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是洛陽故城目前能看到的最高最長的一段城墻。
1600多年前的連年戰(zhàn)爭使得近百萬河洛人背井離鄉(xiāng)客居南方,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原人大規(guī)模南遷的浪潮。這第一批先民便是今日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先祖。
在離開河洛故土?xí)r,他們無限依戀地頻頻回望自己的國都洛陽———作為一方士紳和子民,這座城留下了他們幾多輝煌和留戀一晃千年已逝,這座古城如今已在飽經(jīng)滄桑后變成了一片廢墟城墻。在專家的指引下,記者沿著時光的隧道一路逆行,欲走進他們走出南遷第一步時的崢嶸歲月。
作為河洛中心,洛陽城承載了太多客家人的故土情結(jié)
一位旅美客家人的執(zhí)著
9月12日上午10時許,洛陽市東15公里,偃師市首陽山鎮(zhèn)保村,漢魏洛陽故城城墻遺址。
初秋的陽光,暖暖地擁著被掩在一片莊稼地中的這段高高土墻。
撫摸著殘缺的墻體,洛陽師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韓石萍副教授感慨地說:這段土墻小視不得,它圍起了當時堪稱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池在這樣的城市生活,客家的先人是多么榮耀啊。這是客家第一批先民曾經(jīng)生活過的“漢魏洛陽故城”。是西晉末年發(fā)生在這里的“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把他們逼上了南遷的征途。
在古城墻前凝視許久,韓石萍說,客家人的先民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人。河洛是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guān),東至豫東大平原,南依伏牛山,北跨黃河至?xí)x南一帶的中原地區(qū)。可以說,河洛地區(qū)就是狹義的中原地區(qū),即今天的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應(yīng)包括今日的陜西、山西、河北、山東等部分地區(qū)。由于第一次南遷時洛陽是都城,遷移者最多,這段城墻就處于漢人南遷時河洛地區(qū)的中心地帶。“這是客家人最初的根啊”在這聲感慨后,陪同的故城工作人員周海濤向我們述說了這么一段往事:
前年秋,他在故城辦公室值班時,來了一位西裝革履的老人。談話間得知,老人是僑居美國的客家人,近日來洛陽辦事時得知這個故城就是他們先人南遷時的都城,就下決心要看看。故城保護部門的辦公地點就在310國道邊,交通方便,但要看到這段目前最高的城墻卻要走很遠的土路。于是,小周就問:非要到那里看嗎?老先生的回答異常堅決,他說,不但要看,還要親手摸摸,這是先人的家啊。說這話時,小周的眼角濕潤了?!盀檫@樣的客人引路,成了我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他們絕大多數(shù)是客家人?!毙≈芡瑫r納悶,故城的宣傳很有限,但竟有這么多客家人來尋根思古,可見客家人鄉(xiāng)情之重。
作為13個朝代的都城,洛陽城經(jīng)歷了太多的戰(zhàn)火和興廢。這段1600多年前的城墻無言地見證著這個城市的滄桑,而客家人正是從這段城墻中覓到了先人的蹤影———小周的話聽上去頗像哲語。
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文化,造就“世界級”城市
一個屬于祖輩的輝煌
9月13日下午3時許,穿過洛陽城中一個深深的小巷,記者輕輕叩開一間老屋的門,滿額刀刻般皺紋的華發(fā)老者微笑著把記者迎了進去。讓人驚訝的是,小屋內(nèi)滿是發(fā)黃的古籍。
徐金星,河南省中原客家研究會副會長,洛陽白馬寺、漢魏洛陽故城文物管理所名譽所長。領(lǐng)路人說,他研究了大半輩子的漢魏洛陽故城,對客家人的這個“老家”分外深情。
一杯清茶,香氣裊裊。徐老小酌一口,純正的洛陽話拉出了千年前古城的驚世繁華———
客家首批南遷的漢人生活在洛陽城時正值西晉末年。曹魏末年,司馬氏執(zhí)政,滅蜀后,國力迅速上升。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三國局面歸于統(tǒng)一,并出現(xiàn)了短期的和平安定局面。
那時,這個城有城門12座,北墻全長約3700米,寬25~30米;西城墻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墻長約3895米,寬14米。全城周長14公里。這在當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城內(nèi)有宮城、衙署、苑囿、市場,建筑布局有序,街市相連,四通八達。宮室主要有南北二宮。南宮在今龍虎灘村西北部,是皇帝接見臣僚的地方,殿閣鱗次櫛比。北宮則是皇帝嬪妃的寢居,在今金村南邊。這里不但宮殿林立,崇樓連棟,金碧輝煌,而且風景優(yōu)美,有金泉玉池,奇花異草,珍鳥名禽,以供玩樂。中有名殿14座,以德陽殿最為奇觀,有“珠簾玉戶如桂宮”之稱。南郊有東漢時建立的最高學(xué)府太學(xué)、國家天文臺靈臺及明堂、辟雍,城西有我國最早的佛寺白馬寺等。當西晉王朝在自己的太學(xué)中培養(yǎng)著“研究生”的時候,周邊許多地方還蠻荒未開。
在城市發(fā)達的同時,西晉的文化發(fā)展速度相當快,這令河南大學(xué)中文系專門研究魏晉時期文化的彭廣明老師贊嘆不已。在記者撥通了彭老師的電話后,他不無感慨地說,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緣于到了西晉年間,文學(xué)脫離了以往的史學(xué)與諸子百家的范疇,開始單獨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了。
