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羅漢兩堂半,說的是全天下所有廟宇中,羅漢塑像現(xiàn)存年代最久、藝術價值最高的,只有兩堂半,這里的堂是殿堂的意思。這兩堂半分別是濟南長清靈巖寺的一堂,蘇州東山紫金庵的一堂以及蘇州甪直保圣寺的半堂,其中原本保圣寺的羅漢塑像有十八尊,后來由于殿堂半塌,毀了九尊,僅剩半堂。保圣寺的半堂塑于唐代,靈巖寺的一堂大部分塑于北宋,小部分明代增補,紫金庵的一堂塑于南宋。這個就真的珍貴了,畢竟是泥塑,即便是最晚的南宋,到今天也有八九百年了。 幾年前有幸在紫金庵瞻仰過那一堂羅漢,所以這次的濟南訪古,靈巖寺這一堂是怎么也不能錯過的。訪完神通寺的第二天,我就早早地來到了靈巖寺。靈巖寺的這堂羅漢在千佛殿內(nèi),此殿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萬歷年間重修,現(xiàn)存木結構為明代遺存。千佛殿坐于高大臺基之上,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殿內(nèi)中央石質(zhì)須彌座上是三身佛,中為“法身”,名毗盧遮那佛,通高5.46米,藤胎髹漆,通體貼金。東為“報身”,名盧舍那佛,通高3.87米,銅質(zhì),通體貼金。西為“應身”,名釋迦牟尼佛,通高3.67米,也為銅質(zhì),通體貼金。
沿千佛殿四壁,共有四十尊彩繪泥塑羅漢像,坐于80厘米高的磚砌束腰座上。直到走進千佛殿,我還以為靈巖寺的這堂羅漢數(shù)量要么是十八尊,跟保圣寺那堂羅漢原本的數(shù)量一樣,要么是十六尊,跟紫金庵那堂羅漢的數(shù)量一樣,真沒想到有四十尊之多。四十尊羅漢塑像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為明萬歷年間補塑。之所以能確定到北宋治平三年,是因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維修中,工作人員在西第十七尊羅漢像體腔內(nèi)壁發(fā)現(xiàn)墨書題記“蓋中立。齊州臨邑,治平三年六月”。這些羅漢頭頂距座面高度在105-110厘米之間,比真人略大一些。靈巖寺的這堂羅漢形象偏重于寫實,保持一定的世俗氣息和現(xiàn)實生活情趣,總體風格真實、生動、接近生活。千佛殿內(nèi)的羅漢,有飽經(jīng)風霜的老衲,有天真無邪的小僧,有肥頭胖腹的門徒,有瘦骨嶙峋的僧人。他們或熱烈爭辯,或瞑目深思,或坐禪修行,或說法誦經(jīng),年齡、形象、動作、神態(tài)無一雷同,令人難以相信如此富有生命的藝術形象,是用泥土塑造出的。
靈巖寺羅漢像在中國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彩繪泥塑佛教造像中的精華,清末學者梁啟超曾為千佛殿羅漢像題字“海內(nèi)第一名塑”,近現(xiàn)代畫家劉海粟為千佛殿羅漢像題字“靈巖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如今這些美譽均被銘刻在天佛殿外的石碑上。
為保護文物,千佛殿內(nèi)不通電,無燈,當天天氣不甚好,殿內(nèi)很暗。雖然我得到了工作人員的同意,可以不開閃光拍攝羅漢像,但還是囿于老舊相機的低ISO,只拍攝了十來尊臨近南窗的羅漢像??勘钡哪切?,實在是太暗了,光聽見鏡頭的拉風箱聲,就是對不了焦。即便是拍到的這些,也由于在后期時補了一點光,而顯得畫質(zhì)很差。好在我來過了,我看到了。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抄錄自文物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3月的《靈巖寺》畫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