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互怨變成探討
當孩子出現不良傾向的時候,最容易引起夫妻間的互相埋怨。父親說:“這就是你平時溺愛的好結果”,而母親則反唇相譏:“你倒好,平時一點不管孩子,出了問題,就知道一頓臭揍”,結果孩子問題一點沒解決,反而引起家庭的不和,這樣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時是父輩和祖輩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發(fā)生分歧,聽說有一位父親想嚴厲地管教犯了錯誤的孩子,沒想到惹惱了爺爺,他把菜刀摔在桌子上說:“你要想動我孫子一下,就先把我砍了!”……
本來,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曲折,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時最需要的是大家冷靜下來,首先弄清事實,然后分析原因,找出有力的解決辦法,盡快分工去做??墒?,現在變成了互相埋怨,甚至動起了刀槍,十分遺憾地向反方向越走越遠。
不過,這種現象恰好能夠生動地說明,孩子在這個家庭中為什么沒有管教好。
“雞多不下蛋”,“人多蓋塌了房”,主要原因并不在“多”,而是因為這個“多”是處在無序狀態(tài)。
在家庭教育中的無序狀態(tài)就是教育孩子上看法不一樣,做法不一樣。那么怎樣把無序狀態(tài)變成有序狀態(tài)呢?回答只有一個──統一思想,統一步調。
在家庭中統一思想有利條件很多,主要是大家的目的高度一致,那就是大家都愛孩子。在這個有利的基礎上如何統一呢?誰歲數大就聽誰的?不成;少數服從多數?也不成,因為有時真理在少數人手里。看來只能認真學習,互相啟發(fā),通過實踐,找到規(guī)律,走探索真理的道路,也就是走把互怨變成探討的道路。
有個孩子由于爺爺、奶奶長期的溺愛,上學后竟然堅決不進教室。這時全家沒有互相埋怨,而是坐下來討論,孩子的父母為此甚至請假十幾天。最后大家統一了看法,不僅孩子順利地上了學,家庭教育也開始走上了更高的層面。
現在關于家庭教育的學習材料很多,有專著,也有專門的報刊。平時可以有計劃地連續(xù)學習一些,遇到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比如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孩子的零花錢應該如何給?也可以有針對性地找些專題資料來學習。
通過學習可能還會有不同的意見,這時就需要注意必須“一致對外”。也就是說,有的人可以保留意見,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行動上必須保持一致。實踐一段時間以后,通過效果就可以證明哪一種意見是對的。
可以設想,全家人通過學習,把互怨變成探討,天長日久,不但家庭教育的難題可以得到解決,而且每個人的素養(yǎng)也會隨之得到提高。到那時,我們有理由希望你們能把自己的心得寫出來,和更多的家長朋友交流。
我對于家庭教育中所謂“嚴父慈母”的角色扮演不太贊成。我認為父親和母親合作,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每每在家長會上,看到滿場端坐的都是“娘子軍”,只有寥寥幾個“黨代表”,我就感到中國的家庭教育這樣搞下去,問題少不了。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的確應該鄭重提出來進行討論。但是我以為,這種討論不應局限于用舊眼光對現狀的剖析,更應以新觀念放眼于未來。
是傳統文化在為父親畫像
男性和女性從生理構造就不一樣,溝通左右腦的胼胝體的體積,女性就大大超過男性。他們做了父母,當然各有特色。但是,現在人們眼中的父母親形象,許多并不是他們真正的特點,而是傳統文化為他們涂抹的顏色。什么嚴父慈母,什么男子漢大丈夫,女子娘小媳婦,往往滲透著刺鼻的宗法人倫的腐朽氣味,充滿著濃重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情調,把本來意義上的陽剛之氣,陰柔之美,弄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丈夫當然要處處顯示他的權威,孩子分數不及格——大打出手;考試得雙百──重金犒賞。教育孩子屬于婆婆媽媽的事情──當然是婆娘出面。孩子之間出現矛盾──必然是父親替孩子去報仇,陽剛之氣嘛!家庭出現了不同意見──自然是父親說了算,男子漢大丈夫嘛!……
最需要提高現代社會需要的素質
上面著重列舉了所謂嚴父的陰暗面,而人們期待的充滿真正陽剛之氣的行為為什么“千呼萬喚不出來”呢?關鍵是需要提高素質,尤其是最需要提高現代社會需要的素質。如果不提高素質,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的特色,由于它是低層次的,對于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都將無濟于事。
目前社會的發(fā)展,所需要的素質,首先不是那些具有性別特點的素質,而是男女都需要的高素質。比如獨立人格,進取心,創(chuàng)新精神,能夠說是父親的特色還是母親的特色?歷史賦予的責任感,現代的思維方式,獲取最新信息的能力,能夠說父親需要母親就不需要嗎?