他說,“洛陽紙貴”的故事就出于這個時期。故事說的是西晉統(tǒng)一后,成都、建業(yè)、洛陽都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作家左思就下決心以賦的文體寫一篇描寫此3個都城的文章。為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文句,左思在室內(nèi)、庭院、廁所等處的墻上,都掛了紙筆。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出了好詞句,就隨手寫在掛著的紙上。當時西晉有名的大文學(xué)家陸機聽說左思準備寫《三都賦》,就嘲笑他不自量力。但左思不怕嘲笑,仍決心努力,經(jīng)過10年的努力,終于寫成了《三都賦》,寫成后受到朝內(nèi)一些大家的盛贊。當年曾嘲笑左思的陸機,讀后也大吃一驚,他原來想寫洛陽賦,現(xiàn)在也不敢動筆了?!度假x》傳出以后,人們爭相傳閱,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貴族,都爭著買紙來抄寫閱讀,一時把洛陽城里的紙都買光了,洛陽城里的紙價因此突然大漲。
在文學(xué)方面,左思與同時代的劉琨一起都突破了詩文多重詞藻雕飾及寫作技巧的老套路,使文風為之一新。陸機與潘岳的作品更是以藝術(shù)技巧取勝,成為《文心雕龍》與《文選》的先驅(qū)。在史學(xué)研究上,陳壽推出煌煌巨著《三國志》。
為爭權(quán)奪利,數(shù)十年混戰(zhàn)苦了中原百姓
戰(zhàn)亂引發(fā)“漢人南遷”
“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引發(fā)“漢人南遷”,是史學(xué)界和客家研究者的共識。說起“八王之亂”,徐金星老先生不由得口若懸河———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馬衷繼位?;莸郾臼怯薨V之人,并不能治理國家,以至于朝中大權(quán)盡落于皇后賈氏之手。司馬氏諸王不滿于朝中賈氏專權(quán),紛紛想殺賈氏而獨掌大權(quán),于是便發(fā)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他們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齊王、趙王倫、成都王穎、長沙王、河間王、東海王越。公元299年,趙王倫殺賈后及其黨羽,獨攬大權(quán)。其后,又于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廢惠帝自立為帝。是為“八王之亂”之始。
16年混戰(zhàn),數(shù)十萬人命喪戰(zhàn)火。直至公元306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擁立武帝司馬炎第25子懷帝司馬熾繼位,“八王之亂”才結(jié)束。隨后,匈奴族劉聰派兵攻陷西晉首都洛陽,俘虜了晉懷帝。因為此事發(fā)生在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所以歷史上稱為“永嘉之亂”。長期的戰(zhàn)亂使得以皇室、士族、官宦大戶為主體的中原人不得已紛紛南遷較為安寧的江淮地區(qū),異鄉(xiāng)作客,成為“客家人”。
對這次南遷的動因,老人說,曾在我省社科聯(lián)供職、現(xiàn)任北京化工大學(xué)副教授的王大良博士在一篇文章中還特別提到了自然災(zāi)害的影響。如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中原地區(qū)4月大水,5月地震,6月大蝗,入冬大旱,一直持續(xù)到次年春。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也是逼人南遷的一個重要因素。
說起這次南遷人數(shù),徐金星老先生拿出一本《中國史綱要》說,按此中說法,此次南遷到達長江流域的至少有70萬人,另有20萬人沒有到達長江,聚集在今山東境內(nèi)。
9月14日下午,夕陽西下時,記者站在位于偃師市寇店鄉(xiāng)水泉村南的大谷關(guān)遺址———當年由京都洛陽通往南方的要道。只見一條土路從兩堵山崖中蜿蜒穿過。路上行人匆匆,沒有人留意打量這條如今看來毫不起眼的山路。
他們哪里會想到,1600多年前,多少達官顯貴和平民百姓也是行色匆匆而過,把多少輝煌和凄涼留在身后,去追尋心中的樂土……
二、
客家人中原人同祖同源
秋高氣爽,遠山如黛,初秋的洛陽城在夏日殘存的燥熱中開始了一天的忙碌。9月16日8時許,當記者又背起重重的行囊踏上訪史問古之路時,無意中放眼一瞥,發(fā)現(xiàn)這個古老的皇城在現(xiàn)代建筑的包圍中,竟是那樣的迷人。
整日穿行在這個都市的人們是否也有此感受呢?無論他們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堅信,那些散居他鄉(xiāng)的客家人是多么迷戀他們這個久遠的故都啊?!翱拖岛蝸??本黃裔漢胄,三代遺民,世居河洛?!碑敶图以娙它S火興的短詩飽含著他們對這片故土的幾多深情!
遠方的游子啊,是什么讓你如此堅信你與我同根同祖,真的沒有什么不同?
“是姓氏,無可置疑地時時證明著客家人與中原人的同源同祖。這一點,是河南印在客家世代人身上的胎記,永遠也不會被歷史磨滅。”也在洛陽尋訪客家人足跡的謝鈞祥老人,他的回答更像一句詩文。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2個,占有姓氏來源可考的4820個漢族姓氏的38%。當今占漢族人口90.11%的120個大姓,考證出全起源于河南者有52個,部分源頭在河南者有44個,共計96個,占120個的80%,占漢族人口的79.03%。兩項綜合統(tǒng)計,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國漢族人口的85%以上。研究成果表明,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華人祖根大部分在河南。
客家有許多人是中原名人的后裔,他們對先人業(yè)績和家庭歷史念念不忘,引以為榮,將其寫進族譜里,顯示在堂號、堂聯(lián)中??图乙恍┬帐纤鶚说奶锰?,有的源于河南,可以體現(xiàn)出他們是從河南遷去的,如福建莆田方氏的“六桂堂”,廣東興寧王氏的“三槐堂”。
在南方,要斷定某人的祖籍,幾乎無須打探,只需問一下其姓氏即可,因為姓氏就帶著先輩給他亙古不變的胎記。
從兩晉開始,幾次大的南遷,使客家人散布全國各地。他們的后裔移居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后,便以“唐人”自稱,海外各國也因稱中國人為“唐人”。
成文已是深夜,推窗遠望,中秋剛過,月兒依然又亮又圓。那些客居他鄉(xiāng)的親人們,是否也曾與我一樣,面對著這輪亙古不變的月兒,回望起悠悠千年之往事。而當年我們共同的先祖,他們對月敞懷之時,又可否知道千年之后子孫花開五洲之景呢?
