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蘇里江畔小南山的粗樸玉玦,到環(huán)太湖流域良渚的崇高神人獸面,及漢墓里華貴肅穆的金縷玉衣,至清宮中繁復(fù)精絕的文玩舊藏,玉文化在中華大地已至少綿延不絕九千年。漫漫長河中,周公制禮作樂,以禮維系社會有序和諧,玉器發(fā)展在西周迎來獨具特色的重要節(jié)點。
展覽現(xiàn)場
12月6日,“郁郁乎文哉”西周晉國玉器精品展在良渚博物院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晉國博物館的文物170余件(組),以玉器為主,輔以少量的青銅器和金器。
展覽現(xiàn)場
本次展出的重點是西周晉侯墓地出土玉器,其用料講究、工藝精巧、造型獨特、紋飾流暢,充分體現(xiàn)出周“監(jiān)于二代”、“文質(zhì)彬彬”的時代風(fēng)貌。正因展品精彩絕倫,展廳設(shè)計以全壁龕、低照度、點光源等手段,排除各項干擾因素,只為突顯器物本身。同時展覽中并無強制流線設(shè)計,可以隨心所欲地欣賞、體驗和感受。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分為“玉之美”和“禮之玉”兩大主題單元。
“玉之美”從玉器的藝術(shù)特點出發(fā),具象呈現(xiàn)西周玉器的絢爛色彩、多變造型和華麗紋飾。
行至“玉之美”,初探古玉之雋美。紅青碧綠黑白,繁雜參差的玉料折射出一派溢彩流光的亮麗景象。魚牛鹿兔龜蟬,因料施工的技藝雕琢出一眾千形萬象的獨特造型。龍紋鳳紋人紋,內(nèi)細外粗的雙線譜寫出一片婉轉(zhuǎn)流暢的飛揚文章。
北趙M63:202玉鳳
永凝堡M5:14龍紋玉飾
北趙M63:130、175、180、203玉魚合影
北趙M8:180、181龍螭鳳鳥佩飾
北趙M63:187玉人龍
北趙M63:162臥牛
永凝堡M14:18紅瑪瑙串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藏
共381顆,其中有3顆玉珠。
西關(guān)M10:36 嵌玉碑孔雀石牌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藏
長4.9、寬2.7、厚1.3厘米
復(fù)合玉飾,由一件扁長方形玉塊和一件槽形似為燒制的料器組合而成。玉牌青綠色,正面飾回首龍紋。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四角漸薄。背部有一橫向凹缺。上下端面和背面相應(yīng)位置各有兩對隧孔。兩個端面都有細凹槽穿過鉆孔。料器為深淺綠色相間,玉塊鑲嵌其中。
北趙M63:90-23玉鷹
山西博物院藏
高10.3、寬4.3、厚2.2厘米
圓雕。青綠色,局部有褐色青斑。作站立狀,頭上有龍冠,其龍首較大,有瓶形角,臣字目,龍口張開,齒外露,體軀短小,尾上卷恰似鷹冠,并刻有鱗紋。玉鷹鉤喙,方目,鼓胸,雙翼略翹,作展翅狀,尾下垂及地,腿粗壯,爪作鉤抓狀。頸部飾鱗紋,胸腹飾卷云紋。紋飾精致,雙勾線條嫻熟流暢,為商代遺物。
羊舌M1:3玉蟠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藏
高5、寬4.3、中間最厚0.8厘米
沁為黃褐色,保留有大量綠色。整器打磨細致、拋光到位,相比北趙晉侯所出西周玉器,一是已不見斜刀技法,二是器身極厚。造型為盤身龍,龍首臣字眼刻畫精細,上吻外翻,下顎簡化。吐舌內(nèi)卷,飾有龍、人紋飾。龍身逆時針旋轉(zhuǎn),填以三個龍首與一個人面像。
“禮之玉”從玉器的功能制度出發(fā),分類敘述西周玉禮制度的前代繼承、用玉創(chuàng)新和材質(zhì)延展。
