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脾濕熱與脾虛寒,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關聯(lián)的臟器有所不同。
脾濕熱一般關乎心、肝;脾虛寒多關乎肺、胃、腎。
脾濕熱者,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又因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因素,損傷脾胃,脾不化濕,郁久而化熱。
在五臟五行中,脾屬土,心屬火,肝屬木,而熱證中,木生火,火生土。
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xiàn)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等。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可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
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運行,才能輸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于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統(tǒng)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tǒng)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心有伏火,脾有濕熱,流注經絡,脾經濕熱上蒸,可導致血不循經。
故而,脾濕熱一般起病急,患者自覺灼熱,且有心煩、關節(jié)酸痛、胸脅悶脹,納呆,口苦咽干、舌質紅、舌苔黃膩的共同表現(xiàn)。
脾濕熱者,臨床常用藿樸夏苓湯,關乎心,常用竹葉瀉心湯;關乎肝膽,常用龍膽瀉肝湯;下注大腸、膀胱,常用白頭翁湯、八正散;有痹證者,常用白虎加術湯。
脾虛寒者,多關乎肺、胃、腎。這是因為,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于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于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fā)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xié)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yǎng),才能發(fā)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則出現(xiàn)黎明泄瀉,食谷不化等癥。反之,若脾陽虛衰,亦可導致腎陽不足,出現(xiàn)腰滕廢冷、水腫等。
脾胃虛寒者,因飲食不化,停滯胃中,所以要溫中和胃、健脾補益、降逆理氣,臨床常用六君子湯、理中丸;脾腎虛寒者,因腎居下焦而善逆,中氣虛寒,寒水上泛,所以多溫補降逆,臨床在脾胃虛寒的基礎上酌情用理陰煎、八味丸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