120個大姓,96個源于河南
多數(shù)姓氏根在河洛
謝鈞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長、省海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從上世紀80年代初始一直致力于姓氏研究。在客家姓氏淵源的研究上造詣頗深。
他通過查閱大量的古代文獻,并參考當代研究成果,從宏觀數(shù)據(jù)到具體的每一個姓氏,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其進行考證和研究,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chǔ)上研究出許多新成果,填補了我國姓氏研究的空白。他從地緣、史緣上進行研究,考證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2個,占有姓氏來源可考的4820個漢族姓氏的38%。他重點研究了當今占漢族人口90.11%的120個大姓,考證出全起源于河南者有52個,部分源頭在河南者有44個,共計96個,占120個的80%,占漢族人口的79.03%。兩項綜合統(tǒng)計,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國漢族人口的85%以上。這項研究成果表明,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華人祖根大部分在河南。在王城公園一個綠陰匝地的垂柳下,面對著“河圖洛書”石雕,謝老向記者娓娓講述他對客家姓氏和方言的不解深情?!翱图胰擞卸嗌賯€姓氏,難以進行精確統(tǒng)計,但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估算,大約有200個!”深吸一口煙后,老人緩緩地說。他拿出一本廣東梅州客家聯(lián)誼會辦公室和梅州市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編纂的《客家姓氏淵源》第一集及第二集的《導(dǎo)言一》,念道:“梅州客家姓氏,據(jù)初步統(tǒng)計有180多個姓,各姓大都編有族譜或家譜?!?/font>
在這兩集書中,記者看到一共收有客家姓氏67個,并選摘有每個姓氏的族譜、家譜資料。
所列67姓是:刁、王、丘、伍、朱、李、何、沈、吳、林、范、姚、徐、凌、黃、陳、張、郭、曾、湯、楊、葉、劉、鄧、黎、盧、鐘、繆、謝、魏、羅、蕭、藍、饒、丁、卜、文、孔、古、馮、鄔、江、池、莊、鄒、余、宋、巫、袁、鄭、練、洪、胡、侯、高、唐、梁、曹、溫、賴、彭、雷、廖、薛、戴、韓、歐陽。
除此之外,有譜牒資料可考的客家姓氏還有:趙、周、孫、程、許、傅、呂、蘇、蔣、蔡、潘、汪、田、姜、方、熊、陸、毛、賀、龔、詹、顏、翁、卓、涂、嚴、阮、童、韋、華、房、甘、利、官等。
以上姓氏,有相當一部分起源于今河南。謝老屈指數(shù)了起來:黃姓出自今潢川;林姓出自今淇縣、衛(wèi)輝;陳姓出自今淮陽,李姓出自今鹿邑;鄭姓出自今新鄭、滎陽;葉姓出自今葉縣;謝姓出自今南陽;劉姓出自今魯山;王姓最早的一支出自今衛(wèi)輝;張姓出自今濮陽;周姓出自今汝南、臨汝、洛陽;孫姓出自今濮陽、淮濱;胡姓出自今淮陽、郾城、洛陽;郭姓出自今陜縣;宋姓出自今商丘;唐姓出自今方城、唐河;馮姓出自今滎陽、西平;程姓出自今洛陽;袁姓出自今太康、洛陽;鄧姓出自今鄧州;許姓出自今登封、許昌;傅姓出自今安陽、新蔡;蘇姓出自今溫縣;蔣姓出自今淮濱;潘姓出自今固始;戴姓出自今商丘;范姓出自今范縣;方姓出自今固始、唐河;熊姓最早的一支出自今新鄭;陸姓有一支出自今嵩縣;孔姓有一支出自今商丘;毛姓有一支出自今宜陽;邱姓有一支出自今淮陽;江姓出自今正陽;侯姓有一支出自今輝縣;雷姓出自今登封;湯姓出自今商丘;賴姓出自今息縣;龔姓有一支出自今輝縣;文姓有兩支分別出自魯山和滑縣;洪姓有一支出自今輝縣;莊姓有一支出自今商丘;翁姓有一支出自今禹州;溫姓出自今溫縣;巫姓出自今安陽;童姓出自今新安;韋姓出自今滑縣;華姓出自今商丘;房姓出自今遂平?!斑@表明客家人與中原尤其是現(xiàn)今河南的廣大土地,在血緣、史緣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老人說。
獨特的堂號、堂聯(lián)習(xí)俗
客家人保留河南傳統(tǒng)客
家有許多人是中原名人的后裔,他們對先人業(yè)績和家庭歷史念念不忘,引以為榮,將其寫進族譜里,顯示在堂號、堂聯(lián)中。接著,謝老述說了客家人獨特的堂號、堂聯(lián)習(xí)俗??图乙恍┬帐纤鶚说奶锰?,有的源于河南,可以體現(xiàn)出他們是從河南遷去的,如福建莆田方氏的“六桂堂”,廣東興寧王氏的“三槐堂”。據(jù)《金紫方氏宗譜》載,兩漢末年汝南尹,河南固始人方紱,避亂南遷,至唐代,其裔孫方廷范,因在福建做官而定居于莆田刺桐巷,他的6個兒子皆以固始籍第進士,時稱“六桂聯(lián)芳”,方氏以此為莫大榮耀,于是便定堂號為“六桂堂”。椐《宋史》記載,北宋初兵部侍郎王祜,曾在開封自己的庭院親手種植3棵槐樹,說:“吾之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焙髞?,他的二兒子王旦,果然官到宰相,天下謂之“三槐王氏”,于是,“三槐堂”便成了他家的堂號。興寧慶源王氏以王旦為51世祖,以59世王欽哉為遷興寧始祖??图以S多姓的堂聯(lián),更可以直接說明該姓與河南的關(guān)系。例如,陳氏的堂聯(lián)有“東山世德,潁水家聲”;賴氏的堂聯(lián)有“松陽世德,潁水家聲”。為何稱“潁水家聲”呢?因陳氏,賴氏的郡望均為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后移至今河南許昌),而潁川郡以潁水而得名。在南方,要斷定某人的祖籍,幾乎無須打探,只需問一下其姓氏即可,因為姓氏就帶著先輩給他亙古不變的胎記。
西晉到唐末戰(zhàn)亂中淚別故土
從河洛走向四方
帶著這永遠的胎記,客家的先人們是怎么從富甲天下的中原走向蠻荒遍野的南方的呢?
謝老的話串起了這一條千年前的遷徙圖。
兩晉時期的中原人南遷,從八王之亂開始,直到東晉末年,影響極其深遠。對此,不少古代文獻和譜牒中都有明確記載?!稌x書•王導(dǎo)傳》說:“京洛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閩書》說:“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蔽闹械摹鞍迨帯?,意為政局混亂、社會動蕩?!耙鹿凇保甘孔濉⑹考??!杜_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則說晉代從中原入閩者共13姓,即林、黃、張、劉、楊、鄭、邱、何、詹、梁、鐘、溫、巫。
唐朝初期至五代,中原人又多次南遷,其中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唐初的高宗和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為平匪亂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陳政父子奉詔率戍閩的中原將士,兩次共約7000名58姓從河南固始遷往福建南部。第二次是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前后歷時7年多,造成的中原人南遷。這次南遷時的慘狀,按《資治通鑒》的說法是,“洛陽四面數(shù)百里州縣皆為丘”。《舊唐書》說:“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笨梢姾平僦畱K烈。河南陸渾人,在安史叛軍入洛陽后,“竄身東下,族于吳越”。唐代文學(xué)家元結(jié),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參加抗擊史思明叛軍梁簫,在平叛中立有戰(zhàn)功,《太平廣記》說他在安史之亂時,自汝墳“率鄰里投襄、漢、保金者千余家”。汝墳在今河南葉縣東北;“襄”指襄州,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該州戶口元和時比天寶時凈增1.2倍??傊彩分畞y時南遷的河南人,有徙居江蘇、浙江者,有徙居福建、湖北、湖南者,還有遠徙云南者。
第三次在唐末至五代的黃巢大起義時期,遷往江南,主要是福建。這次大起義,歷時10年,遍及今12省區(qū)。從唐末至五代,有一批人參加起義軍至福建,還有一大批人為避戰(zhàn)亂而持續(xù)南遷,分別徙居廣東、廣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其中,固始人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的約有5000人,據(jù)《臺灣省通志》記載,共有27姓,即陳、張、李、王、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韓,在福建定居。遷入四川的河南人,主要是于公元907年在成都自立為帝的許州舞陽(今屬河南)人王建及與其有關(guān)的一批人。遷入湖南者,主要是公元907年,被封為楚王的許州鄢陵(今屬河南)人馬殷及與其有關(guān)的一批人。自河南遷入湖北、安徽、江西者,有的是因稱王或做官而留居當?shù)?,有的是避亂遷去的。
從唐初到五代,中原人南遷持續(xù)將近300年。唐初與唐末的兩次入閩中,由于陳氏父子、王氏兄弟及他們所率領(lǐng)的部眾,都是以軍人的身份入閩,而又為開發(fā)和建設(shè)福建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他們皆以“唐朝軍人”為榮。加之,唐代盛時,聲譽遠及海外,所以,他們的后裔移居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后,便以“唐人”自稱,海外各國也因稱中國人為“唐人”。
三、6000萬楊姓根在“弘農(nóng)”
與許多客家人閑聊,總能聽到幾個古地名,像弘農(nóng)郡、潁川、光州、滎陽、軒轅故里等。我注意到,每每提及這些時他們的面部表情看上去是多么地心馳神往。就說弘農(nóng)郡吧,這個地名乍一聽就有一種神神秘秘的感覺,是因為它有一個讓歷代兵家敬畏不已的函谷關(guān),還是因為它曾娩出了人口逾6000萬的全球第六大姓?
