后徙居會同。
  
  會同隘頭李氏:始遷祖裕公,瀏陽人,宋奉議大夫,紹興戊午(1138)進(jìn)士,遷居會同遠(yuǎn)口鄉(xiāng)隘頭。
  
  靖州茶沖團(tuán)李氏:元大定三年(1163)由江西遷靖,今居茶沖團(tuán)。
  
  通道李氏:始遷祖中慶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王氏起源 湖南
《魅力厚浪沱》之十五:吉水網(wǎng)友為我厚浪沱李氏尋根
江西泰和,
瀏東李氏 江西李氏成功“對接”
常德所有姓楊的看過來:常德各地楊氏來源大匯總啦
金華五大族上溯世系研究專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