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出飯菜時,主人常常會客套一句:趁熱吃。不過趁熱也有趁熱的學問,吃不對,要出事的。
我們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蓋著柔軟的黏膜。正常情況下,(天下養(yǎng)生網(wǎng)) 口腔和食道的溫度多在36.5℃~37.2℃,適宜的進食溫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溫也只在50℃~60℃。在接觸到75℃左右的食物時,嬌嫩的黏膜就會有輕度灼傷。幸好這些部位血液循環(huán)非常豐富,受傷的組織會及時脫落、增生、修復,所以偶爾一點點的輕傷可以很快恢復。
而如果經(jīng)常吃燙食,口腔、食道黏膜在不斷的熱刺激下,一直重復著上面的修復過程,黏膜也不停地增生、增厚。增厚了的黏膜對熱刺激的反應逐漸降低,所以,喜歡吃燙食的人越來越不怕熱,越不怕熱越要吃更熱的惡性循環(huán)。再加上食道黏膜的神經(jīng)反射本來就很遲鈍,往往受了傷自己還沒有察覺到。
人的消化道是由黏膜和肌肉等組織構成的,它們的嬌嫩程度更甚于我們所涮食的羊肉。人們親眼看到,紅紅的羊肉片,放進火鍋當中,瞬間就變成了褐色的熟肉。這是因為動物體內(nèi)的蛋白質(zhì)在60℃以上的溫度下,會發(fā)生快速的變性,不再有原來的結(jié)構狀態(tài)和生理活性。
把滾燙的食物送進嘴里、送進食道,我們身體的黏膜和肌肉受到高溫的炙烤,它們也同樣會受到傷害而局部變性,雖然身體消化道的修復能力驚人,但連續(xù)一個小時的炙烤,還是會讓它們損傷嚴重,甚至留下致癌隱患。
由于食道“反應遲鈍”,不能及時給大腦回饋“我受傷了”的信息,會經(jīng)受日復一日的“折磨”。在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中,就會逐漸引發(fā)口腔潰瘍、食道潰瘍和食道炎等問題。
除了食道外,牙齦的意見也很大:食物太燙,牙齦會被燙傷。可還來不及修復,又一批燙食進口了。長期下去,牙齦就會用潰瘍來抗議了。長期的燙食還會引起牙本質(zhì)過敏,引發(fā)過敏性牙痛。
大家不小心吃了燙食,不想吐出來時通常會讓食物在口腔中翻攪幾下(天下養(yǎng)生網(wǎng)) ,囫圇吞棗地咽下去。這會讓食物在口腔還沒充分咀嚼并與唾液混合,就進胃了,加重了胃的負擔,影響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這些燙食也會讓潰瘍、炎癥在食道扎營。
可食道也不愿意整天破破爛爛的,只好不停地增生修復,在一次次的增生、修復過程中,增生的細胞中會漸漸產(chǎn)生出一些壞分子,也就是形態(tài)、功能不正常的細胞,當這些不正常的細胞多了,惡變也就發(fā)生了。食管黏膜上皮的表面就會出現(xiàn)癌腫,隨著癌組織的不斷壯大,癌腫侵占食道的空間也越來越多,很多患者都是感到吞咽困難或有異物感才到醫(yī)院就診。
熱飲、熱食雖然讓人覺得很爽,但是你的食道和牙齦可不喜歡它們,如果不想讓食道罷工的話,還是別這樣了。
聯(lián)系客服