9月17日天剛蒙蒙亮,懷揣古代和當今兩套地圖,我走上了探訪這一神秘古郡的行程。在這兩套地圖上,弘農(nóng)郡是能與三門峽靈寶市畫等號的,不過前者遠遠大于后者。
到達三門峽市后,沒有沿310國道去靈寶市,而是讓車拐上崤函古道。我要沿這一古秦時的進京路拜會這一神秘古城。函谷關(guān)始建于周代,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guān)要塞之一。因深險如函,故名函谷關(guān)。該關(guān)地勢險峻,函谷古道車不雙軌,馬不并鞍,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曾有“一泥丸可堵塞之”的說法。如今,失卻了關(guān)隘價值的函谷關(guān)成了旅游勝地。但人們發(fā)現(xiàn),游客以海外及南方人居多,而這些人中又以楊姓人居多。為何?楊姓源于該關(guān)所在的弘農(nóng)郡———千百年來,楊姓一直自稱弘農(nóng)楊氏。在這些楊姓子孫的心目中,關(guān)隘的險要與祖上的聲望齊名。海內(nèi)外弘農(nóng)楊姓已逾6000萬,在客家大姓中名列第六。
如今,在靈寶市分布著大量的楊氏遺跡,像東漢三鳣學(xué)堂遺址、三國魏主簿楊修墓、西晉太傅楊駿墓、西晉五侯冢、楊氏祖塋、明清楊家墳、尹莊鎮(zhèn)楊公寨等。在風雨中,在煦日下,它們無言地見證著弘農(nóng)楊氏的滄桑和輝煌,成為海內(nèi)外尋根者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的地方。
望一眼楊公祠后碩大渾厚的皇天塬,我陡然悟出剛來時一直纏于心底的那個謎團的答案———那種籠罩著弘農(nóng)郡神神秘秘的感覺,就是那深及地核和客家人心底的根啊!不單單是楊氏,對于華夏所有姓氏的子孫,他們千百年前的先人與故居不都是神秘且令人敬畏的嗎?他們不都需要找到那個維系著他們世代精神命脈的心根嗎?
關(guān)隘之險與楊氏聲望
9月17日上午9時許,記者趕到函谷關(guān)關(guān)門時,熱衷于客家研究的靈寶市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史引玲和該市文化局副局長姜志亮二人已等候多時。一進關(guān)門,二人便輪番介紹函谷關(guān)的歷史。
函谷關(guān)是我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雄關(guān)要塞之一。因深險如函,故名函谷關(guān)。該關(guān)地勢險峻,進可攻,退可守,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古代、近代戰(zhàn)爭史中,不少發(fā)生于此的戰(zhàn)爭改變了歷史的命運,像秦敗魏楚五國聯(lián)軍、劉項之戰(zhàn)等。此關(guān)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但一有戰(zhàn)事,此地附近方圓百里皆成戰(zhàn)場,殺聲震天、烽火不斷;附近建筑,頓成廢墟;當?shù)匕傩崭悄线w逃離。欲南遷,關(guān)西人等均要通過此關(guān),從某種意義上說,此關(guān)也是客家南遷的見證者。
如今,函谷關(guān)成了旅游勝地,但人們發(fā)現(xiàn),多年來訪該關(guān)者以海外及南方人居多,而這些人中以楊姓人居多。為何?楊姓源于該關(guān)所在的弘農(nóng)郡———千百年來,楊姓一直自稱弘農(nóng)楊氏。“函谷關(guān)和楊氏祖根成了靈寶市在海內(nèi)外都叫得響的品牌,我們市可謂獨傲函谷險關(guān)和楊氏望族?!苯本珠L自豪地說。
說起楊氏與弘農(nóng)郡的淵源來,史副部長如數(shù)家珍。弘農(nóng)郡是西漢時的一個大郡,相當于今天的省一級建制,下轄11縣,范圍涵蓋如今的河南內(nèi)鄉(xiāng)以西、陜西省柞水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qū)。其治所就在函谷關(guān)。由于地處長安與洛陽兩大都城之間,位置歷代均極受當朝重視。在這里,楊姓于漢唐時期聲名顯赫,因此以“弘農(nóng)”為郡望。東漢太尉楊震是弘農(nóng)楊氏開基之祖。其出仕前曾在如今的靈寶市豫靈鎮(zhèn)楊家村教書育徒20余載,最多時門徒3000人,人稱“關(guān)西夫子”。楊震為官清正,廉潔自律,曾有“四知”拒賄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四知,何謂無知”。楊家堂號也由此而來。故事是這樣的:楊震當荊州刺史時,有個人在夜里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里行賄。楊震堅決不受,并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xiàn)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
東漢時期,楊家子孫為官者很多,出了“四世三公”,即祖孫四代楊震、楊秉、楊賜、楊彪皆為宰相。隋朝立國38年,弘農(nóng)楊姓中竟出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等3位皇帝、28位王爺、6位公侯。到了唐代,其后裔中有楊恭仁等11位出仕宰相。北宋時以楊繼業(yè)為首的楊家將更是武功蓋世、滿門忠烈,為人所敬仰。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楊雄,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南宋詩人楊萬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等,使楊姓揚名于中華民族之林。
楊氏的“遷移”
下午,在三門峽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三門峽市文物局專家許永生的書齋,與這位68歲老人的神聊中,記者似乎看到了為海內(nèi)外楊氏苦苦尋覓的楊氏行程演變圖。
楊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的后裔。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受封于楊,寵賜楊侯,子孫遂以所封的國名為姓,世居于山西洪洞縣。在春秋時期,晉頃公十二年,發(fā)生了“六卿之難”,楊姓人差點被滿門抄斬。幸存者700多人,被迫渡過黃河,遷徙華陰,在弘農(nóng)郡的秦嶺山脈中分散隱居,休養(yǎng)生息,以圖家道中興。
在漢時,華陰隸屬于弘農(nóng)郡,從此楊姓便與弘農(nóng)二字結(jié)下不解之緣。而后楊家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nèi),成為后世楊姓發(fā)展的主流。至漢代楊族中興時,其姓已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陜西省境遷去。春秋戰(zhàn)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qū)(今湖北潛江一帶),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晉、唐時期,是楊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fā)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布于江南廣大地區(qū),并以福建為播遷中心。
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陜西三省間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后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nèi)蒙古、安徽、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地發(fā)展,直至遍及全國各地及海外。如今,楊姓人在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分布。
到目前,據(jù)統(tǒng)計,海內(nèi)外弘農(nóng)楊姓已逾6000萬之眾,在客家大姓中名列第六。在弘農(nóng)古郡,他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輝煌,6000萬的楊氏后裔誰敢忘卻這個老家呢?
