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偶然看到攝友們發(fā)的介紹網(wǎng)紅攝影師張曉蓮的電視片《金色時光》。挺佩服的這位頤和園的退休職工,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用了6年的時間拍出了很多頤和園精彩的圖片。她自己也說,她的家住在頤和園新建宮門附近,隨時都可以進(jìn)園拍攝,真是春夏秋冬、早霞晚落,雷電彩虹,還有那千變?nèi)f化的云彩,通過她的鏡頭,把頤和園裝扮的美不勝收。她說這6年里她拍了60萬張圖片,不難看出,她的佳作都是通過辛勤和執(zhí)著獲得的。
電視片中介紹了張曉蓮拍的那張《垂簾聽政》,片子不是什么大片,但巧用了仁壽殿前龍鳳雕飾一前一后的投影,以銅缸比喻“簾”,寓意“垂簾聽政”,引起了大家的關(guān)注和興趣。我也先后于2021年12月17日和2022年1月27、29日三次前往踩點、拍攝。
大殿坐西向東,正門外南北兩側(cè)分別飾有鳳凰、龍的銅雕,龍、鳳的外側(cè)各有一個銅缸,那是防火盛水用的。鳳、龍、銅缸之間相隔有兩米左右。再前一排有兩個香爐。根據(jù)我多年攝影實踐的積累,以及到現(xiàn)場的的分析:如果要把龍、鳳的投影投在大殿的石基上,估計在冬至前后,早上陽光照射的角度比較低的時候才行。
↑(3)去年12月17日離冬至還差五天時,我特地到仁壽殿踩個點。當(dāng)天的日出時間為7點30分。估摸著太陽還得爬上大殿東南側(cè)的偏殿、樹梢,才能照到銅龍、銅鳳。我趕在7點30之前來到仁壽殿。沒成想7點42分了,陽光才照到大殿房檐。
↑(4)剛過8點,只見一位個子不高,穿著降紅羽絨大衣,帶著黑色毛線帽的女同志拉著行李車,一幫人跟著來到仁壽殿前。我憑印象這就是張曉蓮?看來她已經(jīng)開始收費(fèi)帶學(xué)生,她們是卡著時間來到拍攝點的。
↑(5)又過了20分鐘,8點22分,鳳凰的投影已經(jīng)完整了,可龍的投影只露出一個脊背,好像還沒起床。
↑(6)這一張是8點29分拍的,看得出,冬至前后這個時段拍出的龍、鳳投影比較完整,不像張曉蓮那張鳳凰的投影只有半拉。
↑(7)為了和張曉蓮的圖片有所不同。8點31分拍了一張豎片,把大殿的柱子做背景,是想說明“垂簾聽政”是在宮殿里發(fā)生的。
↑(8)為了說清楚圖(6)的具體拍攝點,便于攝友前往拍攝,我還發(fā)了這張在畫面左下角畫“白圈”的圖片。指出就這么一個最佳拍攝機(jī)位。
我用12月27日拍攝的圖片加上文字做了一個“聊天記錄”發(fā)在攝友群里。原本想著大家一看就能明白什么時候去拍,拍攝幾位在哪里。那幾天,確實有不少攝友前往,并成功地拍攝到了《垂簾聽政》。
可有攝友跟我提出:張曉蓮拍的圖片中有銅龍的雕塑(見圖1),是不是張曉蓮可以進(jìn)到圍欄里面拍攝,不受香爐的阻擋,所以能拍到雕塑銅龍?而在我的機(jī)位拍攝,銅龍雕塑應(yīng)該是被香爐遮擋住了(見圖7的畫面左側(cè)有香爐)?
