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人張岱的《陶庵夢憶》里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載: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與江西張、鳳陽朱而已?!边@個大言不慚的“孔家人”所說的“我家”、“江西張”、“鳳陽朱”分別是哪三家呢?鳳陽朱家最好理解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朱明宗室便是“鳳陽朱”,在明朝自然是天下第一家。那么另外兩家呢?
蔣介石退臺灣帶走了兩個他認(rèn)為很重要的人,一個是衍圣公,一個是張?zhí)鞄?。這兩大家族就是中國最傳奇的兩大家族。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襲封號,開始于西漢元始元年,當(dāng)時平帝為了張揚禮教,封孔子后裔為褒侯。之后的千年時間里,封號屢經(jīng)變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襲這個封號。而到了公元1935年,民國政府取消“衍圣公”,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生于1920年的孔德成先生,便成為末代衍圣公,首任祭祀官。2008年,伴隨著孔德成先生的去世,“衍圣公”也就劃上了句號。
秦始皇時,封九世孫孔鮒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 漢高祖十二年,封孔鮒弟孔騰為奉祀君。漢元帝時,封十三世孫孔霸為褒成君,日后下令以孔霸食邑八百戶奉孔子祀,孔霸命長子孔?;厍贩铎搿h成帝封十四世嫡長孫孔吉為殷紹嘉侯,奉殷商天子成湯祀,為漢之二王三恪。
二王三恪,又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單稱三恪、二王,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一,歷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稱為二王后、三恪,給予封邑,祭祀宗廟,用以懷柔安撫,顯示本朝所承繼統(tǒng)緒,標(biāo)明正統(tǒng)地位。所謂“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證“三恪二王后”,以為封前二代后裔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則稱為三恪。漢武帝封周朝后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戶。漢元帝封姬嘉之孫姬延年為周承休侯,位次于諸侯王;漢成帝時進制為公爵,漢平帝時改封為鄭公;漢光武帝改為衛(wèi)公,位列于三公之上。
漢平帝元始元年封十六世孫孔均為褒成侯,漢明帝封十八世孫孔損為褒亭侯,漢安帝封十九世孫孔曜為奉圣亭侯外,兩漢封號仍以褒成侯為主。曹魏改號宗圣侯。晉、南朝宋改號奉圣亭侯。北魏稱崇圣侯,北齊改恭圣侯。北周時,晉封鄒國公。隋朝,文帝封鄒國公,煬帝改紹圣侯。唐初,封為褒圣侯,唐玄宗開元中,孔子被謚為文宣王,乃改褒圣侯為公爵,改稱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因不可以祖謚而加后嗣,改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宗愿文宣公為衍圣公,后一度改為奉圣公,但最終改回衍圣公,之后歷代相沿不改。
宋高宗南渡,衍圣公孔端友隨帝播遷,居浙江衢州,是為孔氏南宗。北方則立孔端友弟孔端操為“權(quán)襲衍圣公事”,是為代理“衍圣公”之意,后來金朝真除其人,自此孔子兩宗分立,史家以南宗為嫡宗,北宗為庶流。元太宗五年(1233年),元太宗以孔子五十一世孫孔元措(北宗)襲封衍圣公。元世祖原欲立孔氏南宗為嫡宗,南宗衍圣公孔洙辭讓,帝敕免其衍圣公爵位,拜國子監(jiān)祭酒。從此北宗嫡立,為正宗衍圣公。
元武宗即位后,于1307年農(nóng)歷七月加封至圣文宣王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拜孔氏南宗孔彥繩為正八品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子孫世襲。民國二年(西元1913年),北洋政府袁世凱頒布《崇圣典例》,保留衍圣公爵位,仍由北宗的衍圣公孔令貽襲爵。改孔氏南宗五經(jīng)博士孔慶儀為“大成至圣先師南宗奉祀官”,世襲。民國二十四年(西元193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廢清朝世爵,將衍圣公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為世襲有給職特任官。民國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裁撤“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府”(今址為國立中興大學(xué)國光路學(xué)生宿舍),但保留官職。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年),經(jīng)由孔家同意,中華民國內(nèi)政部將奉祀官改為無給職。民國九十八年(公元2009年)九月廿五日,孔垂長正式襲封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孔垂長(1975年7月1日-),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長孫,孔維益與于曰潔之子,末代衍圣公、前考試院院長孔德成之孫。孔垂長是中華民國目前的唯一世襲特任官-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也是現(xiàn)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2009年9月在臺灣舉行的“中樞祭孔大典”儀式上,接替孔德成擔(dān)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状归L目前從商,2006年元旦在臺灣產(chǎn)下一子為孔子第80代嫡長孫,經(jīng)爺爺孔德成命名為孔佑仁。孔垂長與妻子吳碩茵還育有一女孔佑心。
張?zhí)鞄?,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罢坏馈保础疤鞄煹馈保┯蓮埩辏◤埖懒辏﹦?chuàng)立,后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后皆稱為“天師”,因此張姓即被稱為“張?zhí)鞄煛?。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rèn)“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rèn)過。從此時開始,張?zhí)鞄熼_始總領(lǐng)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種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2008年10月,第64代天師張源先病逝于臺灣南投,其后臺海兩岸有多人出面爭奪天師襲位,包括臺灣的張意將、張美良、張懿鳳、張道禎、以及鮮少露面的張捷翔等五人,及中國大陸的張金濤、張繼禹、張貴華等人,其中除張道禎視張源先為代理職而宣稱將襲位第64代天師外,其余則多宣稱將襲位第65代天師。
2009年6月10日(農(nóng)歷5月18日,為天師祖師張道陵壽誕日),張意將在臺北舉行的“天師升座大典”上宣稱升座為第65代張?zhí)鞄?;而同一天,張道禎亦在南投舉行的天師襲職儀式宣稱襲職第64代天師,使得具道教象征性地位的“張?zhí)鞄煛背霈F(xiàn)兩位天師并存的狀況。張源先羽化后,臺灣道教界宣稱出現(xiàn)張意將、張美良、張道禎等人自稱天師,均無國家公開認(rèn)定具有正統(tǒng)道教天師資格。臺灣道教界從此紛爭四起,各立山頭,形成四分五裂的情況。
張道禎(1966年-),出生在臺灣,道教第六十五代嗣漢張?zhí)鞄?。道教門派正一道張?zhí)鞄熂易宓诹釋O,為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第三子張嗣先的后裔,屬于留侯天師世家“文、忠、信、祿、位”中的第五房位房。2008年,張道禎與代理掌教張源先道長競選“中國嗣漢道教協(xié)會”第五任理事長一職,獲得高票當(dāng)選。2008年10月17日,代理掌教天師張源先羽化。翌年5月11日,張道禎于臺灣南投市體育場宣稱承襲為六十五代天師。江西龍虎山天師世家及海內(nèi)外各宗派人士,經(jīng)血脈、道法傳承等條件謹(jǐn)慎認(rèn)定,認(rèn)為居住臺灣的張道禎是天師世家第62代裔孫,為唯一第65代天師襲位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