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老舍先生的生身之地,他的青少年和晚年在北京留下了諸多足跡。特別是1949年后,老舍以著名作家和文化名人的身份回到北京,留下了一批珍貴的墨寶題字。老舍是一位著作等身的高產(chǎn)作家,相比那些八九百萬字的浩繁創(chuàng)作,他在北京題過的牌匾屈指可數(shù)。有人說,他生前只為北海公園的仿膳飯莊題過匾,然據(jù)筆者所知,老舍在北京的題匾目前已知共有三處。
仿膳飯莊 最愛肉末燒餅豌豆黃
我們不妨就先從北海公園的仿膳飯莊說起。當(dāng)年遜帝溥儀被逼出宮,原先在御膳房當(dāng)差的趙仁齋與孫紹然等七八個廚師就合伙在北海公園北岸澂觀堂旁邊開設(shè)茶社,取名“仿膳”,意為仿照御膳房的制作方法烹制菜點。也有史料說最初名為“仿膳齋”。經(jīng)營的品種主要是清宮糕點小吃及宮廷風(fēng)味菜肴,一時頗具人氣,譽滿京華。1959年,飯莊由北海北岸遷至瓊?cè)A島北側(cè)的漪瀾堂內(nèi)。這個地點位置絕佳,背山面水,歷史上曾是乾隆皇帝的書房。游瓊島的人沿著北邊的長廊步行,每每會經(jīng)過這里。當(dāng)時北海公園負責(zé)人邀請老舍先生為仿膳飯莊題寫匾額,老舍欣然命筆,用行楷體豎向書寫了“仿膳”二字。題字后來就出現(xiàn)在漪瀾堂大門門框的左右兩塊木隔板上。
老舍十分鐘情北海,將它寫進自己的多部小說里。如今自己的墨寶留在北海公園的名勝之中成為新景,自然是一件幸事,于是他隔三差五來仿膳吃飯。有時服務(wù)員不認識他,老舍便指著大門幽默地說,我就是給你們題字的老舍,然后找一處安靜的角落點上幾樣招牌菜大快朵頤。除了自己享用,老舍還常帶朋友和家人來仿膳吃飯。他最喜歡的菜品是這里的肉末燒餅和豌豆黃,經(jīng)常打包帶回家。游歷海外多年的老舍,最得意的還是這份最純粹的故鄉(xiāng)味道。
2016年前的仿膳牌匾
“文革”中老舍受到迫害,北海公園閉門謝客,仿膳停業(yè)。不久仿膳大門上題匾的名款老舍二字也被人挖去,用木塊補齊。直到上世紀(jì)70年代末,題匾的名款老舍二字才被恢復(fù)。不過這時的老舍兩個字明顯比仿膳小了許多,看起來非常不成比例。這是由于后補的名款已非原件,老舍家人很不容易才翻檢出一幅尺寸相當(dāng)?shù)暮灻娲猿赏觇?。一轉(zhuǎn)眼到了2016年,漪瀾堂景區(qū)重新修復(fù),計劃再現(xiàn)乾隆時的歷史風(fēng)貌,仿膳飯莊遷回北海北岸原址,仿佛經(jīng)過一番輪回又重歸起點。
今日仿膳
新店大門上的仿膳匾額改為橫體,整體尺度做了微縮,使老舍的名款看起來與仿膳二字相得益彰,渾然天成,絲毫不見斧鑿痕跡了。今日的仿膳飯莊盡管沒有漪瀾堂門面氣派但勝在精巧靈秀。據(jù)老舍之子舒乙先生說,(上世紀(jì))50年代仿膳遷至漪瀾堂之后,原漪瀾堂食堂移到北岸仿膳舊址,改為大眾食堂,也請老舍題過匾。不過這塊匾額信息在其他文獻記載中均未提及,只好暫且存而不論了。
萬勝劇場 與新鳳霞結(jié)緣
老舍在北京的另一處題匾是在天橋的萬勝劇場。
天橋地區(qū)曾是北京南城的著名文化商業(yè)地標(biāo),市井草根云集,五行八作齊聚,演出場所異常興盛,數(shù)量最多的要數(shù)戲園子。過去人們娛樂活動有限,看戲是一項熱門活動,于是逛天橋的樂趣之一就是看戲了。據(jù)統(tǒng)計,上世紀(jì)30年代中期,天橋的戲園最多時達28家,多演出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哈哈腔和曲藝雜耍。這些園子里較為著名的有四五家,萬盛軒就是其中之一。
萬盛軒始建于1931年,由玉英山在小茶棚的基礎(chǔ)上籌建而成,初創(chuàng)時條件簡陋,但勝在地理位置優(yōu)越,玉英山經(jīng)營有方,使得萬盛軒這個小園子脫穎而出。特別是后來有了花淑蘭、曹芙蓉、楊星星、新鳳霞和趙麗蓉這些評戲演員在此獻藝,生意更是日漸紅火。新鳳霞的《劉巧兒》一劇就首演于此,在1949年前后頗為轟動。
劉巧兒劇照