我覺得進(jìn)入欄桿里面雖然不受香爐的遮擋,但根據(jù)近大遠(yuǎn)小的透視原理,攝影師的機(jī)位靠近了銅缸,銅缸在畫面中占有的面積就大了,就會遮擋龍鳳的影子。為此我也做了實例。
↑(9)我用香爐替代銅缸,在這個機(jī)位,香爐并不遮擋兩側(cè)的龍、鳳雕塑。
↑(10)接著我往前走了兩步拍了這一張。機(jī)為離香爐近了,香爐在畫面中占的面積就大了,就把兩側(cè)的龍鳳這擋住了。
至于有人提問:那為什么,張曉蓮的那張畫面中,會帶上銅龍雕塑,又不被香爐遮擋呢?我的分析是因為拍攝的機(jī)位不同,張曉蓮拍攝的機(jī)位在我的拍攝機(jī)位的右側(cè)(也就是往北一些)。那又有攝友問,為什么會發(fā)生機(jī)位不同的問題?我又推斷了一下,那是我們倆拍攝的季節(jié)不同。
我還是把兩張圖片放在一起來解釋一下。
↑(11)上圖是12月17日8點29分拍攝的。由于離冬至差五天時,太陽升起的位置已經(jīng)接近最偏南的位置,日出時的陽光能將銅龍的龍頭影子,投在仁壽殿的北側(cè)第一支柱下方。而下圖張曉蓮的畫面中,龍頭的影子投在大殿北墻下方。這說明這張圖片拍攝于離冬至日尚遠(yuǎn),或是過了冬至日很久。那時太陽升起的位置相對偏北,陽光將銅龍的影子投在偏南一些了。
↑(12)就在12月18日,有一位攝友照著張曉蓮的構(gòu)圖,就在偏北的機(jī)位處做了一個延時拍攝。從完成的視頻看,鳳凰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起,漸漸走到銅缸后面去了。反之,1月29日,我站在12月17日的拍攝機(jī)位拍了一張。如圖:顯然是因為機(jī)位偏南了,銅缸把龍的后半身影子遮擋了。
↑(13)這是1月29日攝友們排著隊一個一個地拍攝,因為只有這個機(jī)位,才能將鳳凰的影子、銅缸、龍的影子分為后、中、前的位置排列,銅缸還不會遮擋龍鳳的影子,
又有人問:張曉蓮的那張圖片的畫面中,為什么鳳凰的投影尾巴都沒有了?
↑(14)一開始我覺得,臨近冬至日,太陽升起后,陽光能從仁壽殿的南配殿和仁壽門之間的間隙射入(如圖),并將龍、鳳的影子投在仁壽殿的石臺基上。而當(dāng)太陽升起向北偏了,太陽升起后,要超過樹梢才能照到龍鳳雕塑上,此時太陽升高了龍鳳的影子就偏低了,鳳凰尾巴的影子便落在地面上了。
↑(15)實際上,這張1月27日拍攝的圖片,雖然已經(jīng)是冬至過了一個多月了,太陽升起的角度,依然在上圖所說的間歇中射入(8:12)。
↑(16)這也是1月27日(8:30)拍攝的。也就是說,張曉蓮在拍攝那張圖片的日子,也可以拍到完整的龍、鳳投影的。
↑(17)但是仁壽殿院子里的一株松樹,雖然不很高,也會擋住陽光的射入。
↑(18)這是1月29日(8:32)在仁壽殿北側(cè)朝東南方向拍攝的圖片。此時太陽已經(jīng)爬到那株松樹的上面了。也看得出銅龍的底座較高,而鳳凰的底座相對低很多。
↑(19)拍完上面這一張,我又轉(zhuǎn)身拍了這一張(8:35).太陽爬過了松樹,龍、鳳的投影已經(jīng)向下移了。鳳凰的尾巴已經(jīng)投在地面上了??梢姀垥陨徟哪菑垐D片的時間晚了,這才只拍到了半個鳳凰影子。
↑(20)我把圖19和張曉蓮的那張做個對比。從構(gòu)圖上來看,這兩張圖片的畫面幾乎一樣了。但下圖比上圖的龍頭投影要偏北一些。這說明下圖拍攝的時間應(yīng)該比上圖要早一周左右。
好了,關(guān)于《垂簾聽政》這張圖的拍攝時間、角度作了分析和推理。從冬至開始,不斷地有攝友們前來拍攝《垂簾聽政》。從他們的圖片來分析,原本我們會在1月21日左右來拍攝的。正趕上那幾天京城下雪又連陰了數(shù)日,這才拖到27日前往拍攝。但有一點一定要說清楚。從夏至到冬至,日出的軌道越來越偏南端,但過了冬至,日出的軌道又向北偏移。因而,冬至前一個月和冬至后一個月,日出的位置是一樣的。說張曉蓮的這張圖片是1月21左右拍攝的,也有可能是11月21日冬至前一個月拍攝的。
好了有什么不同看法和疑問,我愿意和大家繼續(xù)交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