所以說,我們呼喚父親關注家庭教育,首先是呼喚一個具有現代素質的人。是在這個基礎上將出現既嚴格又慈藹的新型父親。
父親和母親合作,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在一個家庭中,孩子所受到的最深入人心的成功教育,應該說都是來自一個合力,即父母雙方合作的整體效應,而不是一個過分能干的主角和一個糟糕的配角所能給予的。
在這個整體效應中,首先是父親和母親共同營造的家庭和諧氣氛。焦躁、粗暴的父親,能為了妻子和孩子的愉快,變得溫柔、耐心起來;膽小孺弱的母親,是為了丈夫和孩子的幸福,變得剛強、勇敢起來。一方遇到煩惱的事情,卻能為全家的快樂氣氛,而不任意宣泄;另一方發(fā)現別人的悲痛,自己就小心翼翼地用幽默來幫對方排解。
在家庭生活里,一抬手一投足,一蹙眉,一轉睛的細微動作中,孩子所體驗到的不僅是甜蜜的天倫之樂,更重要的是為他人幸福而心甘情愿付出的奉獻精神。
其次是雙方取長補短形成的最佳合力。在家庭中,父母各自所發(fā)揮的作用,可以因人而異。擅長形象思維的一方,可以使孩子經常受到藝術的熏陶;長于邏輯思維的一方,可以使孩子不斷得到嚴密推理的引導。當孩子陷在失敗的痛苦情緒中,情感細膩的一方,立即成為教育孩子的主角,在孩子舉棋不定猶豫萬分時,性格果斷的一方,當仁不讓去為孩子導航。
在父母的家庭合作中,孩子親眼看到,只有積極的合作,才能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孩子也將逐漸學會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與更多的人如何合作。
三是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巧妙配合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種配合無法絕對分工,更不能事先規(guī)定,完全是靠著夫妻間心靈深處的理解而達到的默契。有一對夫婦發(fā)現他們的孩子在父母下班回來時沒有任何表示,不懂得體貼父母。但他們并不是進行枯燥的說教,而是有意地在一方下班時,另一方大聲地熱情問候,主動接過提包,拿出拖鞋,倒上一杯熱茶……
這種出于愛子之心演出的藝術小品,使孩子深受感動,情感和行為馬上就有了變化。父母親密配合進行教育所達到的藝術效果,不止是大大超出單方教育的作用,更值得強調的是這種教育的內容,例如,從小學會如何和異性相處,長大如何理解真正的愛情,將來如何成為優(yōu)秀的家長,更是孩子在別處所學不到的。
所以我以為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不宜用舊眼光過分強去調扮演嚴父,而應該著眼于現代的需要,和母親配合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在這個家庭中,他將是一個具有高素質,善于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特點的角色。
10,把片面變成全面
馬加爵事件使很多人感到震驚:一個學習優(yōu)秀的大學生怎么會成為瘋狂的殺人犯?貧窮樸實的農民家庭里誕生的孩子,怎么會殘忍地連續(xù)殺害了四個同窗好友?
如果我們能真正深入到大中小學生當中去,又會感到事件的出現并不奇怪,因為這類惡性事件雖然是鳳毛鱗爪,但是一些性質類似,只不過處在萌芽狀態(tài)的現象并不罕見。例如小學一年級學生,有的一入學就成了“小霸王”,把全班同學幾乎都打遍了;一個小學中年級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沒有朋友,由于感到“孤獨” 自己竟然提出“調校”;一個小學高年級學生,因為長期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居然喊出“我恨不得把你們一個個都殺掉!”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話。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學生,有些學習并不差,有的甚至成績還很優(yōu)秀。經過調查,發(fā)現這類學生不夸張地說,他們的確就是“重智輕德”教育思想的產物。
例如那個感到“孤獨”自己提出“調校”的三年級小學生,他的家長顯然十分重視孩子的智育,孩子兩歲就把一年級課本的生字都學了,5歲就學會了100以內的加減。后來家長也發(fā)現了“孩子怎么這樣冷漠?”認為是忽略了對孩子“人際交往”的教育,至少是初步意識到“重智輕德”的危害和產生的原因。
當然,智育是應該重視的,但是不應該導致輕視德育和體育。正像老百姓總結出來的:“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正確的態(tài)度是必須三育并重,把片面的教育變成全面的教育。
片面重視智育,“重智輕德”的思想為什么十分頑固?明明有許多失敗的先例,但是為什么仍然有人重蹈覆轍?
