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fēng)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又恢復(fù)平靜的動態(tài)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①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奇觀”,指雄偉美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或出奇少見的事情。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戰(zhàn)國時莊子在《南華經(jīng)》中寫道:“
浙江之水,濤山滾屋,雷擊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勢。”這是歷史上有關(guān)錢塘江的最早記載。觀潮的習(xí)俗起源于漢魏六朝,唐代形成觀潮之風(fēng),沿襲至宋,盛況空前。歷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繪過錢江潮的壯觀景象和觀潮的風(fēng)俗。
② 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意味著江潮開始從遠處過來了。這時,寬闊的潮頭激起白色的水花,遠遠望去,好像是一條白線。宋朝詩人楊萬里在詩句“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中,把這條“白線”比作了錢塘江上的一條白玉腰帶。
③ 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
“丈”是長度單位,1丈約等于3.33米。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墻”,形容江潮浪頭之高,范圍之寬。
2、《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tài)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gòu)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fēng)景畫,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fēng)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贊美。
作者第一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重點刻畫大榕樹的美麗:先寫遠看榕樹的情景,再寫近看榕樹時枝干和綠葉的情態(tài),展示出大榕樹的勃勃生機。在飽含情感的描寫之后,作者發(fā)出由衷的贊嘆:“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作者第二次來到“鳥的天堂”,文中寫了鳥聲、鳥影,讓人應(yīng)接不暇;寫了鳥的形態(tài)──大、小、花、黑;還寫了鳥的各種姿態(tài)──叫、飛、撲;最后,又專寫了一只畫眉鳥,采用點面結(jié)合的方法描寫了鳥的可愛和它們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不僅知道了這里的鳥兒數(shù)量眾多、種類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們生活的自由和快樂。
3、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扒土、搬土塊、踏地、推土、鋪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闊等一系列工序,因此作者對蟋蟀的勞動成果表示了極大的贊賞。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想象非常豐富,語言十分風(fēng)趣。
4課文蘊含的道理,如,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要保護環(huán)境,愛護樹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要無私奉獻,合作、助人為樂、舍己為人,
5、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xiàn)的則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剛把這只鵝抱回家時,從“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的姿態(tài)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繼而以“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這一過渡段統(tǒng)領(lǐng)全文,細致刻畫了鵝“嚴肅鄭重”的聲調(diào),“大模大樣”的步態(tài)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茍”的吃相。
作者善于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鵝的特點。如,用鵝的“引吭大叫”與狗的“狂吠”對比,表現(xiàn)鵝的叫聲“大”和“嚴厲”的特點;用鴨的“步調(diào)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顯出鵝“步調(diào)從容”“大模大樣”的大家風(fēng)范;通過對狗“躲在籬邊窺伺”“敏捷地跑過來,努力地吃它的飯”“立刻逃往籬邊,蹲著靜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瑣相的描寫,彰顯鵝的老爺派頭。這一系列對比,非常形象生動,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
此外,作者還善于運用反語(明貶實褒)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用“我們的鵝老爺”“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貶義的詞語表現(xiàn)鵝的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
(1)對句子的理解。
① 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
“高傲”是指極其驕傲,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鵝高傲的具體表現(xiàn)。同時,它也是過渡句,不僅承接了上文“好一個高傲的動物”,還引起了下文“鵝的叫聲……”,使文章表達自然,條理清楚。
② 鵝的步調(diào)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
“從容”中的“從”讀cóng,不讀cōng,“從容”是不慌不忙、鎮(zhèn)靜、沉著的意思;“大模大樣”中的“模”讀mú,“大模大樣”用來形容傲慢、滿不在乎的樣子;“頗像”就是很像;“凈角”中的“角”讀jué,是角色的意思,“凈角”是一種戲曲角色,通稱花臉,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
人物。作者用“京劇里的凈角出場”來比喻鵝的步調(diào),不僅形象地寫出了鵝步調(diào)的從容,更顯出了鵝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③ 譬如吃了一口飯,倘若水盆放在遠處,它一定從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飲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譬如”是比如的意思;“倘若”是假如的意思;“從容不迫”是指非常鎮(zhèn)靜、不慌不忙的樣子。在這一段的前一部分,作者對鵝怎樣吃飯進行了充分的描寫:先寫鵝需要三樣?xùn)|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然后舉例說,“先吃一口冷飯,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別處去吃一口泥和草”;再用“譬如……”這句話舉例,不厭其煩地描寫鵝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鵝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須有三樣?xùn)|西下飯,可笑在一絲不茍的吃法,可笑在循規(guī)蹈矩、不會變通的做法。這是下文提到的鵝吃飯時“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鵝的高傲也就在這其中體現(xiàn)出來了。
④ 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像飯館里的堂倌一樣。
“侍候”是指在別人身邊供使喚,照料別人的飲食起居;“堂倌”在舊時用于稱呼飯館、茶館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員。堂倌在過去地位低下,作者這樣比方,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顯示鵝的尊貴。
⑤ 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shù)钠?,每逢它吃飯的時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
“窺伺”是指暗中觀望動靜,等待機會,多含貶義。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連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規(guī)律,可見它是多么嚴格地遵守著吃飯的三眼一板。在這里,作者還稱它為“我們這位鵝老爺”,明貶實褒,言語間流露出來的親昵和敘述中的煞有介事,表現(xiàn)出作者對鵝充滿了愛意。
6、(1)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凋零”指草木凋謝零落。這句話把年輕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開放就將凋零,讓我們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華的年輕人,如果不進行骨髓移植,就將結(jié)束短暫的生命,這也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骨髓移植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
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蒼白”“紅潤”這一組反義詞足以說明這一點。而臺灣青年卻并非因為缺乏生氣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續(xù)不斷的余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大陸18歲的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里的“靜靜地”是他內(nèi)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
(3)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寶島臺灣與大陸雖然被臺灣海峽所隔,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座用愛心架起的生命橋一定會永遠屹立在兩岸同胞的心中;這種血脈親情是生命的火種,必將愈燃愈烈,經(jīng)久不熄,世代相傳。
7、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崛起”是興起的意思。上文寫其他同學(xué)的讀書目的是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xué)習(xí)與民族振興的大業(yè)聯(lián)系起來,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凌,要為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xué)習(xí)、奮斗。與其他同學(xué)的志向?qū)Ρ戎斫?,我們可以看出,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已經(jīng)立下大志,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遠大志向。
8、第2自然段,課文連續(xù)運用兩個設(shè)問句,強有力地說明,正是人類利用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才使神話中的“呼風(fēng)喚雨”變?yōu)楝F(xiàn)實,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闡明了科學(xué)技術(shù)對改變?nèi)祟惿畹默F(xiàn)實意義。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列舉具體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學(xué)技術(shù)對人類生活的意義:沒有科學(xué)技術(shù),人類只能順從自然。人們生活在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社會”,只能在神話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擁有了科學(xué)技術(shù),人類就能改造自然,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話,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把廣博的地球濃縮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學(xué)在改變著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變著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梢娍茖W(xué)技術(shù)對改變?nèi)祟惿畹淖饔檬志薮蟆?br>9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shè)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xiàn)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tài)、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jīng)過數(shù)千萬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變化、形態(tài)各異的情況;由于它們的體態(tài)、體表、生活習(xí)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10、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lián)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
創(chuàng)造;第4自然段,總結(jié)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