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人:
閑人:
我們在了解春秋玉器的時候,要有幾個基本的歷史認知,
一是春秋屬于周,而且是延續(xù)了西周后期的東西,禮制,制度,文化等方面并沒有完全的亂,還在維護周的統(tǒng)治。
二是春秋的玉器,已經(jīng)是全面的用砣具開始加工了,并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高古玉是刻畫。在《張家坡出土西周玉器》這本書里,還有《陜西出土東周玉器》里已經(jīng)明確的證實了,在西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砣痕。
這是我們理解春秋玉器的兩個最基礎的點,禮制不亂,文化傳承了西周的嚴謹,工具是砣具。
春秋的玉器,我們通過看館藏,還有看到的民間藏品,往往給大家呈現(xiàn)的特征是紋飾比較流暢,線條寬度,造型特別統(tǒng)一,皮殼沒有漢代的玻璃光狀態(tài)。
曾經(jīng)也在群里說過,我個人一直認為,春秋的線條是春秋--漢這個階段里純砣具使用加工,最精致的年份。
這個來源可能是跟禮制并沒有完全崩壞,王室的約束強應該是有關系的。
補充一個特點,春秋的玉器極少有和田玉,大多數(shù)是地方玉質(zhì),和田的春秋玉質(zhì)少之又少,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特點。
一是春秋屬于周,而且是延續(xù)了西周后期的東西,禮制,制度,文化等方面并沒有完全的亂,還在維護周的統(tǒng)治。二是春秋的玉器,已經(jīng)是全面的用砣具開始加工了,并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高古玉是刻畫。在《張家坡出土西周玉器》這本書里,還有《陜西出土東周玉器》里已經(jīng)明確的證實了,在西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砣痕。三是春秋的玉器極少有和田玉,大多數(shù)是地方玉質(zhì),和田的春秋玉質(zhì)少之又少,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特點。
歸納下,基本上就是這3個挺特殊的特點的。春秋的玉器還有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就是雙陰擠陽,但是我個人覺得如果對春秋中早期到漢的砣具痕跡掌握不熟練的話,雙陰擠陽和西周都需要往后放,開始就琢磨雙陰擠陽的話會比較的混亂。
這幾個圖是戰(zhàn)國早到春秋晚期年份的玉璧加工工序,我們從這個圖就可以看到砣具在這個年份使用的非常的熟練了,完全可以不需要草稿,直接加工成型。
這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初始的線條加工,在春秋也是直接成型,構(gòu)成了玉器的整體造型紋飾
這兩組圖就是讓大家知道,看似精致的春秋,在開始加工的時候是什么樣子。
經(jīng)過砣具的不停加工,工具的不停琢磨,當所有的型最后都成了的時候,再加上我們最后看到的裝飾性陰線。與前邊的初加工線條比較起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無論開始,還是結(jié)束,春秋線條加工的工具沒變
最后形成的特征,沒變
也是我們從線條切入看春秋玉器的基本邏輯
那么從館藏,從專業(yè)的工具書籍里,我們推導出的這個邏輯要體現(xiàn)在我們?nèi)粘S龅降挠衿麒b定上。
型好仿,紋飾好仿,只有工藝最難仿。昨天在群里發(fā)的那個天工開物記載的砣具視頻,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當年的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
也是從這點推導出來,漢代的砣具不會比天工開物成書的時候更先進。
加工的玉匠會有各種區(qū)別,國家會有不同的文化差異,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i死加工工具這一個細節(jié)去推導玉器的鑒定方式是工藝呢?
