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這是客家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一句話,表明客家人對自己方言的重視。
客家話又稱“客家言”,客家人則昵稱為“阿姆話”,為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图胰怂猿蔀闈h語的一個獨立民系,說客家話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有些客家人背井離鄉(xiāng)、遠赴異邦謀生,幾十年后回到故土,鄉(xiāng)音依然未改。這可以說是客家人的一個奇跡。
客家話廣泛分布在我國南方粵、桂、閩、臺、贛、湘、川等七省區(qū),約200多個市縣,其中以粵東、粵中、閩西、贛南分布最為集中連片。全國操客家話的人數約有3700萬人,其中廣東約有1150萬人,占31%。
客家人無論走到哪里,都堅守著本民系的語言,客家話中很少有吸收其他民系方言的成分和因素??图胰朔植嫉牡赜驈V闊,各地的客家人所說的客家話雖然有些差異,但是相互之間不會出現語言障礙。廣東梅縣是清代以來客家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梅縣話很自然成了客家話的代表,各地客家人也都把梅縣話作為客家話的標準語。
客家話因為產生于封閉的山區(qū)環(huán)境,故能保持濃重的中原文化內涵,并由此區(qū)別于廣府話和潮汕話。有人作過統(tǒng)計,以常用漢語四五千字為對象,客家話語音與普通話沒有區(qū)別的占30%—40%。因此,客家話容易和北方話交流,不像廣府話和潮汕話那樣使人產生隔閡。不僅如此,客家話還保留了大量中原古詞,客家人說話咬文嚼字,古意森然,比如,把“我”正襟危坐地說成“吾”,把“稻子”喚作“禾”,吃是“食”,繩子是“索”,臉是“面”……其他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幾乎就是一部口傳的“古代漢語”。
客家人歷史上以小農經濟為主,商品經濟欠發(fā)達,以小本經營為主,有些地區(qū)甚至以物易物,與廣府系、潮汕系地區(qū)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些經濟形態(tài)在方言中多有反映。例如農民進城換糞曰“告肥”,買肉稱“斫肉”,買藥稱“點藥”,買布稱“撕肉”,買豆腐稱“托豆腐”,經商稱“做生理”,采購商品稱“掇貨”,經紀人稱“中人”等,很少使用商品交換中常用的“買”或“賣”詞匯。在客家話中,甚至“買”或“賣”都是一個音,分不出區(qū)別,這在廣州方言和潮汕話中是罕有的。
客家人居住地多為山區(qū),客家話也在其中得到孕育和發(fā)展,所以普遍使用嶂、崠、埤、背、磜、嫲、塅、坂等詞匯表示山區(qū)地貌形態(tài)。如嶂為高聳如屏障的山峰,梅州市內有明山嶂、銅鼓嶂、鴻圖嶂、黃沙嶂、七目嶂、鱷魚嶂、山北嶂、九龍嶂、大峰嶂等不下20座高山。崠為山脊,集中在梅州市內的有樟坑崠、尖東崠、雞媽崠、獅子石崠、齋公崠、鷹子崠、猴子崠、釋迦崠等。埤為低濕地,多用于小地名。磜為山澗水濱,客家方言區(qū)有磜下、磜面、小磜、白水磜、七娘磜等,有些已成為聚落地名。坂是山坡,也用于小地名。這些地名取自古漢語的用字,反映中原文化在當地傳播和生根。而在珠江三角洲常見的廣州方言地名如瀝、涌、滘等在客家地區(qū)幾乎絕跡。
客家人不僅善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們多姿多彩的物質生活,還能表達他們豐富的精神生活??图疑礁柙催h流長,現在也相當普及,梅縣有“山歌之鄉(xiāng)”的美譽。漢劇則是用客家話表演的地方劇,唱腔博采各劇種之長,樸實淳厚、高昂悲壯,顯示出濃郁的客家風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