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長沙小街小巷,不經意間,發(fā)現人叢中有位身著戲服、化著濃妝姑娘。難道這附近有戲院?我跟隨她來到一家門口沒有掛戲院招牌的房子,穿過長長的走廊,見到大廳的舞臺上正在唱戲。我欲進去,旁顧左右,沒人驗票的看門人。怯怯生生地走進了戲院,我找個位子坐下來?;叵肫饋?,我可能有二十年沒有走進劇場了。
從舞臺上方掛的橫幅可以看出這是南縣青年花鼓戲劇團,正在演出傳統(tǒng)劇目《費姐》。舞臺上方懸掛著電子屏,它正反兩面同時顯示唱詞,既讓觀眾看得明白,也可以給演員提詞。舞臺右邊狹小的側臺權當樂池,敲揚琴的長發(fā)男子還兼鳴金。二胡的共鳴器加上了電子擴音設備。鼓手敲擊“點子”掌控著全場的節(jié)奏。吹嗩吶的演奏員坐在觀眾席一排的最右邊。他時而鼓著腮幫子吹奏,時而停下來。我悄聲與他交談,了解劇團的情況。
這是一家自由組合的劇團,由一位女團長當家,大家稱她“老板”。劇團的道具、燈光、音響、服裝都是老板的私有財產。老板是劇團召集人,演員的去留老板說了算。每場演出的收入,除去開支后平均分配,老板要分兩份,理由是她出了所有演出行頭。劇團可以演出一百多部傳統(tǒng)戲。這個戲院是他們在長沙的一個據點。劇團還在湘中、湘北地區(qū)巡回演出。
臺上的演員很認真,如果觀眾不滿意,他們隨時可能由別人替代。演員的唱功一般,不如專業(yè)劇團的演員的水平,這可能是缺乏專業(yè)訓練的原故。
進場不收門票,劇團的收入從何來呢?演旦角的女演員出場時,觀眾紛紛走向前臺,將一張張鈔票遞給她。女演員會暫時停止表演,接過鈔票,不斷地彎腰點頭,麥克風傳出陣陣致謝聲。
在我心中,演員是表演藝術家。觀眾直接到臺前遞錢給演員,像是一個恩賜,這場景給我很大的刺激,損傷了我心中的藝術家的形象。一位老奶奶,邁著顫巍巍的步履走到前臺,遞上一張大額鈔票時,我的心中頓生一分感動。她是真正的花鼓戲知音。
我回頭看了看觀眾席,全是中老年人。觀眾穿著隨意,一雙拖鞋,翹著二郎腿,叼著香煙,嚼著檳榔?;鴬y的女演員不停地穿梭在觀眾席間,為觀眾的倒茶續(xù)水。僅有的一位少兒觀眾依偎在奶奶懷中酣然入睡。
散戲時,演員謝幕后走下舞臺,來到觀眾中間。演員與觀眾的零距離接觸,他們笑容可掬地與觀眾又是握手,又是問好,一直送觀眾到戲院門口。
王國維先生評價中國悲劇的表現手法:“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 我先后看了三曲戲:《費姐》、《小將軍打獵》和《滿堂紅》。其劇情結構都沒有超出王國維先生歸納的三種形式。中國古典悲劇常以大團圓結尾,這形成了中國觀眾的審美定式。定式的審美給觀眾安慰和滿足。
戲劇來自于民間,根植于民間?;ü膽虻那{,湘中、湘北地區(qū)老百姓耳熟能詳,勞動之余,哼唱一段,心境暢快無比。戲院是觀眾交流的場所,戲劇是觀眾情感的寄托,跌宕的劇中情節(jié)深深地吸引著觀眾,他們從中體驗著人性的真善美。老百姓對傳統(tǒng)戲劇喜聞樂見,只要有演出,他們走進戲院,有滋有味地觀看。由此形成一個龐大的觀眾群體,構成一種社會的需求,這正是傳統(tǒng)戲劇生存的土壤。
不能回避一個現實:戲院只剩下中老年觀眾。在電視、網絡時代,青少年對戲劇藝術提不起興趣,學校沒有開設戲劇欣賞課程,他們逐漸生成了隔膜。時值暑假,長沙這個戲院沒有一個主動來看戲的學生觀眾。當這批中老年觀眾逝去,傳統(tǒng)藝術將失去看得懂、品出味的觀眾。白發(fā)的觀眾群體,戲劇色彩顯得蒼涼。社會需求的逐漸消失,戲劇的發(fā)展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其命運就可想而知了。敢問路在何方!
當我第四次來到這個戲劇時,大門緊閉。藝術家總是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他們的足跡浪跡天涯……
橫幅是南縣青年花鼓戲劇團
敲揚琴的長發(fā)男子還兼鳴金
二胡的共鳴器加上了電子擴音設備
鼓手敲擊“點子”掌控著全場的節(jié)奏
吹嗩吶的演奏員鼓著腮幫子吹奏
女老板
觀眾走向前臺,一張張鈔票遞給她
觀眾
化著妝的女演員為觀眾的倒茶續(xù)水
僅有的一位少兒觀眾依偎在奶奶懷中酣然入睡
謝幕送客
2007/9/1 21:10:35
楚人
等級:老知青
文章:831
積分:7477
注冊:2007年2月26日
第 2 樓
[貼圖]劇照
《費姐》劇照
《小將軍打獵》劇照
《滿堂紅》劇照
《滿堂紅》劇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