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xù)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文|孤雁
編輯|阿榮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文物保護被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在1965年,南京象山一位農民在種地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大洞,他想起文化干部的宣傳,覺得這可能是古墓,于是連忙報告了公安局。
公安局的同志接到報告之后,自然十分重視,他們又聯(lián)系了考古專家。
專家來到現(xiàn)場勘察,果然是座古墓,于是對古墓進行保護性發(fā)掘,這時候的專家們都沒有想到,這次的發(fā)掘會這么令他們無語。
這座墓到底有何離奇之處呢?
出乎意料的身份
隨著墓葬的發(fā)掘工作有序展開,一件件文物重見天日。
其中,有在軍中使用的弩機;有精美的青瓷器;還有女子使用的金釵。
隨后,墓志的發(fā)現(xiàn)更是讓專家們驚喜不已——這墓葬的主人是王彬,他出身于魏晉著名世家王家,在東晉一直做到尚書左仆射,地位相當于宰相。
這種重要歷史人物的墓葬顯然有著更高的歷史價值。
最后,專家們打開了墓室中的棺材,棺中有兩具白骨,能夠看出是相擁而葬是姿勢,白骨身邊還散落著一些藥丸。
然而這一次,專家們卻不約而同地感到了困惑。
原來,據(jù)之前發(fā)現(xiàn)的墓志銘記載,與王彬合葬的女性是他的長女王丹虎。
父女合葬已經是十分罕見,還是這種親密的姿勢,就連見多識廣的現(xiàn)代專家都要為他們臉紅。
專家們將藥丸送去檢測,得出的結果更是令眾人又驚又氣——這看起來精致的藥丸竟然是毒品。
為何王彬墓中會出現(xiàn)“毒品”呢?說到這里,我們必須來介紹一下,在魏晉時期風靡的“五石散”。
起初,五石散只是一種對傷寒病有療效的藥材,到了魏晉時期,由于局勢動蕩不安,一大批名士對政治前途感到失望,他們退隱山林,開始以服用五石散為樂事。
三國時期,有位名士叫何晏,他被公認為服用五石散的先祖,其后的夏侯玄、王弼等人,都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
或許有人會說,服用五石散有什么難的?
其實,服用的過程相當繁瑣。
根據(jù)相關資料記載,在正式服藥之前,必須先靜養(yǎng)一段時間,確保身體沒有任何問題之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服散”
服散也就是服藥,服下五石散之后,絕不能躺在床上不動,否則身體就會出問題,這叫做“行散”最后,由于“服散”之后渾身發(fā)熱,晉朝人大都喜歡喝酒,用以抵御身體的燥熱。
由于服散之后的發(fā)熱,服散者會感到飄飄欲仙,因此后來服散就不再是治病的手段,而成為了名士們口中的“仙丹”。
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疑問卻也隨之產生:為什么魏晉時期的名士,對五石散如此癡迷呢?
讓人欲罷不能的“神藥”
首先當然是名人的帶動效應。
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東漢永壽年間,政府進行過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當時的結果是東漢共有5648萬人。
經過三國亂世,這一數(shù)字在晉武帝年間的普查中竟然下滑到1616萬人,兩相對比,近4032萬人死于戰(zhàn)亂之中。
強烈的對比,讓魏晉時期的名士有些恍惚。
一種名為“玄學”的流派趁機興起,簡單地說,玄學推崇老莊思想,主張無為而治,一切順其自然。
有歷史學家指出,玄學之所以能夠興起,是對當時主政的司馬氏的抵抗,姑且不論這種看法是對是錯,單就其本質而言,魏晉名士的灑脫背后,確實有一種無奈。
既然無為而治,歲月悠長,那就吃藥吧。
其次,雖然五石散有著種種弊端,但在魏晉名士的眼中,它卻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五石散可以美容。
在《世說新語》 這部書里,有一篇專門講容貌的《容止》,晉朝官場也明確要求,要是想當官,首先得會打扮自己(儀狀端正)由此可見,至少在當時,愛美是一種風尚。
從中,我們或許還可以有這樣的體會,表面上,魏晉名士在追求一種超脫的境界,然而就其實質而言,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著參與朝政。
這也引申出了名士“服散”的另一個目的:逃避殘酷的現(xiàn)實。
五石散中含有不少毒性成分,服藥人能在短時期內處于癲狂狀態(tài)。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就曾在服用五石散后拔劍追蒼蠅,他們在這種強大的藥物刺激之下,慢慢迷失了自我,借此逃避“曹馬之爭”以及江河日下的局面。
具體到王丹虎的父親王彬來說,他和東晉權臣王敦雖是堂兄弟,但王彬與王敦的政敵周顗相友善,在周顗死后,他曾痛哭失聲,引起王敦極大的反感,險些遭到誅殺,因此,仕途一度受阻。
再加上當時的風氣使然,王彬喜歡服用五石散,也就不難理解了。
時隔千年之后,在王彬的墓葬之中,考古學家終于看到了“仙丹”的實物。
出于保護文物的需要,南京市博物館將“仙丹”的真品完整地保存起來,供外人參觀的只是一個仿制品而已,幾十年來,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未能一睹真容,真品目前還在倉庫里。
三:起起伏伏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五行散起初是藥材,它能夠興起,起初其實因為它的療效。
早在東漢末年,名醫(yī)張仲景就發(fā)現(xiàn)了五石散的療效。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張仲景去見“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時,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你病了,二十年后眉毛會脫落,再過半年你就要死啦!”
