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之源流,所以能歷世千百代而不紊,子若孫皆能溯其所自出,相與傳信而昭垂奕異(視旁加異?)者,恃有家乘而已故鉅族比有譜而譜,之能否無中斷闕略,則視其篡修之勤怠以為衡。然則,言續(xù)述者可不知道所重哉!末俗澆漓。敬宗收族這義多廢焉不講矣。同姓之親,視猶陌路。數(shù)典不漸(慚)忘祖。其于譜牒存亡,又奚足以關念。慮然,賢而知本者,獨不惜殫竭心力,旁搜遠紹俾衍而日蕃之血胤,皆能按牒而詳其世系。如寧遠張氏萬二公支裔之勤修其家乘,足以風己。張子晴峰為余言,其遠祖盛郎公,由江左遷寧邑九疑山麓,曰:由村洞。六傳而肇分。曰:萬一,萬二,萬三丁。元末造避亂分散,萬二公卜宅邑南大陽村,傳二十余世,子姓數(shù)千人。自遜清順治乙未,創(chuàng)立宗譜,中間數(shù)十年一增修,此為第八次篡輯。其系表斷自盛郎公,公以上無可考,故略。而弗敢牽附,云其謹嚴,如此,余觀海內(nèi)之強宗望族,因人事之變遷,至歷百數(shù)十載,不能一修其譜牒者,若寧遠張氏可不謂善于繼述哉!仰吾聞張氏之族,日益光大,材俊繼起,雖鮮殷富,而頗能自給足,蓋其先世,廣置公產(chǎn),以贍族子孫享之,垂數(shù)百年而未有艾焉!夫邦國者,家族之積,今安得萬千聚族而居者。盡知張氏之能固其根本也耶!是為序
前清翰林,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現(xiàn)任監(jiān)察委員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拜序。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丙子秋八月郵寄(來源:寧遠張氏家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