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諸葛亮的身世,《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的很清楚,就是一名門之后,兼官二代。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圭, 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諸葛豐的漢司隸校尉,可不是一般的小官,而是漢朝至魏晉監(jiān)督京師和地方的監(jiān)察官,漢時司隸校尉秩為二千石,東漢時改為比二千石。從年薪上可以看到,司隸校尉絕對是一高官。諸葛亮有這么一個祖上,自然說明諸葛亮是名門之后,這比他是官二代身份更重要。
在那個“王侯將相真有種”的年代里,血統(tǒng)比才華更能讓人信服,比如袁紹之所以名揚天下,成為討董盟主,就與他祖上“四世三公”有關(guān)。所以曹操才是偉人,因為這一時代氛圍之下,曹操卻提出了“唯才是舉”,可謂石破天驚,當(dāng)然這是后話,暫且不說。
既然諸葛亮祖上如此輝煌,自身才華又橫豎都溢,那么為何劉表不請諸葛亮出山,難道看不起諸葛亮?500年之后,唐朝一本奇書,揭開諸葛亮的真實身世,讓人感慨難怪劉表瞧不上諸葛亮!
史書上沒有記載劉表與諸葛亮?xí)妫鸵韵逻@三點來看,劉表應(yīng)該知道諸葛亮,甚至兩人有過見面。
一,195年諸葛玄(諸葛亮叔叔)帶著諸葛亮投奔舊識劉表,這時諸葛亮15歲,因此劉表見過諸葛亮并不稀奇。作為諸葛玄的老友,劉表難道不照顧一下朋友后人?
二,諸葛亮娶了黃承彥之女,由此成為荊州權(quán)貴中的一員。權(quán)貴相互推薦提拔,這是當(dāng)時常態(tài),難道無人向劉表舉薦諸葛亮?至少黃承彥肯定會為諸葛亮找關(guān)系。
三,諸葛亮之才眾所周知,但真只有司馬徽、徐庶等人看出來?顯然不合邏輯,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劉表應(yīng)該知道諸葛亮有才,可能不清楚具體有多大。
總而言之,劉表執(zhí)掌荊州時,應(yīng)該有人向他舉薦過諸葛亮,他至少也聽說過諸葛亮有才,至于為何不用諸葛亮,無非是二個原因:要么給了諸葛亮官小被拒,要么根本就不理諸葛亮。
顯然,種種跡象表明,劉表不是錯失諸葛亮,而是瞧不上諸葛亮。
那么,劉表為何瞧不上諸葛亮呢?時光荏苒,500年之后的唐朝元和七年(812),一本奇書的問世,揭開了諸葛亮的身世,劉表瞧不上諸葛亮是有原因的。
唐憲宗時期,宰相李吉甫命令林寶編修一本姓氏之學(xué)的書籍,于是《元和姓纂(zuǎn)》就此閃亮登場。唐朝時期崇尚門第,家譜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所以這一本姓名來源奇書,有助于正本清源。另外,此書還專門考證歷代名人族譜姓氏之相傳情況,對諸葛氏一族世系衍生關(guān)系也有考證。
如今看來,諸葛亮不是諸葛豐之后,與諸葛亮受不受劉表重用,應(yīng)該沒什么關(guān)系,但其實在漢朝時期“王侯將相真有種”,諸葛亮不是諸葛豐之后,那就代表諸葛亮并非名門之后,又非豪族之人,最多只是一官二代,父親還去世了。
上文說到袁紹,本領(lǐng)不大,卻能成為討董盟主;曹操本領(lǐng)雖大,卻因宦官之后,聲望受到波及。更為重要的是,編修《元和姓纂》的背景之一,就是因為到了唐朝時期,人們還非常重視門第、血統(tǒng)之類。唐朝還如此,何況漢朝劉表?
其實,劉表倚重的人,幾乎都是名門或豪族之后,比如蒯氏兄弟先祖是漢初蒯通,蔡瑁是荊州豪族蔡氏,姑母是東漢太尉張溫之妻,長姐與二姐先后嫁給黃承彥與劉表成為繼室等。因此,諸葛玄投奔劉表之后,《三國志》上卻沒有記載給予什么官職。
搞清楚了諸葛亮的真實身世(祖上暗淡,沒出過大人物),就不難猜測劉表對他的態(tài)度了:劉表有門第血統(tǒng)觀點,重視豪族或名門之后,對于諸葛亮這樣的小人物看不上眼。恰如歷史學(xué)者方詩銘所說:“在荊州,劉表是不會將這個在南陽‘躬耕’的小人物諸葛亮放在眼里的”。
當(dāng)然,劉表瞧不上諸葛亮,諸葛亮還瞧不上劉表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