老舍曾專門到天橋萬盛軒看新鳳霞的戲。幕間休息時,他來到后臺和演員見面,老舍與新鳳霞一見如故,如同久未謀面的老友一般談天說地。當(dāng)?shù)弥馒P霞不識字時,老舍板起面孔認真地告誡她一定要讀書認字,還親自買了筆和本子送給新鳳霞,鼓勵她學(xué)習(xí)文化知識。一來二去,兩人結(jié)成無話不談的忘年交。老舍成了新鳳霞的戲迷,一有時間他就拉上趙樹理等人一同到萬盛軒給新鳳霞捧場,新鳳霞遇到生活和工作上的難題便向老舍這位師長頻頻請教。
一次臘月二十三,老舍到萬盛軒后臺給演員們送糖瓜,他告訴大家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讓大家都來沾沾喜氣。新鳳霞悻悻地向老舍說起自己出生寒微,不記得生日,也幾乎沒過過生日。老舍當(dāng)下建議當(dāng)天即為她的生日,二人同一天生日,豈不妙哉!由此,新鳳霞和老舍一樣都成了小年這天的生日了。
正由于這份難得的緣分,老舍同萬盛軒戲院保持了長期友好的關(guān)系。1964年萬盛軒進行升級改造,翻建后更名為“萬勝劇場”,1965年春,老舍親筆題寫“萬勝劇場”四字匾額。今天的萬勝劇場是一座青灰色的三層現(xiàn)代建筑,已和當(dāng)初的小席棚不可同日而語了。2004年,萬勝劇場辟為天橋雜技劇場,成為北京雜技團的專業(yè)雜技演出劇場,但是老舍先生的題匾仍然完好地保留在大門上。
現(xiàn)在的萬勝劇場
陶然亭公園 寫《茶館》題茶館
老舍在北京的第三處題匾是在陶然亭公園。如果按時間來排序的話,這處題字出現(xiàn)最早。陶然亭西北原有一座龍樹寺,起初并不屬于陶然亭公園。龍樹寺地勢較高,成為昔日遠眺西山的一處勝地,名氣不遜慈悲庵。清末宣南詩社龔自珍、魏源等人常來此宴飲唱酬。晚清重臣張之洞尤其酷愛龍樹寺,不僅時常光顧此地,后來更直接將寺內(nèi)正廳蒹葭簃當(dāng)作休養(yǎng)之所,常寓此賞景賦詩。在他的《龍樹寺》一詩中即有“此地曾來百余回”之句。張之洞任兩湖總督時,幕僚在武昌蛇山集資建起一座抱冰堂?!氨П笔菑堉磩e號,取自“矢抱冰握火之志,持匡危扶顛之心,冀挽虞淵之落日”之義。張回京后,其門人弟子在龍樹寺也建造了一座抱冰堂。不久張之洞去世,抱冰堂遂改為祠堂,徐世昌親題了“抱冰堂”三字匾額。清末民初這里逐漸成為民居,門牌為龍爪槐胡同8號院。1956年陶然亭公園接管這個院子,騰退整修,將其并入公園范圍內(nèi)。1957年修繕工程竣工,公園管理處遷入院內(nèi)辦公,將抱冰堂前廳用作大眾茶館。這年六七月間,老舍為其題寫匾額“抱冰堂說唱茶館”。
抱冰堂
改造后的抱冰堂在高臺靠西邊建磚砌的階梯,臺階口上立有一座簡易木制小牌坊,老舍的題字就在這木牌坊上。值得注意的是,這幅匾額的題字老舍是從右向左按舊時習(xí)慣書寫,似乎有意貼合抱冰堂的舊時意境。
老舍為抱冰堂題字的時間,恰巧是他在《收獲》上發(fā)表名作《茶館》之際,題匾剛好也是北京一處茶館,不得不說造化奇妙。
老舍上世紀(jì)30年代寫的《想北平》一文中曾表達出當(dāng)年一個小小的遺憾:“以名勝說,我沒到過陶然亭?!比缃?,借由為抱冰堂題匾的契機,老舍與陶然亭終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算是了卻平生一樁憾事。只可惜抱冰堂說唱茶館的牌匾后來因原有建筑功能多番變遷未能留存下來,筆者為此特意問詢過公園管理處的同志,答曰不知所蹤。這也是此處老舍題匾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知的原因。好在公園留有一幀珍貴的歷史照片。
抱冰堂說唱茶館舊照
抱冰堂這組建筑歷史上曾由于缺乏合理規(guī)劃,在幾番改建中古韻盡失。1980年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參加陶然亭庚申端午詩會并留詩一首:“今歲端陽節(jié),蒲艾插滿門。獻策行四化,共享太平春?!碧丶偠忿D(zhuǎn)星移,日新月異的滄桑之感。
以上三處題匾不外北京的飯館、戲院和茶館,每一處題匾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巧妙地勾勒出老舍個人的性情趣味偏好,而老舍與北京的故事似乎是永遠說不盡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