要幫客家人找到根
與其他海外客家的尋根經(jīng)歷一樣,楊氏客家人的尋根也頗費周折。許老先生給我講了一段他親歷的故事。
1983年11月,當時作為文物研究者的他到三門峽博物館考察時,與前來參觀的幾位馬來西亞客人說起了弘農(nóng)楊姓的郡望就在該市所轄的靈寶。聽后,這些客人非常在意,一定要老人領(lǐng)他們前去尋找楊家的祖墳。這是老人第一次帶人進楊家村。在楊公祠的殘碑前,他們虔誠地三鞠躬。
原來,他們都是楊姓人。不久前從書上得知其祖上是弘農(nóng)郡,但就是不知道這個郡是在什么地方,他們從書上查到是在陜西華陰,于是這次不遠萬里專來尋根。到了華陰,他們興沖沖地冒著小雨踩著泥濘來到一大片麥田時,被當?shù)卮迕窀嬷蠗罴业臇|西什么都沒有了,他們很是失望,只好空對著北方的黃河深鞠三躬,垂淚而歸。想到三門峽博物館尋些先人的遺物,不想巧遇老人。熱心的老人讓他們總算圓了心愿。當老人問他們?yōu)楹稳绱嗽谝庾嫦仍谀睦飼r,一位客人說的那句頗像詩句的話至今讓老人記憶猶新。他說,客居他鄉(xiāng),身如浮萍,只有尋到了祖根,才覺得有了立命之本。
這句話讓老人陡然間看到了一個博大而且有深意的研究課題———姓氏,他說他要幫這些客居者找到家、找到根。于是,他開始研究姓氏、研究客家。多少年來,他遍尋古籍、奔走四方,透析楊氏、許氏,管窺客家、郡望,到今天儼然成了當?shù)厥浊恢傅目图已芯看蠹摇?/font>
留守的“楊族”
下午5時許,靈寶市西緊鄰陜西潼關(guān)的豫靈鎮(zhèn)楊家村。記者看到,在綠樹青山的掩映下,供奉著楊氏先賢楊震的楊公祠和楊震教書育徒的三鳣學(xué)堂遺址及學(xué)堂洗筆池顯得是那么的清幽古樸。
在這里守看楊公祠的楊立法老人今年已53歲,但精神矍鑠、身板硬朗。老人已自愿義務(wù)守護祠堂9年了,每天一大早,他都要先到這里打掃一番,靜候楊氏子孫的到來。他清楚地記得,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那紛至沓來的海外客人們的神情是多么地虔誠。他們來村時,老人與他們的話總是說不完,去外地,老人也不忘自夸———俺有一家子在海外呢。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里的來訪者就沒有斷過,在看過故地后,不少華僑捐資當?shù)剞k教育、搞旅游,令這些整天里只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家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也得到了不少幫助。年輕的村支書馬建軍激動地說,我們村5360口人絕大多數(shù)是楊姓,這些年來,他覺得他這個小村離南方、離世界是那么地近、那么地親。
與國內(nèi)其他姓氏研究者一樣,為了給客居他鄉(xiāng)的老楊家人提供更多的幫助,靈寶市多年來對楊氏文物的研究保護一直都異常重視。1984年以來,他們已對楊氏文物進行了系統(tǒng)的收集和保護,2002年8月11日成立了中國靈寶弘農(nóng)楊氏研究會。2002年春,他們擬建設(shè)三鳣書院風景區(qū),讓客家楊姓在美景中訪親拜祖。9月17日,當記者到楊家村拜謁楊公祠時,就看到了當?shù)卣垖<以O(shè)計的規(guī)劃圖。特派記者楊振東9月17日發(fā)自靈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先是安居于此,繼而又圖大業(yè)
滎陽是鄭公發(fā)跡地
與鄭姓客家人攀談,他們都愛說自己是滎陽鄭姓,不知底細者常常一頭霧水:到底鄭氏和滎陽是怎么聯(lián)系到一起的呢?9月18日上午8時許,在滎陽市史志辦,記者從皓首窮經(jīng)了大半生探尋這一問題的史學(xué)專家周顯才處得到了答案:京襄城是鄭氏始祖起家的地方。
周老先生年屆八旬,說起鄭氏與滎陽的聯(lián)系可謂如數(shù)家珍。他說,鄭氏與周朝姬姓同源,屬于以國為氏類。鄭氏老祖宗鄭桓公相中了京襄城并安居于此,之后其子鄭武公又定都京襄城,并完成大業(yè),由此引出了海內(nèi)外鄭氏客家人與滎陽的不解深情。
周老先生指著《史記•鄭世家》中的一段記載講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同父異母的弟弟姬友于林(今陜西華縣東)任鄭國國君。姬友即鄭桓公。公元前774年,鄭桓公出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此時,西周建國已有300多年,諸侯強大,王權(quán)旁落,幽王重用奸臣,寵幸褒姒,王室內(nèi)部矛盾激化,加之戎狄威脅,形勢嚴峻,文武百官都在謀求安身良策。鄭桓公多次上書進諫未能奏效,看著周王朝面臨的嚴峻形勢,他憂心忡忡,遂請教掌管王朝古籍的太史伯。太史伯為其分析了周圍形勢,建議他可先到地處滎陽廣武的虢和地處新密市交流寨的鄶之間的地方借一塊地安置家小財產(chǎn),等這兩個國家反叛周朝時可借機進行討伐,同時還有可能收復(fù)附近8個小國?;腹烙嬓惺拢诠埃罚罚材陮⒕鞂?、親信、家產(chǎn)安頓在虢、鄶之間,北距虢國都城20公里、南距鄶國都城27公里的“京”居住下來,史稱“虢鄶寄孥”?!熬本驮诮裉斓臏铌柺性堟?zhèn)京襄城村。
桓公虢鄶寄孥的第二年,西周王室的申侯勾結(jié)犬戎兵臨鎬京,發(fā)動“犬戎之亂”。不久,幽王被殺于驪山,西周滅亡?;腹珵閲柢|。鄭世子掘突襲位,他就是鄭武公。周平王繼位,周室東遷今天的洛陽。東周開始了。
鄭武公協(xié)助王室東遷,功在朝廷,繼桓公任王朝卿士。為了興建鄭國,于公元前769年向南滅了鄶國,兩年后又向北滅了虢國,并把8個子男國納入鄭國版圖,代替其父桓公實現(xiàn)了當年太史伯的預(yù)想,史稱“武公之略”。這樣,京襄城便成為鄭國東遷后的第一個都城。此城呈“日”字形,面積約3平方公里。國勢漸強的鄭國與東周不久便在地盤上發(fā)生爭執(zhí),關(guān)系惡化。周平王收回虎牢以東的“武公之略”之地,迫使武公放棄京城,至鄶國故地去另建新都,即今新密市曲梁鄉(xiāng)交流寨村古鄭城遺址。
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死。次年,鄭世子寤生嗣位,是為鄭莊公。至鄭文公嗣位前的70年間,鄭國第二都城在新密市。鄭文公嗣位后,又興建了鄭國第三個都城,這就是今日在新鄭考古發(fā)掘的“鄭韓故城”,從而奠定了鄭國400余年基業(yè)。鄭國傳至14世鄭康公,共14代,23君,431年,于公元前375年為韓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康公堂兄幽公之子、15世魯公遷居陳(今淮陽)、宋(今商丘)之間,襲南里君,以國為姓,鄭氏始于此。
