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乘》始祖董興傳略及身世索隱
諸城·董金榮/撰文
始祖董興,于明洪武初年(據(jù)傳為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自海州蕩龍村(或曰當蘆、當路)適山東諸城東南鄉(xiāng)海濱(時諸城包括現(xiàn)在的膠南大南半部,濱黃海),在瑯琊灣落腳。初居藏馬山下,后與表親丁推公易地而居于窯頭,后更名為堯頭,今青島市膠南泊里鎮(zhèn)堯頭村是也。
《諸城董氏家乘》載:“明洪武年間自海州遷居諸城東南海濱窯頭村,年高好義,事跡載邑乘孝義傳、府志義民傳。室魏氏,墓在村北紅石頭東南,艮山坤向,有碑。子三:彥德、彥明、彥能”。
乾隆《諸城縣志·孝義傳》載:“董興年高好義,明洪武十八年,知縣陳允恭,了諸司詿誤罷官,興率眾連名具本,詣闕奏保,情詞退惻,上嘉異之,遣使勞允恭,仍令復職。”
乾隆《諸城縣志·宦跡録》載:“二十一年,縣父老董興詣闕奏保,曰:‘為國,以任人為本。作奸者,不可以小才而貸之;果賢者,不以田疪而棄之。奸者必為懲,庶不廢法;宥過而用,則無棄人’。”
董興之立身行事,足見其文采之盛,膽識之大,義氣之高,決非尋常鄉(xiāng)曲老翁所能為也。但家乘不載其所自來由,其中必有隱情。
窯頭之名,或曰因其半島伸入海中狀似窯頭而得名,其實未必盡然。既然突入蒼海之中,以“鰲頭”喻之更為妥切,隔海相望的青島即墨有鰲山衛(wèi)可以佐證之。唐宋時期皇帝殿前陛階刻有巨鰲,凡翰林學士、狀元、承旨朝見皇帝時,當立于陛階正中的鰲頭之上,故稱入翰林院為“上鰲頭”,后世并有“奎星點斗,獨占鰲頭”之說。況且,以董興之文采,當不宜于“窯頭”之俗名。董興出身于世家,身為故元遺老,元明易鼎之際,埋名避禍,亦是時勢使然,故權(quán)且取名“窯頭”以避風頭。后來,事過境遷,其后裔復名為“堯頭”也順理成章。
膠南堯頭及董家口之衛(wèi)星圖
膠南堯頭及董家口之政區(qū)圖
《諸城縣志地名考》:“堯頭村位于黃海之濱,黃家塘灣北岸,橫河入??谥畺|,水路四通八達,農(nóng)漁皆宜,海產(chǎn)豐富,董家口漁港全省聞名,海市之季(四月至六月)商店林立,漁船聚集,攤點遍地,商賈云集,做買賣的人山人海,其盛況遠遠超過山集廟會,俗稱董家口是‘日進斗金’之寶地。董氏居堯頭克勤克儉農(nóng)漁商并舉,家業(yè)興隆,子孫昌盛,很快也發(fā)展成為諸城之巨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