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茶瀹泡成為主流飲品的明代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飲茶方式基本以煮茶、煎茶、點茶為主,無論團餅茶還是散形茶,皆需研末為飲,因此,把團茶或散茶變成茶粉的研磨器成為很重要的茶器之一。
圖1?宋?蘇軾?新歲展慶帖
茶臼,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茶葉加工制作過程中用于搗爛蒸青鮮葉的杵臼。另一類茶臼就是把成品茶研成末的工具,又名茶研缽,通常為碗狀。茶臼出現(xiàn)得很早,三國時期張揖《廣雅》中已有記載。到了唐代,茶臼更是必不可少的研茶利器。到了宋代,茶臼的使用更加普遍,詩文中常見提及茶臼。蘇軾愛茶,一生寫過很多茶詩。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年,也就是1081年的大年初二,聽聞好友公擇將來造訪,他提筆寫信給他們共同的朋友陳季常,約他共來敘舊,信札中不忘提及他喜歡的木茶臼,“……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蹔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 ”這就是著名的《新歲展慶帖》(圖1)。
圖2?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所附的12種茶具圖
這里提到的木茶臼并椎,就是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的“木待制”。審安老人對宋代的十二種茶具分別冠以官職名,并對其一一賦詩作贊(圖2)。對于木待制,贊其曰:“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稟性剛直,摧折強梗,使隨方逐圓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則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資之樞密,亦莫能成厥功。”明確提到木茶臼的功能是把茶餅敲碎,還不忘提及應與茶碾(金法曹)、羅篩(樞密)一起配合使用。
圖3?宋?素胎瓷茶臼
全國各地出土了各種形制的宋代茶臼,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了兩件:宋素胎茶臼、宋衡山窯茶臼。素胎瓷茶臼呈缽形(圖3),一側帶流口,內外均澀胎無釉,器內以篦劃紋刻劃出十組縱橫交錯的網(wǎng)格,粗糙的表面以強化研茶的效果。
圖4?宋?衡山窯茶臼
宋衡山窯茶臼(圖4),器呈大缽狀,深腹,矮圈足,外壁施薄青釉,施釉不到底,內澀胎無釉,篦劃20組刻劃紋,器型較大。
圖5?宋?白釉茶臼
寧波古代茶器收藏家陳鋼收藏了兩件宋茶臼:其一呈碗缽狀(圖5),圈足,外施白釉,釉白潤微泛米黃色,有細開片,內澀胎,以篦劃紋刻出網(wǎng)格紋若干組。
圖6?宋?白釉茶臼
另一件也呈碗缽狀(圖6),臥足,外澀胎,內篦劃網(wǎng)格紋再上一層漿白釉。韓國新安沉船出水器中,有一套龍泉窯青釉茶臼及棒杵(圖7),茶臼同樣是臥底,外施粉青釉,裝飾有蓮瓣紋,內澀胎無釉,并有旋紋。棒杵呈八方形,上小下大,底部無釉,其余上一層粉青釉。
圖7?宋?龍泉窯茶臼及棒杵
棒杵與茶臼配合使用,與現(xiàn)在湖南、江西等地還在流行的打擂茶類似。位于山西洪洞的元代壁畫《尚食圖》(圖8)中描繪了王宮膳食房的一角,9名侍女各司其職,都在準備茶酒器具。
圖8?山西洪洞的元墓壁畫
元代沿襲宋代點茶法,壁畫中的茶臼是當時研茶為末的直觀寫照。
原文作者:郭丹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