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ID:shangwu1897
數(shù)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每個人心里大概都住著首李清照,羨慕著她和趙明誠的琴瑟合鳴。但是,這一生,終究是趙明誠負了她。
尚未嫁作他人婦的易安,渾然一派天真爛漫的少女模樣。
如夢令
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讀這首詞,仿佛有一種沁人肺腑的清新之享;回味這首詞,每每令人憂喜交并;你想啊,天色將晚,人已沉醉。當一二懵懵懂懂的小妮子劃著一葉扁舟,在暮色中飄離水道,小舟失控,糊里糊涂、搖搖擺擺地鉆進了黑壓壓的荷花叢中,你能不為她們捏一把汗?說時遲那時快,呼啦一聲,成群的水鳥撲撲棱棱飛向恢恢天網……剎那驚悸之余,又會叫你忍俊不禁,以至事隔經年,還深印在這位游賞者的腦海之中。到了京城,或被類似的美景所感發(fā),興文成篇,為后人留下了這一別具一格、豪邁倜儻的小令。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那年暮春,與趙明誠初次相見。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系待字少女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常用手法,即其屢演韓偓《香奩集》的有關作品,這首《點絳唇》就是對韓偓《偶見》詩“秋千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人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的精心隱括。韓詩寫的是一個打秋千打得很困乏的少女,她隨手寬衣解開“羅裙”,還點名索要一壺瓊漿般的飲料??吹接锌腿诉M來,她便帶笑向“中門”跑去。躲到暗處猴,她一面用手搓青梅,一面觀察客人的動靜。而李詞則是一闕生動的自我寫照:有天她從秋千橫版上跳下,懶洋洋地擦拭著一雙嬌嫩的小手。那是一個春夏之交的早晨,汗水從輕薄的衣衫里透出,就像柔弱的花枝上沾滿了濃密的露珠。正在她自我陶醉并欲寬衣放松之時,猛然間看到來了一位客人。她慌忙中竟然跑掉了鞋子,以襪著地飛快地躲到了半掩著的門后,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當她覺得自己的狼狽相已被門戶遮住時,便悠閑地倚門嗅梅,并調皮地回過頭去察看這位不速之客。
受朝廷黨爭之累,新婚不久的易安夫婦被迫分隔兩地。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相傳元伊世珍《瑯嬛記》卷中引《外傳》所云此詞之“本事”(即文學作品主題所根據的故事情節(jié))云:“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闕,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髡\詰之。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政易安作也。”這一記述的筆調頗為輕松詼諧,殊不知,因受新舊黨爭株連,李清照于無奈之中回歸原籍后,以此詞寄贈原在汴京的新婚不久的夫君時,心情該是何等沉重,用心有多么良苦!
本書之所以認同“人似黃花瘦”,除了從版本上擇善而從以外,更考慮到詞的立意。在這里,詞人不是要把“人”(作者自指)和“黃花”對立起來,而是將“黃花”擬人化。對于人和黃花,作者并非要作程度上的對比。因為新婚不久,年方二十一二歲的詞人,猶如重九之日的應時黃花,此時它剛剛開放,不但尚未消瘦,而且還“有暗香盈袖”。此處的言外之意似乎是在說:如果黨爭的“西風”不止,它卷簾而入,使自己繼續(xù)受連累,不能回京與夫君團聚。那么自己的命運,也會像自然界“西風”中的“黃花”一樣,不堪設想!所以“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二句,似可釋為:自己被迫離京而產生的離愁別恨對于人的折磨,猶如風霜對黃花的的侵襲,黨爭的憂患給主人公所帶來的體損神傷,就像黃花將在秋風中枯萎一樣。竊以為,使詞人為之銷魂的,不僅是離愁和悲秋,那只是一種幌子。詞人心中真正的塊壘是黨爭對她的株連,其借東籬把酒所抒發(fā)的主要是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擔憂。
靖康之難后,北方局勢吃緊,易安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押運15車書籍器物準備南下。兵荒馬亂中,李清照以其大智大勇在將這批稀世之寶,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寧府。
李清照至江寧后,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以宋高宗為首的妥協(xié)投降派,借口時世危艱,拒絕主戰(zhàn)派北進中原,一味言和茍安。李清照十分不滿,屢寫詩諷刺。曾有“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之句。