行至“禮之玉”,略窺玉禮之源流。周人制禮作樂并非無中生有,而是改良改進至大成,這在紛呈的良渚與商代玉禮器中可見一斑。禮在廟堂,亦在平常,既是裝飾,也是禮制,以璜組佩為代表的西周佩飾用玉在器型和組合上具有重大變化創(chuàng)新。玉器和青銅器同為此時期禮制的最重要載體,禮制主題元素在不同材質(zhì)的表達上交相輝映。
北趙M63:110-111、113-114、62玉戈合影
北趙M8:235玉琮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藏
高5.82、孔徑約6.3厘米
出于墓主腹下。沁為黃褐色,夾有原綠色可透光。從直槽處斷為四截,第一節(jié)飾有兩組內(nèi)凹弦紋,無細線。相對兩個神人面可見左右各一個半圓管鉆眼。鼻部輕微凸起,飾有四個單元的雷紋。第二節(jié)飾獸面,眼部圓角方形,向心式刻紋,以雷紋填充。眼梁較尖。鼻部與神人同。獸眼均平或低于表面。當(dāng)為良渚文化晚期玉琮改制。
北趙M93:7戈、M93:6璧組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藏
戈長53.3厘米、寬10.37、厚0.57厘米
璧直徑15、孔徑5.86、厚約0.3厘米
出土?xí)r疊放在墓主胸部。戈沁為黃褐色,局部有黑斑。兩面刃,中部起脊。一側(cè)有單齒扉牙,另一側(cè)扉牙殘。兩面琢兩處典型的二里頭風(fēng)格的菱形紋,尾部有粗刻線示意,一角殘缺。一面中部可見清晰的纖維交織痕跡。整器打磨平整、拋光極佳。
璧為青綠色,沁有大面積黃褐斑。素面。單面鉆。
橫水M2158:26玉牌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藏
單面刻紋,可見縱向的打磨痕跡,拋光較好。周身有多組扉牙,龍首人身。三條龍纏繞于呈蹲姿的身軀上,腳下另有一龍。全器大量使用斜刀技法,以斜坡陰刻線勾勒主題圖案外形,線條流暢。
羊舌M1:88玉神人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藏
高6.5、厚0.6厘米
淺綠色。神人面部造型,正面浮雕,背面陰刻,中部最厚,向四周漸薄。正面為淺浮雕及陰線刻。頂部為兩層飛翼形冠帽,以淺浮雕勾勒整體凸起的線條。面部整體減地以表現(xiàn)臉部器官。臣字眼,眼梁部位有兩個向上翹起的葉子形凸起,鼻梁明顯且長,鼻頭呈蒜形。嘴部共12顆牙齒,其中兩側(cè)共四顆為大獠牙上下外撇。背面平整,陰線刻。冠帽上可見五根短直陰線。下為中分斜線發(fā)髻,線條筆直。重圈眼,鼻部明顯。左右臉頰有倒鉤形刻畫,右側(cè)被磨去部分。嘴部刻畫16顆牙齒。臉部器官造型整體比正面大。
北趙M8:82-84 玉覆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藏
用于喪葬的殮玉,由各種形狀不同的玉片綴在布帛類織物上組成,覆蓋在墓主面部。此為雙層玉覆面上層27塊,四邊有八個玉墜,四角有角有頤,上有菱形額,下端有近似半圓形的頜,兩側(cè)有耳,其間則有眉、眼、鼻、嘴、頰等。這些玉飾表面多不鉆孔,而在側(cè)面切割一道縫與背面穿孔相通,以免線繩外露,作法頗為巧妙。
展覽期間,良渚博物院將持續(xù)推出一系列配套社教活動,包括少兒課程、手工工作坊和專家講座,為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全方位解讀西周玉器的美與禮制,領(lǐng)略源遠流長的中華玉文化。另外,展覽準(zhǔn)備了導(dǎo)覽手冊以為參觀提供必要的文字解讀。
據(jù)悉,展覽將展至2023年3月15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