雖歷千年,但分散在滎陽各地的武公陵、大里村宗祠和老上街宗祠、鄭國長城等古跡遺址都無言地見證著鄭公在滎陽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據(jù)介紹,自1994年以來,海內(nèi)外鄭氏宗親1.6萬多人先后來到這里訪祖尋根,其中少將和副部長以上的有37人,有影響的企業(yè)家178人。
由于鄭國曾在多地定都,這些城市都紛紛打出了鄭氏祖籍牌,向海內(nèi)外鄭氏發(fā)出邀請。一時間,鄭氏研究和聯(lián)誼在多個地方如火如荼。對鄭氏老鄉(xiāng),故鄉(xiāng)人的熱情火辣辣。
“既然自己這個地方是先祖進河南后精心選擇的起家之地,又是第一個鄭國的定都之地,滎陽人便認為自己理應(yīng)承擔起聯(lián)絡(luò)海內(nèi)外鄭氏后人、共緬先人偉績、共圖發(fā)展的重任?!笔澜玎嵤下?lián)誼中心秘書長鄭朝增動情地說。
祖地鐘靈毓秀,史上名人眾多
客家鄭氏鐘情“滎陽”
如今,令滎陽人自豪的是海內(nèi)外鄭氏宗親都自稱“滎陽鄭氏”,這因為他們的郡望之地是滎陽、堂號是“滎陽堂”。
在海內(nèi)外不少鄭氏聚集地,人們都能看到“滎陽堂”、“滎陽衍派”、“滎陽世家”、“滎陽村”、“滎陽里”等字樣。泰國鄭氏宗親總會投資600多萬美元,建造了金碧輝煌的“滎陽堂”,菲律賓鄭氏直接就將自己的組織定名為“菲律賓滎陽鄭氏宗親會”,新加坡為“新加坡滎陽堂鄭氏公會”,馬來西亞為“滎陽聯(lián)合總會”,還有“加拿大滎陽總堂”、“美國滎陽鄭氏宗親會”、臺灣的“滎陽鄭氏大宗祠 ”等,以滎陽為名的會、公司、所、場、站等比比皆是。在泰國鄭氏聯(lián)誼總會,連會歌都是“滎陽頌”?!皽铌枴倍?,飽含著鄭氏客家人對故土的濃厚感情。
他們以“滎陽”為榮,因為滎陽是一個充滿光榮歷史的古城。不僅僅因為這里有聞名中外的楚河漢界、有見證戰(zhàn)火的虎牢關(guān)??脊艑W(xué)家們曾在這里發(fā)掘出諸多文物和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證明,早在遙遠的原始社會時期,滎陽便有了人類文明。崔廟鎮(zhèn)的織機洞被我國考古學(xué)界稱為“中原第一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與龍山文化遺址更是星羅棋布;傳說中,軒轅黃帝娶妻嫘祖于今滎陽市環(huán)翠峪風景區(qū)桑梓峪;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活動地在滎陽及滎陽的西部;商朝第十王仲丁遷都,其都城就在滎陽境內(nèi)。不但如此,滎陽還是我國諸多姓氏的發(fā)源地,源于滎陽的26個姓中,客家姓占相當數(shù)量。這是滎陽市一直從事史志研究的老專家程遠荃近期發(fā)現(xiàn)的新成果。
有如此值得驕傲的歷史,鄭姓客家人當然愿意沾沾“滎陽”二字的光了。不過提及滎陽堂出現(xiàn)的直接原因,周顯才說了這么一段歷史:鄭氏傳至27世時,有個叫鄭奇的人出任西漢時期的河南太守,出于懷念先祖勛業(yè)、眷戀滎陽山川靈秀的原因,他舉族回遷滎陽,世代繁衍,傳播下去,由近及遠,發(fā)展到“天下鄭氏出滎陽”。這就是當今海內(nèi)外鄭氏門前皆書“滎陽衍派”,廳堂內(nèi)皆懸“滎陽堂”匾額的來由。
也許是先祖鄭公的庇佑,也許是先地滎陽的熏染,鄭氏出了一批又一批在歷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據(jù)《二十五史》立傳人物的初步統(tǒng)計,鄭氏望族入閣拜相,外放巡撫,敕封三公三師,欽任天官,或有文學(xué)造詣的人物達443人。從籍貫上分析,唐代以前,大部分籍貫在滎陽。宋元之后,鄭氏名人普及到全國各地,尤其明清兩代,鄭氏名人有2/3出自閩、粵,進一步移至臺灣及海外。
鄭朝增向記者隨手點出了一系列的鄭氏名人。他第一個講的便是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典故——“臥薪嘗膽”。他說在這一故事中,有一個幕后英雄,就是鄭姓人鄭旦。她是春秋晚期從吳伐越到越滅吳這一時期的巾幗英雄。為滅吳復(fù)仇,鄭旦在經(jīng)過訓(xùn)練后被送到吳國做內(nèi)應(yīng),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滅吳。鄭氏后裔出任韓國“水工”的鄭國修成的鄭國渠至今還為人所稱道。東漢時的鄭興、鄭眾父子,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xué)進一步發(fā)揚。元代有戲曲作家鄭光祖、鄭廷玉。明朝有鄭和下西洋。清代有揚州“八怪”之一的書畫家、文學(xué)家鄭板橋。
故里同鄉(xiāng)熱心熱腸,異鄉(xiāng)同姓紛至沓來
游子回鄉(xiāng)報故土
滎陽市向海內(nèi)外的鄭氏宗親發(fā)出的誠摯邀請,受到了鄭氏客家人的熱情回應(yīng)。
據(jù)了解,現(xiàn)在滎陽市鄭氏聯(lián)誼中心已和57個國家、地區(qū)的鄭氏宗親組織以及86969個海內(nèi)外企事業(yè)法人建立起了密切聯(lián)系。同時,先后參加了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家舉辦的11次大型國際活動,中原鄭氏與鄭氏客家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鄭州及滎陽也先后于1991年、1992年、1994年、1998年、2002年舉辦了5次鄭氏國際性活動。數(shù)百鄭氏客家人聚集中原,為鄭氏客家在本地的發(fā)展提供了大大的舞臺。
正是在滎陽古京襄城的感召和熱情好客故鄉(xiāng)人的邀請下,鄭氏客家開始不斷在這里投資創(chuàng)業(yè)。1992年,浙江鄭集雨來滎陽投資200萬元興辦塑料編織袋廠,如今喬樓鎮(zhèn)已成為一個相當有規(guī)模的編織袋生產(chǎn)基地。1994年,深圳的鄭氏宗親鄭文友一舉投資2000多萬元在滎陽設(shè)立了深圳腫瘤醫(yī)院分院。2000年,浙江鄭巖權(quán)來滎陽投資320多萬元興辦起鄭仕酒業(yè)食品有限公司,打出了“滎陽醇”的品牌,用純糧釀造白酒和紅酒,如今在南方及海外市場上頗受歡迎。去年,浙江永大房地產(chǎn)公司在滎陽投資1.9億元打造的“京城花園”也已開建。