我個人覺得,生產(chǎn)工具是特定的歷史時期限定住的生產(chǎn)力的原因。無論外在的原因如何變化,砣具只要不變,全國的工匠在切一條陰線的時候,一定用的是同一個方法。
這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晉式的春秋龍紋造型的玉片,這個玉片并沒有完工,沒有進行減地細加工
也正是這種純平面的純陰線,讓我們看到這個玉器的線條是如何出現(xiàn)的。
在春秋,就用了非常精致的小金屬砣具,加上介質(zhì)進行切削。
即便是最后的紋飾成型后的裝飾線條,依然保持了線條加工的基本形態(tài),這也就佐證了我們推導出來的邏輯,和對線條的理解,這個都是成立的。
當我們推導的方法,還有工具的猜測都沒有問題的時候,就進入了最實質(zhì)的階段,鑒定。
鑒定的基礎來自以上兩個方面,那么我們用這種推導邏輯和工具推理去驗證館藏是否如此。
上博的
湖北的
河南的
河北的
也就是我們理解的東西沒有偏差,標準沒有錯,這是我們琢磨這些東西最大的基礎。
這是襄陽文保所的
這是曾侯乙的
提醒下大家,在鑒定玉器的時候,要集中經(jīng)歷去琢磨一個年份的東西,從線條切入進去,不要跳躍,如果線條不掌握,千萬不要去研究皮殼
看的多,想得多的時候,容易知識盲點多,自己就給自己弄亂了
一定是一步步的走扎實了
否則囫圇吞棗,前邊的基礎如果繞過去了,以后只要你還玩,這一步一定是加倍的補償回來
線條切入,春秋--戰(zhàn)國--漢--祭坑,無論從哪個順序開始都行,當這幾個年份的線條都琢磨的差不多的時候,再研究皮殼
上來就是素器,很容易死,而且多年都琢磨不明白,一直繞圈子
有時候逛交流會就會這樣,感覺對,但是又有點拿不準,這個感覺就是基礎沒打好
素器最難
難度超越商周
不懂帶紋飾的,就只懂素器?20年前有這樣的我信,現(xiàn)在的市場,不可能有這樣的了
地域性的優(yōu)勢沒了,你不是當?shù)厝?,不常年接觸,就信息閉塞。
其實檢驗你素器掌握的如何,也有個辦法
就是看看館藏的器物,那些帶工的沒有工藝的地方,那些不帶工的素器,和你理解的是不是一樣。
很多人玩素器就是自欺欺人,反正我這玉是老的吧,路邊石頭子都億萬年,弄一兜子回家玩唄
藝術來自工藝,來自人,沒有人加工哪兒來的藝術,別騙自己了
所有的線條里,最難做的是春秋
最好做的是漢代
底子里,最難做的是漢代
谷紋最精的是戰(zhàn)國
各有巔峰
西周中晚期就有砣具了,商沒看過
群里分享的圖書里,陜西出土東周玉器這本書,對線條的理解極為有幫助
秦式玉其實是把春秋的工具體現(xiàn)的最淋漓盡致的
這幾個位置的做法,在高古幾乎都是通用的
雖然隨著年份的推移會有變化,但是變化不多,為什么很多帶網(wǎng)格,帶絞絲的工藝一眼瞎?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工藝沒到位。
這個位置的做法,兩頭到頭,線條寬窄不變
就這一個小細節(jié),能否定掉很多玉器仿品
絞絲旋擰不鋪陳,每條線條都有獨特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的擺上去,能否定掉很多絞絲
當這些細節(jié)的東西輔助線條都觀察到的時候,仿品就距離您很遠了
是延續(xù),戰(zhàn)漢延續(xù)了很多春秋的做法,有變形,不大
線條越密集,越容易出破綻,所以不怕線條多
琢磨的方面有幾個,一是砣具在春秋加工玉器時,單砣的痕跡是什么樣子的,溝底的磨砂狀態(tài)是什么樣子的。二是砣具在接續(xù)成長陰線的時候,是如何接續(xù)的,接續(xù)起來會有哪些特征?這個特征是不是在所有的館藏玉器上都能得到體現(xiàn)。三是不同的線條加工的方法是否一致,長線和短線,粗線和細線?四是線條加工出來后,對皮殼、沁、鈣化的影響有哪些,如何在鑒定中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五是線條裝飾線之上,那個起墻的位置,修磨的時候會留下什么痕跡,他和陰線的關系是如何的?對皮殼鑒定有什么影響?
下邊這條線就是春秋精致陰線的做法,古人居然知道腹部相接線條更流暢
知道了這些后,我再鑒定中需要琢磨哪些東西,就是非常需要琢磨的了
琢磨的方面有幾個,一是砣具在春秋加工玉器時,單砣的痕跡是什么樣子的,溝底的磨砂狀態(tài)是什么樣子的。二是砣具在接續(xù)成長陰線的時候,是如何接續(xù)的,接續(xù)起來會有哪些特征?這個特征是不是在所有的館藏玉器上都能得到體現(xiàn)。三是不同的線條加工的方法是否一致,長線和短線,粗線和細線?四是線條加工出來后,對皮殼、沁、鈣化的影響有哪些,如何在鑒定中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五是線條裝飾線之上,那個起墻的位置,修磨的時候會留下什么痕跡,他和陰線的關系是如何的?對皮殼鑒定有什么影響?
當我們把這幾個問題都琢磨透的時候,春秋的線條也就是基本的掌握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