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趙明誠因“縋城宵遁”的嚴重失職,被罷知江寧府,三月即離開金陵古城,李清照與之相伴。它倆先是乘船上蕪湖,進入姑孰(今安徽當涂),打算再贛水(今江西贛江)一帶擇居安家。在自江寧乘船到蕪湖時,舟過和舟烏江縣。早在唐代時,烏江縣即建有項王(即項羽)廟,李陽冰用篆字提其匾額曰“西楚霸王祠”。二者艤舟上岸憑吊。李清照觸景生情,聯(lián)想到丈夫前不久的縋城宵遁,因而百感交集,隨之寫出了這首千古絕唱。
門前流水尚能西,君心欲去,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的翁舅趙挺之與奸相蔡京爭斗多年而以失敗告終,趙氏舉家由汴京回到早已購置的青州私宅,顯然是帶有避難的性質,所以詞中把趙明誠稱為“武陵人”;在他以后所寫的《<金石錄>后序》中,把此次的回歸青州叫作“屏居鄉(xiāng)里十年”,也是很得體的。大約在回青州的第三個年頭,經趙氏三兄弟之母的申訴,在朝廷給這位故相“落實政策”后,遺孀郭氏和其長子、次子等已于政和初年返回汴京,復歸仕途。而在趙明誠沉著穩(wěn)健地、也是最后一個重返仕途,前往萊州就任知州時,完全可以攜“老妻”一同前去,而他沒有這樣做,對于李清照來說,這是一件何等難堪和難忍的事?。?/span>
問題還在于,趙、李之間向有“夫婦擅朋友之勝”的美名在外,因此在李清照看來,她和丈夫也應像弄玉、蕭史一樣隨鳳一同飛升,但他卻偏偏要她獨自留在青州。為此,她可能不止一次地祈求將她帶上,而他卻不肯答應,她便心灰意冷,什么都不想干了:爐香熄滅了也不管,被子也不疊,太陽老高才起床。起床后,頭發(fā)也懶得梳理,貴重的首飾匣上已經落滿了灰塵。她口頭上說最害怕的事是“離懷別苦”,實際上還有更使她擔心的事。話到嘴邊又說不出口。她近來這么消瘦,并不是因為飲酒過多沉醉如病,也不是因為悲秋,而是有難以啟齒的隱衷。
至于這隱衷是什么,下片也不便直說,卻又不能不說,只是隱去了她要跟他走的意思,徑說為了留住他,她便反復詠唱婉轉凄切的《陽關》。然而沒有用,他執(zhí)意要走,即使唱上千萬遍《陽關》,也留不住。他已經鐵了心,也就罷了!這當是“休休”二字的深層語意。按說丈夫出去做官不是壞事,她為什么這樣苦苦挽留不愿讓他走呢?在此,如果將“煙鎖秦樓”之句的用典,理解為《陌上桑》中的“好女”羅敷所居之樓,那怕是錯解了李清照的原意。她筆下的“秦樓”,既是指蕭史、弄玉所居的亦名“秦樓”的鳳臺,但卻不是照搬蕭史、弄玉的愛情故事,倒可能同時取意于李白《鳳臺曲》的“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在神話故事里中,弄玉和蕭史共居秦樓十年后,一旦隨鳳比翼飛升,而李清照雖然也曾陪伴丈夫屏居十余年,到頭來自己卻像被簫史遺棄了的弄玉一樣,孤孤單單地留住在被煙霧籠罩的“秦樓”之中。
李清照以蕭史、弄玉故事為典,來寫這樣的送別詞可謂用心良苦。相必她是在感化丈夫,特別是“念”字領起的下文,多么委屈動人!她擬想中盼望丈夫歸來的急切心情,沒人理解。她將終日癡呆呆地望著丈夫歸來的必經之處,那種望眼欲穿的樣子,已不再是避難者的“武陵人”是不會知道的,只有“樓前流水”才是唯一的見證。
建炎三年,五月,趙明誠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回憶說,趙明誠將“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趙明誠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直至最后,趙明誠最愛的,仍是他的金石器物。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 ,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 ,金銷藕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這首詞當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深秋、趙明誠病逝后不久的一段時間。
詞人和衣躺在床上,回想丈夫在世時的一幕幕情景,不禁淚流泉涌,濕透了深秋里涼颼颼的竹子席。眼下她和衣睡到半夜三更,被涼席凍醒,一面解衣就寢,一面問:現(xiàn)在什么時辰了?
不管是在青州的歸來堂,還是在萊州的靜治堂,這對夫妻夜生活的主要內容都是編撰、讀書、斗茶……在萊州時,趙明誠“每日晚吏散,輒??倍?、跋題一卷”。看來工作量相當不輕,而明晨還要早起到任所應卯。思路機敏而又善戲謔的李清照,很可能借《詩經·庭燎》中贊美“君子”之意,夸獎一番自己的丈夫如何勤政篤學,丈夫又如何把自己看作事業(yè)上最得力的助手。這一切意味著他在被丈夫一度疏遠后,又恢復了應有的和諧,氛圍變得更加溫馨難忘。但是眼下,“羅衣”上繡的翠綠色的蓮蓬,已經磨損得剩下很小的花紋了,用金線繡的藕蓮,也是花褪葉稀。雖然每當秋涼之時還總是穿上這件衣服,但心境與從前卻大不一樣了。也就是說,李清照通過這首詞,將思念亡夫的種種“情懷”,寄托在一件繡著蓮蓬、藕葉的“羅衣”上,而且寫得非常妙合自然,又深情動人。
詩詞賞析部分摘自《李清照詩詞選》(陳祖美 撰)
服務教育,引領學術。
擔當文化,激動潮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