在興業(yè)辦廠的同時,鄭氏客家宗親還向家鄉(xiāng)伸出了火熱的援手。據(jù)鄭朝增介紹,海南鄭先平曾為滎陽教育基金會捐資50萬元人民幣,為滎陽高中建校大門捐了25萬元人民幣。香港房產(chǎn)會主席鄭漢鈞、深圳鄭文友等捐獻的鄭氏教育基金等預(yù)計約30萬元。福建鄭氏宗親捐出近20萬元人民幣建廣武華僑小學(xué)。
五、新鄭:8000萬客家人的總根
石刻的兩行巨大腳印,從古老的黃帝故里祠后出發(fā),順著鐫刻有中華五千年歷史大事記的青石甬道一路前行,直抵世界第一鼎———黃帝寶鼎壇。這腳印之間,有五個篆體大字———“客家第一步”。
講解者說,是從新鄭,客家先民走出了南遷第一步。按目前普遍的說法,客家是西晉時從河洛地區(qū)南遷的。但第一步從何地走出尚無定論,被后人刻在黃帝故里的這兩行腳印是確有其事,還是牽強附會?
一位六旬史學(xué)專家窮其一生得出了一個驚世論點:客家南遷第一步,時間:秦漢之前。地點:新鄭。姓氏:羋姓。老人手撫尺高史料言之鑿鑿。且不論老人的新思維能否得到史學(xué)界的認同,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新鄭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出生地,這里是包括漢民族中客家人在內(nèi)的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并走向世界的地方。
老人說,水有源,樹有根,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往我國南方以及海外的漢族人。漢民族如果像棵樹,炎黃二帝就是兩條直系根,而每個姓氏猶如一條支根生長在這兩條主根上;漢民族如果像條河,黃河、淮河就是兩條主干流,而每個姓氏猶如一條小溪,從黃淮往外涓涓細流。老人還列出了出自中原的百家姓,對客家老鄉(xiāng)之心拳拳。
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從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至三代(夏、商、周),是以炎黃族為主體的華夏族,秦漢之后,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漢民族主要由炎黃族系傳承??图胰耸菨h民族在長期的南遷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分支。關(guān)于客家人的遷徙,史學(xué)界和民族學(xué)界一般認為是從晉代永嘉之亂開始的。其實遠不始于此,在秦漢之前已有炎黃族系先民南遷。
鄭成功,先祖鄭(今河南新鄭)人,明清之際,率軍10多萬登臺趕走荷蘭人,收復(fù)臺灣。洪秀全,先祖共叔段為鄭(今河南新鄭)人,后世移居廣東花縣,曾領(lǐng)導(dǎo)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一次農(nóng)民革命運動……指著這些新鄭后人中的英杰,老人激動不已。
五千年后的今天,新鄭人讓久遠的黃帝“復(fù)活”了———在高高的具茨山上,在喧鬧的炎黃廣場,在招商引資的各種場合,在講述故土?xí)r的每次神聊,在每一個新鄭人的心中。他們的虔誠感動了海內(nèi)外的炎黃子孫,于是有了今天黃帝故里如織的尋根拜謁者和真誠的投資創(chuàng)業(yè)者……在這些人群中,客家人總是最虔誠的一類。
讓我們一起,站在炎黃的巨雕前,向我們最最久遠的祖先立誓:無論時光飛逝、世事滄桑,我們永遠是一家親!
客家總根在炎黃,而炎黃祖籍就在新鄭
客家始祖“住”新鄭
逡巡在新鄭街頭,滿目的黃帝———軒轅路、炎黃廣場、炎黃小區(qū)、“軒轅都”柴雞蛋……與新鄭人交談,從眼神中能分明地感覺得到他們的自信甚至驕傲。黃帝已成為新鄭的文化品牌和精神依托。遠古的樸拙忠厚與現(xiàn)代的超前靈動在這里渾然一體,讓人不由意蕩神馳。黃帝,這位久遠的始祖是如何生于斯、長于斯,并且創(chuàng)業(yè)的呢?他的子孫又是如何成為如此一個龐大且優(yōu)秀的民族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劉文學(xué)老先生最有發(fā)言權(quán),是他解開了黃帝與新鄭的密切關(guān)系?!毙锣嵤型馐聝S務(wù)辦公室的韓麗如是說。劉文學(xué),66歲,退休前任新鄭市史志辦總編輯,從1982年開始研究炎黃文化和姓氏淵源,是全省有名的黃帝史專家。
9月18日,一個靜謐的雨夜,我輕輕地叩開了老人的家門。這位六旬老人的悠悠漫談引我進入了亙古的史前。
遠古時代,在中原的嵩山以東居住著一個最為古老的少典族。這個部族的首領(lǐng)姓公孫,名少典,國號(或族號)為有熊,居住在有熊(今新鄭市)。少典生黃帝、炎帝。少典族被一些考古學(xué)家認為,應(yīng)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以嵩山為中心地區(qū)的中原一帶。裴李崗文化因首掘于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而得名。遺址發(fā)掘文物展示,這里是我國古代文明最早的萌生地。
黃帝和炎帝既是族團名,也是領(lǐng)袖名號,又是具體的領(lǐng)袖人物。黃帝族團繼承少典族,仍以有熊為根據(jù)地,主要在河南的黃河和淮河流域發(fā)展。1998年中國古都學(xué)會第十五屆年會發(fā)表紀要,確認黃帝古都為中國最古老最早的古都,稱之為“中華第一古都”。至今,以河南新鄭具茨山為中心及周邊地區(qū)僅見于史書記載的黃帝活動遺址有30多處。黃帝除以河南為基地活動外,足跡還到達陜、晉、冀、魯、鄂等地。
炎帝最早生于有熊國的華陽?!妒酚?em>•五帝本紀》記載,神農(nóng)就是炎帝,其母為少典妃,游華陽(在河南新鄭北)生炎帝。炎帝從少典族分支出來以后,一支向西到陜西渭水流域一帶發(fā)展,在陳倉(今陜西寶雞)建都。還有一支向南發(fā)展,最后又回到河南南部,在陳丘(今河南淮陽)定都,成為中原地區(qū)一支強大的部族。除黃炎族團外,在黃河中下游還有一個蚩尤族團。其首領(lǐng)蚩尤率眾于河南魯山的滍水一帶,在這里發(fā)跡,進入黃河中下游濟水一帶,成為東方最為強大的族團。
黃帝居有熊,炎帝居陳,蚩尤居濟水,成鼎立之勢。他們?yōu)闋帄Z土地、人口、財物,經(jīng)常發(fā)生摩擦,甚至兼并戰(zhàn)爭。最后,黃帝打敗炎帝、擒殺蚩尤,在根據(jù)地有熊建立有熊帝國,使版圖東至于海、西達隴右、南抵長江、北到釜山,東西南北約1500公里。在這次兼并戰(zhàn)爭中首次實現(xiàn)了黃帝族、炎帝族與蚩尤族的大融合。