很多人是來源于一個錯誤的觀念:上學就是學知識,有了知識就有了一切,表面地理解“知識就是力量”。但是知識能直接變成力量嗎?什么樣的知識都能變成正面的力量嗎?實際上知識要看掌握在什么樣人的手里,不同人能使知識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因為人的本質和動物不同,人有動機、情感、理想、期望、價值追求。人為了使自己生活的有意義而去探求知識。“離開了對生活根本意義的探尋,去學習和使用知識時,知識往往就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
一個好司機很清楚:汽車上的發(fā)動機和方向盤都應該重視,發(fā)動機再好,如果方向盤經常出問題,汽車能夠正常行駛嗎?那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發(fā)動機”如何提速上的家長,趕緊關注一下孩子的“方向盤”吧!不要等到――――――
11.近視變成遠望
教育是關于未來的事業(yè)。家庭教育最關注的是孩子將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任何一個家長都在為自己的孩子繪制一幅美麗的藍圖,但是結果卻有天淵之別。雖然人和動物不同,人能夠想象未來,但是這種超前預設的能力,并不一定帶來喜劇效果。有人預見自己能成仙成佛,就投河上吊,白白丟了性命;賭徒預見自己能大發(fā)橫財,就把家財妻小都下了賭注,結果輸了個精光。這里的悲劇是兩個問題造成的:一是預定的目標對不對?二是達到預定目標的方法對不對?
在家庭教育中同樣也有這兩個問題。如果說預定目標是讓孩子一生幸??鞓?,這當然沒有錯,問題是什么叫幸??鞓??方法是幫助孩子達到預定目標,這也沒有錯,問題是用什么方法幫助?目前不少家長在這方面的問題集中起來叫做“近視癥”。至少有這樣三種表現:
只見眼前的享受,不顧今后的生存
有個家長曾經得意地向孩子宣布:“小子,老爸給你存的錢,你一輩子都花不完”。于是這位“幸運”小子開始過起了無憂無慮,吃喝玩樂的生活??墒翘煊胁粶y風云,老爸突然破產,變得身無分文。這時再想教育這個孩子學會生存,就成了老大難問題……
這樣糊涂的家長雖然是極少數,但是只關心孩子眼前的享受,不顧他今后的生存能力的家長卻大有人在。已經上學的孩子,飯由家長喂,屁股由家長搽,牙膏要家長擠在牙刷上,經常帶孩子去“麥當勞”大吃大喝,家長在一旁欣賞……這些家長的“近視癥”就是忘記了任何一個人首先要學會生存,才談得到發(fā)展。
只見眼前的分數,不顧今后的成人
有的家長熱衷于單純地抓分數,整天考慮的是考試怎樣多拿分,以為這樣就能有好學校上,好職務干。他們沒想到實際并不是這樣。有人對此進行了研究,發(fā)現了一個“十名現象”,即在小學考試前三名的學生,到了大學或工作崗位,很少有優(yōu)秀者。反倒是那些10名左右的學生,出現了一些佼佼者。追求分數的結果不但把孩子追成“高分低能”的呆子,尤其是忽視了早期人格的培養(yǎng),使他的人生缺少動力,找不到方向。這些家長的“近視癥”就是看不到只有很好的做人,才能很好的做事。
只見暫時的社會現狀,不見發(fā)展的今后世界
還有的家長,只看到當前由于市場經濟的發(fā)育不成熟,社會轉型時期的思想混亂等暫時現狀,就動搖了自己的價值觀,逐漸相信“有錢就有了一切”,“人都是自私的”等錯誤觀點。反映在家庭教育中,生怕孩子“太善良了自己吃虧”,就引導孩子走向不關心人類命運,心中只有自己的狹隘人生之路。這些家長的“近視癥”就是被現狀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人類的本質是懂得合作的共同主體,只有具有高尚人格,善于與人合作的人,才能在未來的社會里大有作為。
12、把失望變成期望;
常??吹揭恍┘议L對自己的孩子感到失望,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快就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使孩子對自己也變得沒有信心。這些家長真應該好好學習下面介紹的兩位偉大的母親:
世界上有兩位家喻戶曉的大科學家:一位是愛迪生,另一位是愛因斯坦。
愛迪生是偉大的發(fā)明家,他一生發(fā)明的項目,竟然高達1628項,這真是個驚人的數目。一般的人如果一生能有一兩項發(fā)明,也是很不容易,足以令人驕傲的了。
