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著名書畫家、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魏峰先生
在我的寫字臺上放著一本《魏峰藝涯拾貝》,扉頁上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2005年3月授予魏峰“優(yōu)秀人民藝術家”的銅匾影印件,我想能得此殊榮的未必很多。當然在我的案頭還擺放著眾多媒體對魏峰甲骨文書法和大寫意花鳥畫的報道。但在此文中我更關注魏先生對甲骨文書法的研究與探討。
2013年本文作者李清波與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著名書畫家魏峰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訪時合影。
魏峰告訴我:他從西安美院回安陽不久,就遇上了文革,但他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創(chuàng)作的宣傳畫《祝您長壽》獲河南省衛(wèi)生宣傳畫最佳獎;他還創(chuàng)作了《智殲鬼子兵》《農(nóng)夫與蛇》《下雨之前》等三本連環(huán)畫圖書。其中《下雨之前》參加了全國第一屆科普美展,獲得了三等獎,早在90年代初期魏峰本人曾受到鄧穎超、周培源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我從有關資料中獲悉:1978年是魏峰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轉折年。這一年,安陽市文聯(lián)恢復建制,魏峰調(diào)入文聯(lián)任美協(xié)主席,搞專職創(chuàng)作。由于他在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出的不循陳俗、卓然峭拔的思想和在藝術上的探求精神,使他萌生了研究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念頭,決心另辟書法藝術的蹊徑,創(chuàng)出新的甲骨文流派。從此,他開始廣泛搜集資料,研究近代、現(xiàn)代甲骨文專家的著述,鉆研《甲骨文編》,參與對甲骨文的考古發(fā)掘工作,看了很多甲骨文拓片。他鉆進了甲骨文世界,成了“甲骨文迷”,一迷就是多年。多年間,他研究了甲骨文的書寫、發(fā)展規(guī)律,把考古專家認定的數(shù)千個甲骨文字,牢牢地刻在腦子里。他摹仿甲骨文的刀法,運用毛筆的側鋒、中鋒、根鋒等,將繪畫的那種富于形象性的筆墨、線條、意象融人甲骨文的書寫中,把由圖畫文字發(fā)展而來的甲骨文,作了探索性的渲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對甲骨文書法藝術探索的成功,使魏峰贏得了很多贊譽和榮譽。1985年,他被日本東京春秋學院聘為名譽教授,前往日本講學并交流書藝。之后,他聯(lián)絡組建了安陽市文化經(jīng)濟代表團,赴新加坡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當代甲骨文研究大師胡厚宣、書畫大師啟功等人稱贊魏峰的甲骨文字是用心寫出來的,有自己的風格和創(chuàng)新,堪稱為“甲骨遺風”。1992年,他被借調(diào)到北京,任中華炎黃書畫院秘書長、中共中央老干部活動中心文津書畫研究會藝術指導。在北京,魏峰得以有機會結識了啟功、尹瘦石、沈鵬、盧光照、秦嶺云、田零等老一輩書畫大師,并得到他們的提攜和教誨,使他的書畫藝術進入了新境界。他還參與主辦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名人書畫邀請展》,受到了前來觀看畫展的中央領導李瑞環(huán)、劉華清、李鐵映、李嵐清等的稱贊。李鐵映同志在觀看書畫展后,高興地在魏峰的一幅《迎春圖》上題了詞,并揮毫為他題寫了“魏峰畫展”。
那么魏峰對甲骨文現(xiàn)代書法都進行了哪些探討和研究呢?帶著這個問題,我伴著濃濃的茶香,與魏峰先生進行了交流。
筆者:魏先生,您能不能首先就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的思考談一下?