黃帝姬姓,史書記載有25子,得姓者14人,為12姓,分別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茍、僖、詰、儇、依等。據(jù)《史記•三代世表》記載,在中原地區(qū)不同時代居統(tǒng)治地位的部族,不僅顓頊、帝嚳、堯、舜等赫赫有名的領(lǐng)袖族是黃帝的后代,而且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也都是黃帝的后代。豈止于此,其后的秦、漢、魏、晉、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也都自稱是炎黃子孫。
總而言之,居于中原的華夏族,到秦漢之后稱為漢民族,以后歷代遷居南方的客家人,正是中原漢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少典和炎黃二帝不論從文化上或是血統(tǒng)上,都是如今8000萬客家人的始祖。
早在秦漢前即開始南遷,拓殖吳越
漢民南遷始于新鄭
說起客家南遷的時間和地點,老人馬上激動起來———“其實,客家南遷早在秦漢時期之前就開始了,時間是4500多年前的帝嚳高辛氏時期,最早南遷的是羋姓,遷到吳越之地”。
他的根據(jù)是《世本》。中原漢民大批南遷,不始于晉代,而是始于秦?,F(xiàn)在普遍說的五次南遷都是指以官紳“衣冠”等為主的大規(guī)模遷移。然后,老人引經(jīng)據(jù)典,說得頭頭是道。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從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至三代(夏、商、周),是以炎黃族為主體的華夏族。秦漢之后,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漢民族主要由炎黃族系傳承。客家人是漢民族在長期的南遷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分支。
關(guān)于客家人的遷徙,史學(xué)界和民族學(xué)界一般認為是從晉代永嘉之亂開始的。其實遠不始于此,在秦漢之前已有炎黃族系先民南遷。在4500多年前帝嚳高辛氏時,黃帝的五代孫祝融氏重黎在有熊為火正。“祝融八姓”中的羋姓,《世本》說是越人,很早就遷居長江以南的吳越之地,其后又衍生出白、荊、班、能、苗、項、靳、嚴、卓、包、屈、鐘等姓;“祝融八姓”中的彭姓,《世本》說有遷居地處南方諸稽的。春秋時,楚居于荊,《左傳》中楚靈王說昆吾是他的伯父,而昆吾(在今河南許昌)是“祝融八姓”中己姓的封國之一。這說明荊楚的先人也是從中原遷居而去。出自“有熊氏之墟”(今河南新鄭)的熊姓,在夏商時已有子孫遷居湖北、湖南,西周時建楚國,戰(zhàn)國末被秦所滅,部分熊姓后來成為湖北江陵、江西南昌一帶的望族……
有史書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曾派兵50萬,去嶺南開發(fā)南方,不知留下多少姓氏,這可視為中原漢民大規(guī)模南遷之始。《三國演義》中的孟獲,不少史書說他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其實他是從中原流徙南中的孟氏。以后就有了普遍說的五次南遷。
說到此處,老人呷一口濃茶,興奮地說,你知道不,洪秀全、何香凝、鄭成功都是咱新鄭人呢。拿著自己的論文,老人輕輕地念道:鄭成功,先祖鄭(今河南新鄭)人,明清之際,率軍10多萬登臺趕走荷蘭人,收復(fù)臺灣。洪秀全,先祖共叔段為鄭(今河南新鄭)人,后世移居廣東花縣,曾領(lǐng)導(dǎo)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一次農(nóng)民革命運動。何香凝,先祖韓(今河南新鄭)人,是中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畫家……
故土難忘,客家人不遠萬里而來
黃帝故里鄉(xiāng)情濃郁
9月19日下午4時許,在新鄭市政府,記者拜訪了該市辦公室副主任、外事僑務(wù)辦公室負責人趙發(fā)軍。提起海內(nèi)外客家宗親對新鄭的感情,趙發(fā)軍口若懸河?!翱图胰穗m遠離家鄉(xiāng)或漂洋過海僑居異國,但常懷桑梓,不忘故土。都知道黃帝是他們的祖先,于是連年來到我們市尋根拜祖的不可勝數(shù)。他們一般都是在本姓聯(lián)誼會的組織下,同姓組團前來”。
他清楚地記得,1992年9月,來自泰國、越南、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及地區(qū)的不同姓氏的客家人80多人,在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陳子欽帶領(lǐng)下到新鄭尋根拜祖。1996年5月,馬來西亞客家文化尋根訪問團一行164人到這里尋根拜祖。1997年4月,澳門、臺灣企業(yè)界、金融界、新聞界、旅游界和香港賴氏宗親會組團66人到這里尋根拜祖?,F(xiàn)在,每年還有大批韓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華僑組團來到這里思古訪親。在尋根拜祖的同時,他們還為新鄭市的建設(shè)留下了他們的心意。韓國林允華捐資在新鄭始祖山上修建了中天軒轅閣。英國華商總會會長何榮佳先后三次到河南新鄭尋根拜祖,并捐資修葺韓國王陵葬馬坑保護和資助當?shù)亟逃聵I(yè)。2000年,香港中華民族國際友好協(xié)會舉行中華民族子孫千禧年黃帝故里尋根大典,捐資30多萬元修建了黃帝故里石坊,美籍華人陳香梅為黃帝故里題詞樹碑……
如今,已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香港等1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00多位客家宗親在新鄭投資建廠,總額達6272萬元,涉及食品、醫(yī)藥、電子、教育等30多個行業(yè),建立合資、獨資、合作企業(yè)72家……
“新鄭能躋身全國百強縣市,產(chǎn)值近百億,這些熱心于祖根地發(fā)展的客家宗親功不可沒?!壁w發(fā)軍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