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鞏義:宋陵(永厚陵、高太后陵) (2014-06-30 22:18:09)
北宋自太祖趙匡胤始至欽宗趙恒終,168年經歷9帝,除最后的徽、欽2宗擄掠北國外,其余7帝外加太祖父母,共8座“永”字號陵寢,均在鞏義找到了恒久的歸宿。膏黃的土地上,沉淀著大宋的泱泱風采,石窟加帝陵,架構出了鞏義的魅力。
這次鞏義行只看了永厚陵、永昭陵2個帝陵及陪葬的皇后陵。永厚陵在永昭陵的西門正對的小巷盡處。天氣不好,地壟泥濘濕滑。時光流轉,曾經的神道如今變成了郁郁蔥蔥的麥田,很多石刻又都緊貼地田,正值小麥灌漿期,不忍踐踏,走大陵還是冬春時節(jié)比較好。
永厚陵是宋英宗趙曙的陵墓,從最北的國保碑開始到乳臺,神道的東西兩側井井有序羅列著石刻和造像,有望柱、象、瑞禽石屏、角端、馬及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將、文臣。乳臺前有殘損的石獅1對,乳臺后到最南的寶冢之間,尚有殘破的鎮(zhèn)陵將軍和完整的2個宮人刻像。
石刻件數之多和完整度尚好,已超乎我的想象。北宋滅亡沒多久,宋陵就遭受了兵燹焚劫,南宋趙家無奈,只能隔江悲愴吁嘆。千百年來,這里又屢盜不絕,所以一些石刻能完整的殘存下來,實屬萬幸和不易。
永厚陵的神道不長也不寬,石刻間的間距也很短,緊湊感很強,不像我去過的4座唐陵,舒緩而開綽。最值得稱道的是瑞禽石屏,以高大精致力壓大唐鴕鳥石屏。瑞禽是馬頭、鳳尾、龍身、鷹爪四合一產物,曼妙身姿在云山間飛舞,細節(jié)處洗練干凈,一展宋人內斂縝密之心性。
宋英宗趙曙在位僅5年,年號“治平”,取的不錯。即位之初就大病一場,只得由曹太后垂簾聽政,歸政后磕磕絆絆,幾年后賓天,時年36歲。他本與皇位無關,但機緣巧合被無嗣的宋仁宗趙禎選中,成為大宋第一個以宗子身份榮登大寶的皇帝。
而正是因為“宗子”的身份,趙曙即位后就引發(fā)了長達一年半的“濮議之爭”。英宗是真宗之弟趙元份的孫子,即仁宗叔叔王趙允讓的兒子。韓琦、歐陽修等人提出議題,就是追認趙允讓“皇伯”還是“皇考”的問題,這件事情今人來看就是雞毛蒜皮,但在當時是關系到“家國命運”的大事。
朝堂上風起云涌驚濤駭浪,以王珪、司馬光、賈黯等大多數人組成的反對集團針鋒相對。綿延許久的爭議最終以皇上勝出而停息,但這時候已離宋英宗駕崩的時日很近了。這個版本在大明嘉靖年間,以“大禮儀之爭”的形式重新上演,其和“濮議之爭”,如出一轍,首尾呼應。
其實“濮議之爭”并非單純的禮法、宗法之爭,而是官場黨派之間的權力相傾。隨后的“王安石變法”更是引發(fā)了直至宋亡的幾十年的黨爭,“始以黨敗人,終以黨敗國”,自神宗后,大宋風雨飄搖,最后終被金人所滅。
乳臺前的石獅
乳臺
寶冢
永厚陵西門前完整的石獅
雖然高皇后陵在永厚陵后面的不遠處,但高大的樹木遮掩,分割的菜地阻礙,使得我一片茫然,無從知曉方位。誤走到永厚陵西門,腳上拖著8斤泥,但好在看見了一對完整的石獅。七扭八繞,最終遇見了一村民,在他的指點下,總算幸福的找到了。
高皇后陵東西2列,由16件刻件組成,分別為1對望柱、1對馬及控馬官、2對虎、2對羊、1對文臣和1對武將,大宋的魅力在菜田里依舊頑強的釋放著。石刻的盡頭就是赫然有盜洞的墳包,周圍亂七八糟的,看得鬧心。
高皇后是北宋晚期政壇的鐵娘子,其孫哲宗趙煦10歲即位時,她以太皇太后的名義垂簾聽政,曾被譽為“女中堯舜”。她在政治上保守而頑固,是“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反對者。神宗駕崩后,高太后“元祐更化”,罷黜章惇、呂惠卿、蔡確等人,重新啟用保守派司馬光、文彥博、蘇東坡等人。元祐8年(1093年)高太后歸天,哲宗親政,年輕的皇帝大力打擊保守派,重新召回改革派,新舊2黨的黨爭又開始了新一輪持久戰(zhàn)。
到這拍照十分難受,田埂上泥濘不堪,東邊的石刻只能用長焦,西邊的就成了臉貼臉微距了。我走到田邊時,因為有很高濕滑的土坎,很客氣的問一摘菜的大姐,如何下到菜地里,結果她高音斷然拒絕我說,不能拍,我們拿人家工資,負責看這里的。
我一看她來勢洶洶,便置之不理,一下子跳到了田埂邊,她大怒:“你不能到我家的地?!薄澳慵业牡兀扛咛筮€說是她家的地呢!”她一看我不是善茬,連忙疾呼“掌柜子,掌柜子”,尋求場外幫助。他家掌柜子在不遠處摘生菜,等我拍完了才過來。我說,我看看都不行了。他說,行。最后他還我指點了最近的一條從這里到市區(qū)的土路,還不錯,又意外的收獲了高太后陵西門處的一對石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