魏峰:好的。我想就四個方面談一下。
一是自從殷商王朝滅亡以后,周王埋了甲骨文,從那時起,甲骨文就再不為人知了,直至1899年(光緒25年)才被人發(fā)現(xiàn)和認識。從清末至新中國建國初期,研究甲骨文的學者不算少,但寫甲骨文書法的人卻屈指可數(shù),真正從書法美學的角度上去研究甲骨文的人也沒有幾位,如:羅振玉、董作賓、王襄、葉玉森、丁輔之、簡琴齋、潘主蘭、安國鈞等。因為甲骨文書法不象金文、漢隸、唐楷、魏碑那樣的成熟、系統(tǒng),它在書法藝苑里是一朵鮮花。
二是甲骨文的卜辭除供考古之外,已沒有實用價值,而甲骨文書法藝術是為了供人們欣賞,是一項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對一個甲骨文書法家來說,必須學習“甲骨學”的基礎知識,研究甲骨文的用筆、用刀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氣質(zhì)進行升華再創(chuàng)造,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刻的,而我們今天書寫甲骨文用的是毛筆,所以寫甲骨文時要體現(xiàn)用毛筆如何能表現(xiàn)出文字刀刻的特點,但又不失毛筆的筆意,這就要創(chuàng)造出“神似”的甲骨文字,還要合情、合理,要寫出3000年前甲骨文的韻味,即不但寫出甲骨文字的勁峭,而且寫出筆法的流暢,使人們可以欣賞它的古樸、天趣和奇妙。
三是我追求的甲骨文書法是有古味、有新意,在古風中含著當代氣息,體現(xiàn)時代精神。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我的甲骨文現(xiàn)代書法創(chuàng)作是為了滿足當代人的審美要求,引起當代人對現(xiàn)代書法的神往。無怪有人評論我的作品說:“從他的作品中能感覺到一種古老遙遠的藝術氣韻,又能體現(xiàn)到一種當代藝術的快感?!?/span>
四是在各類藝術中,我認為最博大精深的莫過于書法藝術,“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兼宣物與存形者,書也。書法是具有深刻精神內(nèi)涵的藝術。我追求真道,不求雜技,我創(chuàng)新甲骨文書法是為了拓展書法藝術表現(xiàn)的領域,使這一古老藝術注入時代的激情。
筆者:您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確實進行了深入并卓有成效的思考,那么您能不能就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新感受談一談?
魏峰:好的。我在此過程中體會主要有三點:
一是學書貴在與古人離合,合則師傳,離則出新,我主張:“先與古人合,后與古人離”。我不愿泥古,更不苦作“書奴”,我不滿足臨摹甲骨片上的文字,更不愿受甲骨片文字結體的束縛。我雖對甲骨文書體的特征有較深刻的研究,但我認為這僅是甲骨文字的傳統(tǒng),為了突破這一舊的模式,我努力地蛻變著,尋找著新的藝術道路。在我的甲骨文書法作品中,我大膽地“變形”,“破體”,在章法、布局上追求新的形式,強調(diào)整幅作品疏密、對比。用筆大起大落,痛快爽利。用墨上,我強調(diào)干、濕、濃、淡的變化,也常用宿墨作書,“狂怪求理,魯莽求筆”,目的是追求現(xiàn)代書法的審美情趣,給人以耳目一新的面貌。
二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當胸懷磊落,無掛無礙,得心應手地任意揮灑,抒發(fā)高尚的情懷,表現(xiàn)脫俗的趣味,透出高雅的格調(diào),流露出自己對藝術獨到的見解和追求,這是我經(jīng)常思索的一個問題。多年來我研究東西方藝術,如西畫的構成,中國畫的寫意性,大膽地借鑒、吸收,溶入甲骨文書法的創(chuàng)作中,探求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語言。我知道做一位甲骨文書法家要具有足夠的修養(yǎng)和充實的人生,要有豐富的知識結構,要有“心游萬仞,神馳千里”的藝術想象力,要有相當成熟的筆墨技巧。我深深懂得,一位甲骨文書法家的作品高妙與平庸,全在字外功夫,學識廣博,才高功深,作品自能入妙脫俗,因為一幅成功之作熔鑄著藝術家的性情、膽識、修養(yǎng)和功力。
三是我不甘當一個平庸者,一個寫字匠,在藝術的道路上,我要做一個勇敢的探索者。我探索甲骨文現(xiàn)代書法,也許是條迷茫之路,但我要堅定地走下去。縱觀中國書法史,每個歷史時期的優(yōu)秀書法家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藝術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而我們這個時代決不能靠臨摹、 靠繼承、靠吃祖業(yè)產(chǎn),我們應該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足跡,創(chuàng)造出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書法藝術,甲骨文書法雖然是一技新葩,但它同樣能放出絢麗的光彩。
筆者:魏先生,我們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據(jù)我從有關資料上獲悉,這其中在河南安陽市小屯村發(fā)現(xiàn)的殷商甲骨文,就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您能不能就研究甲骨文的意義談談您的看法?
