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是一處精神家園、一個文化寶庫、一家歷史博物館
惠山區(qū)前洲街道錦繡公園旁,有一座灰白相間、古樸簡潔的現(xiàn)代建筑,與建筑相伴的是一座老者的銅像。這個方方正正的兩層建筑就是這位老者的家,家中有他全部的童年記憶、有他艱難的求學歷程、有他多年的心血之作、有他畢生的學術成就,還有他傾力收藏的重量級寶貝。昨天上午,馮其庸學術館正式開館。中國當代著名文史大家、紅學泰斗馮其庸親臨慶典,全國人大環(huán)境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汪光燾,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莉新,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國學院院長紀寶成等為學術館揭牌。年近九旬的馮其庸在家鄉(xiāng)父老和2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好友的見證下,親手打開了“家”門,與人們分享自己的過往與今朝。
學界大聚會共慶開館時
昨天上午,惠山區(qū)前洲街道馮其庸學術館廣場前,鑼鼓喧天、禮炮齊鳴。鎮(zhèn)上居民紛紛聚來歡慶。站在馮其庸雕塑旁,踮著腳尖拿著手機在錄像的張老伯格外開心:“我從小就知道馮其庸是我們前洲走出去的名人,今天過來見見真人!”在百名著漢服小學生的吟誦聲中,伴隨著九聲鐘響,經過3年籌建、總投資2000余萬元的馮其庸學術館正式開館。
“今天不僅是學術館的開館之日,更是無錫盛大的文化節(jié)日。希望無錫今后的每一年都能記住這個日子。希望從今天開始,無錫的文化建設能取得更大成績。我尤其要感謝這么多國內知名學者來到我的家鄉(xiāng),慶祝學術館開館”,主席臺上,坐著輪椅發(fā)言的馮其庸激動萬分。臺下的嘉賓席中,來自江蘇省文聯(lián)的胡亞東和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王肇岐聽得格外認真。這兩位都是人大語言文學系65屆的畢業(yè)生,馮其庸是他們的文學史老師。老班長王肇岐興奮地說:“馮老親自打電話給我說他在無錫的學術館要開館了,我特別為他開心。馮老對待學生后輩平易近人,他上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淺出,我們都愛聽他的課?!?/p>
“他是新世紀紅學研究最主要的推動者,他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是玄奘取經般百折不撓的堅韌精神”,中國紅學會會長、原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張慶善如是說?!八钦嬲`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君子,他是真正做到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君子儒”,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如是說?!八麩o時無刻不在創(chuàng)造,他做的是活的學術研究,他的學風、文風保證了其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歲月的洗禮。他的心始終與家鄉(xiāng)和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創(chuàng)作成果永遠屬于人民”,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如是說。在馮其庸學術館開館之時,這些以朋友名義遠道而來,為馮老送上祝福的嘉賓紛紛表示,馮其庸是中國古代文化與現(xiàn)代學術完美結合的杰出代表,他們希望學術館能充分釋放文化的光芒,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兩地“瓜飯樓”見證求真路
今年年初,集馮其庸一生學術著作之精華的《瓜飯樓叢稿》正式出版。馮其庸畫南瓜,并為南瓜題詩,“瓜飯樓”不僅是馮其庸文集的名稱、是他在北京通州家中的書房名,還是無錫馮其庸學術館展廳內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三個字。馮其庸為何如此鐘情于南瓜?“那是為了記住我和家人以瓜代飯的苦難歲月。我家很窮,家里人口多,糧食不夠吃,最難過的是早秋青黃不接的日子,一大半時間是靠南瓜來養(yǎng)活的,但我家種的南瓜也常常不夠吃,多虧了好鄰居摘了他們家的南瓜送過來,才幫我們勉強度日。”
馮其庸30歲離開無錫,客居北京。60年后重回故鄉(xiāng),馮老感慨萬千:“前洲馮巷的人都知道我是這里的一個農民??上н@次回來,除了村里的兩棵銀杏樹還在,原來的一切都變了。跟我一起讀書、種地的朋友都已不在了。家里也只剩下了二嫂?!瘪T其庸1924年出生在無錫縣前洲鎮(zhèn)的一個農民家庭,上有兩兄一姐。因家境貧困,馮其庸10歲即下地耕作,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馮其庸多次因貧失學。昨天,他再次憶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每天都會記日記,會回顧一天里讀了多少書,幫人家做事有沒有對不起人家的地方?!?/p>