愛迪生的發(fā)明,雖然這么多,但是,每一件都是不容易的。最典型的要算是電燈的發(fā)明了。電燈發(fā)明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出在電燈絲上。電燈絲應該是通電后,既要能發(fā)出明亮的光芒,還要能耐燒很長的時間。但在試驗的過程中,許多的材料都不合格。不是不夠亮,就是不耐燒。
愛迪生不怕困難,一個不成,再試驗另一種。金屬的不成,再換木材的,木材的不成,再換陶瓷的,甚至連竹子都試驗過。
誰能想到,愛迪生前后共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最后才成功的。
愛因斯坦,人稱他是20世紀的牛頓。他的相對論,的確是了不起的貢獻,如果沒有他的理論成果,當代的宇宙航行也許還要推遲若干年。
這兩位同樣偉大的科學家,還有一個十分相同的童年——一個不幸的童年。
愛迪生在小學時,是個異常聰明,但始終被人看不起的孩子,他對許多事物都好奇。例如,他看到母雞能從圓圓的雞蛋孵出小雞,就找來許多雞蛋,親自學著孵小雞。別人都以為他是瘋子;他看到氣球能在充滿氣之后飛到天上,于是就找來一些發(fā)酵粉,動員想上天的同學來吃。不幸的是,吃了他給的發(fā)酵粉的同學,都肚子疼痛得在地上打滾。校長知道后,非常生氣,高聲喊道:又是你這個搗蛋大王,我把你開除了。
愛因斯坦小時侯,也是被人看不起的學生。他常常提出一些怪問題。如指南針為什么總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時間?什么是空間?別人也以為他是個傻子。
當愛因斯坦要畢業(yè)時,他的父親找到校長,不好意思地問到:我的孩子,他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會有點出息呢?讓人沒想到的是,校長竟然冷酷地回答道:您的孩子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一樣都是沒有出息。
這兩個不幸的孩子,有幸的是還有一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兩個都有一個始終對她的孩子抱有熱切期望的母親。
當小學校長將愛迪生開除之后,愛迪生的母親氣憤地說:你們不了解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非常聰明,他不是在搗亂,而是好奇。你們不懂得教育,我來親自教育他。
于是,愛迪生的母親將孩子接回家,親自給他上課,后來又鼓勵他搞試驗。有一次愛迪生在船上進行試驗時,不慎燃起了大火,儀器全部燒毀,但是他的母親毫不后悔,繼續(xù)支持他搞試驗。
愛因斯坦小時侯,有一次,母親帶他到郊外去游玩,別的親友家的孩子,一個個歡蹦亂跳,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獨愛因斯坦一人默默地坐在河邊,凝視著湖面。
這時,親友們悄悄地走到愛因斯坦的母親身旁,不安地問道:“您的孩子為什么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面發(fā)呆?是不是神經有毛病???還不趁早帶他去醫(yī)院檢查檢查?”??墒菒垡蛩固沟哪赣H卻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那不是發(fā)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兩位偉大的科學家,更看到了兩位偉大的母親。如果沒有這兩位偉大的母親,沒有這兩位母親對他們的孩子的堅定期望,愛迪生和愛因斯坦能有今天的偉大成就嗎?
在這里,我們發(fā)現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家長對孩子熱切的期望,堅定的信心和無私的幫助,將是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證。
讓我們每一位家長,在任何時侯,都不要放棄對孩子的期望,尤其是在他們最困難的時侯。
十二個變化寫完了,但是應該變的不止于此??傊?,世界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發(fā)展在變化,家庭教育要想成功,就應該不斷地根據時代的需要而自覺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