魏峰:好。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文例最完整的古文字,學術界考證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最古老的文字。當然,在甲骨文之前還有陶文、圖騰等,那是沒有完整文例的原始古文字。那么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有什么意義呢?那要從殷商文化談起。商代稱“殷”,商代的人稱“殷人”,殷人迷信,每逢出外、戰(zhàn)爭、打獵、生病、祭祀都要占卜吉兇,然后把占卜的內(nèi)容用當時的青銅刀刻在龜腹、龜背上或刻在虎、鹿、馬、牛、羊、豬等獸骨上,這些記錄的刻字,就是甲骨文字,也稱“殷墟卜辭”。這些專刻甲骨文字的人稱“貞人”,也就是當時的書法家。
魏峰接著講道: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是近百年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片甲骨驚世界”,它證實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的基本可信性。史記上說:“項羽約章邯,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墟上”。又說:“洹水在陽陰界,殷墟,故殷都也。”“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氨P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于北蒙殷墟……”大量的史料證實了司馬遷考證安陽小屯為商代王都的可靠性。卓越的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1959年9月曾到安陽考察殷墟寫下了著名的詩篇: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開始,觀此勝于讀古書。
魏峰強調(diào):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其卜辭內(nèi)容也給我們現(xiàn)代人提供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豐富的信息,這是因為殷墟卜辭中大量記載了殷王世系,祭祀的方法與形式,戰(zhàn)爭的勝負,田獵的收獲,農(nóng)桑的播種,畜牧的飼養(yǎng),都邑的建設,國家的治理,天文與歷法,疾病與分娩等事跡,為現(xiàn)代考古學、歷史學、天文學、氣象學、歷法學、農(nóng)業(yè)、科學、冶金鑄造等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就“文字”本身來說,使我們對漢字的發(fā)展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弄清了許多文字的本義,對進一步研究先秦古籍,完善文字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特別是文字的演變和書法藝術探討方面,更提供了原始的的考釋,可以說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在我國的文化史上是具有巨大的學術價值的。
筆者:魏先生,還有一個問題,請您就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談談看法好嗎?
魏峰:甲骨文目前發(fā)現(xiàn)16萬片有5000多字,學術界公認約1800個字,甲骨文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呢?這里我要講一個故事:1899年(光緒25年)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生病,說是“打擺子”發(fā)疾病,到菜市口“達仁堂”去買中藥,在服藥時發(fā)現(xiàn)有一味名叫“龍骨”的藥上刻有文字,由于他本人是位很有見識的金石學家,斷定這是很寶貴的古物,于是他出高價把藥店里的“龍骨”全部買回來,經(jīng)認真研究,確定認為商代甲骨文。他向藥店詢問賣甲骨文的人,并先后四次向山東古董商范壽軒、范維卿購買甲骨,不到一年,他收藏甲骨文1500余片。他是中國發(fā)現(xiàn)、收藏和考識甲骨文的第一人,可惜在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時,王懿榮投井殉國了,甲骨文收藏研究也暫停了。
魏峰先生接著說:1901年,著名學者劉鶚(1857一1909年)字鐵云,從王懿榮的兒子王漢甫那里買來1000余片甲骨,又讓他的兒子劉大紳到河南安陽收購甲骨,一年內(nèi)就收藏了5000余片,在羅振玉的提議下,選拓1058片于1903年編成了《鐵云藏龜》一書,石印本六冊,這是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錄問世。
魏峰先生說:甲骨文發(fā)展成為一門大學問,有4位大學者起著重要作用。
一位是羅振玉(1866-1940年)字叔蕰,號雪堂,又號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清未曾任學部參事官。他在學術界搜集史料,整理、編輯、出版甲骨文的功績是有口皆碑的。他是第一個用毛筆書寫甲骨文的開創(chuàng)者。他與劉鶚是兒女親家,在劉鶚家里看到甲骨拓本后,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開始收藏甲骨。1911年他派弟弟羅振常到安陽,歷盡艱難,尋找甲骨?!朵÷逶L古游記》就是羅振常寫收藏甲骨文的名篇。1915年羅振玉從日本返國,親自去安陽實地考察,《雪堂叢刻》中記錄了這一實情。羅振玉在甲骨文字初期的考釋階段,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的專著《殷商貞卜文字》采用《說文》同時用金文字形與卜辭相證驗,通過對甲骨文的考釋來糾正《說文》的誤錯,他強調(diào)指出“其文字雖簡略,然可以正史家之違失,考小學之源流……”
