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自敘帖》-臺北故宮的表揚和自我表揚
《自敘帖》了不得,這帖子是絕世“大牌”,但凡稍有文化的人,恐怕沒有不知道的。懷素是晚唐的書法家,他的狂草和張旭一樣直可以彪炳書法歷史。有名的“張顛醉素”講的就是這兩個人。關于懷素,就知道他是湖南人,還是個出家人,又字“藏真”就可以了。“藏真”還是要強調(diào)的,原因很簡單,懷素有時候用“懷素”做簽名,有時候也用“藏真”做簽名。
評價懷素的草書原本就是一件很尷尬的事,離開我們時間久遠,歷史上留下的東西又不多,這還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懷素自幼年出家,一生事佛,他的履歷,他的思想和俗人之間本來就會有天然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導致對他的評價“尷尬”的主因。我們盡可以從純粹藝術角度去理解他的草書,但是,拋開他的宗教和信仰,我們理解恐怕還是有差池的。歷史上,或者說在今天的著述當中,說懷素,往往離不開《自敘帖》,一是因其經(jīng)典,二是深藏于臺北故宮,可謂瑰寶,兩個名頭合起來,當然讓人無法不去面對。
李白說,“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shù)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shù)字大如斗。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zhàn)”。這是李白寫懷素的,因為離得近,李白這樣一個當之無愧的天才,文字和書法一樣精到,所以評價真實貼切,值得信賴。如果把李白評價懷素書法要點萃取出來,重要的就這幾句,“墨池飛魚”,“飄風驟雨”,“龍蛇走(行)”,“左盤右蹙”。墨池飛魚是指筆畫優(yōu)美的弧線。飄風驟雨,飄是舒緩,驟是急切,說明緩急拿捏恰到好處,就像醉拳一般,關鍵時候還不忘“一擊”,此為“驟雨”?!褒埳咦撸ㄐ校闭f的是線條的軌跡,龍騰蛇行,婉轉而少折?!白蟊P右蹙”很深奧,但依舊離不開圓轉和收斂(藏鋒)。臺北故宮是幸運的,懷素的《自敘帖》也是其幸運的一個砝碼。
理論上的說教和語言上的描述往往很蒼白,沒有即刻的圖文影像,很難有說服力的。上圖是臺北故宮《自敘帖》的開頭部分,雖然印象不好,但也無法表述期間的不足,即便有李白的文字做鋪墊,但對應于圖片,還是感到力不從心。但是,一旦獲得其他的樣板,有了比對,事情就顯得簡單多了,不想糾纏過多的旁枝末節(jié),就開頭三個字“懷素家”做一個比較,收獲應該還是蠻大的。
臺北版本“懷”字草體,字嚴格意義上說“缺斤短兩”,“素”字結體松散,“家”字行筆交代欠佳,沒有瀟灑若流水,大開大合之感??傮w上,筆畫游走尚缺流暢,拘謹之狀躍然筆端,至于筆劃粗細的富有節(jié)律的變化就更談不上了。就這三個字,看似簡單,無限內(nèi)涵就在其中,萬千氣象于胸,境界高遠低下不言而喻矣。
當然,不能因為開頭三個字就倉促的得出結論,這樣做未免過于草率。因此,為了增加一點對論點的支持,我們似乎可以再以另外的兩個片段做比對。下圖是臺北故宮版本的截圖。(見甚淺)“遂振笈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
有義務將另外版本的片段呈上,雖然在次序安排上不盡相同,但也涵蓋了絕大多數(shù)單字,比較起來并不費勁。其中“笈”字,“當”字,“上”字,“名”字“錫”字都是是非常劣質的表演,就連敗筆都談不上。就這僅僅十幾個字,在風格上雜亂而不統(tǒng)一,這是臨摹寫的必然結果。臺北故宮沒法交代。下圖是中國民間收藏版本。用以和上圖臺北故宮的版本做比對。
“遂振笈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
再來比對兩個單字,一個是有難度的“遂”字,另一個就是“國”字。
顯然,“國”字和“遂”字是具有很高難度的兩個字,這兩個字,臺北故宮就沒寫成,尤其是“國”字,嚴格意義上說就是草書中的錯字,當然筆畫的軌跡就無從交代了,細節(jié)上根本沒法考慮,藝術天才和蠢材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是不是“無可挑剔”。敗筆在臺北版本中比比皆是,而我們發(fā)現(xiàn)的民間樣板,堪稱完美,風格氣韻統(tǒng)一,布局和諧,專業(yè)專注,“龍蛇行游”,情景交融,無懈可擊。
臺北故宮的《自敘帖》如果“手寫”成這樣也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要比起臺北其他版本來說,依然是高質量的,也是用了心的作品。我們之所以對它有所詬病,也只是對這個版本的質量和懷素這樣的書法大家不甚匹配而已。尤其是沒有發(fā)現(xiàn)在民間存在另類版本的時候,是可以對它充滿敬意的。但是,令人失望的不只是版本質量的問題,在我們對臺北樣本放大到9倍的時候,驚人的一幕還是出現(xiàn)了。
上圖是“懷素”兩個字的9倍放大的截圖,至此,一切懷疑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印證。不僅僅樣本拙劣,還是照相網(wǎng)板印刷,因為接近“實地”,也就是接近百分子百的覆蓋率,只能在字體的邊緣發(fā)現(xiàn)網(wǎng)點的跡象,這種現(xiàn)象在臺北故宮大規(guī)模的出現(xiàn),不得不令人啞然失笑。有必要善意的提醒臺灣同胞,如果以這些拙劣的版本當成是模范,以至于在印章,傳承,形制,以及藝術評價上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是不是會出現(xiàn)劣幣驅逐良幣呢?是不是會誤導國內(nèi)國外的藝術概念呢?會不會教唆藝術院校一貫的堅持錯誤呢?會不會將錯就錯,將中國書法藝術引入歧途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這一代人沉重思考的嚴肅問題。
另外,印刷版受制于手卷的長寬的懸殊比例,只能將其分段拍照然后拼接。它們往往在接縫處蓋上一連串不著邊際的印章,用來模糊接縫的存在感,而肉眼下的觀察表明,這些顏色相同的印章,毫無疑問是忽略了年代的時間差,一個時辰匆匆忙忙完成的。而這些“壓縫”的印章居然會成為美國各大博物館,中國大陸的博物館,臺北故宮的比照標準,也成為它們對真跡認定的一個砝碼。這不是荒謬難道還有荒謬?歷史就是這樣的,往往不以真相示人。有責任將這一荒謬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以免一再的謬種誤傳吧!
一個時辰加蓋的橫跨千年的壓縫印章,
令人難堪的題跋環(huán)節(jié)的印章,沒有時代賦予的任何信息,十分鐘加蓋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