在陳述病情之后,張仲景建議王粲服用五石散,聲稱這是唯一能夠救他的辦法,除此之外,任何東西都沒有用。
要知道,當年的王粲也就二十出頭,張仲景居然對著他說:“你二十年后會死”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
過了一段時間,兩人再度碰面,張仲景觀察王粲的面色之后,得出他沒有服藥的結論,徒留一聲嘆息。
二十年后,事情果然應驗:王粲在眉毛滑落之后半年而死,張仲景的醫(yī)名由此越發(fā)響亮。
僅從這條記載上來看,五石散似乎確有奇效。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可怕之處正在于后世的濫用。
與前文提到過的何晏處于同時期的名醫(yī)皇甫謐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及,他曾親眼看到一些病人服用五石散之后,身體出現(xiàn)不適癥狀,最典型的有三條:舌縮入喉、癰瘡陷背、脊肉爛潰。
而皇甫謐本人也驚呼“苦不堪言”足見五石散雖有一定的療效,但一旦成癮,后患無窮。
可是當時的人們都選擇性地忽略了其缺陷,而是沉迷與服散帶來的快感中,東晉第七位皇帝晉哀帝甚至因此而死。
史書記載:“帝雅好黃老,斷谷,餌長生藥,服食過多,遂中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哀帝崇尚長生不老之術,甚至到了不吃不喝的地步,只不過,他不吃飯,仙丹卻沒少吃,以至于最終中毒,連繼承人都沒能留下。
皇帝都沉迷于此,朝中熱衷服散者更是不再少數(shù),王彬父女的行為在當時來說是很正常的。
然而,專家們還是無法接受。
四:令人惋惜的命運
王丹虎墓志銘上有這樣一句話:“年五十八,升平三年七月廿八日卒”。
“五十八”是王丹虎死時的年紀,升平三年(公元359年)是她病逝的年份。
讓專家無限唏噓的,正是“年五十八”這四個字。
由于古代的醫(yī)療技術并不發(fā)達,人們的平均壽命有限,因而古人無論是成年還是結婚,都是在很早的時候就進行了。
根據(jù)《禮記》的記載,女子在十五歲“及笄”在舉行儀式后,就可以嫁人,而一旦嫁人,往往需要“冠夫姓”即以男方家庭的成員之一來進行活動。
然而,王丹虎卻不是這樣。
她直到升平三年去世的那一刻,都是以“王彬長女”(墓志銘原文為:“晉故散騎常侍特進衛(wèi)將軍尚書左仆射都亭肅侯瑯耶臨沂王彬之長女”)的身份載入史冊。
專家就此推斷,她極有可能一生未曾嫁人,否則她的名號應該是某王氏(夫家姓氏+自身姓氏)即便是中途由于種種原因改嫁,或者是回到娘家,墓志銘中應該也會有完整的記述。
張君夫人王氏墓志
按照常理來說,以王彬這樣的身份,想找到一個乘龍快婿,應該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到底有什么難言之隱,居然讓王丹虎一生未嫁呢?
有一種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是,由于過量的服用了“仙丹”導致王丹虎不孕不育,只能守著王彬過日子。
棺槨內的王丹虎與父親緊緊相擁,第一眼看去讓人臉紅,可是在經過仔細分析之后,專家們認為,這應該是王丹虎希望在地下依然得到父親的庇護。
當然,對于今人來說,一個重要的啟示或許是:一個人的壽命終歸是有限的,強行用藥物去達成延壽的目的,最終的結果恐怕只能是適得其反。
最后,還要提一下“自由”這個美好的詞匯。
在一些人的腦海中,秩序與自由仿佛是天然對立的兩級,有秩序就不會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沖破世俗的“束縛”。
然而,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無論是竹林七賢也好,還是魏晉時期其他名士也罷,在他們放蕩不羈的行為背后,都隱藏著對秩序的渴望。
如果不是掌權的司馬氏讓他們過于失望,如果不是局勢過于灰暗,他們還會歸隱么?
說到底,絕對的自由在這個世界上本就不存在。
就拿本文的主人公王彬父女舉例,以王丹虎那樣的身世,尚且要被父親捆綁一生,一點自由的空間都沒有,更何況是那些生活在底層的百姓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