魏峰先生接著說:羅振玉在甲骨文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上有卓越的貢獻,他用甲骨文字集對聯(lián)。1921年,著有《集殷墟文字楹聯(lián)》,1927年又出版《集殷墟楹聯(lián)匯編》。甲骨文成為書壇的新流派,他是位開創(chuàng)者。郭沫若對羅振玉有很高的評價:“羅振玉的功勞即在為我們提供了無數(shù)的真實史料,他對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傳、考釋,實是中國近30年來文化史上所應該大書特書的一項事件”。
另一位是王國維(1877---1927年)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清末秀才,近代著名學者。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國維同羅振玉去日本,在日本期間,幫助羅振玉整理、編纂甲骨文,開始對甲骨文的研究,特別是對殷商的世系產(chǎn)生了興趣,1917年發(fā)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xù)考》很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在這篇文章中,通過對卜辭的研究,發(fā)現(xiàn)王亥之名,“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并與文獻《世本》、楚辭《天問》、史記《殷本紀》、漢書《古今人表》所記載的胲、核、該、垓“實系一人”,證實了王亥是商代的第八位先公。王國維對《商先王世數(shù)》的考證,解決了殷商歷史上的重大問題,他是我國第一個運用甲骨文的研究考證解決歷史問題,把甲骨文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對后世學者有著巨大的影響。郭沫若說:“我們說殷墟的發(fā)現(xiàn)是新史學的開端,王國維的業(yè)績是新史學的開山,是絲毫不算過分的?!?/span>
還有董作賓(1895—1963年)河南南陽人,字彥堂,號平廬,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甲骨文學者、甲骨文書法家。1922年入北京大學從師王國維,1928年國民政府正式發(fā)掘殷墟考古,他參加殷墟的發(fā)掘調(diào)查工作,對甲骨文主要貢獻有三點:一是參加殷墟考古發(fā)掘。1928年8月董作賓到安陽小屯作調(diào)查,了解甲骨文情況為發(fā)掘甲骨文作準備,并主持了第一次的發(fā)掘工作。1928至1932年國民政府共15次發(fā)掘殷墟,在每次發(fā)掘中,董作賓在各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時把出土的甲骨文拓印、選拓。編輯《小屯殷墟文字甲編》、《乙編》為甲骨文出土研究做出貢獻,建立了功勛。二是創(chuàng)立甲骨文分期斷代說。1929年在安陽發(fā)掘甲骨文時,大連坑南段大龜4版出土,1931年他著成《大龜4版考釋》在研究大龜4版中得到啟發(fā),發(fā)現(xiàn)4版的文體、用字、書法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貞人”,以“貞人”定時代,這是他第一個提出斷代“貞人說”,為研究甲骨文分期斷代,奠定了基礎。三是創(chuàng)作甲骨文書法《集契集》。董作賓在甲骨文書法方面貢獻是巨大的,他長期臨摹甲骨文拓片,形成自己獨特風格,他用甲骨文集聯(lián)詩、詞、曲寫成了甲骨文書法大典《集契集》,后由他的學生、日本春秋學院歐陽可亮在日本出版。
魏峰先生說道:再就是郭沫若(1892—1978)號鼎堂,四川樂山人,考古學家、古文字學者、歷史學家、詩人、劇作家,卓越的社會活動家。他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運用在考古學、甲骨文和歷史研究上的第一人,1931年他在日本著有《甲骨文字研究》,1933年著《卜辭通纂》,1937年著《殷契粹編》。在分期斷代、斷片綴合、殘辭互補、卜法文例等方面,貢獻非凡。晚年主編《甲骨文合集》,共13冊大型巨著,收41956片甲骨文拓片,是甲骨學史上的里程碑,為祖國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為研究甲骨文書法提供了范本。1959年親赴安陽考察殷墟,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對弘揚甲骨文學說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魏峰最后說:甲骨文以天真、稚拙、高古、天趣的造型,贏得眾多書家畢生的追求,也博得廣大群眾的喜愛,早在1984年在安陽召開的國際性“殷墟筆會”,對弘揚甲骨文書法藝術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之后美國、日本、法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及臺灣地區(qū)相繼成立了甲骨文書法研究會,研究甲骨文,書寫甲骨文已成為世界性的學術活動。魏峰曾在日本、新加坡、韓國及臺灣講學,還在中央美術學院講過學,都受到熱烈的歡迎。魏峰堅信,甲骨文書法藝術,一定能發(fā)揚光大,新時代的“甲骨遺風”一定能得到繁榮……
魏峰作為甲骨文書法家,他的探索是深遠的,他的成果是豐富的,他的追求是永恒的。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通往明天的道路上,魏峰將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