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渡距普救寺僅3.8公里,1989年8月,永濟博物館茶坊勘察出土唐代鐵牛、鐵人。唐代鐵牛的出土,為古代黃河治理、橋梁交通。冶金鑄造和黃河變遷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蒲津渡緊鄰蒲州古城,是歷史上黃河的重要渡口。蒲州是傳說中的舜都蒲坂,史籍有“堯舊都在蒲,舜都蒲坂”的記載。1959年建設三門峽水庫,城內(nèi)居民外遷。蒲州歷史悠久,自堯舜定都至大清一直稱為蒲州或郡,至民國撤府制,1950年后復設永濟縣。
牛尾部鑄有長2.3米、直徑0.4米的橫軸,應為系浮橋繩索之用。每個軸頭均有紋飾,分別飾與菱花、卷草和蓮花等圖案。
四尊鐵牛均頭東尾西面河橫向兩排,臥姿、兩眼圓睜龍?zhí)准y理清晰成負重狀。
每尊鐵牛邊的鐵人均作牽引狀,姿態(tài)表情各不相同。
鐵牛下可見六根長3.6米,直徑0.4米的鐵柱。每根鐵柱均有反向出伸鐵足,其功能如地錨以固定橋梁拉伸。
蒲津渡出土文物被專家確認為唐開元年間,隨之蒲津渡浮橋也被稱為唐開元建造。蒲津渡是黃河的古渡口,始建于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掇o海》記“天下河橋有其三,此有一也”,說明是黃河的第一座浮橋。 秦漢以后朝代更迭諸侯征戰(zhàn),蒲津渡是跨越黃河進軍長安的必經(jīng)之路。東魏天平三年,權(quán)臣高歡征戰(zhàn)關西,率大軍建三座浮橋,在蒲坂搶渡黃河有史籍記載。即使確認出土鐵牛為唐代所鑄,但蒲坂蒲津渡浮橋也非唐代始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