令他印象深刻的還有1946年至1948年他在無錫國專讀書的光陰,那三年為他今后的學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在國專的學習,讓我學會了怎樣做學問。我在學術、藝術、待人接物上形成的規(guī)范是我30歲前在無錫打下的基礎?!?954年,在無錫第一女子中學任教的馮其庸,被調到中國人民大學教國文??嚯y是馮其庸青少年時期求學經歷中難以忘卻的記憶,而正是這段艱辛的“瓜飯”生活,為這位青年的生命之樹一次次澆灌下成長的養(yǎng)料,此后的日子里,這棵生命之樹又生出了紅學、史學、詩詞、書畫、考古、攝影、收藏等諸多枝丫。
珍貴手抄本現(xiàn)身學術館
在家鄉(xiāng)建立一座學術館,將其畢生的學術精華陳列其中讓后輩參觀借鑒是馮老的心愿。
2009年,無錫市惠山區(qū)人民政府、前洲街道開始規(guī)劃設計并建設馮其庸學術館。從整體的設計方案、館藏展品的收集到最后的陳展布展,馮其庸皆親力親為。昨天上午,在家鄉(xiāng)親友的陪同下,馮其庸推開了新落成的學術館大門。走進學術館,依次是馮老親自命名的“稻鄉(xiāng)家世”“艱難學程”“翰墨余香”“瀚海孤征”“佛緣遺跡”五個展廳,珍貴的館藏實物詳述了馮其庸的成長歷程、學術成就、書法繪畫、西部文化攝影、古代石刻收藏等內容。
在眾多珍貴展品中,一部16冊的庚辰版《石頭記》手抄本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紀70年代中期曾跟馮其庸共過事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啟祥介紹,“文革”時期,馮其庸遭批判,他所鐘愛
的《紅樓夢》也被當做黃色書籍給抄走了,他擔心這部巨著將遭毀滅,于是托人從圖書館借出一部影印的庚辰本《石頭記》,依原著行款朱墨兩色抄寫。那時,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寫,就這樣一字一句整整抄了一年?!八?9歲時認為《紅樓夢》婆婆媽媽,看起來沒勁。直到1954年,馮老到中國人民大學國文教研室任教,正好趕上批判胡適、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運動開始,經常要參加討論,于是才認真讀起了《紅樓夢》,這一讀就再沒放下。他的紅學研究之路就是從抄這本《石頭記》開始的。”如今,馮其庸在紅學研究領域已著作等身,不僅撥開了曹雪芹家世的迷霧,還在《紅樓夢》版本、思想藝術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
“將這些珍貴的石刻捐給家鄉(xiāng),是我最滿意的事?!背肆粝聨准鳛榧o念外,馮其庸將自家院子里存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石刻幾乎都捐給了家鄉(xiāng)。由馮老捐贈的27件石刻精品組成的“佛緣遺跡”展廳,集中展示了從漢朝、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各類石刻佛像、石造像、畫像石等,彌足珍貴。
亮點在育人學術“活”起來
昨天的開館儀式現(xiàn)場,馮老表示,希望學術館不但要建好更要用好,使其成為無錫的文化中心,通過它來培養(yǎng)家鄉(xiāng)的青年。把學術館打造成教育基地是社會各界的共同愿望。白帝城博物館館長魏靖宇告訴記者,他很贊同馮老的建議,“當我聽到孩子們誦讀經典時,我被深深
地感動了。學術館應該多跟中小學加強聯(lián)系,延續(xù)國學的生命力?!背窒嗤^點的還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新疆考古所原所長王炳華。他表示,怎樣將學術館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是需要動腦子的,但就當前來說,適當開展一些學術教育活動可以很好地發(fā)揮學術館的文化、學術功能優(yōu)勢,這也是讓更多人了解無錫人、了解無錫文化的一個窗口。從昨天下午舉行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了解到,為了讓學術館“活”起來,學術館除常規(guī)展覽,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與學校加強互動,組織講座、培訓外,還將設置“秉燭夜游”“詩詞吟誦”“知識問答”“書畫點擊”“西部攝影之
路”五個多媒體互動區(qū)。讓觀眾能更直觀地了解馮其庸。在學術館二樓的“瓜飯樓書屋”記者看到,一群來自前洲中心小學的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書法。前洲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許燕云說,今后除開展傳統(tǒng)國學教育外,學術館還將組織布藝、剪紙、書畫篆刻等活動,讓學生們在學術館接受多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